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古代,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如何避免潜邸旧臣形成派阀势力影响朝廷决策

时间: 2022-11-27 04: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在古代,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如何避免潜邸旧臣形成派阀势力影响朝廷决策

揭开康熙九子夺嫡的历史真相——四爷雍正帝胤禛承继大统之谜


纵观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 历史 ,在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了数百位帝王,他们有的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有的文恬武嬉,甚至宠信奸佞;有的碌碌无为,稀松平常,有的癖好特殊,以致亡国灭种。这些帝王们共同谱写了华夏民族的 历史 过往,共同绘就了古代中国的春秋画卷,随着朝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有的皇帝可以寿终正寝,有的君主则是灰飞烟灭,有的被世代传颂,有的却遗臭万年,开国之君往往可定鼎天下,身后享宗庙,得万世之祭祀,而亡国之君常常是穷途末路,下场很悲惨,致丧权而辱国。

总之帝王是极其荣耀的,多少人曾为之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多少人也曾前赴后继,功败垂成,毕竟这是个高危职业,位置只有一个,宝座只有一尊,觊觎者是怎样的暗中谋划,欲取而代之,往往是很难及时察觉到的;所以生在帝王家,有时候是一世的不安稳,一生的劳碌命,不是树欲静而风即止的,或许从出生的那一刻,你就已然陷入争夺的漩涡,落入杀戮的窠臼。


在 历史 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斥着许多许多谜团,论功绩跟 历史 过往的任何一位帝王相比他都不逊色,围绕他的话题总是最多的,他身后的争议也是极大的,尤其是在当代,他的形象更是随着无数的影视作品和小说著作的演绎而变得人尽皆知,让他成了妥妥的 “网红皇帝” ,更是极其忙碌的皇帝,有穿越的爱恋,有后宫的博弈,简直是处处都有他,事事皆练达。

这位皇帝,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他的一生争议特别多,他的一世谜案也尤其广,围绕他的继位和驾崩,自古以来就一直有着各种猜测,考证不断。他的继位之谜甚至荣登清初“四大谜案”之列,有人说他是弑君篡位,有人说他是无诏夺位,也有人说他是合法继位;对于他的驾崩,有人说他是被侠女刺杀的,也有人说他是得中风而亡的,还有人说他是丹药中毒而死的,总之莫衷一是,迷雾重重,扑朔迷离中更添神秘色彩。


在民间传说里,他经常被认为是一位喜怒无常、刻薄寡恩的“暴君”,什么脏水都会往他身上泼,老百姓们说他 “弑父”、“逼母”、“屠弟”、“杀子” ,总之认为他是一位罔顾人伦、灭绝人性的禽兽般之人物,说他豢养了一批搞情报工作的“ 血滴子” ,让臣属官僚们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而且还因为 “ 维民 所止” 的科举题目而捕风捉影,肆意发挥,酿成许多 “文字狱” 的大惨案;然而 历史 真实中的他是怎样的,他又是怎么登上皇位的,他真如同百姓传说和某些记载中的那样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近四爷雍正帝胤禛,去探究一下他是个怎样的人,尤其是怎样夺得至尊皇位的。

胤禛是康熙帝序齿的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的永和宫,在康熙帝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他得以出生,其生母是 德妃乌雅氏 ,他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是后来颇受康熙帝信任与器重的 “大将军王” 。


胤禛是康熙诸子中相对年长的阿哥,但是因为乌雅氏的出身问题,所以胤禛并没有获得生母亲自抚养的资格,他满月后即被 孝懿仁皇后 所抚养,而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也是隆科多的姐姐,更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孝懿仁皇后并没有子嗣因此对于胤禛的抚养可谓视若己出,胤禛与其感情也很深厚,反而与亲生母亲乌雅氏并不亲睦,而十四阿哥出生的时候,德妃乌雅氏的地位已经比较高了,因此她得以亲自抚养小儿子,百姓家多子尚有亲疏,一碗水终究很难端平,在 历史 上乌雅氏也确实是比较喜欢胤禵的,对胤禛则相对冷漠,这之于胤禛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挫折,但噎死磨砺。


