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国外有没有“二王三恪”一类的传统

时间: 2022-11-22 22:01: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国外有没有“二王三恪”一类的传统

真实存在过的夏朝,后裔都是哪样的归宿,有何结局?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一直蒙着神秘面纱,至今未能揭开。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质疑夏朝的存在,考古又的确没有一锤定音的发现,然而根据史书种种记载,夏朝并非虚构王朝,甚至在夏朝之前中国还有虞朝,上古中国远比西方学者想象的更为发达。

之所以说夏朝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夏朝流传下来的诸侯国还有多个,其中一个周初被周武王封为公爵,且孔子还亲自前往学习夏礼,甚至说出“夏礼吾能言之”。尤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还真记载了这一个诸侯国!



夏朝,姒姓,大禹奠基,夏启建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

大约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夏桀。商汤的势力大,夏桀抵挡不过,边逃边战,最终在鸣条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史称“鸣条之战”。鸣条之战后,夏室覆灭,夏桀被商汤放逐于历山,与末喜氏同居,最后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并死于此处。

夏朝灭亡之后,族人大约分为三支:一是剩余势力主要留居中原,二是夏桀带着不少族人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三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司马迁认为匈奴祖先是夏人,“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但现代考古发现匈奴并非夏人。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还存在的夏朝后裔,名气最大的约有四支(匈奴夏人说除外),即越国、缯国、褒国、杞国。

1,《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越国国君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大禹巡行天下,在会稽山朝见四方诸侯,据说死后葬于此,因此夏少康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便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春秋时代,越国勾践最终击败吴国,还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2,开创我国史书纪传的先河之作——《世本》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考古发现,夏代曲烈封地缯国当在河南方城八里桥一带。鄫国(缯国)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不过,历史上可能有两个曾国,一是在河南方城,一是在湖北随州。在河南方城,尤其是八里桥夏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夏朝文物,与二里头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钺是权力的象征,最早的主人应为曲烈。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湖北曾国,与商王朝是睦邻友好的军事同盟关系,这个曾国究竟有何来历,是否与方城迁移而来,目前学界还没有定案。

3,《史记·夏本纪》:禹“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庆《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立国与如今陕西汉中一带,经历殷商、西周,到东周初期亡国,延续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春秋初期,秦国将犬戎逐出关中之后,褒人更加势孤力单,遂为秦人所灭。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于是献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褒姒可以说是褒国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这三个国家的存在,也说明商汤灭夏之后,夏朝王族并未全部被灭,其中不少散落在了中原之外。当然,以上三国是不是夏人后裔,证据链还不够充分,缺少商朝记载的这一环,而杞国是夏人后裔之说就要相对完整的多了。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今河南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周武王伐纣之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之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封杞国为公爵,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

周初分封诸侯时,被封公爵的非常稀少,只有宋国(殷人后裔)、虞国、虢国、杞国少数几个,而我们熟知的姜子牙齐国、周公旦鲁国都只是侯爵,后来秦庄公才被封为子爵,楚国也是子爵,吴国被封伯爵,因此周朝封杞国为公爵,绝对是非同一般的礼遇,说明了杞国来历非凡。

周武王时封杞,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但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遭贬,在《春秋》等史书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为“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说明杞国国君的爵位越来越低。



根据史书记载,杞国始建于商初,是夏代残余王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但与越国、缯国、褒国三国一样,缺少商朝记载这一环节。那么,历史上的杞国到底存不存在呢?

