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辙,统一度量衡对中国民族统一贡献有多大?
每当提起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伟大皇帝,总会出现秦始皇,他是每一位封建帝王都无法回避的,秦始皇开创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给后世留下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万里长城,不是郡县制度,也不是秦直道,可是个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南方百越,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在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开创帝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同时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在政治上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在政治上,秦始皇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以皇权为中心,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使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为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
车同轨:统一了交通工具生产规格,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古代都是泥路,车辆驶过容易压出车的轨道,而统一的车轴,在前车的轨迹上行驶轻快很多,这样缩短就缩短了交通时间,地区间的交通运输就很方便。自然也方便军事行动的执行,对维护统一当然有好处。
书同文:统一了文字,就等于统一了文化的载体。对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无障碍交流。民间的文化活动,士子的文化认同,都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会慢慢形成一个以国家情感为核心的主旋律,思想就会得到加强,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维持稳定。
统一度量衡:统一了贸易的衡量单位,尺寸,重量,升斗等单位。统一前各国的衡量单位不同,跨国贸易困难,支付也困难。统一后呢,交易的秩序有了,支付也方便了,交易产生的矛盾也少了,对于市场的繁荣,生产力的提升,都有了前所未有的促进。国家的生产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就有保障,国力得到综合提升。对统一也有极大的好处。
书同文。李斯受命以篆书作为统一字体,有利于中央政府的上传下达以及民间交流。
这些举措让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形成了大一统,从此不管什么民族,只要接受这些规则都会成为华夏民族组成部分。
使得中原地区不再陷入战火,各地区的文化不会再有隔阂,使民族统一起来。
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对后世影响多大
后者影响有限,前者影响大的不可估量。一直延续到今天,最直接可见的影响就是汉语是当今世界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东南西北各地中国人说话互相听不懂,东北人与广东人各说自己方言,谁也不懂对方,因为各自方言差别远大于欧洲各国语言之间的差别,可是写成文字,却都是大家能懂的汉语。若没有秦始皇的政策,汉语就会分成许多种不同语言,国家也就很难长久维持大一统,肯定会分裂为许多小国家,像春秋战国和如今欧洲各国一样。
人们通常将秦始皇书同文行同轮等等当做他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和统一的象征。
那么建国后给少数民族人为的制造所谓的民族文字,那么不就是某些人最大的污点了?或者说是试图分裂中国最大的证据?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对汉文化的传播光大意义深远。
建国后国家推广普通话,也是为促进民族交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而建立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为了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非为在政治上寻求独立自主,抗衡中央,争取民族解放。
书同文,是文化的统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是统一的基础。
为什么秦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被认为是好事
“书同文”,即语言文字的统一。马克思在《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人类的文明期“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记录的创作开始”。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指出,团结的源泉“是要追溯到既往的”,而“惟有本族的语言,最适宜于表示既往;惟有本族的语言,最能使人了解既往”。纵观古代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秦王朝无疑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嬴政不仅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且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彻底结束了自东周以来各国纷争、分裂的局面。如果只看到秦二世而斩、王朝生命期仅有十五年便轻视其制度意义的话,那恐怕是犯了历史短视症——因为随之出现的两汉王朝长久兴盛四百年之久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晋书》所言“汉承秦制”。秦制是历史研究基础中的基础,不止影响了对于汉民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汉制,且持续影响至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嬴政统一六国文字,不仅推动了秦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文字统一局面横亘了整部中国史。其意义之巨大,怎么说都不为过。
文字统一,不仅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了基本的条件,而且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后,都以宣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正统为荣。如西晋灭亡后,入主中原的匈奴、鲜卑政权以及与宋并存的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都是如此。文字不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就会变得困难,隔阂在所难免。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书同文”,历代统治阶级都下过大力气,其目的不仅是使汉字成为书写统治意识的载体,也成为规范有序且又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其间、乐而传播之。仅就书法而言,论源流,有真草隶篆;论章法,有揖让进退;论结体,有颜柳欧苏……看上去五光十色。其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艺术中,是有各种或有形或无形的方向指引与规范的:从秦王朝开始,丞相李斯的《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就已经成为标准文字的范本,今存的泰山、琅琊台、峄山、会稽刻石或其摹本即可见其端倪;两汉随着简牍、帛书以及西晋以后纸张作为书写工具的出现,不仅兰台、石室、广内等藏书增多,而且随着官学和私学的渐趋发达,书法变得更加规范标准,隶书讲究波磔方折、蚕头雁尾,草书也有章草、今草之别;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均大为发展,钟繇、卫瓘、陆机、右军父子,每个光辉夺目的名字背后,都有一种新规范的诞生;唐及武周时期,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都酷爱书法,甚至专设书学,讲授《石经》《说文解字》《字林》等,在艺术繁荣现象的背后,规范文字的意义更是不容忽视;至于有宋一代书院盛行,蒙学教育要求儿童习字“一笔一画、严正分明”,明清时期甚至要求“砚无积垢,笔无宿墨”,其文化规范性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是好事儿,下面具体说说这两件事儿:
1,车同轨:简单说就是标准一致。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地车道。马车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在放在硬地车道上,行走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就如同现代车辆走在柏油马路上一样。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有能力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举个例子,当年抗日,阎锡山修的窄轨铁路,导致进入山西的军队需要换乘火车,大大延误了行军速度。
2,书同文:这个就好理解多了。秦统一六国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的形体极其紊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统一文字,大大促进了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也给政令及各项措施的推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举个例子,你学英语难不难?除了英语,还有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这个语、那个语……烦不烦?
秦统一六国前,文字的形体极其紊乱。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
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改革,既为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汉族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不一,严重影响交通往来,有碍于中央集权的国家控制各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拆除关塞、堡垒,并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中间为皇帝御道,用明显标志标出,一般人不得行走。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 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即全国采取相同的车轨、统一文字、人的行为有同样的道德标准,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共同的文化心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车同轨有利于修通道路,保证交通顺畅,物流输送方便,成本降低,进而降低物价,提高民众生活水准。
书同文有利于文化传播,政令一致,不出现理解歧义,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地社会融合。在中国各地语言发音常常不一致时,必须通过书同文保证不因语言差异而发生社会分裂,进而导致国家政治动荡。
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是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改善,车同轨,书同文能够直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秦朝暴政为人唾弃,但车同轨,书同文被各代普遍接受。
文章标题: 嬴政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真的有那么大的含金量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