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人说:“欧洲从崛起到衰落是一种必然。”你对此怎么看

时间: 2022-12-03 19:01: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有人说:“欧洲从崛起到衰落是一种必然。”你对此怎么看

大国崛起

在大国崛起中 说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苏联与美国什么样的优势...rnrn依次按顺序说!!
法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国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一次更彻底、更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订过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尔提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及付诸实行,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法国曾在19世纪初有拿破仑这样的人物并产生过巨大的能量决非偶然,是整个民族素质急速提高后的能量的一次爆发式发泄。但法国的教育在拿破仑期间和之后屈服于宗教势力变得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权。直到进入20世纪后,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止"法卢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丧失了在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冲突较大的科学被毁于一旦,终于没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大国崛起是央视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介绍了近500年来世界9个超级大国的兴衰缘由,他们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共分12集,目前我还只看到关于日本兴起的起始阶段,俄国和美国的介绍还没看。综观所述,每个大国的兴起都有其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葡萄牙和西班牙因为濒临海洋,在15世纪大家还在为地球是圆是方争论不休时,他们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这期间起作用的是葡萄牙王子对探索海洋的坚定信念和长期周密的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的探险研究终于开花结果,通过开辟海洋这个巨大的宝藏,葡萄牙迅速崛起,凭借他们领先的海洋知识和造船技术,垄断了海上资源。而此时他的近邻西班牙正在为国内的统一而争战,无暇他顾。待到内乱平息,国内统一,看到邻居葡萄牙通过海洋优势获得巨大财富,立即抓紧时机投入到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中来。有意思的是西班牙在海洋探险上取得的突破,完全依靠葡萄牙人麦哲伦和哥伦布。这两个人在葡萄牙人眼里属于离经叛道之辈,因为他们的学说或观点跟当时葡萄牙眼所掌握的所谓的权威科学的知识大相径庭,因此被蔑视,没有发展空间,不得已他们双双为西班牙效力,并因此翻开了航海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他们的努力下,葡萄牙人梦寐以求而无从突破的环绕地球的航线被证实了,美洲的发现不过是他们冒险的结果之一。
凭借充分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冒险精神,欧洲的这两个海滨小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整整一个世纪,海上都是他们的天下。可惜的是海上优势带来的巨大财富完全耗费在连年的争战和宗教宣传上,丝毫未造福于国内的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也为他们不可避免的衰落埋下伏笔。此时的荷兰,即无海洋优势,又无强悍的军队,凭借着一种切割鲟鱼的刀法——用这种刀法切割后的鲟鱼可以保存一年之久,这在那个没有冰箱的时代是个奇迹,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优势。使自己的贸易日益兴旺,成为贸易大国。荷兰人生性自由,对追逐利润由天生的兴趣,他们可以不要主权不要统一的国家,只要能给与他们充分追逐利润的环境。你切不可以为他们是唯利是图的小人,因为他们虽然唯利是图但却取之有道,比如诚信,是他们愿意用生命捍卫的原则,因此,他们的贸易才能享誉世界,更加壮大。
英国的崛起关键在于自由和宽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挥舞。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思想和学术得到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恣意挥洒,绽放出一朵朵奇葩。所以,当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在英国的时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当37岁的瓦特为了生计打算远走俄罗斯谋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博尔顿劝说他,愿意提供一切可以让他制造蒸汽机的条件,他即使在俄罗斯丰衣足食也无法享受此后在英国的功成名就和大富大贵。因为,他的余生所有的财富得益于他蒸汽机的发明被人使用支付的费用,而当时唯独英国有专利保护法。历史上很多事情确实属于偶然,但更多的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凭借着蒸汽机这个无穷力量的心脏,英国不可避免的走上强国之路,成为日不落帝国,直到被多年以后通过全民素质教育发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德国超过。
最最遥远的路程,这是胡德夫的朴素的歌声。每个强国的崛起都走过了很长而艰难的路程,是无数勇敢坚毅聪慧人们智慧的结晶。大国的崛起同强人的盛衰有相似之处,都无可避免经过从低谷到高潮最后衰落,宛若人的生老病死。这是否可以说每个国家也都有同人同样的某种规律?