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杞国爵位是伯爵,武丁曾娶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商纣王时期的卜辞,也记载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迄今为止,一共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杞侯或杞地。可见,商朝时期杞国的确存在,唯一不能100%确认的是杞国与夏朝王族关系,因为甲骨文没有记载。

不过,尽管甲骨文没有说明杞国就是夏人后裔,但结合周武王对杞国的超规格礼遇,以及中国的“二王三恪制”的政治传统,不难推测杞国与夏人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也曾坚定的认为杞国就是夏人后裔。



周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杞国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地区立足,国王杞谋娶公将杞国从杞县一带迁到山东避难,先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新泰一带。后来,列强入侵之下,杞国又两次迁徙,最终落脚于淳于(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

总之,杞国虽然是公爵国,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经常遭遇入侵,被逼不得不四处流浪,《史记》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春秋晚期,杞国虽小,微不足道,却有三件事值得一谈。

公元前572年,鲁国正卿季文子做媒,将杞桓公之女杞女嫁春秋霸主晋悼公姬周为夫人。后来,杞女为晋悼公生下一子,名姬彪,为晋平公,曾让晋国再度成为春秋霸主。

由于杞国是夏朝王族后裔,存有夏礼,意义非凡,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但由于杞国文献大多散失,因此《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感慨道:“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从孔子的话中,也可以佐证夏朝的存在。

第三件事叫“杞人忧天”,讲述的是杞人担心天塌下来,为此有所忧虑,寝食难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开导之语亦是古人宇宙观之体现),然后问答的双方都疑虑顿消,舒心地笑了。如今,杞人忧天是一个讽刺成语,但其实背后隐藏了杞人苦难经历,由此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公元前445年,杞国最终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最可能的夏朝王族后人国灭。

及至秦始皇一统中国之时,“天街踏尽公卿骨”,六国王侯都被贬谪为凡人,夏朝后裔更是微不足道,就此彻底融入民间。

国外都有哪些餐饮美食。甜点。比如英式下午茶一类的风俗习惯!