应该说胤禛的成长是典型的寄人篱下,也让他从小养成了谨慎从事、察言观色的本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在他六岁的时候,清廷就按照规矩,把他送入尚书房读书,来学儒家经典与满文语言,也习骑射本领和军事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的授业师傅是 张英 ,而张英是雍正朝名臣张廷玉的父亲,张廷玉能在雍正朝备受宠信,不得不说跟雍正帝早年曾拜学张英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小时候的胤禛在老师傅们的精心培育下,成长很快,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策论书法都进步很快,我们能够看到现存的 历史 文物中,雍正帝胤禛的书法水平极为精湛,这跟他自小打下的深厚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


康熙皇帝有个习惯,喜欢在出巡或征战的时候,带着皇子们一起出行,而胤禛作为年长皇子也不例外,他在八岁的时候就曾跟随康熙帝出巡关外,知晓了不少军国之事,对于治河施工等事宜他也曾被亲带一线。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胤禛就曾跟三哥 胤祉 前往曲阜参加 祭孔大典 ,显示出了康熙对其的历练,在康熙亲征 噶尔丹 的时候,还曾专门委任胤禛掌管正红旗大营,可见康熙对于他还是用了不少心思的,而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康熙帝的信任,成就了一身治国理政、参谋军机的本领。

但是因为从小成长的际遇和谨慎隐忍的处世,再加上兄弟实在太多,又不缺乏优秀者,因此他也形成了揣度父皇心理,各方维护关系的习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是他的常态,当然他也没有犯什么错误,树立通过了各项考核。在康熙三十七年,他就被封为贝子;在康熙四十八年,他又被封为 和硕雍亲王 ,成为了当时除太子之外,爵位最高的皇子之一,而另一位获封亲王的是和硕诚亲王三阿哥胤祉,要知道大阿哥胤禔最高的爵位才不过是郡王,可见从这一时期开始,康熙帝就已经十分看重胤禛了。


胤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这确实让他做得不耐烦了,他不断地发牢骚,不断地犯错误;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又在十八阿哥生病到亡故这期间表现得特别不像话,再加上他私自窥探康熙所在的大营,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墙倒众人推”,康熙帝终于下定决心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了,而在这一时期胤禛的头脑则十分清醒,他并没有错误判断形势,也没有忘乎所以,不像八爷党那样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也不像大阿哥那样上窜下跳、魇镇谋人,相反他表现得比较低调沉稳,对于各方势力,他都能积极斡旋与尽心维护,尤其在关键时刻表示了对胤礽的支持和帮助,如此一来便赢得了康熙帝的不少好感;后来为了平衡各方,也为了稳定朝政,康熙帝于次年就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名位,并在这个时候加封胤禛为亲王,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胤禛正式进入了皇权定夺的最核心。


在康熙五十年,胤礽再次被废,一位储君怎么可能两度被废,至此胤禛也看明白了,废太子胤礽绝对不可能东山再起,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胤禛审时度势,正式开始了对于储位的争夺,而且他还偷偷聚集起了“四爷党”, 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十七阿哥胤礼 都成为其成员,胤禛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韬光养晦玩得真是炉火纯青,这一切竟然没有被康熙帝发觉,朝廷上下的其他大臣也是在雍正帝登基后,才恍然大悟发现了原来四爷党在私下运作多年,真是不露声色,“闷声发大财”啊,从这点来看,不得不佩服雍正帝几十年磨一剑的隐忍与老练。


但是对于胤禛来说,他并没有太多优势,他非嫡非长,对于出身 胤礽 更好,根正苗红,而 胤䄉 也不差;论年龄, 胤禔 和 胤祉 都比他年长;论贤能, 胤禩 有 “八贤王” 之名,有一大批支持的拥趸;论财大气粗、出手阔绰,他也不如胤禟,何况 胤禟 的母亲宜妃还很受康熙帝宠爱;论军事才能和被倚重的程度,他也不如自己的亲弟弟 胤禵 ;胤禛并不具备特别出色的才能或完美的出身,只是继任皇后抚养长大的一位普通皇子,而且亲生母亲也不是很疼爱自己,所以胤禛在幕僚 戴铎 等人的谋划下,选择了扬长避短、待时而动,他隐而不发、多方维护,一开始支持太子,后来与八爷党也相处融洽,他特别注意敛藏,不显山不露水,潜心研究佛道,甚至自称 “天下第一闲人” 。


