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现象的机理
接受光周期诱导的部位是叶片,进行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茎尖的生长点,叶和起反应的部位之间隔着叶柄和一段茎。那么,必然有一个开花刺激物传导的问题。以苍耳的嫁接实验来说明。把五株苍耳植物互相嫁接在一起,且只让其中一株上的一张叶片处于苍耳开花适宜的光周期(短日照)下,其他植株都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长日照)下,它们都可以开花。
这就证明,植株之间确有开花刺激物质通过嫁接的愈合而传递。
另外,经过短日照处理的短日植物,例如高凉菜,把其嫁接到长日植物八宝植株上,可引起八宝在短日条件下开花。反之,若将长日处理的长日植物,接到短日植物上,可引起短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开花。这说明两种光周期反应的植株所产生的开花刺激物几乎具有相同的性质。用蒸汽或麻醉剂处理叶柄或茎,可以阻止开花刺激物的运输,说明运输途径是韧皮部。苏联的柴拉轩将这种刺激物叫做成花素(forigen),但这种物质至今还没有被分离出来。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要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即便置于不适合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这种现象称作光周期诱导。
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的光周期处理天数(即几个光周期)因植物而异:
苍耳:一个光周期。即15小时照光及9小时的黑暗(15L-9D)。日本短牵牛:一天。大部分短日植物的诱导期需要一天以上,如大豆3天,大麻4天,红叶紫苏7-9天,菊12天等。长日植物需要一天的有:白芥、菠菜、油菜、毒素等。一天以上的有:天仙子:2-3天,拟南菜4天,一年生甜菜13-15天等。
不同植物光周期诱导需要的天数与植物年龄、温度、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有关。植物年龄小(达到光周期诱导的能力)、温度高、光照强,诱导期缩短。 ①光周期诱导的光照强度: 在自然条件下,光周期诱导所要求的光照强度弱的,远远低于光和作用所需的光强度。一般认为在50~100勒克斯之间,有些植物甚至更低,例如水稻在夜间补充光照时,光强只需8~10勒克斯,就能明显地刺激光周期反应。说明植物光周期反应对光是极敏感的。
②暗期光中断现象和生理效应暗期光中断现象表明了光周期反应与光强、光质以及参与光反应物质之间的关系。
暗期对植物的开花更为重要,对于短日植物,它的开花决定于暗期的长度,只要暗期超过临界夜长(临界暗期),不管光期多长,它都开花。所以,又称短日植物为“长夜植物”更为确切。长日植物则相反,它不需要连续黑暗。假如在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的暗期中间,被一个一定强度的闪光所间断,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长日植物就能开花,这种现象叫做暗期光中断现象。
用不同波长的光来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无论是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还是诱导长日植物开花,都是红光最有效。如果在红光照过后立即再用远红光照,那么暗期闪光间断的效应就会消失。说明暗期闪光间断效应有光敏素参与。 暗期闪光中断效应作用的最大作用光谱正好是光敏素的最大吸收光谱,最小作用光谱也正好是光敏素的最小吸收光谱。
①光敏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光敏素可以从高等植物几乎所有部分中提取出来,也就是说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所有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芽鞘)中。在细胞中,光敏素可能集中在细胞的膜的表面上。绿色组织中光敏素含量较低,在黄化组织中较高,浓度级为10-7—10-5M。
高纯度的光敏素已从黄化的单子叶植物幼苗(玉米等)中制的。经鉴定是一种蓝色蛋白质,它的生色团类似叶绿素和血红素,有四个吡咯环,但它们不是环状连接,而是开放成直链,以共价键与蛋白质部分相连,即由蛋白质和生色团两部分所组成。天然的光敏素分子量大约为120kDa。
②光敏素与开花诱导
光敏素有两种存在形式,Pr和Pfr。在黄化组织中,光敏素大部分以红光吸收型(Pr)存在,其吸收高峰在660nm。当用红光照射时,Pr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吸收高峰在725 nm。这说明通过红光照射Pr已转变为另一种形式(Pfr)。
光敏素在开花中如何产生生理效应,目前还不清楚。光敏素本身并不是开花刺激物,但它可以触发开花刺激物的形成(合成或激活)。现在一般认为,不论是短日植物(SDP)还是长日植物(LDP),其开花都与Pfr与Pr的比例有关。对于SDP,在光期结束时,Pfr/Pr比值高(因为在白天,红光比例大,有利于Pfr的形成),开花刺激物的合成受到阻止。转入夜间后,Pfr向Pr逆转,Pfr/Pr比值变小。当此值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触发引导开花刺激物形成的代谢过程,SDP的成花反应就可以发生。如暗期为红光所间断,Pr转换成Pfr,Pfr/Pr比值升高,开花刺激物的形成即遭受阻止。
对于LDP,形成开花刺激物,要求较高的Pfr/Pr比值,这一比值可在长光期结束时获得。如果在短日照下,暗期过长,则Pfr转变为Pr,或Pfr受到破坏,Pfr/Pr值达不到较高水平,开花刺激物就不能形成。暗期的红光间断,可使Pfr/Pr值重新提高,使开花刺激物得以合成,长日植物就可以开花。
