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2 12: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是好皇帝。
赵祯 (宋朝第四位皇帝)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善政局,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为政举措
政治
参见:庆历新政
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军事
参见:宋夏战争、侬智高起义
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谋求妥协,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赵祯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于归仁铺之战大败侬智高。侬智高遁走,后不知去向。
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经济
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
宋朝对辽、夏是以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换取和平。然而,成为庆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经济重大危机的,是所谓“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赵祯在位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宋夏战争结束后才略有裁减,亦维持在一百一十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收入的大部分。
所谓“冗费”,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三冗”导致宋朝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等。
真宗赵恒与仁宗赵祯两朝土地兼并更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赵祯在位晚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文化
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六十六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一卷,作为搜访依据。
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
外交
参见:重熙增币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乘宋、夏战事紧张之际,辽兴宗在以南院宣徽使萧惠为首的群臣支持下,决定以宋修边防与攻夏为借口,一面派耶律重元及萧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态势。一面于次年(1042年)初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刘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后周世宗攻占的关南十县。赵祯派富弼与辽国进行谈判,其严词强硬,博征旁引,打破辽国索要后周时期柴荣夺取的三关之地的企图。同时,为避免两面作战,赵祯最终决定以每年增加岁币(银、绢各10万匹、两)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
但岁币支出对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宝元元年(1038年),陕西出支为一千五百五十一万;宝元二年(1039年)展开宋夏战争后,庆历二年(1042年)陕西出支为三千三百六十三万,几近赤字。辽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千年中华历史中494位皇帝中,真正给追谥为“仁宗”。的只有六位皇帝,因为要做到这点,不仅你政绩要不错,还有你的举止言行也要得到大夫的认可,这个就是为什么宋以前没有一个谥号“仁宗”到宋之后政治较为宽容,最主要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宽宏大量,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未杀有功大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赵匡胤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因此,宋朝无文字狱。
历史第一位给追谥为“仁宗”的皇帝宋仁宗赵祯,他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为人仁孝,宽待群臣。对外主张和平,对内休养生息。对身边的人还是大臣他依旧很好,从不轻易责罚,基本没有什么架子,这样的人对身边人,治国自然也是比较仁孝的。
在位期间,宋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历史称为:“仁宗盛治”因为,这个时候大宋王朝不仅在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都超过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出现在仁宗时期,还有在宋仁宗期间,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大发生就在其在位时候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第一、庆历增币,宝元二年(1039年),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而在这期间辽国准备举兵南下,宋仁宗派出大臣富弼与之谈判。打破辽国索要三关之地的企图,同时软硬兼施,增加每年的岁币(银、绢各十万两、匹),以维持澶渊之盟。其意义在于,使辽国不在南下劫掠,使宋辽维持百年和平,为宋朝在这段时间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二、庆历新政,宋仁宗时期,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虽然,这次改革最终是以失败收场但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
第三、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就造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的产生,交子的产生有几个重大意义,因为商人不必在带大量金钱在身上用于交易,也造成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此项决议在世界范围上是甚大的。
宋仁宗在位期间,发生的这三个事情,要宋朝有个安定的外部环境情况下后在对国内的政治经济的不足也做出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也做出了努力,影响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并且世界上第一个纸币产生的机构由官府建立,缓解了流通不变,也给世界商品经济有了重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三点宋仁宗在位期间较为突出的政绩。
中国古代有四大仁君,分别是汉文帝刘恒丶隋文帝杨坚丶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宋仁宗可谓一代明君圣主,在位时间也长达42年,其在位后期经过治理使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唯一的儿子,赵祯幼年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庆幸的是刘太后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宋仁宗亲政后,就外患踵至,先是西夏党项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西部边疆,北宋被迫纳贡求和,接着北方契丹辽国趁宋朝困于西夏之际,凭空协迫宋朝输钱结盟。
政荒民敝与天灾人祸致使人民流离失所,流民盈道,哀鸿遍野,贫富悬殊矛盾激化,各地又爆发了王则、侬智高的农民起义,最后宋仁宗多方启用清官廉吏,轻傜减税才将起义平息。宋仁宗宽厚仁善,温和的政治环境使大臣们敢于直言,仁宗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仁宗朝出现了许多的名臣如:范仲淹、包拯丶寇准丶欧阳修丶富弼丶文彦博、晏殊、韩琦、苏轼、陈执中等,一代名将狄青丶杨文广都曾得到重用。
历史上记载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京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值得一提的是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得知消息后,也嚎啕大哭起来,并建立衣冠冢以示敬佩与缅怀,也为其仁慈所折服。
后世大多人认为宋仁宗是一个好皇帝,最大的理由是他跟北方的辽通国签订澶渊之盟双方长达56年没有发生过交战。宋仁宗死的时候,北方的辽道宗得知这一噩耗是哭的像死了他老爹一样。但其实这都是后代的文人搞出来的说法,细细研究这一部分人写的东西,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立场大都是反对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就是要革除宋仁宗统治时期的各项弊端,尤其是冗官冗兵冗费三冗局面。北宋积贫积弱的形成跟宋仁宗时期三冗的形成是脱不了关系的。宋仁宗为了能跟西夏在战争中取得有利局面,为了防止辽人背后偷袭,给辽的岁币增加了6倍之多。蔡襄对宋仁宗的用人非常不满,一直在不断的选拔人才,但选上来之后无故就不用了,但总得给人家个官儿做,造成了冗官的局面。说宋仁宗宽仁少断是不差的。
苏舜钦说得更露骨,指责他执政无方,乱花钱,三司计度耗费就比以前增长了20多倍,导致他去世的时候国库空虚,连国葬都捉襟见肘。司马光更是不客气的指责宋仁宗,北宋冗兵局面的形成就是宋仁宗一手造成的。面对北方西夏和辽的军事压力,宋仁宗不断的募兵,导致军队规模迅速庞大,多而少精,战斗力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日渐下降。
人民生活过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个北宋年间平均每年暴乱的发生数量是0.85起,而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却达到了1.43起。包拯著名的七弹王奎事件,就是在宋仁宗时期。王奎是这么一个祸国殃民的官员,但是宋人中却迟迟不作为。更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宰相陈志中家中的13年岁的婢女被活活打死,有人说是宰相自己打死的。这个案件却被宋仁宗给按了下来,没有给予宰相任何惩罚,最后这个宰相是迫于舆论压力自动辞职。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