  抹茶红豆
  薄薄的一块蛋糕,分成四层,最上面那层是我很喜欢的抹茶味,就是在奶油里加上抹茶粉,吃起来清新淡雅。接着是蛋糕,蛋糕下面是一层红豆沙,颜色比我们通常看到的要淡许多,一问才知道红豆是去皮的,难怪口感特别细腻。红绿两种味道的结合恰到好处,清淡中带点浓厚,而且不是很甜
  拿破仑
  先说最上面那层黑白相间的巧克力,代替普通拿破仑上面糖粉的作用,好看又好吃。主料P UFF,是一种用一层黄油夹一层面粉,层层叠叠烤出来的东西,蓬松酥脆,吃上去有点像羊角面包,但更加紧实。 里面夹的不是普通奶油,而是香草吉士,所谓吉士类似鸡蛋牛奶冻,没有奶油香蕉布丁蛋糕
  特别的地方是用布丁取代最上面的那层奶油,而且亮黄色的布丁配以绿色的猕猴桃和紫红色的提子显得很鲜艳。 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有种叫香蕉先生的冷饮,味道跟这差不多,但是布丁的口感稍微硬了些,不够滑嫩和有弹性。那么甜,凝结度更高些,很嫩很滑。
  伦巴
  这个名字起得很有创意,据说是因为吃起来有种“蛋糕在嘴里跳舞”的感觉,如伦巴舞般圆滑流畅。 厚厚的奶油有两种味道,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吃起来香浓润滑。原以为这款西点就是纯奶油,后来才发现最底下有一层薄得几乎看不见的蛋糕,使它的口味更加丰富。
  肉松蛋糕
  新侨的点心师功夫确实厉害,连肉松都能用在西点上。肉松的质量相当不错,入口即化,那样才能跟奶油的口感协调起来。不过总觉得咸的肉松和甜的奶油一起吃,味道有点怪怪的。
  水果挞 之前我对“挞”的了解还基本停留在蛋挞上,现在才知道还有咖啡挞、椰子挞、水果挞等许多品种。这种由红提、猕猴桃、橙子、青苹果、红苹果、西瓜、香瓜和芒果8种材料组成的水果挞,挞底松软,香草味奶油入口即化,水果清新爽口,外形、颜色、味道都十分棒。
  樱桃忌士
  士蛋糕本身没什么特别,很多地方都有卖。关键是上面三颗红艳诱人的樱桃,让人一看就不由觉得这块蛋糕一定很好吃。所以买下来后,迫不及待地先放了颗樱桃进嘴里,吃起来软软糯糯的,有点酸,这种酸味很能吊人胃口。蛋糕却有点硬,可能不是当天做的关系。
  提拉米苏
  一直听到提拉米苏这个名字,却一直没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味道,这次终于吃到了。简单点说它是双层咖啡蛋糕,表面撒着咖啡粉,也可以说是海绵般柔软的蛋糕在咖啡糖浆中浸制而成。 两层软绵绵的东西其实是芝士,这种芝士来自意大利,跟奶油一样软滑,而且比奶油更厚,最重要的是它没有普通芝士那种怪味道。
  下午茶的由来
  从饮茶文化的发源来讲,最早于下午喝茶的民族,理应是一向以茶文化著称的古代中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下午茶发展为一种既定习俗的文化方式,则是英国人。 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始自1661年。当时,一位葡萄牙公主Catherine of Bragança和英王查理二世结婚,公主把葡萄牙的饮茶习惯带到英国。
  17世纪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早餐都很丰盛,午餐较为简便,而社交晚餐则一直到晚上 下午茶
  八时左右才开始,人们习惯在下午四时左右吃些点心、喝杯茶。其中有一位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伯爵名叫安娜玛丽亚,每天下午她都会差遣女仆为她准备一壶红茶和点心,她觉得这种感觉真好,便邀请友人共享。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起来。 红茶传进欧洲时,由于是遥远东方来的珍品,“喝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后来红茶在伦敦的咖啡屋、红茶庭园开始流行。咖啡屋是名流聚集交流、饮茶的场所。红茶庭园则出现于伦敦郊区,大多数英国人借此才开始接触红茶。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贵妇人之间风行的时尚便逐渐平民化,下午茶风俗开始盛行于饭店和百货公司之间。 英国贵族赋予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下午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是英国人招待朋友开办沙龙的最佳形式。享用下午茶时,英国人喜欢选择极品红茶,配以中国瓷器或银制茶具,摆放在铺有纯白蕾丝花边桌巾的茶桌上,并且用小推车推出各种各样的精制茶点。至于音乐和鲜花更是必不可少,并且以古典为美,曲必悠扬典雅,花必清芬馥郁。 英国人最喜爱的下午茶时间,多集中在下午3时到5时半之间,在优雅的氛围里往往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祥和与家庭式的温暖,从而舒解一天的疲劳。 据说远在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时光并非如此美妙。那时候,无所事事的贵妇人们利用午后的闲暇时光,在茶香的掩映之中,有些兴奋、有些嫉妒地谈论着别人的私生活。幸好,社会的发展解脱了对女人的束缚,生活空间的扩展使得女人们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天地,轻松的下午茶时光,真的变成了享受。 如今的女性们越来越注意生活的质量与情趣,那么,在周末的午后举行一次小小的下午茶聚会,招待二三知己,既有气氛又有面子,多好的事啊。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基本礼仪
  (一)喝下午茶的最正统时间是下午四点钟(就是一般俗称的Low Tea) 下午茶