概括二战结束以来西欧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并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我们还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战后世界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崛起
西欧因为两次大战而衰落
然后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
一战前美国一直是英法的跟班。一战后美国就崛起了。
二战后美国就成为世界霸主了。英法成为了跟班。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美国国力强大。西欧国力衰弱。
但是后来欧洲成立了欧共体。希望拜托美国的控制。
启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军事实力越强。经济实力越强。科技越强。才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
二战后世界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崛起
西欧因为两次大战而衰落
然后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
一战前美国一直是英法的跟班。一战后美国就崛起了。
二战后美国就成为世界霸主了。英法成为了跟班。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美国国力强大。西欧国力衰弱。
但是后来欧洲成立了欧共体。希望拜托美国的控制。
启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军事实力越强。经济实力越强。科技越强。才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
变化:西欧从在政治经济上依赖美国变为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变化原因:欧洲共同体建立,促进西欧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因为是掌机,不方便查资料,我就简单说下个人看法。欧洲二十世纪前的世界中心,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亚、荷兰、葡萄牙等国都是曾经的霸主,都十分强大过,甚至是欧洲的一些公国都拥有海外殖民地。现代科技的发源地也是欧州,文化底蕴也十分雄厚,从历史来看,曾经的欧洲比现在的美国还要强大和发达。
二战后时候,欧洲的损失十分大,甚至是不可估量的,财力、人力等等两次大战让欧洲流失得太严重了,美国和苏联成为赢家,只是美国是最大的赢家也笑到了最后。其实世界大战最能改变世界格局的,要是德国赢现在的世界格局又另一个样了。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当今美国是世界头号的强国,和欧盟欧洲各国合作密切,要说欧盟是美国的跟班也不是,不过美国的确是作为一个大哥。
现在的欧洲,到底是不衰落?只能说是相对的,欧洲现在不是一哥,从这方面来说是衰落了。从生活的水平来说,又是升了一个高度,要知道欧洲的生活很重品质的,从生活的角度看北欧比美国还发达。
从军事和经济看的话,欧盟的经济总量比美国大的,只是欧洲各国独立一国看的话,德国的经济体最大,也只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的军工方面也不如当年独立性强。欧洲国家军工独立性最强的是法国,瑞典也有比较强的军工独立制造能力,我觉得在独立性方面其它欧洲国家应该要加强。
总体上说,欧洲现在重生活,看福利就知道,但在一些方面资金投入不够,比如国防开支。
启示什么?战争既是灾难由是机会,看能不能抓住机机遇,最主要看谁是赢家了。

求高考新课标历史41题这种创新题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炼主题,提出论据,归纳,得出结论等等。