什么是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生物在暴露于阳光期间对变化产生的反应,尤指通过生物过程显示出来的反应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Flowering in response to relativ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也有人给光周期现象下了个广义的定义,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生理反应的现象。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Flowering in response to relativ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也有人给光周期现象下了个广义的定义,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生理反应的现象。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Flowering in response to relativ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也有人给光周期现象下了个广义的定义,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生理反应的现象。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Flowering in response to relative length of day and night)。也有人给光周期现象下了个广义的定义,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而控制生理反应的现象。 光周期现象的发现编辑本段 光周期现象是美国的Garner和Allard发现的。1910’s年,Garner和Allard在美国马里兰州,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试验站工作,他们发现两个难以解释的现象,一个是烟草品种马里兰猛犸象,在夏季株高可达3~5米,但是不开花,如果在冬季的温室里,株高不到1 米就可以开花;另一个现象是,某个大豆品种,在春季的不同时间进行播种,但在夏季的同一时间开花,尽管不同播种期大豆的营养体大小不同。上述现象说明植物在特定季节开花,他们认为一定有某个环境因子在控制开花,大家知道,主要的环境因子有温、光、水、气、矿质营养,那么随季节变化的主要是温度和光照长度,因此,他们检验了日照长度对烟草开花的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当日照短于14小时时,烟草才开花,否则就不开花。后来又发现许多植物开花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如冬小麦、菠菜、萝卜、豌豆、天仙子等,这就是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植物光周期反应的类型编辑本段 1、短日植物
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美洲烟草、大豆、水稻、玉米、粟、菊花、苍耳等。
2、长日植物
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大麦、小麦、黑麦、萝卜、菠菜、甘蓝、大白菜、天仙子、甜菜等。
①绝对长日或绝对短日植物
在24小时中成花有一个明确的临界日长,即成花所需要的极限日照长度。日照时数超过这个临界日长,就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绝对短日植物,而日照时数超过这个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绝对长日植物。
和临界日长对应的还有临界夜长(critical dark period)。临界夜长是指在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小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的最大暗期长度。
表:一些绝对短日植物和绝对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
植物名称光周期类型24小时昼夜周期中的临界日长(小时)北京大豆(中熟) 短日植物15 一品红 短日植物12.5 美洲烟草短日植物 14 苍耳短日植物 15.5 天仙子(28.5℃)长日植物 11.5 白芥菜长日植物约14 菠菜长日植物13 甜菜(一年生) 长日植物13-14
例如上表中北京大豆开花的临界日长为15小时,也就是说超过15小时,成花反应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它所对应的临界夜长就是9小时。也就是说,夜长不能短于9小时,否则会影响成花。长日植物与之相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临界夜长比临界日长对开花更为重要。长夜诱导短日植物开花,却抑制长日植物开花。因此,也把短日植物叫做长夜植物(long-night plant)。把长日植物叫做短夜植物(short-night plant)。
②相对长日或相对短日植物
不少短日植物和长日植物的开花并不是绝对地有一个临界日长。它们在不适宜的日照长度下,经过相当长时间也能勉强形成花。例如加拿大苍耳就是一个相对短日照植物。
3、日中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 DNP)
这类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在任何日照下都能正常开花。如棉花、番茄、茄子、四季豆和一些四季开花的花卉(月季)等。
4、短长日植物和长─—短日植物
在这类植物中,花诱导和花形成两个过程需要不同的日照长度。例如大叶落地生根和叶香树的花诱导需要长日照。其后,若继续在长日照下,则不能形成花器官,只有在短日照下才能成花。这种植物就叫做长—短日植物。风铃草和瓦松恰好相反,花的诱导是在短日条件下完成,而花器官的形成要求长日照,这种植物就是短——长日植物。 地理纬度与光周期反应类型编辑本段 植物光周期反应的不同类型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地球上同一纬度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纬度在同一季节之间光周期不同,所以就形成了植物光周期反应类型的规律性分布。
我国地处北半球,春季的短日时期气温较低,植物一般处于苗期,与开花暂时无关。秋季则气温较高,适于植物生长,所以这时的日照就显著的影响植物的开花。夏季的自然长日照时期,气温较高,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适宜时期。一年之中,影响植物开花结实的基本上是这两个季节。在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但无长日条件,所以只有短日植物,一般都是在早春出芽,在夏季和秋季任何时候均开花。有些植物可以多季,如水稻;在中纬度地区,既有长日条件,又有短日条件,且秋季气温较高,所以长短日植物均有分布。长日植物在春末夏初开花,而短日植物在秋季开花;在高纬度地区(我国东北),虽然有长日和短日条件,但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秋季短日照时,气温已低,植物又不能生长。所以不能生存一些要求日照较长的植物。 光周期诱导的机理编辑本段 1.感受光周期的部位