  (二)在维多利亚时代,男士是着燕尾服,女士则着长袍。现在每年在白金汉宫的正式下午茶会,男性来宾则仍着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伞;女性则穿白天洋装,且一定要戴帽子。 (三)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装亲自为客人服务。非不得以…才请女佣协助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一般来讲,下午茶的专用茶 中国的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红茶、火药绿茶、传统口味纯味茶,若是喝奶茶,则是先加牛奶再加茶。在早期,他们的下午茶都以来自中国的祁门红茶为主,因为中国运输茶品至欧洲路途遥远,价格昂贵,后来慢慢地在印度及斯里兰卡种植红茶,并开始由印度及斯里兰卡输入红茶。但作为遥远东方的中国红茶,依然是他们的最爱。 (四)正统的英式下午茶的点心是用三层点心瓷盘装盛,第一层放三明治、第二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第三层则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开回吃。至于Scone的吃法是先涂果酱、再涂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下一口。 这是一种绅士淑女风范的礼仪,最重要是当时因茶几乎仰赖中国的输入,英国人对茶品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与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过程难免流露出严谨的态度。甚至,为了预防茶叶被偷,还有一种上了锁的茶柜,每当下午茶时间到了,才委由女佣取钥匙开柜取茶。
  正统英式维多利亚下午茶标准配备器具
  瓷器茶壶(两人壶、四人壶或六人壶..视招待客人的数量而定);滤匙及放筛检程式的小碟子;杯具组;糖罐;奶盅瓶;三层点心盘;茶匙(茶匙正确的摆法是与杯子成45度角);七吋个人点心盘;茶刀(涂奶油及果酱用);吃蛋糕的叉子;放茶渣的碗;餐巾;一盆鲜花;保温罩;木头拖盘(端茶品用)。另蕾丝手工刺绣桌巾或托盘垫是维多利亚下午茶很重要的的配备,因为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生活的重要家饰物。 下午茶这种简便的饮食方式很快就成为了英国贵族们打发下午时光的一种绝佳方式。不过下午茶的发展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以严谨的礼仪要求著称的英国,下午茶逐渐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礼节要求与习惯。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中每日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日式下午茶的礼仪
  下班后的时间和假日,你都是怎样替自己安排节目,让压抑许久的神经可以舒缓些呢?是慢跑、游泳、 日式下午茶
  网球、有氧舞蹈、高尔夫等,或是相约几个好友小聚喝茶、聊天。 目前,深圳有很多日式餐厅经营日式下午茶。日式下午茶,并不是和台湾的乌龙茶、泡沫红茶的喝法一样。日本的下午茶文化是仿制欧洲的礼仪,再加上日本多礼文化下的合成。欧洲人喝下午茶通常是较休闲的,而日本人喝下午茶却是端庄、优雅,所以在喝法与意境上会有些的不同。 较高级的银座、涉谷、青山咖啡馆里,进出的客人都会有一定的水准,在穿着上需要整齐、清洁,也不能太高声畅谈。通常进入这些地方时,会被四周优雅、高级的气氛带动下,自然而然的在坐的姿势上,会使自己挺起腰、竖起背,展现出自己优雅的气质来。每一家日式餐厅里,都会有特别为客户精心调配的咖啡、红茶或其他饮品,所以在挑选饮品时,不妨可以请教服务人员,推荐其店内的特色或是代表饮品。
  列举典型喝下午茶的国家
  英国
  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方式丰俭由人,由高贵的正式茶聚(tea party),到可以不喝茶只吃点心的餐饮 英伦下午茶
  (high tea),都可以称为下午茶。 随著时代发展,英国妇女逐渐拥有自己的事业,部分人视传统的下午茶为过时的习俗。现在不是所有英国人都一定要喝下午茶的。 时下的英式下午茶一般在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进行。英式下午茶的专用红茶为产自英属殖民地印度的大吉岭红茶与伯爵茶、或锡兰高地红茶。除此之外英国也有在下午茶时喝奶茶的习惯。随茶而来的还有切成薄片的柠檬及奶罐。随著时间的推移,一些在早期上不得台面的加味茶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令下午茶在普通民众中流传更为广泛。 然而喝茶并不是主要的环节,品尝蛋糕、三文治等各种点心,反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正式的下午茶点心一般被垒成“三层架”的形式:第一层放置各种口味的三文治(tea sandwich),第二层是英国的传统点心松饼(scone),第三层则是小蛋糕和水果塔。这个三层架点心应先从下往上吃。除了这种必不可少的三层点心,一些牛角面包、葡萄干、鱼子酱等食品也会被摆上来,来迎合宾客的口味。
  德国
  在德国,下午茶被称为Kaffee(咖啡)。
  世界各地
  随著英国在19世纪末的强盛,下午茶文化从英国本土带入欧洲和它的殖民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标志之一。几乎在每一家西式餐厅,下午都会有下午茶供应。下午茶业在推广的时候有了不同的品尝方式与名称,如英国下午茶又被香港人习惯称作Hightea,更昭显了下午茶文化在世界中的广泛影响。 另外,在新西兰,他们的 Tea time 习惯在早上而非下午,所以他们把“小息”称作“morning tea time”。
意大利提拉米苏
关于提拉米苏的由来,有一个温馨的故事: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全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文里,有 “ 带我走 ” 的含义,带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一层浸透了Espresso咖啡与酒(Masala、Rum或Brandy)、质感和海绵蛋糕有点像的手指饼干,一层混合了Mascar鄄ponecheese(最适合专门用来做Tiramisu的芝士)、蛋、鲜奶油和糖的芝士糊,层层叠上去,上头再撒一层薄薄的可可粉……这就是提拉米苏Tiramisu。

