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黄帝造的九鼎是否真实存在。

时间: 2022-11-29 09:00: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黄帝造的九鼎是否真实存在。

大禹九鼎是否真的存在呢

大禹九鼎当然是真实存在的,关于九鼎,最早的时候《左传》是这样记载的: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里说的就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带兵来到洛阳城外,想问城内鼎有多重,其实就是在问大周江上有多重,自己是否能取而代之。这里说得很明白,是夏朝时候铸的鼎,后来传到商,又传到了周。

在这里,还只是提到了夏朝铸鼎,没有说是夏禹,同时也只说了铸鼎,没有说铸了几个。但同时代的《逸周书》中有补充说: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在《墨子》中,说得就更明确了:昔者夏后开(即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这些都是先秦时代的典籍,综合这些资料,司马迁作为史官世家,他能看到许多藏书典籍,那些典籍到后来大都失传了,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司马迁把九鼎的相关记载都梳理了出来。


综合来看,关于九鼎的历史脉络,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是大禹开启了夏朝,然后利用天下九州纳贡上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象征着天下九州,后来又逐渐成了整个中华文明正统王朝的象征。当商汤灭夏以后,鼎就到了商王朝手中,后来武王伐纣,鼎又到了周王朝手中。

西周建立以后,因为镐京地理位置太过偏西,于是周公决定兴建雒邑,也就是在洛阳再建一座东都。在修建东都的时候,把九鼎安放在了太庙明堂里,这才有了后来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

楚庄王问鼎中原还是春秋时代的历史,后来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威望越来越低,各个诸侯国都在你争我夺,想要取而代之。其中秦国势力最大,到了秦武王嬴荡这一代,他也打起了九鼎的心思,跑到洛阳城里,一定要观看九鼎。


当时秦国的地盘主要在雍州,于是嬴荡就选了雍州之鼎,然后觉得自己力大无穷,就去徒手举鼎,举倒是举起来了,但没支撑住,鼎掉下来砸到他的脚,然后他当晚就受感染死了。

楚庄王和秦武王这两段历史,都是非常确切记载史书上的,这两件事足以证明九鼎是真实存在的。可惜的是,后来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九鼎就失去了下落,秦始皇还专门派人打捞过,但一直都没找到。

上古时期大禹制造了九鼎,还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不可能。“九鼎”之于我国就相当于“传国玉玺”、“轩辕神剑”,那都是属于超级国宝一类的物品。但其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国宝”,主要是因为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其在我国人民心中的代表意义,而不是它们的自身的利益价值。在古时候因为九鼎代表着天下,因此天下就有了“得九鼎者得天下”的传言,因此九鼎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但也因此使得九鼎彻底遗失。

“九鼎”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物品,但九鼎能够在我国成为传说中的“神器”,不是因为它们的制作材料神奇,也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具有神奇的功能,而是因为它们被神话了,被人们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它们本身的材质只不过是普通的青铜器罢了。大禹治水的时期距离现代有多久了?什么样的青铜器能够在不被完好处理的情况下保存至今?没有。任何青铜器,只要不是经过密封保存,几乎不可能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保存到现代。

更何况,九鼎虽然在我国的历史的记录上是“遗失”,是“失踪”,但我们仅仅只需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能够想得出来,它们是被人给损毁了,而不是“丢失”了。天下曾经因为它们而战乱,而陷入生灵涂炭的境地,那些得到九鼎的人最终也发现得九鼎并不能得天下,所以在它们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定然会打着鱼死网破的心理,彻底把九鼎会毁灭掉,而不是任凭这种“神物”落在敌人手里。

现代我们对九鼎的记忆可以说仅仅只剩下了个名字,我们连这九鼎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因此九鼎就更不可能重现人间了,因为哪怕它们在某一个陵墓中被发现,我们也只会当作是普普通通的鼎,而非“九鼎”。

周朝的九鼎是史学家虚说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真实存在,“九鼎”就是正儿八经的九尊鼎,至少曾经存在过。现代之所以被人质疑,主要是因为这“九鼎”的说法有很多种,而且到现代人们都没有发现真正存在的“九鼎”。

