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地球是耗散结构吗

时间: 2022-11-26 01:59: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地球是耗散结构吗

耗散结构理论的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客观系统,大量粒子的集合称为热力学系统。在研究热力学系统的运动规律时,既要研究构成系统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系统外部的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系统外部环境称为系统的外界。根据系统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可把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与外界没有质量和能量交换。当然从哲学上讲,现实世界中绝对意义的孤立系统是不存在的,但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当系统所受外界作用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在这一相对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孤立系统。孤立系统不受外界影响,系统内发生的过程是自发的。开放系统是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与物质交换的系统。由于受外界影响,开放系统发生的过程与孤立系统从根本上不同。系统的开放性,对于系统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组织、进化及新功能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热力学系统除气体系统、液体系统外,还包括物理系统(诸如电磁介质系统、热辐射系统等物理系统)、溶液及化学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热力学系统可以推广到生物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其他自然和社会系统。

(1)耗散结构理论基础

耗散结构理论是在经典热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照经典热力学的观点,物质系统的演化总是趋于平衡,物质结构为平衡结构。波尔兹曼(Boltzmann)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对于孤立系统,系统的演化趋向于使系统的熵极大,即系统的混乱度极大,系统趋向于无序结构,该定律也说明熵增加原理是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得到的。“熵”这个术语是用来表示能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均匀程度,或者说是用来表示一个系统的混乱无序或有序程度的,系统的能量分布越均匀,系统越混乱无序,说明系统的熵越大,反之亦然。

对于封闭系统,引进了吉氏自由能G:G=H-TS,其中,H表示系统的能量,T表示系统与外界同一的绝对温度,S表示熵。

由于封闭系统(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必须把环境的熵变考虑进去,因此系统演化由原生的孤立系统熵增加原理,变成为此时的自由能下降原理。低温时,方程右边第二项可忽略。自由能的下降主要有赖于能量下降。达到平衡时,自由能减至最小。此后不再减小,这时,通常熵也较小。随着温度的不断提高,系统转化为熵越来越高的结构,这就是波尔兹曼平衡结构的原理,也称为“平衡热力学”。

(2)用熵变方程解释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用熵变方程来解释的,即开放系统的总熵变(Entropy Transition)为:dS=diS+deS;其中diS 表示由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变,叫熵产生(Entropy Production),diS不可能为负(熵增加原理);deS表示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引入的熵变,叫熵流(Entropy Flux)或熵交换,可正可负,大于零为“正熵流”,小于零为“负熵流”,等于零称为“零熵”。

一个与外界环境之间有熵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进化与否,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熵diS与deS的代数和。然而在不同的系统中熵流deS有不同情况:

1)在孤立系统中,没有熵流,deS=0,系统的dS>0,总是熵增加,无序度增大。

2)在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deS>0,dS增大,加速了系统向平衡态的运动。

3)在线性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deS≈0,系统开始向有序结构发展,但终究抵抗不了系统熵diS的破坏,最终趋于平衡。

4)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的开放系统中,deS≪0,dS逐渐变小,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增加,所以系统是进化的。

从熵变方程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一个开放系统要从无序态走向有序进化态,必须是deS≪0,而且这个负熵流还必须抵消系统内熵增加(diS>0)之后,使系统的总熵减少,从而使系统走向具有生机活力的耗散结构。由于这个条件的原因,所以把耗散结构理论又称为“负熵流理论”。

(3)系统的有序与无序

非平衡热力学的研究成果指出,平衡态是无序的,而非平衡才可能是有序的。现在我们来考察与上述(1)不同的另一类现象。首先是热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混合物置于冷热两壁之间,在热梯度作用下,一种气体分子在热壁上聚集。当达到定态时,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系统显然是非平衡的,但熵通常小于系统均匀时的熵,系统成为有序。其次考虑贝纳特(Benard)现象(图1.1)。在一装满水的器皿底部加热,产生一种热梯度。开始时器皿底部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向上传递,但当继续在器皿底部加热,使器皿内的温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产生了对流元细胞,形成一种有序结构。这两种现象表明,系统的非平衡也可导致有序结构。