实验证实:感受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植物的叶片:例如用短日照的植物-菊花进行实验,首先将植株顶端的叶子全部去掉。
2.开花刺激物的传导
接受光周期诱导的部位是叶片,进行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茎尖的生长点,叶和起反应的部位之间隔着叶柄和一段茎。那么,必然有一个开花刺激物传导的问题。以苍耳的嫁接实验来说明。把五株苍耳植物互相嫁接在一起,且只让其中一株上的一张叶片处于苍耳开花适宜的光周期(短日照)下,其他植株都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长日照)下,它们都可以开花。
这就证明,植株之间确有开花刺激物质通过嫁接的愈合而传递。
另外,经过短日照处理的短日植物,例如高凉菜,把其嫁接到长日植物八宝植株上,可引起八宝在短日条件下开花。反之,若将长日处理的长日植物,接到短日植物上,可引起短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开花。这说明两种光周期反应的植株所产生的开花刺激物几乎具有相同的性质。用蒸汽或麻醉剂处理叶柄或茎,可以阻止开花刺激物的运输,说明运输途径是韧皮部。苏联的柴拉轩将这种刺激物叫做成花素(forigen),但这种物质至今还没有被分离出来。
3.光周期诱导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要没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即便置于不适合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这种现象称作光周期诱导。
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的光周期处理天数(即几个光周期)因植物而异:
苍耳:一个光周期。即15小时照光及9小时的黑暗(15L-9D)。日本短牵牛:一天。大部分短日植物的诱导期需要一天以上,如大豆3天,大麻4天,红叶紫苏7-9天,菊12天等。长日植物需要一天的有:白芥、菠菜、油菜、毒素等。一天以上的有:天仙子:2-3天,拟南菜4天,一年生甜菜13-15天等。
不同植物光周期诱导需要的天数与植物年龄、温度、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有关。植物年龄小(达到光周期诱导的能力)、温度高、光照强,诱导期缩短。
4.暗期光中断现象
①光周期诱导的光照强度: 在自然条件下,光周期诱导所要求的光照强度弱的,远远低于光和作用所需的光强度。一般认为在50~100勒克斯之间,有些植物甚至更低,例如水稻在夜间补充光照时,光强只需8~10勒克斯,就能明显地刺激光周期反应。说明植物光周期反应对光是极敏感的。
②暗期光中断现象和生理效应暗期光中断现象表明了光周期反应与光强、光质以及参与光反应物质之间的关系。
暗期对植物的开花更为重要,对于短日植物,它的开花决定于暗期的长度,只要暗期超过临界夜长(临界暗期),不管光期多长,它都开花。所以,又称短日植物为“长夜植物”更为确切。长日植物则相反,它不需要连续黑暗。假如在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的暗期中间,被一个一定强度的闪光所间断,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长日植物就能开花,这种现象叫做暗期光中断现象。
用不同波长的光来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无论是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还是诱导长日植物开花,都是红光最有效。如果在红光照过后立即再用远红光照,那么暗期闪光间断的效应就会消失。说明暗期闪光间断效应有光敏素参与。
5.光敏素及其在成花中的作用
暗期闪光中断效应作用的最大作用光谱正好是光敏素的最大吸收光谱,最小作用光谱也正好是光敏素的最小吸收光谱。
①光敏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光敏素可以从高等植物几乎所有部分中提取出来,也就是说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所有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芽鞘)中。在细胞中,光敏素可能集中在细胞的膜的表面上。绿色组织中光敏素含量较低,在黄化组织中较高,浓度级为10-7—10-5M。
高纯度的光敏素已从黄化的单子叶植物幼苗(玉米等)中制的。经鉴定是一种蓝色蛋白质,它的生色团类似叶绿素和血红素,有四个吡咯环,但它们不是环状连接,而是开放成直链,以共价键与蛋白质部分相连,即由蛋白质和生色团两部分所组成。天然的光敏素分子量大约为120kDa。
②光敏素与开花诱导
光敏素有两种存在形式,Pr和Pfr。在黄化组织中,光敏素大部分以红光吸收型(Pr)存在,其吸收高峰在660nm。当用红光照射时,Pr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吸收高峰在725 nm。这说明通过红光照射Pr已转变为另一种形式(Pfr)。
光敏素在开花中如何产生生理效应,目前还不清楚。光敏素本身并不是开花刺激物,但它可以触发开花刺激物的形成(合成或激活)。现在一般认为,不论是短日植物(SDP)还是长日植物(LDP),其开花都与Pfr与Pr的比例有关。对于SDP,在光期结束时,Pfr/Pr比值高(因为在白天,红光比例大,有利于Pfr的形成),开花刺激物的合成受到阻止。转入夜间后,Pfr向Pr逆转,Pfr/Pr比值变小。当此值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触发引导开花刺激物形成的代谢过程,SDP的成花反应就可以发生。如暗期为红光所间断,Pr转换成Pfr,Pfr/Pr比值升高,开花刺激物的形成即遭受阻止。
对于LDP,形成开花刺激物,要求较高的Pfr/Pr比值,这一比值可在长光期结束时获得。如果在短日照下,暗期过长,则Pfr转变为Pr,或Pfr受到破坏,Pfr/Pr值达不到较高水平,开花刺激物就不能形成。暗期的红光间断,可使Pfr/Pr值重新提高,使开花刺激物得以合成,长日植物就可以开花。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 http://baike.baidu.com/view/705261.html?fromTaglist
说明生物对光强度和光周期的适应,其研究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通过研究其对光强度和周期的适应,人为调节光强度和周期使其生长时间变长,产量变大,也可人为的制造生产环境,,
感受光周期的部位
实验证实:感受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植物的叶片:例如用短日照的植物-菊花进行实验,首先将植株顶端的叶子全部去掉。