“九鼎”在我国的说法,有指整个国家的,其中“九”并不代表着数字“9”,而是一种概括性的词汇,例如我们常说的“马上”、“赶明儿”、“过两天”,这些都是一种概括性的词汇。“九”所代表的意思是“极致”,而 “鼎”在古代往往使人们生活中接触的最重的东西,因此暗指“重要”,“九鼎”于是也就成为了“天底下最重要的”,因此被人们用来形容整个天下。也因此被人们拿来质疑所谓的“九鼎”并不是代表着“九尊鼎”。

但我国确实打造出来过这九尊鼎,不知道是为了迎合“九鼎”之说才打造的,还是先有了这九尊鼎,后有的“九鼎”之说。这九尊鼎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制造出来用来镇压各地水患的。鼎当然没有镇压水患的作用,但是那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是封建迷信的,人们就是认为鼎有着镇压的作用,所以建造鼎,最起码能够在心理上给民众安慰。

但“九鼎”的意义太过于重大,因为“九鼎”代表着“天下”,所以民间慢慢地就有了一种“得九鼎者得天下”。这当然是传言,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但流言的威力在此就体现了出来。起初大家不当回事,后来有人得到了这九尊鼎,竟然因此就被全国的民众支持,于是各方势力这才知道民众的愚蠢,于是开始全力追寻这九鼎。但,后来这九鼎都遗失了。据说最近的一次是在明朝时期被挖掘出来一尊鼎,可惜又没有了下文。

中国九鼎现找到了几个?

中国九鼎目前都没有找到,也就是九个鼎目前还是下落不明的,古籍里面曾经有记载过它们已被销毁。

但是至今没有找到被销毁的证据,所以多数人还是相信九鼎还是存在的。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

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 、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传承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没有!也没见过,都是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到底有没有谁知道。毕竟司马迁是个造假大师,史记先秦时期的历史很大部分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记载的假的很。什么烽火戏诸侯、三皇五帝夏朝。商周1400年都没有关于三皇五帝、夏朝的记载。最早黄帝两个字出现在齐威王的筑鼎之上,也仅仅只有黄帝两个字而已。

真有“九鼎”存在过吗?

