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9 22: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我国50年代的院系调整将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设置调整为效仿苏联式。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调整影响:
经过调整后,私立高校全部改为公立,各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均较前明确,工科院校得到了发展,综合大学得到了整顿,这样使高等学校在院系设置上基本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所谓的符合需要就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 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而随着各地新设工科院校的增多,1986年,这一比例更跌至4.3%。
我国50年代的院系调整将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设置调整为效仿苏联式。
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式、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注意:院系国际化是在大学场域中进行的,理解院系国际化首先要认识大学国际化。受经济利益驱动、文化交流与大学发展需求的多重推动,大学国际化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其形式与内容多样,呈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特征,日益面临着学术国际化和目的国家化的挑战。
目前学界对大学国际化尚无统一认识,主要有文化说、趋势说、关系说、过程说和结果说等,但无论从何种角度认识,它都包含着跨国别、跨文化等要素的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活动,离不开交流与合作的初衷。
著名国际化研究专家奈特(Jane Knight)认为,国际化是“在院校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这一界定涵盖了国际化的主体、内容、目的和过程,具有概括性和普适性。世界著名大学几乎都有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和专门的负责机构,但国际化的实施最终要在院系中落实,因为院系及其所有师生是国际化的主体。
底部沉重与松散联合的大学组织结构要求大学国际化以院系为中心,院系国际化才是大学国际化的基础,而大学国际化的理念与政策为院系国际化提供了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
1952年院系大调整其实从1951年就开始小规模进行。1952和1953年开始更是狂飙突进,几乎影响到了当时全国所有的高校。
经过两年的大调整,全国原来的211所减为182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要注意的是,在苏联式高教体制下,“综合性大学”其实指的是以文科和理科为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大学,和现在人们通常认识中的综合性大学有很大区别。
由于这次高校涉及到的高校数量极多,无法在此一一阐述,仅能对一些国内著名高校调整前后的变化进行一些记录。
第一类大学
完全消失在历史中的著名大学。这些大学主要是原来一些私立和教会学校,大部分在52年院系调整中都被拆分,少数学校后来有了同名继承者,但是和原来的学校其实并无多少血缘关系。
燕京大学:由英美四家教会组织联合举办,曾经是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30年代后即跻身亚洲和世界名校行列。52年院系调整后文学院、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其他部分院系并入中 央财经学院(今中 央财经大学),中 央民族学院(今中 央民族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的校园被划归北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主体部分就是原来的燕京大学,因此有相当多的人把北京大学视为燕京大学的继承者。
辅仁大学:由罗马教廷直接举办的天主教大学(英文校名: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民国时期为和清华、北大、燕大齐名的北平四大名校之一。52年院系调整后,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同时校园也被划归北京师范大学使用。1956年罗马教廷在台湾重新开办了同名高校,也就是今天的台湾辅仁大学。
圣约翰大学:最先为圣公会在华教士举办,中国第一所全英文授课学校,在50年代已经成为上海最好的综合性大学,其学术地位约等于今日的复旦大学。52年院系调整后被彻底拆分,并入多所学校:新闻系、中文系、历史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医学院并入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理学院、中文系部分和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圣约翰大学的校舍为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园一部分。
金陵大学:美国卫理会举办,和著名的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学校,曾经是当时最好的教会大学之一。52年院系调整后被彻底拆分,并入多所学校:文学院和理学院大部分和当时的南京大学文、理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京大学,校址位于金陵大学鼓楼校区;教育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农学院并入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林学院并入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电机系并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并入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一部分)。
东吴大学:美国卫理会举办,在民国时期以法学院著名。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不再存在,原先设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在旧址上开设江苏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并列为江苏省内两所最好的师范类大学。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重新改名为苏州大学,英文名和民国时的东吴大学同为Soochow University,表示自己和历史上大东吴大学的继承关系。
华西协合大学:由英美四个教会联合举办的综合性大学,位于四川成都。52年院系调整以后大部分系科都并入成都其他几所学校,仅保留医学院,改名四川医学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改名华西医科大学,算是保留了“华西”这个名字。2000年和四川大学合并,改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