实验表明:叶片感受光周期作用的能力和年龄有关:成熟叶片大于未成熟叶片;不同植物对光周期作用敏感的年龄不同:大多在子叶伸张时期;水稻在七叶期前后过了敏感期之后,年龄越大,光周期诱导的时间越长。
开花刺激物的传导
接受光周期诱导的部位是叶片,进行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茎尖的生长点,叶和起反应的部位之间隔着叶柄和一段茎。那么,必然有一个开花刺激物传导的问题。以苍耳的嫁接实验来说明。把五株苍耳植物互相嫁接在一起,且只让其中一株上的一张叶片处于苍耳开花适宜的光周期(短日照)下,其他植株都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长日照)下,它们都可以开花。
这就证明,植株之间确有开花刺激物质通过嫁接的愈合而传递。
另外,经过短日照处理的短日植物,例如高凉菜,把其嫁接到长日植物八宝植株上,可引起八宝在短日条件下开花。反之,若将长日处理的长日植物,接到短日植物上,可引起短日植物在长日条件下开花。这说明两种光周期反应的植株所产生的开花刺激物几乎具有相同的性质。用蒸汽或麻醉剂处理叶柄或茎,可以阻止开花刺激物的运输,说明运输途径是韧皮部。苏联的柴拉轩将这种刺激物叫做成花素(forigen),但这种物质至今还没有被分离出来。
光周期诱导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要没得到足够日数的适合光周期,以后即便置于不适合的光周期条件下仍可开花,这种现象称作光周期诱导。
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的光周期处理天数(即几个光周期)因植物而异:
苍耳:一个光周期。即15小时照光及9小时的黑暗(15L-9D)。日本短牵牛:一天。大部分短日植物的诱导期需要一天以上,如大豆3天,大麻4天,红叶紫苏7-9天,菊12天等。长日植物需要一天的有:白芥、菠菜、油菜、毒素等。一天以上的有:天仙子:2-3天,拟南菜4天,一年生甜菜13-15天等。
不同植物光周期诱导需要的天数与植物年龄、温度、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有关。植物年龄小(达到光周期诱导的能力)、温度高、光照强,诱导期缩短。
暗期光中断现象
①光周期诱导的光照强度:在自然条件下,光周期诱导所要求的光照强度弱的,远远低于光和作用所需的光强度。一般认为在50~100勒克斯之间,有些植物甚至更低,例如水稻在夜间补充光照时,光强只需8~10勒克斯,就能明显地刺激光周期反应。说明植物光周期反应对光是极敏感的。②暗期光中断现象和生理效应暗期光中断现象表明了光周期反应与光强、光质以及参与光反应物质之间的关系。
上图结果表明:暗期对植物的开花更为重要,对于短日植物,它的开花决定于暗期的长度,只要暗期超过临界夜长(临界暗期),不管光期多长,它都开花。所以,又称短日植物为“长夜植物”更为确切。长日植物则相反,它不需要连续黑暗。假如在足以引起短日植物开花的暗期中间,被一个一定强度的闪光所间断,短日植物就不能开花,长日植物就能开花,这种现象叫做暗期光中断现象。
用不同波长的光来间断暗期的试验表明:无论是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还是诱导长日植物开花,都是红光最有效。如果在红光照过后立即再用远红光照,那么暗期闪光间断的效应就会消失。说明暗期闪光间断效应有光敏素参与。
光敏素及其在成花中的作用
暗期闪光中断效应作用的最大作用光谱正好是光敏素的最大吸收光谱,最小作用光谱也正好是光敏素的最小吸收光谱。①光敏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光敏素可以从高等植物几乎所有部分中提取出来,也就是说存在于高等植物的所有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胚芽鞘)中。在细胞中,光敏素可能集中在细胞的膜的表面上。绿色组织中光敏素含量较低,在黄化组织中较高,浓度级为10-7—10-5M。
高纯度的光敏素已从黄化的单子叶植物幼苗(玉米等)中制的。经鉴定是一种蓝色蛋白质,它的生色团类似叶绿素和血红素,有四个吡咯环,但它们不是环状连接,而是开放成直链,以共价键与蛋白质部分相连,即由蛋白质和生色团两部分所组成。天然的光敏素分子量大约为120kDa。
②光敏素与开花诱导
光敏素有两种存在形式,Pr和Pfr。在黄化组织中,光敏素大部分以红光吸收型(Pr)存在,其吸收高峰在660nm。当用红光照射时,Pr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吸收高峰在725nm。这说明通过红光照射Pr已转变为另一种形式(Pfr)。
光敏素在开花中如何产生生理效应,当前还不清楚。光敏素本身并不是开花刺激物,但它可以触发开花刺激物的形成(合成或激活)。当前一般认为,不论是短日植物(SDP)还是长日植物(LDP),其开花都与Pfr与Pr的比例有关。对于SDP,在光期结束时,Pfr/Pr比值高(因为在白天,红光比例大,有利于Pfr的形成),开花刺激物的合成受到阻止。转入夜间后,Pfr向Pr逆转,Pfr/Pr比值变小。当此值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触发引导开花刺激物形成的代谢过程,SDP的成花反应就可以发生。如暗期为红光所间断,Pr转换成Pfr,Pfr/Pr比值升高,开花刺激物的形成即遭受阻止。
对于LDP,形成开花刺激物,要求较高的Pfr/Pr比值,这一比值可在长光期结束时获得。如果在短日照下,暗期过长,则Pfr转变为Pr,或Pfr受到破坏,Pfr/Pr值达不到较高水平,开花刺激物就不能形成。暗期的红光间断,可使Pfr/Pr值重新提高,使开花刺激物得以合成,长日植物就可以开花。
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传递
植物在适宜的光周期诱导后,发生开花反应的部位是茎顶端生长点,然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却是植物的叶片。若将短日植物菊花全株置于长日照条件下,则不开花而保持营养生长;置于短日照条件下,可开花;叶片处于短日照条件下而茎顶端给予长日照,可开花;叶片处于长日照条件下而茎顶端给予短日照,却不能开花(图9-10)。这个实验充分说明: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叶片。对于光周期敏感的植物,只有叶片处于适宜的光周期条件下,才能诱导开花,而与顶端的芽所处的光周期条件无关。虽然也有少数植物的其它部位对光周期有一定的敏感性,如组织培养的菊苣根可对光周期起反应,但感受光周期最有效的部位是叶片。叶片对光周期的敏感性与叶片的发育程度有关。幼小的和衰老的叶片敏感性差,叶片长至最大时敏感性最高,这时甚至叶片的很小一部分处在适宜的光周期下就可诱导开花。例如,苍耳或毒麦的叶片完全展开达最大面积时,仅对2cm2的叶片进行短日照处理,即可导致花的发端。
昆虫学
