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慕容垂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时间: 2022-12-01 17: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慕容垂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苻坚为什么不能统一江南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首先是民族政策的失误。前秦国内民族众多,鲜卑、羌族都是人口众多的大族,鲜卑人尤其人口繁滋,数量上远多于居于统治地位的氐人。而这些民族,基本上原先都有自己独立的国家或者半独立的部落,后来被前秦所统一,对前秦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作为这样一个国家,在民族独立之风极盛的时代,在平等对待各民族的同时,必须如履薄冰,极为慎重地制定民族政策。王猛和苻坚之弟苻融等都屡次提醒苻坚注意防范鲜卑,苻坚总是不以为然。他觉得既然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各民族就不可能造反闹独立。其实民族问题哪有这么简单!王猛死后,苻坚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分三原、武都等五郡的氐人十五万户,使王室宗亲统领,散居方镇。又把前燕故地的鲜卑人大量地迁入首都所在的关中之地。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政策。幸臣赵整以歌谏曰:“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苻坚南伐东晋前,苻融又泣谏曰:“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腋,不可悔也。”可惜苻坚全都听不进去。淝水败后,慕容垂反于中原,关中鲜卑随之蜂起,包围长安,逼得苻坚出走五将山,至为羌族姚苌所擒。事态发展,悉如苻融之虑。
二是穷兵黩武。前秦立国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虽屡战屡胜,但兵疲于外,民穷于内,国家已经不堪重负。王猛死后,秦之法制又渐颓靡,吏治渐坏,朝廷也逐渐奢侈成风,更使得民不堪命。前秦的民族关系决定了它的根基极其不稳,经不起风浪。国家强盛时,各民族还可相安无事,一旦中央有衰弱的迹象,各民族就会蠢蠢欲动,国家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所以应该慎战,做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而苻坚随着胜利的越来越多,已产生骄傲情绪,根本见不及此。
既然应该战则必胜,那么就应该寻求必胜之策。昔李左车劝韩信不必出兵攻燕,借禽魏灭赵之威,遣一介之使,燕即望风而服。“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苻坚当时的情况实与此颇为类似。他所信任的和尚道安也曾建言苻坚驻跸洛阳,遣使者扬其兵威于晋,而以大军遥相威胁,迫使晋国不战而降。这是一个万全之计,最不济也没什么损失,可惜苻坚未能采纳。
三是骄兵必败。苻坚自灭前燕以后,逐渐骄傲自大。他决意南征之时,前秦已数战兵疲,晋国又未有衅,时机并不恰当,群臣也莫不谏阻,但急于混一天下的苻坚根本听不进去。他在攻襄阳、下江南诸战中,屡欲自将,已颇显沾沾自得之意。其实下江南灭晋,偏师足矣,苻坚以国王之尊,以大军遥继,为之声援,斯为上策。偏师即败,国家根本无损。其必欲自将者,岂外示宽博而实器小欤?语云骄兵必败,秦兵数战胜,兵民俱疲,而上下皆骄,有轻敌之心,其欲不败也难矣。
四是暗于人情,无防人之心。苻坚有人君之宽仁,而缺少人君之明察。宽仁本是好品德,但苻坚却失之于过度宽仁,宽仁得没有了原则。这可能是他的性格弱点。苻坚每得降人,不管是否诚心归顺,不但辄予赦免,而且往往处之高位实职。苻坚擒晋周虓,周虓不降,苻坚赦之。后周虓与晋国通谋,泄露前秦密计,法当处死,苻坚竟仍不加罪。慕容垂鲜卑领袖,姚苌羌族酋长,原先皆是敌国首领,不可不防。苻坚不听王猛再三之谏,使慕容氏数十人及姚苌等皆为大将。如果真心降顺倒也罢了,但慕容氏暗地里时刻等待时机,欲图再起,苻坚竟毫无察觉,自也毫无防备。苻坚自以为推诚待人,人必以死报,不知人慕故国及思立功业之心远过于报知己之恩也。淝水败后,慕容垂首先发难,诸慕容氏拥兵一哄而起,顿时四海如沸。这就是苻坚不够明察的恶果。仇敌满朝,时刻想着蹈暇抵隙,随时可能变生肘腋而尚不自知,能不败乎?淝水之败,也与此直接相关。朱序本是晋朝襄阳守将,被苻坚生擒,赦而不杀,用为尚书。淝水战前,竟派朱序去劝降晋军,简直不可理解。朱序趁机把秦军虚实告诉谢玄等。秦军在淝水稍却,朱序又于阵后大呼:“秦兵败矣!”众遂大溃。苻坚的行为正应了一句老话:养虎自贻患!
五是治军不严。淝水之退,并非败退,只是稍稍退却,以腾出地方让敌军过河战而灭之,却竟然一退不可收拾,足见部队指挥系统已经失灵。八十七万人马被八万人追击,竟至哄然溃败,唯慕容垂一军三万人独完。说明前秦的部队除慕容垂所部外(慕容垂却又是个危险的异已分子),军纪都已废弛。可叹前秦这么多能征惯战的将领,自王猛死后无能人整肃,竟然没有人能带出一支“铁军”。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淝水败后,派慕容垂去河北前燕故地安抚。这是压垮前秦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淝水之败,于秦未伤根本,虽然鲜卑蠢蠢欲动,尚在观望之中;丁零翟斌等虽已起兵叛乱,毕竟未成气候。只需稳定局势,遣智勇之氐族将领前往扑讨,自可奏功。放出慕容垂这只笼中猛虎,举起兴复故燕的大旗,让全国各地人心思乱的鲜卑人有了统一的目标和组织,大乱就此兴起,以前不正确的民族政策埋下的祸根也一齐发作,国家于顷刻间土崩瓦解。事实上苻坚派出慕容垂前,权翼曾极力谏止,可惜苻坚又一次妇人之仁,以“朕已许之”为由拒绝了权翼的正确主张,大事去矣!
苻坚的重大失误,都发生在王猛逝世以后。王猛既明于治国,堪称贤相,又长于治军,是个常胜将军。此人极其警醒,注重防微杜渐。是以他在世时,朝廷吏治整肃,军队纪律严明。王猛死后,不仅苻坚左右失人,朝廷法度渐颓,部队也逐渐失去约束。设如王猛不在五十一岁短命而亡(苻坚对此也有责任。他比王猛年轻十三岁,但常说人主劳于求才,逸于得士。欲效法周文王,悠游以卒岁。他压给王猛的担子实在太重,以致王猛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而多活二十年的话,他与苻坚这一对圣君贤相共同努力,是完全可能平定天下的。那样,后来的历史就要全部改写了。
惜哉!
首先是民族政策的失误。 二是穷兵黩武。三是骄兵必败。四是暗于人情,无防人之心。 五是治军不严。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淝水败后,派慕容垂去河北前燕故地安抚。