江南大学(私立):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荣德生于1947年创办,由于创办者财力雄厚且舍得重金聘请名师,该校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江南一所著名的私立高校。52年院系调整后江南大学的建制撤销,拆散后并入华东地区各大院校:南京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苏北农学院(后扬州农学院,现在的扬州大学主要部分之一)。1958年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工业系迁到无锡,独立建校,当时名字为无锡食品工业大学,后来几次改名,于2001年正式改名为江南大学,算是部分继承了老的江南大学的血统。
南通大学(私立):情况和江南大学类似,50年代初南通大学有农学、纺织和医学三个学部,52年院系调整后纺织部分被并入位于上海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农学部分被并入苏北农学院,成为后来扬州大学的一部分,在南通仅剩医学部。1958年医学部主体迁往苏州改名苏州医学院,因为部分师生不愿意迁走,在南通成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后来成为独立的南通医学院。2004年,在学校被拆分50年以后,南通医学院和后来重建的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重建了南通大学。
第二类大学
在院系调整被保留,但是实力损失巨大的著名大学。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南方的五所著名综合性大学,被人戏称为“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原名中 央大学,建国后改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是当时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52年院系调整后的南京大学仅保留文、理学院主体,并入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同时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工学院独立后建立南京工学院(在后面东南大学部分详细叙述),其中水利系和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校水利系合并建立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和交通大学航空系、浙江大学航空系共同组建华东航空学院,后来迁往西安,组建西北工业大学。农学院分别并入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一部分)等。医学院独立组建华东军区医学院,后并入第四军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南京大学其他部分院系参与兴建的高校还有:南京化工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镇江农机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部分)、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部分)。旧南京大学被拆分后参与建设的院校之多,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该校是名副其实的“母校之王”。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民国时期是一所拥有七个学院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大部分学院和院系均被调走,仅剩化工、机械、电机和土木四个系,在玉泉旁边老和山下重建,学校事实上变成了一所纯工科学校,也因此而实力一蹶不振,从原先的国内顶级院校,变成了一所地区性的工科高校。浙江大学原来最强的理学院部分,大部分被并入复旦大学,比如后来长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是原来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不过相对于其他几个学校,原先从浙江大学独立出去建校的杭州大学(由原来文、学院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组建),浙江农业大学(原浙江大学农学院组建),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大学医学院组建),在90年代后期合并办学的风潮中,又回归到浙江大学,使得该校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又重新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实力也因此得到大大增强,重新回归到全国顶尖大学行列。
厦门大学:最早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后改为国立大学,50年代初有五个学院,52年院系调整后仅保留文理学院,被改造成一所苏联式综合性大学。其他主要系科去向:工学院大部分并入浙江大学和南京工学院,土木和建筑并入同济大学,航空系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农学院并入福建农学院,原先富有厦大特色的航务专科并入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海洋系大部分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由于厦门大学分出去的系科大部分都位于外地,有些甚至去了遥远的内蒙古(文学院教育系),因此在后来90年代合并办学风潮中,极少有回归的。厦大也因此而实力大损,再也没有恢复原先的学术地位。
武汉大学:民国时期五大国立名校之一(另外四所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52年院系调整中命运和中央大学、厦门大学类似,仅保留文、理学院,成为一所苏联式综合性大学,其他系科大部分独立建校或者并入华中地区其他大学。
中山大学:由国父孙中山亲手创立的国立大学,52年院系调整中命运和中央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类似,仅仅保留文理学院,同时把当时华南地区另外几所私立大学的文理学院并入,改建成一所苏联式文理综合大学。拆分出去的院系另外组建了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几所专业院校。
除了这五所大学外,其他几个著名大学的发展走向也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大学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不多的以工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52年院系调整中文、理、管理等系科被调整到复旦大学、华东华东学院、同济大学等,变成了一所纯工科大学。1955年,中 央政府为了支援西部建设,决定把上海交通大学整体搬迁到先。但是在西迁过程中,相当多的师生不愿意离开上海,此事一直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来学校做工作。最后的结果是大部分迁往西安,在上留下部分院系重新建校,两个校区统一管理。但是由于上海西安两地相距遥远,在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管理起来困难很大,1959年,两个交通大学分别独立建校,分别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对于上海交通大学来说,院系调整和西迁使得该校实力受到重创,大部分优秀人才和资源都被迁往西安,使得该校从国内最好的工科院校的位置上跌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元气。
清华大学:在52年院系调整之前,清华大学是一所科目齐全的综合性大学。52年院系调整之后,所有的非工科专业和部分工科专业被调整出校,但是工科部分被加强,清华变成了一所按照苏联式教育理念建立起来的纯工科院校。八十年代以后清华大学陆续重建了文学院、法学院等院系,但是很难说这些重建起来的人文学科院系和老清华的同名院系有多少血缘关系。
第三类大学
在院系调整中新设立的专业性院校。