对昆虫滞育产生影响的光周期(Photoperiod)是指一昼夜中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节律,一般以光照时数表示,是影响昆虫滞育的主要因素。引起昆虫种群中50%的个体滞育的光照时数,称为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不同种或同种不同地理种群的昆虫,其临界光周期不同,如三化螟南京种群为13小时30分,广州种群为12小时。感受光照刺激的虫态,称为临界光照虫态。临界光照虫态常常是滞育虫态的前一虫态,如家蚕以卵滞育,其临界光照虫态为上一代成虫;亚洲玉米螟以老熟幼虫滞育,其临界光照虫态为3~4龄幼虫;棉铃虫以蛹滞育,其临界光照虫态为1~5龄幼虫。处于临界光照虫态的昆虫对光的反应极为敏感,一般只需l~2Lx(勒克斯)的照度就能发生作用,如钻入苹果内的梨小食心虫,当果面的光照度只有1~3Lx时,即能对光作出反应。根据昆虫滞育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将昆虫分为以下4种滞育类型。
1、短日照滞育型 即长日照发育型。其特点是昆虫滞育的个体数随日照时数的减少而增多。通常光周期长于12~16小时,仍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一般冬季滞育的昆虫,如亚洲玉米螟等属于此类型。
2、长日照滞育型 即短日照发育型。其特点是昆虫滞育的个体数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多。通常光周期短于12小时,仍可继续发育而不滞育。一些夏季滞育的昆虫,如小麦吸浆虫等属于此类型。
3、中间型光周期过短或过长均可引起滞育,只有在相当窄的光周期范围内才不滞 育。如桃小食心虫在25℃时,光照短于13小时,老熟幼虫全部滞育;光照长于17小时,半数以上滞育;而光照为15小时时,则大部分不滞育。
4、无光周期反应型 光周期变化对滞育没有影响。如苹果舞毒蛾、丁香天蛾等。
花卉对光周期的反应及对花期调控起到哪些作用
植物的光周期就是各种植物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包括阳光、温度、海拔与土质等,它们在上亿年的自然环境生活进化中形 成了独特的开花繁殖反应策略,那就是将开花季节限定在一个适宜的时期,以确保子代能够顺利地生长和发育, 这就是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大多数植物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都逐渐适应自然光环境的节律,形成明显的最优繁 殖季节性。研究表明,光周期是诱导植物开花重要的环境因子,总结分析植物繁育表现的规律性,以期提高设施农 业的产出效率,推动农业种殖产业健康发展。
植物叶片感受光周期信号,将这种开花刺激物传导至茎尖端的生长点。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作为光受体参与 这个途径,通过基因表达,形成花器官而完成对开花的控制。高等植物至少有三类光受体: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光 敏色素,吸收紫外线和蓝光的隐花色素和趋光素。
植物从单纯营养生长转入营养与生殖双重生长是植物生命中的一大转折,其重要性是为植物物种本身的延续 。
了解到植物光周期反应的类型,可以在温室内延长或缩短日照长度,控制花期,解决花期不遇问题。人工延长 光照可加速长日照植物开花,适当缩短光照,可提早促使短日照植物开花。如拟延迟开花或不开花,可以反向设置 操作。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 时间过长而不开花。
果子蔓什么时候形成花芽?
春季吧。因为春季是果子蔓分株的时候。
春季花后,母株旁边萌生的蘖芽长至10-15厘米时,将其切割下来,对有较好根系的植株,可直接移栽上盆;对尚未长出根系的蘖芽,可将其先埋栽于素沙或腐叶土中,加套塑料袋保湿,维持25℃左右的适温,约过20天即可催生出较好的根系,这时方可用培养土上盆。
果子蔓,是凤梨科铁兰属植物,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40厘米叶长带状,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有趣的是莲座状叶筒成为贮水的“容器”,而且叶筒内若缺水还会影响果子蔓的正常生长。穗状花序高岀叶片,总苞片15-20枚,披针形,排列较紧凑,鲜红色。
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40厘米叶长带状,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有趣的是莲座状叶筒成为贮水的“容器”,而且叶筒内若缺水还会影响果子蔓的正常生长,因此有人还称它为“水罐“植物。穗状花序高岀叶片,总苞片15-20枚,披针形,排列较紧凑,鲜红色。原产于南美。生长适温3-9月为22-28℃,9月至翌年3月为16-22℃,冬季温度不低于10℃。喜温热、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耐半阴,忌强光曝晒。明亮的散射光对生长、开花有利。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培养土。
生长季节栽培基质要有充足的水分,平常应待盆土表面1厘米变干后再补充浇水,但叶筒内不可缺水,每月要更换1次贮水,以保持水质清洁。长期搁放于室内的植株可在下小雨的时候,移放到室外淋雨一段时间,既可通过叶子吸收水分,同时还可冲洗去叶片上附着的灰尘。室温18℃以上持续2-3天,每天可用细孔喷雾器给植株啧洒与室温相近的清水。不论是浇灌盆土用水,还是喷洒叶片用水,最好用雨水、河水或凉开水,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或含有石灰质等碱性物质的硬水。开花期间作室内陈列时,可在盆底置一个浅碟贮水,提高植株周围的空气湿度。
果子蔓又名擎天凤梨、红杯凤梨、西洋凤梨,为多年生草本。叶长带状,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穗状花序高出叶丛,花茎、苞片和基部的数枚叶片呈鲜红色。
果子蔓叶片翠绿,光亮,深红色管状苞片,色彩艳丽持久,是目前世界花卉市场十分流行的盆栽花卉之一。果子蔓为花叶兼用之室内盆栽花卉,还可作切花用。既可观叶又可观花,适宜在明亮的室内窗边长年欣赏。
形态特征:果子蔓为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一般盆栽,株高30厘米左右,冠幅80厘米。叶长带状,基部较宽,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外弯,呈稍松散的莲座状排列,伞房花序由多数大形、阔披针形外苞片包围。叶长60厘米,宽5厘米。
一生只在春季开1次花,花茎常高出叶丛20厘米以上,花茎、苞片及近花茎基部的数枚叶片均为深红色,保持时间甚长,观赏期可达3个月左石。穗状花序高出叶丛,花茎、苞片和基部的数枚叶片呈鲜红色。花小白色。园艺栽培品种常见的有红星果子蔓、火炬果子蔓等。