文章三段法,背景 原因 过程 结果 解决方法
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
目录
1.高考例题: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练习一: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4.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
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6.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例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21宁夏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审题的基本要领:
1.题型:“评”是评论题。
2.范围要求: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建议只选择一种观点。
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时间空间范围:15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中东不典型)。
二、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从评分标准来看,核心是观点明确、多角度评论。
三、本题解析:
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还原“欧洲崛起”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有关“欧洲崛起”的观点。
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的观点,即“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因此,要以这一观点为中心展开论述。
四、材料中所有观点:
1.西方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
2.非、拉、亚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才开始的。
3.在1500年前后,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4.1500年前后的欧洲落后于世界其他许多文明。
5.1800年欧洲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国家。
6.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7.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以上观点任选一个论证即可。
五、评论示例——
1】亮出自己的观点(总论点):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2】(分论点一):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落后于东方国家。16-18世纪只能侵略非洲、美洲,不能动摇中国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3】(分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方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迅速增强,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胜利标志西方崛起。
4】(分论点三):西方崛起很多文明成就来源于东方国家。以唐朝到明朝传播到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说明分论点。
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方在1800前后才真正崛起,并且很多文明成果来源于中国等东方国家。
六、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点一(必须是总观点的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
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
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
第五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练习一:评价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教会在华势力的不断恶性膨胀,更多的恶霸无赖也籍着入教为名来逃避官府的管辖,以教会的特权为掩护为非作歹。如倡导西学的郑观应在当时的奏折上提到,“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的奏折也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对义和团坚决镇压的袁世凯在奏折中也认为“……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由此看来,清廷的官员们并非不知事情缘由的,郑、毓、袁三人政治立场不同,不过都认为是因为教会对平民的欺压和官吏的袒教抑民而激进民变,最终酿成后来的义和团民变的。
材料二 为了培养医学人才,满足医院需求,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指导:第一步:概括材料观点。材料一:传教士是列强侵华的代表。材料二:传教士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第二步:观点分析和选择。1.观点分析一:传教士是列强侵华代表。近代中国,列强侵华的核心是控制中国市场,为这一核心服务的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传教士打着传播基督教旗号,实质是为经济侵略服务。因此,这一观点正确。2.观点分析二:传教士传播了先进文明。无论传教士传播“福音”,还是创办学校、医院、报刊杂志,都是为侵略服务的,不否认部分人有传播先进文明的愿望,但改变不了整个西方国家的侵略性质。因此,只能说“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文明”。3.选择:传教士是列强侵华代表。第三步:列出写作框架。
【示例】1.(总观点)材料一说,传教士是列强侵华代表。这一观点反映了传教士的本质。2.(分观点一)传教士是列强侵华的急先锋。3.(分观点二)传教士的活动加速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化进程。论证——政治上破坏中国文化主权,条约内容;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内容;经济上巧夺豪取,材料内容;社会生活方面破坏传统道德,材料内容。4.(分观点三)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不能改变列强侵华本质。肯定客观积极作用;辨析列强文化侵略。5.(总结)近代传教士在华活动主要作用是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更深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全球化”的观点。(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指导】“全球化影响深远。”可能的分观点要点: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观点评论。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英、美);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法、德);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英、美),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如俄-苏)。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评材料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
【总观点:】海权兴衰关系大国命运。
【分观点一:】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的兴盛。如英国、美国等。
【分观点二:】丧失海权导致国运衰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
【分观点三:】武力挑战海权霸主容易使国力受损。如法国、德国等。
【分观点四:】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如英国、苏联等。
【总结:】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也能保持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

练习四:评论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说:“虽然中国的科 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12分)
指导:第一步,提炼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一个或两个观点;第二步,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第三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第四步,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
41.(12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黑格尔(1822年)
材料二伏尔泰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第一步,提炼出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或两个观点;第二步,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第三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第四步,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这个变革加快的时代,传统必须苦苦挣扎才会得以生存。因而使得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既让未来的几代人难以辨别,也让亲身经历这些变革的人们感到茫然。科学推动了变革,激励了新技术,重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全球人口的无情增长连战争都没有使之中断,对世界的资源造成了压力。但是,相比于人口增长,盘旋上升的欲望一即所谓的消费主义,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急于享受经济增长的回报——更使得 人们对地球的开发愈发心狠手辣。
人们禁不住认为20世纪是一个悖论的世纪。挫败的希望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进步。未受控制的变革致使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乌托邦滋生了道德沦丧、自杀和犯罪。民主的世纪也是独裁者的世纪。战争的世纪也是和平主义的世纪。年轻人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影响力,但是世界上却出现了庞大的老人群体需要照顾。虽然赋权于年轻人,但掌权的却是老年人。全球化打破了一些国家和社会的框框,但却鼓励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恢复历史的认同。科技和世俗主义的兴起恢复了宗教信仰。最后,正如我们将在最后一章看到的那样,20世纪也叫做生态的世纪,但对自然界却极具破坏性。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著《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The World:A Hist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2021年1月第3次印刷)
评材料中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指导:第一步,提炼出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第二步,对观点进行简要评判;第三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其看问题的视角和意图;第四步,结合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练习七:【另类41题】
41.(13分)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13分)
【参考答案】
41.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2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试图通过中国向美国派留学生来获取最大的收获。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3分)
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淳朴校风。(3分)(答校训和学风不给分)
清华学子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3分)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2分)
这总可以了吧?求采纳
先要明确观点
文章标题: 有人说:“欧洲从崛起到衰落是一种必然。”你对此怎么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886.html

[有人说:“欧洲从崛起到衰落是一种必然。”你对此怎么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