日本甜点------Castella蛋糕
十七世纪,葡萄牙的传教士和商人远渡重洋来到长崎,他们带来的东西,例如玻璃、烟草、面包等等对当地人来说都是新奇的玩意儿,为了建立彼此的友谊,这些外地人想了一些办法来讨好当地人,传教士对贵族分送葡萄酒、对平民分送甜点,希望借此传播基督教。商人更是大量制造糕点在街头分送民众。当时,一种砂糖、鸡蛋、面粉做成的糕点大受欢迎,日本人问Castella王国传来的甜点。结果日本人就误将Castella当作甜点的名字流传下来。

法国的名品——撒哈蛋糕(法国) 据说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亚驻法外交官「梅兹提尔尼西」的专任主厨,法国籍的「撒哈」所发明的,当年16岁。因外交官「梅兹提尔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须品尝不同的甜点,结果「撒哈」试着将许多平常不常用于点心的食材加以组合,最后完成了这道「撒哈蛋糕」。后来在1876年,「撒哈」的儿子「爱德华」创立「撒哈HOTEL」,并与妻子安娜把这道点心加以发扬光大,成为法国著名的蛋糕之一。

中世纪的诞生——舒芙里(Souffle)-(法国)
为什么人们会发明这道让人吃完后,反而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吃的舒芙里;这和当时贪婪无餍、欲求永不满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当时富裕的老百姓们花在吃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多上好几倍,往往三、四个人的餐会,十几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后,宾客都仅意思意思地动动刀叉,浅尝即止;宴会结束后,一整个下午,只听见打饱嗝的声音此起彼落,这个「下午打嗝」的社会现象维持了整整半个世纪,直到引起社会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长方才告一段落:「连「虚无」也难逃物质化,并因过度膨胀而遭到倒塌的命运。」。
为了矫正败坏的饮食风气,厨师们特地运用无滋无味无重的蛋白,变化成这道虚无的美食;然而,厨师们又害怕过度膨胀的虚无物质主义,又将如预言一般,终将难逃坍塌的命运,所以千方百计地想让舒芙里在送达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优雅蓬松的原貌。

蛋糕中的至尊极品——慕斯蛋糕(mousse cake)(巴黎)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于美食之都--法国巴黎。莎莉文慕斯在鲜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风味的十数种新鲜辅料,在温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PH值的掌握,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泽、结构变化丰富、口味更加自然纯正,冷冻后食用风味无穷,符合人们追求精致时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为蛋糕中的至尊极品。

维也纳巧克力杏仁蛋糕
Hotel Imperial开幕于公元1873年,曾经是权贵的集中地方。从帝国时期的“k.u.k Hof-imperial”到后来“Hotel lmperial”一直都是奥地利最好的旅馆。1994年更被评选为世界最好的饭店之一。