慕容氏称霸一方建立政权,为何却“富不过三代”,最终灭亡?

相信看过《天龙八部》的朋友都记得,剧里有一个角色叫做慕容复,他的毕生追求就是复国。

虽然这个角色是虚构的,但是慕容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在那个五胡乱华的年代,慕容家称霸一方,但是万事万物终究都逃不过兴衰更替,最终他们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便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01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和融合,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

晋惠帝时期,“八王之乱”这场内乱的爆发,成为了导火索。

造成了晋朝内部分崩离析,国力军力都达到了空前的空虚,民不聊生。

而胡族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纷纷开始起兵侵袭中原,氐族及匈奴族的进攻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西晋也被打的“衣冠南渡”,变成了东晋。

鲜卑慕容氏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在慕容的带领下,先后攻破了乌丸和其他鲜卑各部,统一力量。

在军事上,先后击退后赵,击破高句丽;政治上,崇尚学习汉族文化、技术,取长补短,为后面慕容诸燕开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子慕容儁进军中原,灭魏称帝。以慕容氏为首的少数民族,第一次以王朝和国家的形式,而不是部落民族的形式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打破了中原长久以来都是汉族统治的历史,为后来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做了铺垫。

02

慕容文武双全,为前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他的三个儿子也异常杰出。

首先,即位的慕容儁也是不输给其父的文武全才,建立前燕,开宗立庙,先后消灭后赵、北魏等国家,一举夺下了中原之地。

其四弟慕容恪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十六国十大名将之一。

他在其兄死前,拒绝继承皇位,兄长逝世后坚定地辅佐其侄子慕容暐多年,使前燕步入了巅峰。

可惜的是他死后,前燕便逐渐走向灭亡。

五弟慕容垂同样也是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慕容恪离世时,曾希望慕容垂继续辅佐他们的侄子。