在西方大学体系中,专门为某一个产业设置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少,即使有,也很少会冠以“大学”之名,毕竟大学等原文University本来就有“包容万象”等含义,如果大学只是精专于某一学科,则有名不副实之感。比如世界顶级的麻省理工学院,也只是自称“Institute”。反过来,我国大学行列中有相当多的“大学”在前面冠以一个代表行业的修饰词。像“xx理工大学“之类尚属可以理解,类似”xx药科大学”,“xx矿业大学”之类就未免有点不伦不类了。其实,这些众多的行业类大学,都是1952年院系大调整的遗留产物。
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校的设置和国民经济中的行业门类必须高度一致,国民经济中有什么行业,也就必须设置相应的高等学府。因此,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按照这个思想,我国新设立了一大批专业性高等院校,下面列举有代表性的一些。
四大工学院,分别是南京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后来分别发展为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工学院,这几所都是现在我国的一流理工科院校。如果研究一下这四所学校的地理位置,会发现他们分别位于华东、华中、华南和东北四个大区,相应的,这四个大区也都至少有一所和它们地位对等的综合性大学:华东的南京大学,华中的武汉大学,华南的中山大学和东北的吉林大学。事实上,这样的配置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每个地理大区都有一所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四大工学院中位于南京的,现在名字叫东南大学的那一所,是江苏考生最熟悉的。由于南京工学院建校的时候征用了原来老中央大学的校园,因此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长期为谁才是中央大学真正的竞争者而争论,后者虽然继承了老中央大学更多的部分,但是校园确是在老的金陵大学校址。
众多医学院。欧美国家医学院出了少数独立院校外,大部分附设于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原先各个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都被拆分出来独立建校。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立北京医学院,被剥离了大部分系科的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设立四川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设立浙江医学院等。但是在40多年之后,这些独立建校的医学院,大部分又在合并办学风潮中并入综合性大学,成为综合大学下属的医学部。
行业类院校,这类院校的数量非常之多,几乎每个国民经济部门都有对应的专属高等院校,不但有全国性的,还有相当多地方性的行业类专属院校。
北京矿业学院:由原来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系上海交通大学的姊妹学校)加上原来的焦作工学院,合并成立北京矿业学院。该校命运多舛,在文革时期被赶出北京,颠沛流离到四川等地建校,一直到1978年才在徐州重建主校区,1988年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石油学院:由原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石油组,天津大学石油组、北京大学化工系等组建而成。文革时期被迁出北京,在山东东营重新建校。1981年在北京昌平重建了部分校区,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东营)两个互相独立的高校。
华东纺织学院:主要组成部分为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系,南通大学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科等,1980年改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来由于学校陆续开办了纺织以外其他科目,加上校名里纺织二字显得学生就业范围过窄,学校在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众多的铁道学院:铁路部门原来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铁路部门不但拥有众多的铁道学院,甚至还拥有自己系统的铁道医学院、铁道师范学院。原来交通大学系统的北方交通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都曾经一度是铁路系统所属院校,后来这两校都重新划归教育部管理,校名中也不在含有铁道二字。上海铁道学院是另外一所著名的铁路院校,在90年代末期合并办学大潮中又重新并入同济大学。
专业类院校数量众多,几乎每个省都有若干所,在此再举江苏考生比较熟悉的几所为例:
苏州原来的三所专业院校:隶属于纺织工业部的苏州丝绸工学院、隶属于国家环保局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隶属于铁道部的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后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成为苏州科技大学。
南京的几所专业院校:隶属于化工部的南京化工学院和隶属于建设部的南京建工学院,2001年两校合并为南京工业大学。隶属于粮食部的南京粮食经济学院,2003年并入另外两所专科院校,升格为南京财经大学。
总之,这些专业性大学,在由于原有的招生范围过窄,无论是对于人才培养,还是学生的就业前景都非常不利,因此在90年代后期,这些专业性院校纷纷走上了扩充专业或者合并办学的道路。从94年开始的合并办学,以及接踵而来的学校改名大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1952年院系调整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最终奠定了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版图。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 高校数量也从原来的211所变成了183所。因此52年院系毁了至少211所大学。
在整个调整过程中,对我国高校来说不失为一场灾难,很多高校被无情地拆分,实力一落千丈,其中有五所高校损失最为惨重,分别是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这五所大学因为在院系调整中损失最大,调出的系最多,所以被称为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
调整后的南京大学只保留了文、理学院主体,由原来的七个学院变成了两个学院,虽然并入了其他学校的相关院系和专业,但是对于南京大学来说还是损失惨重,南京大学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了现在整个江苏省和南京市的高等教育格局。
浙江大学
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拥有文、理、工、农、法、医、师七个学院。调整之后法学院停办,医学院并入浙江医学院后来的浙江医科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浙江农学院后来的浙江农业大学。
武汉大学
院系调整前,武汉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学院,调整后只保留了文理学院。
中山大学
院系调整前,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教育等7个学院,调整后只保留了文理两个学院。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在系调整前拥有7个学院,调整后只保留了文理学院,成为了一所文理综合院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