表面上看他根本就是置身事外的样子,但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真理,尤其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了对父皇康熙帝的至诚至孝,对兄弟们的团结友爱,这正对了最看重家庭亲情的康熙之路子,他对于四阿哥胤禛的好感逐渐攀升,认为他是个“厚道人”,觉得他的变化最大,不是像其他儿子一样搞得尘土飞扬。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帝曾一度认为胤禛性格暴躁、容易发怒,在 历史 上还特别告诫他要 “戒急用忍” ,在他看来这个时期的胤禛是改造成功了,是最成熟、最堪当大任的一位皇子。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胤禛能如此行事,并做得这么好,其实得益于他在潜邸时期的重要谋士戴铎,戴铎对他的建议非常精要, 一是要极力讨好康熙表现诚孝,二是要包容维护兄弟赢得各方对自己放松 ,同时他建议胤禛要多去伪装,在关键时刻展示才华,而胤禛言听计从,谦虚谨慎,还曾主动要求降低爵位,更是不去得罪任何一方势力,为自己赢得了最好的政治空间,也减少了很多夺储阻力,最终得以梦想成真,顺利承继大统;而戴铎在这一过程中是起到非常关键之作用的。


其实,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其 历史 原型就是戴铎,虽然邬思道这个人也见于记载,是雍正帝宠臣田文镜的幕僚,但是他在 历史 上并没有影视剧表现得那么“神”,倒是很多事迹在戴铎身上有出处, 历史 上戴铎作为谋士成功帮助雍正帝夺位,当然他在雍正帝继位后就被清算处理了,那是后话,也是番外篇,在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除此之外,胤禛的“四爷党”还整合了 隆科多 与 年羹尧 等重臣,这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的两大重臣在胤禛后来登基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隆科多作为步军统领,位高权重,掌管京城卫戍,并且是康熙帝的遗命大臣,而年羹尧则从四川巡抚做到了川陕总督,手握重兵,经略西北边塞。


胤禛结交并掌控好了隆科多、年羹尧这两大关键人物,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 历史 上,康熙帝二废太子之后,深切厌恶了诸子之间的倾轧与争斗,不再提立太子之事,对于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直接幽禁,对于八阿哥为首的“八爷党”多有打击、密切监视,唯独信任了胤禛,为他后来的登基肃清了反对派,铺平了金光道。

而且,在康熙晚年,康熙对于雍正帝的器重可以通过很多事看出来,首先对于废太子的看管与审讯这样重大的事情,都安排胤禛参与;对于西北的用兵和调度也让胤禛参与谋划,进入核心军机的决策;在自己登基六十年盛典之际,他还安排胤禛前往关外盛京祭告祖陵,这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国务活动,甚至应该是皇帝亲力亲为参加的大典,能派胤禛前去,也说明了康熙帝属意其作为接班人,这是比较明确的信号;而且派胤禛在冬至日代他祭天;根据 历史 记载,康熙帝驾崩前,还曾派胤禛前往天坛祭拜,欲传位于皇四子的意味已经很明显。


康熙六十一年, “千古一帝” 康熙帝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病逝于畅春园,留下了他依依不舍的江山,还想向天再借五百年终究是个美丽的神话,在他人生最后时刻,他曾专门召见过胤禛,也是皇四子陪伴在他身边的:


而正是 历史 上这样的记载,给后来继位的胤禛带去了无尽的麻烦,害得他不得不编撰 《大义觉迷录》 为自己辩解,而这段记载中的疑点却给了当时与后世之人无尽的发挥空间:


根据相关记载,康熙驾崩前,曾经当着诸位皇子的面,宣布由胤禛继位,这一点在《雍正王朝》中就有过艺术再现,隆科多当众宣布康熙遗诏,胤禛正式继位,登基为帝,是为雍正。

带着康熙帝的遗命和期望,胤禛继位,次年改为雍正元年,但是伴随他负重前行的便是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的弑父传位说,疑窦重重,争论不断;持各方观点的,都有自己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更多严谨负责的研究人士基本是认为篡位改诏是无稽之谈,也是立不住脚的,胤禛应该是合法继位。


康熙遗诏一式四份,现在仍然存于世间,且在海峡两岸,在中国第一 历史 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台北故宫,分别有原始资料,其中辽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分别用满汉文字书写,两者内容是一致的,至于流传甚广的“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根本不值一驳,当时的“于”字是作“於”字,不可能改,而且满文也无法改,何况清宫行文言必“皇某子”,这些篡改诏书的说法统统没有依据,但是遗诏是不是就没问题呢,也不能这么认为,因为:


按照记载,当时康熙传位雍正帝的时候,很多阿哥们都是在场的,但是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有影像资料来佐证,雍正帝后来逐一清算了参与夺嫡的其他皇子们,这是不是恰恰说明了他的心虚呢?按照相关说法是胤禩和胤禟等人故意散布了雍正篡位的谣言,民间大肆传播以后,把水搅混了,雍正帝已然百口莫辩,而胤祥作为雍正帝最铁杆的“盟友”,他的证言又不足以被采信,另外的当事人隆科多在雍正继位后不久就被整死,这不正是要杀人灭口吗?

这一切的一切让雍正帝的继位问题成了难以解开的谜团,关于雍正帝继位的 历史 真实到底是怎样的,还是缺乏铁稳的证明,或许会成为永远的 历史 悬案,尘封于时空长河中,而后世对于这一段 历史 的探究也不会因此而停歇,我们都期待会有新的证据出现吧,足以说服每一位世人的。


雍正帝虽然在位才十三年,但也并不短了,美国总统一届才不过四年任期,而雍正帝几乎干了三个任期,时间跨度够长;而且在这十三年中,他励精图治,勤勉朝政,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没有他,就没有“康雍乾盛世”,他们祖孙三代缔造了接近一百四十年的治世,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最长的盛世,雍正帝身在其中是立下特殊功勋的,康熙晚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矛盾激化,弊政明显,而雍正帝接手以后,摊丁入亩取消单纯人头税,耗羡归公设立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缓和西南民族矛盾,士绅一体当差减轻百姓束缚,废除贱籍让黎民百姓更加平等谋生,秘密立储制度减轻了皇子夺储与朋党之争,密折制度则一定程度上广开言路决策也更得当,军机处的设立将封建皇权推上了顶峰;可以说雍正帝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任何改革都很难一帆风顺,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刀刀见肉,针针见血,雍正帝自然就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些士绅们是不会说他好话的;而大搞文字狱,又得罪了读书人;平头百姓虽然因改革受益不少,但却不明就里,以讹传讹地认为雍正帝是“暴君”,反面形象深入人心,再难反转,这是雍正为盛世帝国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作为 历史 上最勤政的皇帝,他每天睡眠不足两个时辰,只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放假一天,他事必躬亲,心细如发,所有奏折都亲自批奏,有的甚至上千字余,可以说他最后的驾崩很有可能是累死的,他也不像《甄嬛传》里表现得那样,天天沉溺后宫, 历史 记载他仅有八位后妃,并不荒淫,他一身扑在朝政上,夜以继日,奋笔疾书;从这点来看,他确实值得是一位好皇帝的评价。

历史 对于他可能并不公平,直到今天对他的非议依然不断,围绕雍正帝生前身后的话题层出不穷、源源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中国 历史 的发展和 社会 的进步是作出过不少贡献的。

康:古代康熙皇帝活了多久,怎么登的皇位。最后把皇位传给了几阿哥?