慕容垂先后抵挡东晋多次进攻,但是由于皇帝的猜忌和慕容垂不忍心同室操戈,他毅然决然选择流亡前秦。

但是后来,前燕灭国后,他不畏艰难,毅然决然踏上了复国之路,最终成立了后燕。

慕容皝不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文韬武略,同时也是激励慕容兄弟的榜样。

引得他们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建立燕国,才使得慕容氏得以在青史上,留下属于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常言道“爬得越高,摔的越惨”。

和历史上的很多封建王朝一样,前燕经历了前人辛勤的努力,刚刚攀上巅峰不久。

满心欢喜迎接了盛世的到来,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由盛及衰,最后不得不走向灭亡。正应验了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由于慕容恪的死亡,原先被其压制的小人纷纷上台。

同时因为慕容暐对慕容垂的猜忌,逼迫这个前燕的“中坚力量”远走他乡,造成大量人才心灰意冷,纷纷出走。

再加上由于学习汉文化,导致前燕如同后来的蒙元一样,沉溺于中原的温柔乡中,丧失了身为游牧民族的彪悍习气,转而学习东晋名士的风流。

再加上本身游牧名族出身的慕容氏,并没有运用中央集权制度,沿用的部落制,使得统治者无法很好地指挥统合各部。

奸臣当道、人才流失、同室操戈、沉迷安乐、制度落后,这些无一不是前燕灭亡的原因。

04

而后燕的灭亡则完全怪罪于慕容垂晚年的一次错误,甚至可以说是昏庸的决定。

在好不容易解决完内忧之后,慕容垂将目光锁定在了外患。当时拓跋氏刚刚建立起了“代”,北魏还未完全形成。

慕容垂并未将拓跋氏十分放在心上,因此便让自己的儿子——年青的慕容宝领军征讨拓跋氏,借此让其在军中得以立威。

而正是因为年老的慕容垂,想要锻炼继任者的心态,时任首领的拓跋珪切断了后燕的传信通道,并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

导致后燕军心士气大乱,最终在参合陂大败,精锐被尽数坑杀。

这场失利使得后燕元气大伤,时年已经70岁的慕容垂听后大怒,第二年御驾亲征准备征讨北魏一雪前耻。

拓跋珪当时听闻此消息已经收拾好行囊,准备逃跑。

但当慕容垂率军行军至参合陂时,看到了一年前的战场,积骸堆积如山,于是他便安排祭奠死难的将士们。

当时死者父兄一同号哭,全军上下充满了悲恸的氛围。

慕容垂由于当时已经71岁高龄,再加上因军中号哭和战场的惨烈景象,所造成的忧伤和愤怒。

导致其吐血数升,一路上病情未见好转,反而逐渐加重,无奈只好班师回朝,最后在回师途中病逝。

从此,后燕便逐渐走向没落,直至后来南燕和西燕被北魏和东晋所灭,慕容氏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也就至此落下了帷幕。

05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盛极则必衰,想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天下,最终也不过二世。

封狼居胥的大汉也因为后宫干政、皇帝昏庸、世家掌权而分崩离析。

后面的唐、宋、元、明、清也无外乎如此。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便开始败业,历史就是一个轮回,不断重复上演着这一幕。

慕容氏也不过只是这滚滚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法抵抗这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

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在历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一统天下霸业,而不是这身后的虚名吧。

因为虽然称霸一方,建立了政权,但是由于家教不严,导致内部经常发生斗争,最终灭亡。
因为没有很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只知道自己享乐,培养的后代也没有什么能力,自然会灭亡了。
因为他们这一家很不争气,对外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权利,对内没有把握内部的平衡 。
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由盛及衰,最后走向灭亡,应验了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

无解的淝水之战:为什么前秦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中国 历史 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屈指可数,胜负的原因也都比较明显。例如曹操袭取袁绍的粮仓,在无粮可支的情况下,袁军的数量优势立即转化成劣势,最终于官渡败北;又如吴国人在赤壁之战中有着长江天堑、瘟疫之利和东风之便,在几个因素的结合下,通过纵火烧船来击溃曹军;辽东之战时,高句丽人面对隋炀帝的二百万大军,选择固守坚城,一直熬到冬季来临,隋军因冻饿伤废,正要撤退之际,才出城追击,致使隋军败没;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抓住了明军兵分多路的弱点,将其各个击破,取得了胜利。

与这些战例不同,淝水之战的致胜因并不明显,即使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分析,也难以给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由。