布朗尼蛋糕
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又被叫做布朗尼蛋糕、核桃布朗尼蛋糕或者波斯顿布朗尼。是一种切块的小蛋糕,层次丰富,其中加入了大量的黑巧克力烘培而成,因为其华贵的咖啡色(brown)而得名
很多,比如法国菜
真正的法国甜点是什么?火焰甜酒薄饼都过时了,最普遍的法国甜点是塔千层派泡芙蛋白饼。说起蛋糕,便联想到美国,讲到黑森林,脑中浮现德国,那么法国甜点是什么?一家知名的法国餐厅,常常在桌边表演火焰甜酒薄饼,苹果皮在黑暗中燃烧,引发此起彼落的惊叹声。

说真的,我建议你自己在网上到处看看,因为实在太多了……

周颂·振鹭的作品鉴赏

《振鹭》一诗,《毛诗序》所作的题解是:“二王之后来助祭也。”至于二王之后又是指谁,郑笺云:“二王,夏、殷也;其后,杞、宋也。”武王伐纣灭商后,周王朝求夏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于杞地,是为夏之后;又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墟,成王初年武庚反叛被诛,乃改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是为殷之后。汉匡衡曾说:“王者存二王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存三统也。”(《汉书》)所谓“存三统”,即“使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孔疏引郑《驳异义》)。也就是说,让夏、商二代先王之后立国杞、宋,能够奉祀先祖,保有尊严。这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政治策略,目的在于怀远柔迩,协和万邦,确保王朝天子的统治。毛序郑笺之说久无异议,到了明代,季明德、邹肇敏、何楷等人开始反对《毛诗序》的“二王之后”说,清姚际恒《诗经通义》更提出三点理由对《序》说置疑:首先,周有三恪即虞、夏、商三王之后陈、杞、宋助祭,此不应只指二王之后;其次,诗中但言“我客”而不言“二客”,似表明助祭者并非二人,再次,商人尚白,诗中之鹭正是白羽之鸟,与商人所尚之色相合。因此他认为此诗写的是一王之后即殷商之后微子来朝助祭之事,是周人对微子的赞美之词。他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公认,不过很有道理。
全诗共八句,不分章,按诗意来分有四个层次。首二句“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是以飞翔在天空的白鹭起兴,引出下文“亦有斯容”的描写。商人尚白,且是鸟图腾民族,通体羽色纯白的鹭鸟当被商人视为高洁神圣之物,它飞翔时优美的动势,栖止时从容的神态,今人且不免赞赏备至,何况是刚从原始自然神崇拜时代发展过来不久的商周人,它正是外在的美好仪表与内在的高尚精神完美统一的象征。
于是,三、四两句“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人将朝周助祭的微子与被商人珍视的白鹭相比,对他大加赞美。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昕,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因此孔子称赞他是殷“三仁”之一。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国后,对外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内广施仁德,得到殷商遗民的拥戴,他的德行堪受称扬,自属当然。至于微子的风度仪容,虽说史无明文说他怎样潇洒俊美,但肯定是十分出色的,否则“亦有斯容”之句便有落空之嫌。
下面五、六两句“在彼无恶,在此无斁”,是夸誉微子在宋国内外都有较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彼无恶”,是指微子在宋国之内受到殷民的拥护:“在此无斁”,是指微子朝周时受到热烈欢迎。这两句实际说明两个问题:微子作为被周所灭的殷商之后,在胜利者周天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卑不馁的气度确实难能可贵;而作为胜利者的周王朝君臣,在微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亢不骄的气度,对昔日的敌国之后以礼相待,善加照顾,也体现出一种恢宏博大的泱泱大国之风。
七、八两句“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许多解家都理解为对微子一人而言。笔者认为这两句应是对双方而言的。即作为失败者的后裔要坚持这种不卑不馁的精神,使亡国之族得到新生;而作为胜利者的周室君臣,也要永远保持这种不亢不骄的气度,团结各邦各族,消释历史积怨,彼此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以永终誉”。这样的理解或许已脱离文本的表层语义,但“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就读者的审美接受而言,正不妨作如是观,这当与此文本的深层语义相吻合。

文章标题: 国外有没有“二王三恪”一类的传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6707.html
文章标签:二王 国外 传统

[国外有没有“二王三恪”一类的传统]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