九鼎之说由来已旧,但何人也未曾见过,关于收天下之兵铸“九鼎”一事更是不可思议,试问怎可“尽收天下之兵”?如果真的尽收,那鼎的尺寸又有多大?用何炉铸造?等等诸如此类,令人疑惑不解。
不存在的。在《史记》记载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铸造而成,作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因为现在出土最早的青铜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铜器没有出土,连都城痕迹都找不到。现在你来说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铸造青铜器,那不是开玩笑吗?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大禹时就能有这么强悍的开采能力(九州的每一个州都开采出铜矿)和铸造技术(还能在鼎上画九州的山河),几百年的夏朝连一个铜鼎都发现不了就过于神奇了。
最早记载九鼎的是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书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钱,散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这里九鼎用的词语是“迁”。九鼎三巫,也说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时,就已经存在了。既然没有出土文物证明夏朝能够铸造青铜鼎,那只能说明九鼎是商朝铸造的,而非大禹。说是大禹铸造的,都是西汉儒家的编造。
在《战国策 东周策》中,颜率因为秦国出军到东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齐国求救后,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迁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这纯粹是颜率因为齐国出兵退秦军后,齐王向东周要九鼎时的推脱之词,不值得相信——用九万人搬一个鼎,能信吗?
关于九鼎,史记明确记录的就是两条: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灭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至于《史记正义》所说的:“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一点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阳取九鼎,怎么会掉进东边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里呢?难道秦昭王要运去齐国,而不是向西运回秦国吗?
九鼎的下落只有两个说法:周灭商,九鼎被周武王搬迁到洛阳,秦灭周,秦昭王把九鼎搬迁到咸阳;宋国灭,齐国在搬迁九鼎时,不小心掉落到泗水中去。但如果九鼎落入秦国,为何秦灭后,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都没有关于他们看到九鼎的记录——不要说他们不知道这九鼎代表着什么!即便他们不知道,张良、范增会不知道九鼎的意义?如果咸阳真的有九鼎,就算项羽不要,也会和秦始皇铸造的12铜人一样,流传下来。因此这个答案很明显是假的,周的九鼎没有落入秦国手中。
九鼎的记录最早见于《左传》,可是《左传》之的文献却没有记载。就连《尚书》这样描述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文献也不见记载。更没有现在现在考古材料的佐证。夏代出品的怎么青铜器制品材料单一,规模简单。相对于九鼎的描述是在相去甚远。《墨子》中描述九鼎方形三足。怎么会有鼎造成这种器型?这样的鼎是怎么立住的呢?《墨子》还记载九鼎。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不是更荒唐吗?不烧火自己做饭,不搬它自己藏起来了,不动自己也会跑。
那么答案就来了,周朝真的有九鼎吗?如果有,就一定落入秦国手中。于是最终答案只有:所谓的周朝九鼎,不过是春秋时人对于正统的另外一种称呼,并非实实在在的青铜鼎。如果真的应该有一个或九个代表王权象征的鼎,帝辛在自焚而死时,都身穿宝玉衣,怎么会留如此重要的鼎给周武王而不是一起焚烧呢?就像后唐李传珂自杀时,不存在的。在《史记》记载中大禹是用九州之金所铸造而成,作为祭祀上帝的祭器。即:“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因为现在出土最早的青铜器都是商朝的,夏朝不但青铜器没有出土,连都城痕迹都找不到。现在你来说夏朝之前大禹就能铸造青铜器,那不是开玩笑吗?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大禹时就能有这么强悍的开采能力(九州的每一个州都开采出铜矿)和铸造技术(还能在鼎上画九州的山河),几百年的夏朝连一个铜鼎都发现不了就过于神奇了。
最早记载九鼎的是成书于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逸周书 克殷解》:“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钱,散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乃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乃班。”这里九鼎用的词语是“迁”。九鼎三巫,也说明了九鼎的祭祀性质。也就是说这个九鼎在周武王伐商时,就已经存在了。既然没有出土文物证明夏朝能够铸造青铜鼎,那只能说明九鼎是商朝铸造的,而非大禹。说是大禹铸造的,都是西汉儒家的编造。
在《战国策 东周策》中,颜率因为秦国出军到东周要求拿走九鼎而向齐国求救后,大肆渲染了周武王搬迁九鼎的情形:“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这纯粹是颜率因为齐国出兵退秦军后,齐王向东周要九鼎时的推脱之词,不值得相信——用九万人搬一个鼎,能信吗?
关于九鼎,史记明确记录的就是两条:一是周威烈王23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二是秦昭王52年,秦灭西周,取九鼎入秦,“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 至于《史记正义》所说的:“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一点地理的概念。秦昭王在洛阳取九鼎,怎么会掉进东边450公里外彭城(徐州)的泗水里呢?难道秦昭王要运去齐国,而不是向西运回秦国吗?就把秦国流传下来的国玺给一起烧了。
第二个是宋太丘社的九鼎。宋国是商人建立的封国,执政者周人为什么要把九鼎放到宋国呢。这个和周武王搬九鼎到洛阳的记录冲突。就算是周武王只搬走其中最重要的鼎,也不应该让宋国继续保留剩下的鼎——除非是处于稳定商国局势、让商人不要反抗周人的考虑。周武王搬到洛阳的那个鼎为何没有在秦灭时被发现?秦始皇在28年时,曾经派遣1000人到下水泗水寻找九鼎,毫无发现。这个时候距离宋国灭九鼎落水只不过67年,泗水又不是长江、黄河,水流也不是很快,九鼎在水下不可能移动得很远。1000人都找不到,答案就只有一个——这个宋太丘社的九鼎也不存在。纯粹是挖坑骗秦始皇。
综上,夏朝一个出土的青铜器都没有,大禹如何能够制作出刻有九州山河的九鼎,这不是骗人吗?至于周武王迁九鼎到洛阳,但秦灭后只有12金人传世,并无九鼎传世记录,九鼎非鼎的可能性很大。真实的九鼎,应该就是周武王为了证明自己具有代商的天命,而从商国取走的代表商王祭祀的鼎。以此说明周是天命所归,要求商国人就不要反抗,乖乖听从天命。楚庄王问九鼎时,王孙满说得很清楚:“在德不在鼎”——已经说明这个鼎,很有可能不在东周手里,而是西周灭亡时,被犬戎给搬回去炖肉用了!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章标题: 黄帝造的九鼎是否真实存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412.html
文章标签:黄帝 真实

[黄帝造的九鼎是否真实存在。]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