生长习性:果子蔓喜高温高湿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怕干旱,耐半阴。需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壤土。果子蔓生长适温为15~30℃,3~9月为21~27℃,9月至翌年3月为16~21℃。
冬季温度低于16℃,植株停止生长,低于10℃则易受冻害。对水分的要求较高。除盆土保持湿润外,空气湿度应在65%~75%范围内,同时莲座叶丛中不可缺水,这样才有利于果子蔓叶丛的生长。
一、养护方法
1、土壤:需要选用松散、透气性好、肥沃、排水性好的酸性土质。可用腐烂的叶子土、泥炭土混合配制。
2、水分:在果子蔓生长的时候要时常给其喷洒些水让其土壤保持湿润。浇灌次数可以多些,但是盆中不要有积水,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生长。
3、养分:它对养分的需求较多,养护时需要及时追肥。肥料建议选用磷肥。把磷肥放入水中溶解,然后随着浇水浇入土中即可。施肥的次数可以多一些,但每次都不能施加太多。这样可以使它吸收到更多养分,长得更好。
4、光照:它喜欢相对温暖的生长环境,15-30℃的环境更适合它生长。冬天气温低于10℃可能会使它受冻,此时应当采取措施为它保暖。
二、养殖技巧
1、修剪:在果子蔓上的叶子发黄、枯萎的时候,应及时把这些叶子给修剪掉。此外,还要不定时地给其修整叶子,使其看起来更洁整有型。
2、繁殖:果子蔓一般用播种法繁殖。在采集其种子后,将种子消毒,然后种入经过消毒的松软泥土中,并将温度保持在24-26℃之间。播种一周至两周,种子即可发芽。
三、问题诊疗
1、叶斑病:病害一般常有叶斑病,这时选用波尔多液、多菌灵兑水,对果子蔓进行喷洒即可。
2、介壳虫:虫害一般常有介壳虫,这时选用氧化乐果乳油兑水,对果子蔓上的介壳虫进行喷杀即可。
四、其他问题
1、如何过冬:在入冬的时候要把果子蔓搬到屋内有暖气的地方养殖。不定时的给其在枝叶上喷一些水,使其枝叶、土壤湿润些。
2、是否可放在室内:它是可以放在屋内养殖的。它喜欢温暖的环境,只要及时地灌溉喷水,把温度控制好,就很好养殖。
果子蔓什么时候形成花芽?
果树花芽分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发生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接受环境信号产生信号物质,运输到茎端分生组织,启动成花控制基因,并在很多基因的相互作用和很多代谢途径的制约下,最后使茎端分生组织成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元化反应的过程。
多数落叶果树的花芽在开花结果的前一年或前一个生长季形成(有的果树如在一年内可多次形成花芽)。果树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一年的气象条件和栽培治理是否有利于形成适量而饱满的花芽。
1.概念及类型
果树花芽分化全过程应包括成花诱导(花芽孕育 Flower-bud induction)、花芽发端(Flower-bud initiation)、花芽形态建成或花芽发育阶段(Flower-bud development)。
雏梢生长点由营养生长点特征转向形成花芽的生理状态的过程,主要以成花基因的启动为主要特点的生理生化过程,称之为成花诱导。成花基因启动后引起的一系列有丝分裂等特殊发育活动分化出花器原始体,即花芽孕育完成的现象称为花芽发端,其特征是生长点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增多,核小密集,芽端组织分化较明显。已分化好的花器原始体进一步发育构成完整的花器的过程,则称之为花芽形态建成或花芽发育阶段。
根据果树花芽孕育时期及其对温度要求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夏秋型,包括多数落叶果树,以及常绿果树的枇杷、香榧、杨梅等,其花芽孕育需要较高的夏秋季温度。冬春型,包括亚热带常绿果树柑桔、龙眼、荔枝、黄皮、橄榄等,以及热带的芒果,其花芽孕育喜冬春一定的低温。一年多次分化型,包括多数热带亚热带果树,如金柑、番木瓜、柠檬、四季桔、无花果、四季草莓等,其花芽孕育对温度无严格要求,在亚热带条件下,周年都能满足要求。随时分化型,包括香蕉、菠萝、等草本热带果树,其花芽孕育主要决定于植株营养生长和积累程度,达到一定大小或叶片数,有足够温度,则一年中随时都可进行。
2.形成过程
多数落叶果树开始孕育花芽,是在新梢生长停止之后,靠近芽的叶片成熟的时候;无花果和的营养生长延续到晚夏,其花芽孕育也较晚。有些果树,是从开花期前后开始,就孕育新的花芽。榛子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雄花的孕育比雌花早。苹果的花芽孕育一般需要达到“开花成熟状态”,即在茎尖分生组织形成一定节数(节数的计算包括芽鳞、叶或苞片)之后才开始,如“金冠”苹果约为17节。临界节数的多少,随品种而异。这种现象,与一株实生苗必须长到一定高度、形成一定节数之后,才能通过童期而开始开花结果的现象相类似。花芽孕育期之后,花序或花蕾原基以及花的各个部分原基迅速形成。以苹果为例,首先芽的组织隆起肥大,形成花序原基,然后出现花蕾原基。在每个花蕾原基上,先出现的是萼片原基,随后依次出现花瓣和雄蕊、雌蕊的原基。植株进进冬季休眠前,花的各部分原基都已基本上分化形成。休眠期间发育缓慢,到次年春季又继续迅速发育,形成花粉和胚珠,直到开花。不同果树的花芽分化过程和形态标志各异。葡萄花芽在秋末进进休眠前,一般只分化出花序原基和花蕾原基,次年春季萌芽后才分化出花的各部分原基。
3.机理假说
3.1营养假说
氮比理论以为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与同化糖类含量的比例是决定花芽分化主要因素。
3.2基因表达假说
芽分化和开花是复杂的形态建成过程,是果树体内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并同环境因子相互协调的结果,其中遗传基因起着决定作用。目前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金鱼草等植物已克隆到多种影响开花的基因。
3.3CTK/GAS激素平衡假说
人们在长期研究花芽孕育同激素的关系时发现,花芽孕育是各种激素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结果。Grochowska发现苹果各短枝内CTK/GAS比值越大,花芽孕育数就越多,促花措施进步了CTK/GAS比值。
3.4激素信号调节假说
为大小年结果是由正在发育果实种子输向叶片的特定信号,导致叶片内的代谢发生改变(通过合成酚类物质如氯原酸、阿魏酸、根皮苷等)而引起的。该假说表明,正在发育果实种子输出的激素是果树花芽发真个信使,而否定了前人所提出的碳、氮化合物对果树花芽发端起决定作用假说,但该假说也有一定局限性,它仅涉及正在发育果实的种子,而未包括旺盛营养生长的梢尖输出的激素信号。
4.影响因素和技术措施