二月河《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

  红云彩
  
  
  在二月河《康熙王朝》这部书以及所演绎的电视连续剧中,都浓笔泼墨地描写了具有擒鏊拜、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叛乱等辉煌业绩的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可是《雍正王朝》中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不管是在二月河的笔下,还是在导演的电视镜头下都不是通过康熙本人的心里活动展现出来的,康熙选嫡的帝王心术表现在他的音容笑貌和行动上,最后通过雍王府里一个神秘的瘸子,或者说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才大志高的邬思道一次次精辟的分析中展现给了读者或是观众。
  
  邬思道志比天高,心比海深,在康熙三十六年,时为举人的他在参加应天府会试的时候,率领五百考生大闹贡院,触犯国法,幸蒙皇四子胤禛相救,最后成为胤禛府邸的幕僚,他在胤禛从雍郡王走向雍正皇帝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可是,就象他自己所说,皇帝垂拱而治,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是阳谋;而他则是密室策划,以阴谋为体,所以不能当朝为官,最后在“得江山而谋臣亡”的千古教训下,为了保全自己,半归半隐了。
  
  先不说邬思道其人高超的审时度势,出谋划策水平,只说说康熙在大清王朝后继之人的遴选时复杂的心里活动。首先是当了三十年的太子胤礽太令康熙伤心,胤礽是康熙心爱的孝懿仁皇后所生,皇后在生胤礽时难产而亡,所以康熙对这个生下来就没有额娘的儿子偏爱有加,可是家有阿斗扶不得。先是在康熙四十六年,河南、山东的黄河决口,在治理河务漕运时由于国库拿不出银子办赈治河,康熙便决定在治理黄河后让太子举保的皇四子胤禛追比国库欠款,可是在追比过程中,作为储君的太子不但不给予支持,却遇事推诿,卖官鬻爵,康熙在失望之余却仍然不露声色,忍而未发,给太子一个知错能改的机会。这时候,康熙已经对这个自己百年之后的未来之君产生了疑惑,可是人无完人,也许太子是一时的糊涂吧?
  
  可是,在大清国建国七十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买卖人命冤案,这件案子不言而喻又和太子有关,因为从康熙四十年以来,都是太子掌管刑部,而且每年代皇上勾决犯人的也是太子,出了这么大的人命案子,怎不令康熙头疼,所以当时康熙决定清理刑部冤狱的决策就表明了已经对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太子失去了信任,而且最后在皇八子胤祀主持清理时也确实发现太子和这件人命案子有牵连的时候,康熙的心情开始在大清社稷与儿女亲情中挣扎,一股难言的酸楚涌上心头,他沉痛地对太子胤礽说:“朕实在不知道怎么说你……,朕也不知道如何处置你……,这几天夜里,朕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你的额娘,……她真是一个大贤大得的皇后啊!她如果没死,你又何至于变成这个样子……。”最后,康熙考虑到许多牵涉到太子等积重难返的复杂的人事关系,最后痛下决心让这次清理刑部冤案草草收场,可同时康熙在心里也对在审理刑部时,皇八子胤祀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取口供的做法很是气愤,认为胤祀为人略带阴险,也就是在这里,胤祀为以后自己在夺嫡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接着,这个不争气的太子胤礽又在冷香亭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私通,被信步走来的康熙发现,康熙气得腿一软,几乎栽倒在地。这时的康熙对太子已经彻底失望了,而就在这局势晦暗难明,变换不测的时候,一直对太子耿耿于怀的皇十四子胤禵伪造太子的手谕假太子名进行叛乱,以期彻底扳倒太子,康熙借机废掉太子,但是异常英明的康熙也发现了那个假手谕的奥秘,因此,在这个时候,康熙也对以后成为大将军王的皇十四子胤禵也产生了不可言传的想法,所以,在民间盛传康熙要传位于皇十四子的说法是完全不对的。
  
  此时,太子之位已成空缺,议举储君之风刮遍朝野,号称“八贤王”的皇八子胤祀急于求成,派人到处拉选票,而且有意把一个江湖术士交给康熙发落,就因为这个江湖术士说皇八子胤祀的小名“美”暗含着“八、王、大”的意思,其实胤祀的这些雕虫小技不言而明,怎能瞒得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儒学的各门个派深究其理,入木三分,而对旁门左道深恶痛绝”的康熙,所以康熙也只是微微一笑,淡淡地把术士赶了出去。
  