据史书记载,东晋投入作战的兵力只有八万陆军和五千水军;前秦的部队则分批进发,其中苻融与慕容垂率领的前锋共有二十万人,苻坚带领的主力则有六十万步兵和二十七万骑兵,总计超过一百万人。即使后续部队跟进缓慢,但据《九家旧晋书》的记载,在淝水之战前夕,苻坚至少有五十万的兵力在北岸,差距依然悬殊。在交战时,晋人犯了兵家大忌,主动涉水去击敌。苻坚与苻融根据《孙子兵法·行军篇》里“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 ”的原则,主动让晋兵过来,正当秦兵准备“击其半渡”的时候,却因自乱阵脚,三军溃败,导致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皇帝所坐的云母车也被晋军缴获。战争结束后,前秦迅速瓦解,过了两年苻坚便被部下杀死,不可一世的前秦帝国退出了 历史 舞台,统一宣告失败。

耐人寻味的是,苻坚发起这场战争的理由其实是非常充分的,在与部下的争论中,他也毫不理屈,而且能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但他终究还是败了,因此淝水之战似乎是无解的。

公元375年,前秦宰相王猛病危,临终前他告诫苻坚说:“善始者不必善终,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 愿勿以晋为图 ”。认为前秦的心腹大患是鲜卑与西羌,而不是退守江南的东晋,劝苻坚不要对东晋用兵。

这自然是不能说服苻坚的,当时前秦已尽灭北方诸国,并且夺取了川蜀地区,东晋被压缩在长江中下游。因此,在王猛死后,苻坚痛哭说:“天不欲使吾 平壹 六合 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这句话说明苻坚的志向在于“平壹六合”、一统天下,往后如果不对东晋用兵,那还能向谁作战呢?

出于谨慎,王猛死后苻坚没有立即侵略东晋,过了三年他才命苻丕率十万大军进攻襄阳。在漫长的攻城战中,苻坚就曾想御驾亲征,把战事扩大,结果被苻融劝阻。之后苻丕经过一年的围攻,终于占领襄阳、俘虏了晋朝将领 朱序 。然而东晋大将谢玄也在江淮地区成功击退秦兵,战事被迫结束。

攻占襄阳意味着南进的关卡已经打开,一统天下的梦想时刻诱惑着苻坚。两年之后的冬天,他在长安召集群臣,开了一个大会,讨论是否应该进攻东晋。他说:“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这时秘书朱肜揣摩圣意,故意鼓吹说陛下当恭行天罚,将晋国皇帝赶到大海中去,以便一统天下,封禅泰山,建立千载功名。苻坚听完很受用,高兴地说:“是吾志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占据绝对优势,前秦的许多大臣却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权翼、石越等人都反对南征,他们说东晋虽微弱,但上下团结,并无内乱,桓冲与谢安都是人杰,出征的时机尚未成熟,且晋国有长江天堑做屏障,不可轻举妄动;苻坚则反驳说,当年吴国的孙皓也有长江为助,不照样被西晋灭亡了么?如今前秦百万大军“投鞭于将,足断其流”,天险不足道哉。群臣又说孙皓是因为内政混乱,民心尽失,才失去了抵御能力,“ 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 ”,还是应该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苻坚很不高兴,他说:“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这么等下去将会没完没了,所以他解散了这次会议。

史书说:“ 坚锐意取江东,寝不能旦 ”,他想尽快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建立起万世功名。为此弃众论于不顾,认为“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于是把心腹之人苻融叫到跟前,想与他拍板决定是否要南征。

苻融是苻坚的弟弟,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他对苻融说:“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谁知苻融也反对南征,他说现在时机尚未成熟: 第一是天道不顺;第二是晋国未乱;第三是秦兵疲弊 。主战派都是好大喜功、纸上谈兵、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好事之徒,主和派则是老成稳重、忠心为国的大臣。所谓“兵,死地也”,用兵作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应当慎之又慎,主战派却整天叫嚣着要打仗,好像战争的破坏与自己全无关系一样,故而不可偏听。

苻坚很不高兴,他说前秦如今已扫灭群雄,正是国运的鼎盛时期,东晋微弱残存,“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苻融便哭着苦谏,他认为东晋并不像代国、前燕、前凉、仇池那样陷入内乱,实在无机可乘,前秦自己反而有着各种内部矛盾,“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从当时的 历史 条件来看,苻融说的话是有道理的。东晋建国的 历史 要远比前秦久远,当晋朝将领桓温攻入关中的时候,前秦只是一个氐族小国。在经过二十年的扩张之后,前秦才拼凑成一个比东晋大的国家。东晋虽无军事建树,但一直很稳定。两国这时交战,就好比想要拿汽球去碾碎石子,难以成功。还不如像西晋一样,在灭亡蜀国后,选择与吴国和平共处一段时间,以便用来发展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对此苻坚仍不能理解,他认为前秦与东晋的差距就摆在那。对此,太子苻宏说晋军无罪,如果出兵去打它,一旦不胜,后果一发不可收拾。苻坚则反驳说秦灭六国,难道六国之君都是因为有罪才被灭的么?苻融又说东晋是中华正统,前秦本是夷狄,恐上天不助;苻坚反驳说刘禅也是汉室正统,不照样被灭了么?众人无言以对。最后慕容垂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苻坚便决定动用君主的独断之权,下令南征。