营养和天气条件对花芽形成的数目和质量有重要影响。如晚夏或秋季施肥,可进步的花的质量,延长胚囊寿命,进步座果率。缺硼能使梨花凋萎。冬季低温总量不足会限制花芽的细胞分裂和春季的发育,甚至引起花芽脱落。遮阴、过度干旱也不利于花芽形成。但大多数木本果树的花芽形成对光周期无反应。某些栽培措施如修剪幼年树,即使是轻剪,也会减少花芽形成的数目。在花芽孕育之前环剥主干或主枝往往能促进花芽形成,弯枝、断根也有同样效应。在某些无性系砧木上的果树可比嫁接在实生砧上的开花早。此外,用生长调节剂处理也能影响很多木本果树花芽的形成。赤霉素不仅抑制某些果树的花芽孕育,且能使花原基在发育中部分地回复成营养器官。用化学疏除剂如萘乙酸、乙烯利、二硝磷甲酚等进行早期疏果,可减少由种子产生的抑制花芽孕育的物质,因而有利于花芽形成。
果子蔓又名擎天凤梨、红杯凤梨、西洋凤梨,为多年生草本。叶长带状,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穗状花序高出叶丛,花茎、苞片和基部的数枚叶片呈鲜红色。
果子蔓叶片翠绿,光亮,深红色管状苞片,色彩艳丽持久,是目前世界花卉市场十分流行的盆栽花卉之一。果子蔓为花叶兼用之室内盆栽花卉,还可作切花用。既可观叶又可观花,适宜在明亮的室内窗边长年欣赏。
果子蔓的形态特征
株
果子蔓为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一般盆栽,株高30厘米左右,冠幅80厘米。
叶
果子蔓的叶长带状,叶长60厘米,宽5厘米。基部较宽,浅绿色,背面微红,薄而光亮,外弯,呈稍松散的莲座状排列,
花
果子蔓为伞房花序由多数大形、阔披针形外苞片包围。花茎常高出叶丛20厘米以上,花茎、苞片及近花茎基部的数枚叶片均为深红色,保持时间甚长,观赏期可达3个月左石。 穗状花序高出叶丛,花茎、苞片和基部的数枚叶片呈鲜红色。花小白色。
果子蔓的花期:一生只在春季开1次花,
果子蔓的生态习性
果子蔓喜高温高湿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怕干旱,耐半阴。需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壤土。
果子蔓生长适温为15~30℃,3~9月为21~27℃,9月至翌年3月为16~21℃。冬季温度低于16℃,植株停止生长,低于10℃则易受冻害。对水分的要求较高。除盆土保持湿润外,空气湿度应在65%~75%范围内,同时莲座叶丛中不可缺水,这样才有利于果子蔓叶丛的生长。
果子蔓在生长期需经常喷水和换水,保持高温和清洁环境。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夏季强光时适当遮荫,用遮光度50%的遮 阳网,其他时间需明亮光照,对叶片和苞片生长有利,颜色鲜艳,并能正常开花。同时,也耐半阴环境,如果长期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减慢,推迟开花。土壤需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叶土或泥炭土。也可采用泥炭苔藓、蕨根和树皮块的混合基质作盆栽土。
果子蔓的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盆栽果子蔓采用12~15厘米盆。播种苗或组培苗至开花需14~20个月。幼苗期生长较慢,除浇水、喷水、换水以外,每半月施肥1次或用20-20--20"卉友"通用肥。可加入盆内或喷在叶面和注入叶丛中。为了缩短生长期,诱导花芽分化,提早开花,果子蔓可用0.03%~0.08%乙烯利或0.001%2,4-D每株灌心20~30毫升或喷洒心叶,可达到花期一致。
产后处理
果子蔓苞片色彩醒目,花期又长,盆栽适用于窗台、阳台和客厅点缀,还可装饰小庭院和入口处,常用于 大型插花和花展的装饰材料。果子蔓常以始花作为商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最多可忍受5天黑暗环境,贮运温度15℃。相对湿度90%为宜。
生态分类
草本植物 > 多年生草本花卉
观赏分类
观花类
高度范围
0.3-0.8 (M)
功能用途
果子蔓能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夜间空气。盆栽适用于卧室、客厅和 窗台点缀, 既可观叶又可观花,适宜在明亮的室内窗边长年欣赏;也可作切花用;还可装饰小庭院和人口处;亦可用于大型插花和花展的装饰材料,常用于组合盆栽。
管理要点
温度管理
由于它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喜欢高温高湿环境,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 很严,当低于3~6℃就不能安全越冬;在夏季,当温度高达35℃以上时也能忍受,但生长会暂时受到阻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30℃。
1、在34℃以上的生长环境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尽可能地加强空气对流,以利于它进行蒸腾作用,把体内的温度降下来;
(2)给叶面喷雾,每天2~4次:温度越高,相应地次数也要越多。温度较低的时候或阴雨天则少喷或不喷;
(3)把它周围的地面喷湿,这对降低它周围的环境温度是很有帮助的。
2、在6℃以下的生长环境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1)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开让它透气;
(2)把它搬到有暖气的室内越冬;
湿度管理
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65%以上。当它的生长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太低(这时人的皮肤会感到干燥,并容易口渴),例如,放在经常关闭门窗的室内或空调环境时,或者水泥阳台上,它的枝条会向下垂软,叶片也会向下弯垂,时间一长,它的整个株型就会被破坏,失去观赏价值,同时,它的长势也会很衰弱。
当它的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太高(长时间大于85%。这时人会感到很潮湿或闷热)时,就会使它的叶片暂时停止蒸腾作用,长势衰弱,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它最喜欢的空气相对湿度是65%~75%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如空调环境或不通风的室内环境,可通过对叶面进行喷雾来调节,也可以在花盘下面放个盛满水的盘碟。
光照管理
它原来生活在温带至暖温带的灌木丛中的疏荫下或山坡的西北面,每天能接受部分的间断性的直射阳光。在夏季的高温时节(白天温度在33℃以上),如果它被放在直射阳光下养护,就会生长十分缓慢或进入半休眠的状态,并且叶片也会受到灼伤而慢慢地变黄、脱落。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给它遮掉大约50%的阳光。在春、秋、冬三季,由于温度不是很高,可以适当给予它直射阳光的照射,以利于它进行光合作用和形成花芽、开花。