  以上可以看出,从治理漕运,到审理刑部大案,然后是太子和康熙的妃子私通,以及伪造太子手谕叛乱的事情,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八子胤祀,以及皇十四子胤禵都已经在康熙的心里留下了不良的烙印,康熙心明而未言,但是,为了不引起因夺嫡出现的父子、兄弟之间反目的情况发生,或者担心造成朝政的一时混乱,康熙不得不把废了的太子重新拉到了储君的位置上。
  
  然后,不知是因为红墙黄瓦内的明争暗斗使他心烦,还是青草绿水间的莺飞草长使他神往,在不得已复立太子之后,康熙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六次南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太子自然成了代理一切朝政的监国。其实这是康熙无奈之下对太子的最后一次考验。
  
  而就在康熙南巡期间,又发生了一件晴天惊雷的事情,原来,曾经在吏部任过主事,后来又在江南做过巡盐道的任伯安利用自己当初任吏部主事之便,广设耳目,专门搜罗刺探了不少文武百官的隐私过失,然后一一详细记录,编排成册,取名为《百官行述》,太子在获得这个消息后,竟然和任伯安暗中勾结,想利用《百官行述》以期将来挟制百官,在康熙得到这个消息后,在对竟然如此腐败的吏治感到震惊之余,也为太子的行为感到万分痛心,而太子不但不迷途知返,反而实行兵变图谋策反想挟制康熙写退位诏书,最后终于失败。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次被康熙废黜,罢为庶人,永远圈禁。同时皇十三子胤祥因一些不太明朗的原因也被康熙送到宗人府圈禁起来,其实这时候要选择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的萌芽已经在康熙的心中产生,因为,胤祥是胤禛最得力的铁杆兄弟,由于胤祥有“侠王十三爷”的美称,做事仗义,容易意气用事,所以康熙此时圈禁胤祥,不但是为了磨练他,更是为了保护他,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利用胤祥,为胤禛顺利登位创造条件,其实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派往西北平乱的六万大军中了准噶尔部的埋伏,全军覆没。为了平叛,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封善于带兵的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十万大军开赴西北,这样看来似乎争夺激烈的皇位继承人有了答案,实际上康熙的心里却并不象世人所想的那样。
  
  在庆祝康熙六十八岁寿辰的庆典会上,皇十四子胤禵本来给康熙送的寿礼是一块天石,据说这块天石是从天上掉下的一颗流星雨,上面天然的印着一个“寿”字,可是却被皇八子胤祀掉包为一个僵硬的死鹰,面对这让人痛心的闹剧,康熙不但不追查下去,反而却突然把皇四子胤禛撤了差,同时把两个得力耿直的大臣,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马齐降了职,其实这时候康熙进一步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决心已经坚定,可是因为在当时夺嫡斗争中,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祀以及皇十四子胤禵都是比较出头的人物,而且皇十四子胤禵又拥兵自重,一旦诏书一下,不管是三人中的任何一个继位,都会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这是以“仁”治天下的康熙皇帝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就是到最后胤禛继位时,康熙还一再叮嘱胤禛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兄弟,所以继位后的雍正在以后八旗议政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也遵照康熙的遗言,没有轼杀自己的兄弟。可是在雍正后来传位于儿子弘历时,却为了避免自己这一代夺嫡斗争的悲剧在弘历的身上重演,为了给弘历继位扫清障碍,忍着万分的悲痛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弘,可见同样是一代皇帝,康熙和雍正却有着不同的帝王心术。
  
  康熙在自己临终时,终于到了要把大清王朝这个万斤重担交给胤禛的时候了,为了以防意外,破费心机的让九门提督隆科多宣读传位遗诏,同时为了防止隆科多被皇八子胤祀或者皇十四子胤禵收买而背叛皇帝,康熙又同时给了隆科多赐爵和赐死两道诏书,以便隆科多能忠心地拥立胤禛上台,看来,八岁就登基做皇帝的康熙确实有着非凡的心术。
  