在前秦统一北方的同时,东晋就已提高警惕,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北府兵,可谓防范已久。而苻坚的决策直到开战前几个月才定下来。在更早的时候,他还效仿古代的分封制,将氐族宗亲分封到各个地方去,使其“散居方镇,如古诸侯”,对此就有人作歌告诫说:“ 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 当语 谁? ”这种分散化政治改革,为前秦的瓦解埋下了祸根。

公元383年五月,东晋将领桓冲进攻襄阳,战火再燃。七月,苻坚下令百姓每十丁出兵一员,良家子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正式发兵百万进攻江南。然而,当时“朝臣皆不欲坚行”,苻坚的夫人也劝他说:“ 今人心不然矣 ”,认为苻坚违众用兵,难成大事,然而苻坚却轻蔑地说:“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这样, 在全国人都因屡战疲惫,想要修整的时候,苻坚却为了封禅泰山的梦想而劳师动众。因此,许多人都抱着一种心态:要么前秦迅速灭亡东晋,结束战争;要么东晋给前秦一次挫败,以便让这名独断专行的皇帝知道自己错了,重新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他们非但无斗志,反而有怯心,人多亦无用。

在听闻秦兵入侵的消息后,东晋举国震恐。但谢安毕竟是稳重之人,他知道恐惧才是晋军最大的敌人,所以故作沉静,显得胸有成竹、分拨已定,以此来稳定军心。十月,前秦先头部队攻克了寿阳,苻坚立即带领大军进驻。东晋将领谢玄等人原打算坚守不出,与秦军打持久战;然而间谍朱序送来了一个关键情报,他说:秦军有百万之众,但尚未聚集,“ 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之也。 ”这说明朱序已经看穿了秦国人的心态,只要挫败其前锋,反战的情绪就会涌上来,出现苻坚无法控制的局面。与此同时,秦人也俘虏了晋国的将领,得到一个情报,说晋国粮草将尽,难以久支。苻坚便留主力大军在项城,只率八千骑兵赶去驰援在前线的苻融,深入晋国境内。

十一月,刘牢之率领晋军击溃前秦骑兵,斩首一万五千。苻坚看到晋军没有畏懦怯战,反而主动出击,有些担忧地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之后秦晋双方在 淝水 对峙,谢玄派人给苻融下战书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若移阵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战,不亦善乎?”前秦将领都认为坚阵以待乃是万全之策,不应移阵而却。然而,苻坚认为晋军如果退守长江,则秦军“虽百万之众,无所用之”,现在晋军主动要求决战,是求之不得的事。且秦军擅长陆战而晋军擅长水战,不如放他们入河,待敌人半渡时,再截杀之。

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然而这一退却一发不可收拾,间谍朱序的部队在后阵中大叫:“ 秦兵败矣! ”听到这个假信号,秦军方阵大乱,不听指挥。这支未经长期训练便投入战斗的部队像乌合之众一样做鸟兽散,人们争相逃命,不听节度。苻融拍马前去,想要阻止部队溃逃,反而被撞下马,战死沙场。苻坚看到部队失去控制,自己也被箭射中,只得单骑逃亡淮北。淝水的战况引发连锁反应,加上秦人本就不想打仗,导致诸军皆溃,只有慕容垂率领的三万兵马得以全身而退,战争以晋军获胜而告终。

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单从个人原因来看,苻坚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第一,他 独断专行 ,未能得众,忽略国内厌战、恐战的情绪,硬要劳师动众,故而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只是应付性作战,战斗力低,且不听指挥;第二,他 好大喜功 ,不仅御驾亲征,而且还身临前线,使自己成为秦军最大的弱点——只要击溃皇帝所率领的先头部队,秦军也就瓦解了。

文章标题: 慕容垂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685.html
文章标签:慕容垂 天下

[慕容垂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