肥水管理
对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
春、夏、秋三季:这三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间隔周期大约为:室外养护的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放在室内养护的2~6天,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最值得注意的是,浇肥或浇水时,要把肥水浇到莲座状叶筒中。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温度低时浇灌,还要经常给植株喷雾。
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7~10天,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
果子蔓的繁殖方式
果子蔓常用分株、播种和组培繁殖。商业生产常用组培繁殖。
播种繁殖
果子蔓采种后须立即播种。采用室内盆播,播种土必须消毒处理,发芽适温为24~26℃,播后7~14天发芽。实生苗具3~4片时可移栽。
组培繁殖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比利时、荷兰和美国等国已采用组培繁殖果子蔓。以腋芽为外植体。将消毒灭菌的腋芽接种在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1毫克/升和萘乙酸1毫克/升的MS培养基上,培养30天后形成不定芽,再转移到添加萘乙酸1毫克/升的1/2MS培养基上,形成生根的完整小植株。小植株炼苗后移栽到培养土和泥炭(2:1)的基质中,成活率高。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方主要适用于具有丛生特性的草本花卉。
分株时间
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冻后进行。
分株部位
母株在开花之前,基部或叶片之间抽出蘖芽。早春当蘖芽8~10厘米时割下,插入腐叶土和粗沙各半的基质中,约30~40天可生根、盆栽。如蘖芽上带根,可直接盆栽。
分株方法
把母株从花盆内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开,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开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装盆消毒
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后的管理
分株装盆后灌根或浇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损伤,吸水能力极弱,大约需要3~4周才能恢复萌发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内要节制浇水,以免烂根,但它的叶片的蒸腾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叶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给叶面喷雾1~3次(温度高多喷,温度低少喷或不喷)。这段时间也不要浇肥。分株后,还要注意太阳光过强,最好是放在遮荫棚内养护。
上盆或移栽
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基质,然后再加入基质,直到离盆沿约2~3公分。
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草炭:珍珠岩:陶粒=2:2:1;或者草炭:蛭石=1:1;或者草炭:炉渣:陶粒=2:2:1;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2:1。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
果子蔓的病害防治
果子蔓主要有叶斑病危害,可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防治。
果子蔓有时发生介壳虫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果子蔓的品种分类
主要品种
不凋花(Amaranth),花茎和苞片紫红色。
阿蒂拉(Atilla),苞片红色。
红衣主教(Cardinale)和樱桃(Cherry),苞片橙红色。帝国(Empire),苞片红色。
德科拉(Decora),包片红色。
巨奖(GrandPrix),苞片鲜红色。
红宝石(Ruby),苞片红色。
红珍珠(RedPearl),苞片红色。
红星(RedStar),苞片鲜红色。
龙多(Rondo),苞片红色。橙星(Minor),苞片橙色。
胜利(TriumpH),苞片红色。
奥马尔·莫罗比(OmarMorobe),叶片中央具米白色宽纵纹,苞片橙红色,花粉红色。
超级(Ultra),苞片紫红色。
莫拉多(Morado),苞片红色,呈分叉状,顶端黄色。
大陆 (Continental),苞片鲜红色。
帕克斯(Pax),苞片黄绿色。林博(Limbo),苞片橙红色,前段黄色。
桑巴(Samba),苞片橙色。
火炬(Torch),锥形状,鲜红色,顶端黄色。
同属观赏种
离花果子蔓(Guzmania dissitiflora),穗状花序红色,小花白色。
黄苞果子蔓(G.musaica),苞片金黄色,有玫瑰红条纹,小花白色。
红叶果子蔓(G.sanguinea),基层叶鲜绿色,中层叶深红色,上层叶黄色,小花黄色。
垂苞果子蔓(G.wittmackii),苞片鲜红色,小花白色。
果子蔓的分布区域
果子蔓原产热带美洲。
我国果子蔓的栽培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由云南省从荷兰和比利时引种,进行小批量生产。
果子蔓的作用用途
果子蔓为花叶兼用之室内盆栽,还可作切花用。既可观叶又可观花,适宜在明亮的室内窗边长年欣赏。
果子蔓的文化背景
保护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品种保护名录(第七批)业经2008年4月3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发布,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果子蔓属(Guzmania Ruiz. & Pav.)是被列入保护名录之一的农业植物品种。
文章标题: 光周期发生反应部位是茎尖生长点是因为光周期后茎尖产生花原基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