  当然康熙最后决定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不但在于胤禛久经历练,做事刚毅果断,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计,处处能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原因,还在于早在康熙和众皇子、皇孙在莆田猎场打猎的时候,康熙就对自己的皇孙,胤禛的儿子——小小年纪的弘历的才能和胆识十分赏识,而且曾一度亲自调教弘历,所以康熙一旦传位于胤禛,而胤禛再传位于弘历,那么至少可以保证大清王朝的三代盛世,这是康熙从大清王朝的长远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什么康熙不同于普通人的帝王心术。
  
  而同时,康熙最后选中了皇四子胤禛作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因为康熙在自己亲政的后四十年一直推行仁政,但仁政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社会弊端:吏治腐败、土地兼并,税收流失,而且国库严重空虚,留下了一个积弊甚深的局面,纵观众皇子的为人处事以及各自的性格特点,康熙发现也只有“冷面王”胤禛才能匡补自己的过失,能铁面无私地刷新吏治,纠正时弊,因此,这也是康熙在两度废黜太子后不愿意让朝廷议立太子的重要原因,那时侯,康熙心里已经有了太子的人选了。
  
  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以及由刘和平执笔的电视剧本,在揭示康熙在选嫡过程中的帝王心术时,大部分都是通过邬思道的口中表达出来的,所以他们塑造邬思道这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在皇四子胤禛迈向正大光明殿正中那个令亿万人竟折腰的皇位时,无疑邬思道这个人是一个领衔主演的重要角色,就在太子第一次被废黜,满朝议举储君,皇八子胤祀积极行动时,邬思道却意味深长的给胤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大家子,老爷子生了一大群儿子。慢慢地,老爷子老了,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群。于是,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却从不参与争斗。争来争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他都会管不好。于是,老爷子将钥匙给了那个不争的儿子。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邬思道用这个十分浅显的故事就揭示了康熙王朝中整个夺嫡的复杂过程,看来治国和管家确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最后,当雍郡王的胤禛成为大清的雍正皇帝的时候,在雍王府潜邸呆了十年的邬思道却感到了一种大雪无痕的失落,既然他能领会到康熙的帝王心术,那么由于和雍正皇帝多年来的特殊关系,他就更了解雍正的帝王心术,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着雍正在夺嫡过程中的一些阴谋行动,这无疑是对此时已是最高统治者的雍正的一个重大威胁,显然邬思道的阴谋在光明正大的殿里是用不着了,最后他明智地选择了半隐。
  
  总的说来,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出现千古流芳的“康、雍、乾”盛世,跟康熙正确的选嫡是分不开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有“千古一帝”之名的康熙无愧于这个称号,从他的帝王心术来看,他确实是非常伟大、英明的一代帝王
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 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
或了69岁,在祖母的帮助下继位的,传给了四阿哥(具体的说应该是四阿哥集成了皇位)

为什么古代臣子普遍比帝王活得久甚至能辅佐好几代皇帝?

古代皇帝都是比较短寿的,很多人干皇帝没几年,就去世了,像乾隆、梁武帝、宋高宗这样长寿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相对来说,大臣要活得更长一些。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古代皇帝在去世之前,常常都会给接班人选辅政大臣,或者说叫“托孤大臣”。这些辅政大臣,实际上很多都是皇帝在潜邸时候,一起玩大的伙伴。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他还最相信,才会托付他照顾好自己的接班人。由此也可见,普遍来说,大臣的寿命,确实都是比皇帝的寿命要长的。有些大臣的年纪不只是比皇帝长,而且还很长,还能辅佐几代君王。比如霍光,不但辅佐了汉武帝,还辅佐了汉昭帝和汉宣帝。再比如张廷玉,也是辅佐了康熙后,又辅佐雍正,接着辅佐乾隆。最夸张的要算司马懿,他是曹操的旧臣,接着辅佐曹丕,再接着辅佐曹叡,然后又辅佐曹芳,连续四代君王呢。后来,司马家族夺得曹家的皇位,有人评价说,并不是司马懿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手段,而是他特别能活。他熬死了好几代君王,所以江山最终到了他的手里。