图1.1 Benard对流的结构

从熵的角度进一步考虑上述现象。对于封闭系统,系统的熵变化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内部的熵产生diS,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系统边界由外部流入的熵流deS,于是有dS=diS+deS。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diS>0,在演化过程中欲使总熵减小而达到有序结构,只能使熵向外流。再来考虑贝纳特现象,当温度梯度增大导致对流元细胞产生后,能量迅速向外耗散,系统熵下降,形成有序结构,即系统在非平衡状态(往往是远离平衡态)下形成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构。

开放系统和孤立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存在熵交换项deS。在deS<0且这个负熵流足够强的情况下,它除了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项diS之外,可以使系统总熵变dS=deS+diS<0,从而使终态可能比始态更有序。普里高津等人不仅把一个非平衡开放系统的熵变dS分解为熵交换项deS和熵产生项diS,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熵交换与物质流、能流及熵产生与系统内各种不可逆过程的明确关系。

普利高津指出,当开放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持续的能量和质量交换时,系统将有可能从近平衡态被推移远离平衡态,并且由于不可逆过程所导致的系统能量的耗散,可以使之发生“自组织”,并产生时间和空间上有序的“耗散结构”。例如断裂,不论是张性断裂还是压性断裂,由于与外界都有压差、温差及所含溶液的浓度差等,因此均属于一种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种系统趋于减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即通过压力蠕动、温热扩散和溶液弥散等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耗散结构。

(4)耗散结构是非平衡结构

耗散结构是一种非平衡结构,不能用经典热力学加以研究。作为经典热力学最基本公式的Gibbs公式,是建立在平衡演化的基础上的。虽然对于非平衡演变的熵改变量,只有终态和始态是平衡态,Gibbs公式仍能适用,但不能用观察到的量来表示熵,这种不确定性使得热力学第二定律限于研究平衡,即热力学演化的终态。然而,在许多自然过程中,由于许多边界条件的限制,系统根本不可能达到平衡态。例如,用一根铁杆,一端连接恒定的高温热源,另一端连接恒定的低温热源。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导后,铁杆内各点的温度不再随时间而变,但由于铁杆两端高、低温热源是恒定的,此时铁杆内各点的温度互不相同,温度梯度依然存在,仍有热量从热源持续传向冷源,系统显然未达到平衡。这种系统参量不随时间t变化,但随空间坐标x变化的情形称为热力学定态,表达为:

,其中f为所考虑的状态参量,而平衡时则是:

。达到定态以前的演化态或瞬间态为:

这种由于边界条件使系统演化不能达到平衡态而只能达到热力学定态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地质上岩浆热对围岩的热度可以看成是这样的例子。对于这种非平衡系统中形成的耗散结构,经典热力学显得无能为力,对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非平衡热力学的基础上。

地球上所有生命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结构,来自太阳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使得地球通过自组织和周期倍增分叉演化出现了生物体,包括我们人类,高等智慧生命。进化是自组织的高级形式,进化是一种“逆天”的行为,生命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与宇宙的演化方向背道而驰。因为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将逐渐走向混沌,熵的增加使能量分布趋于平坦,当所有恒星熄灭,宇宙将变得冰冷,黑暗。
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进化,发展,扩张,征服。为了种族的延续,我们可以对抗宇宙的意志,甚至逆天改命也不无可能。
我们只是无限假设生存模式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宝贝,大胆地生存、开发你的各项技能吧,没有任何存在会判断你应该做某事,而不该做另一件事,这个空间的主宰者根本不会管你每天做作业得100分就是好学生。高智商、大富豪、杀人犯、同性恋……从生存意义上而言,都只是不同发展(分化)方向,均同等概率,没有实际价值可比较的。生存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活着,体验生活的一切,这就是个过程而已。
它本身就有存在的理由,而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世界生生不息。
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
延续生命

耗散结构理论简述

比利时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立了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奖。耗散结构理论于1969年由普里高津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1971 年,普里高津等人写成著作《结构、稳定和涨落的热力学理论》,比较详细地阐明了耗散结构的热力学理论。1971~1977年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用非线性数学对分岔的讨论,从随机过程的角度说明涨落和耗散结构的联系。1977年普里高津等人所著《非平衡系统中的自组织》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总结。之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用非平衡统计方法,考察耗散结构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讨论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和规律,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经济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这一理论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科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科学研究途径和方法,从而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南和动力。