再比如张廷玉,也是辅佐了康熙后,又辅佐雍正,接着辅佐乾隆。最夸张的要算司马懿,他是曹操的旧臣,接着辅佐曹丕,再接着辅佐曹叡,然后又辅佐曹芳,连续四代君王呢。后来,司马家族夺得曹家的皇位,有人评价说,并不是司马懿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手段,而是他特别能活。他熬死了好几代君王,所以江山最终到了他的手里。

那么,为什么古代会出现大臣的寿命,普遍比君王的寿命长的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皇帝比大臣吃得好。古代皇帝吃的食物,肯定比大臣更好更精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食物,显然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这样的食物吃多了,不但容易让人肥胖,而且营养也不均衡。大臣就不一样,大臣不可能吃那么好的食物。

相对来说,古代大臣当官,如果想做个清官,光靠薪俸养活自己,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古代形容一个大臣清廉,一般都会说这个大臣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或者说他“死无余财”。既然大臣家里钱财不多,因此吃的食物肯定比较粗糙。而恰好是一些粗糙的食物,营养可能更均衡一些,因而寿命会更长一些。

其二,皇帝比大臣动得少。皇帝都是一副宝相庄严的样子,走路是慢慢踱的,上朝也是慢慢走上去的,而且还必须要有个太监在旁边扶着带着。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呢?很简单,只有这样,他才能表现出权威,表现出震慑力。如果皇帝上朝的时候是冲上讲台的,那就不是皇帝,而是那种上课的时候,差点迟到的老师了。这样一来,古代的皇帝就很少参加运动了。

皇帝很少参加运动,他的身体就不可能得到锻炼,因此,身体就不会好到哪儿去。另一方面,皇帝因为有非常好的条件,酒肉随便吃,美女随便幸,因此,这更加让他不可能锻炼,身体更加不会好。而大臣不一样,见皇帝,是小跑上前的。就算是年纪很大了,他也得跑。而且后世的大臣,还是站着的,还得弓着腰。这无形中,让大臣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大臣的身体相对好得多。

其三,皇帝比大臣事情多。皇帝只有一个,大臣有很多。皇帝害怕大臣夺他的权,因此要努力把权力收回来,这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中央集权。但是这样一来,皇帝的事情就变得比较多,他就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干,可能就很少休息。雍正皇帝就是一个例子。

本来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但是因为太累,事情太多,最终累死了。有人可能会说,古代像雍正这样勤政的皇帝很少啊。确实,像雍正那样勤政的皇帝确实不多,但如果不是雍正那样的皇帝,就是贪玩好耍的皇帝。而贪玩好耍,却也是对身体有很大伤害的。

其四,皇帝比大臣愁心多。皇帝愁的事情太多了。最愁的,是害怕被别人夺权。所以说起来,皇帝其实是相当不快乐的。皇帝不快乐,因此心里很郁闷,这样一来,他活的时间就不会太长。大臣也愁,要和其他大臣勾心斗角。

不过,相比于皇帝来说,大臣愁的就要少得多。他只需要想着,怎样把皇帝伺候好,让皇帝高兴就可以了。而且,大臣随着职位的升迁,他们的幸福感要强得多,心情要好得多,因而身体也要好得多。这样一来,大臣就比皇帝要活得长了。

因为皇帝一般要处理很多正事,并且皇帝为了求长生不老,经常会吃有毒的重金属。而大臣一般活得会很久。
皇帝都会懂得享受,且经常会受到别人的刺杀,所以臣子才能比皇帝活得久。
因为皇帝压力很大,容易劳累过度,还要担心有人刺杀他。
文章标题: 在古代,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如何避免潜邸旧臣形成派阀势力影响朝廷决策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190.html

[在古代,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如何避免潜邸旧臣形成派阀势力影响朝廷决策]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