何谓耗散结构?可从4个方面来理解:①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如物理学中的激光、化学中的自催化反应以及人体、生物、城市、社会等等;②它是一种稳定的时空有序结构,由原来的无序结构,靠外界不断供应能量或物质,通过量变引起质的突变而形成;③它是相对于平衡结构而言的,平衡结构是指系统在平衡状态下的稳定有序结构,是一种静结构,具有可逆性,耗散结构是指系统在耗散状态下的稳定有序结构,是一种动结构,具有不可逆性;④它出现在开放系统的远离平衡态。一个开放系统具有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三种存在方式。

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它是力学的、物理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软科学的系统,只要该系统之环境不断与其交换物质或能量(实质上是交换负熵)并且达到一定程度(超过某一临界点),那么原来较为混乱无序的状态会在几乎同一时间内突变地过渡到有组织的状态。这是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都是有序的状态,由于这种序结构均以消耗来自环境的“负熵”为其主要特征,因而统称为“耗散结构”。虽然在不同领域定义了不同的熵,因而耗散结构具备了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物质外壳,但这类结构在形成、演变以及失稳等方面有许多共同规律,而研究这些耗散结构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即构成了新的横向学科——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用以研究系统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其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发生从无序热力学分支向耗散结构分支转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该理论强调当一个系统接近平衡时原有的结构就会趋于消亡,只有当系统远离平衡时才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物理化学系统(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具有发生自组织过程的能力。这样的一种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就有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定义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当外界条件达到某一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会自动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会产生一种互相协调的作用,借助于外界的能流和物质流而维持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于进行不可逆过程时系统发生能量耗散所致,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如构造活动、岩浆侵入、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等,均为不可逆过程,耗散结构可给予这些过程新的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

从大量客观事实看,在自然界、科学实验与社会经济现象中,可以区分出两类稳定化的宏观有序系统结构,即平衡状态下稳定化的有序结构(平衡结构)和耗散状态下稳定化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平衡结构的平衡是从热力学角度讲的,如在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的条件下,宏观系统的各部分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例如晶体和液体这样一种稳定化的有序结构,是较典型的平衡态下的稳定化结构。耗散结构是指当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通过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且维持的一种稳定化的宏观系统结构,即在非平衡态下宏观系统的自组织现象,例如地质现象中伟晶岩的分带;矿床、元素分带;化学反应(化学振荡)中的有序结构;生物呈现的有序性以及社会现象中的有序性等,都可视为非平衡状态下耗散结构的例子。总之,平衡结构是“死”的、静态的有序结构,而耗散结构是“活”的、动态的有序结构。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答案尽量详细。rn2.从“空间结构”方面进行阐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球环境指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

(1)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结构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属性。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任何系统都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还具有有序性。系统的上述基本特征,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得以表现的,因而动态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解释,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但在发生巨涨落时,这一结构将崩溃或解体,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新的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复杂化,沉积过程加强,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盐量增加和离子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气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地貌复杂化和气候多样化,生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新物种产生和一些旧物种灭绝,地域分异越来越显著,等等。 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发展规律,首先要看到,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在组成成分发展的同时,成分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也得到了加强。其次,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表现为新组成成分的陆续出现,太阳能的逐渐积累和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日益强化。第三,发展是突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周期现象并不决定主要发展方向。第四,纬度地带性作为普通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最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其中,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起着特殊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节律性亦可称周期性。

耗散结构的哲学意义??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一特定值时,液层中自动出现许多六角形小格子,液体从每个格子的中心涌起、从边缘下沉,形成规则的对流。从上往下可以看到贝纳特流形成的蜂窝状贝纳特花纹图案。这种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类似的有序结构还出现在流体力学、化学反应以及激光等非线性现象中。

耗散结构的特征是:①存在于开放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负熵流,使系统熵减少形成有序结构。耗散即强调这种交换。对于孤立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其熵不减少,不可能从无序产生有序结构。②保持远离平衡态。贝纳特流中液层上下达到一定温度差的条件就是确保远离平衡态。③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达到有序。

比利时的普里高津、德国的哈肯、日本的久保-铃木等学派对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理论尚属初级阶段,有待于发掘新的概念、规律和数学工具。耗散结构理论已用于研究流体、激光等系统、核反应过程,生态系统中的人口分布,环境保护问题,乃至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课题。
文章标题: 地球是耗散结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7100.html
文章标签:耗散 地球 结构

[地球是耗散结构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