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5 10: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第一继承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大多数职务,同时也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理想,但蒋琬的能力不如诸葛亮,而且北伐的意愿也没有诸葛亮强,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蒋琬北伐还是后主刘禅下诏进行的,蒋琬对于北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并不强。
公元238年,刘禅下诏令给执政的蒋琬,让他统率军队,进驻汉中,与东吴联合,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北伐曹魏,实际上蒋琬这个时候并没有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只是偶尔派出姜维到西羌作战,同时蒋琬也一改诸葛亮北伐从汉中进军关中的传统路线,提出了一条北伐全新的方案:
蒋琬
在汉中打造大船,沿着汉水东进顺流而下,乘船从汉中进发,同时联合东吴军队,一起攻打曹魏的东三郡:魏新郡、上庸郡、新城郡。
这么做的好处是:后勤补给及运输问题解决了,当年诸葛亮出汉中由于秦岭道路难行,导致运输粮食困难,经常缺粮,如果沿汉水进攻就不会缺粮食,而且水路也好走。
但这么做也有缺点:如果乘船沿汉水东进的话,如果打仗败了,退回来就很困难。
曹魏东三郡
蜀汉朝廷也认为蒋琬的方法非常不靠谱,还特意派出费祎和姜维到汉中劝说蒋琬不要这样操作,一方面是因为费祎等人的劝说,另一方面是因为蒋琬经常生病,所以蒋琬的这一条从水路进攻曹魏的作战方法直到蒋琬去世也一直没有实现。
事实上,蒋琬的这套从汉中沿水路进攻曹魏的方法幸亏没有实现,不然蜀汉就有亡国的危险了,这是一套极其不成熟的方案。
魏蜀前线地图
汉水在当时也叫沔水,是一条发源于今天陕西省汉中市的米仓山,流经东三郡、襄阳郡、再到达荆州的江夏郡,在今天的武汉地区汇入长江,汉水也是长江的支流,也就是说流经今天的陕西南部、湖北北部,一直在武汉流入长江。
1、三面受敌
行军打仗一定要先了解地图,再来看一下当时曹魏东三郡及附近局势,东三郡的军事隶属于曹魏襄阳地区,治所在宛城,当时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就是从宛城8天时间急行军1200里,突然赶到宛城诛杀了孟达,东三郡的东边是曹操在荆州北边的军事重镇襄阳与樊城,当年关羽威震华夏也没能拿下的,东三郡的南边在当时是属于东吴的荆州管辖。
诸葛亮、刘禅
蒋琬如果沿水陆攻打曹魏的东三郡,蜀军的北边和东边都是曹魏,是敌人,蜀军的南边是东吴,东吴表面上是蜀汉的盟友,实际上背地里打蜀汉的主意多了,当年关羽北伐,就是东吴抢了蜀汉的荆州三郡,吴、蜀之间其实没有信任基础的,一旦战争开打,蜀军三面受敌,一面是专门出卖的盟友的东吴,还有一面就是汉中而来的水路,一旦水路被阻或者被截断,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连逃的地方都没有。
2、运输比不过曹魏
再说了,蜀汉攻打曹魏利用水路确实是方便了,包括运输兵员、物资和粮草都方便了,但蒋琬可曾想过,曹魏更方便啊,如果在东三郡交战,曹魏从宛城和襄阳无论运输物资还是派遣军队,都比蜀汉方便得多,水路运输再方便也比不上陆路运输快,而且在陆路运输不会受到影响,运输比不过曹魏,实力也不如曹魏,到头来还是失败。
蜀汉四相
3、战场不利
蜀军如果真是从汉中坐船而来,船走的慢,目标大,很容易被发现踪迹,一旦被发现踪迹,蜀军就很难打了,因为蜀军是从水上向陆地进攻,船走的慢,曹魏军队如果早在岸边建立阵地的话,蜀军是很难打赢登陆战的,因为一是无险可凭,曹魏从陆地攻打水中很容易,无论是步战还是骑兵,蜀军打山地战可以,打陆战估计要被魏军按着打;
二是蜀军如果没有登陆阵地,即使再庞大的船队也是无根之水,如果在汉水南岸建立阵地的话,那又是东吴的地盘。东吴会让蜀军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吗?如果真是这样,恐怕蒋琬和关羽死的是一样的。
费祎
4、汉中空虚
如果蒋琬真的指挥军队从汉中沿汉水东进的话,那么汉中肯定空虚,如果曹魏从关中进犯汉中,蜀军如何应对?那样船队一旦顺江东下,如果要调转船头回撤的话,速度至少要减慢一倍,如果汉中真有危险,蜀军很难及时撤回来,如果曹魏攻进了汉中,那么水上的蜀军就会被打得全军覆没,真是这样的话,蜀汉亡国都有可能。
综上所述,蒋琬从汉中沿汉水东进攻打曹魏东三郡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幸亏没有实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蒋琬军事能力有限,虽然他有一定的治国能力,但在军事方面,甚至不如费祎,更加不如姜维了。
蒋琬提出水路进攻曹魏计划之所以不被认可有两点原因:一是如果不能击败曹魏,那么撤退极其困难;二是水路计划成功率不高。
01、如若不能击败曹魏,撤军极为困难。诸葛亮去世前向刘禅举荐了蒋琬为丞相,刘禅采纳。蒋琬成为蜀汉新的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蒋琬上任以来一边选择休养生息,一边在寻找机会继续北伐。后来他发现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北伐道路险峻不利于行军,也不利于运送粮草,于是他想从水路进攻曹魏。水路确实没有了陆路的险峻,而且蜀汉水军自来都不差。
蒋琬打算大量造船,但遭到了蜀汉重臣的反对,刘禅还请来费祎与姜维劝阻他。大概反对他也是有理由的,蒋琬的战略确实可以,而且沿着河流去攻打上庸三郡可以说是非常快,因为从蜀汉到上庸是顺流。但是蒋琬没有想过不敌,假如蜀汉没能攻下上庸三郡,那么蜀汉是非常难以撤军的,逆流撤军假如曹军追击,蜀汉必定大败,当时的蜀汉经不起那样的大败。
02、水路攻打上庸成功率不高。蒋琬能想到的办法,难道诸葛亮没想到吗?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以荆州为基本给刘备制定发展计划,荆州最为重要的水战,无论是面对曹魏还是东吴,都需要水战,后来荆州割给孙权,计划就被打乱了。对于诸葛亮来说,他当然希望能夺回上庸,甚至说是荆州,但是诸葛亮没有那么做,选择汉中那条线。
上庸之地是属于东吴与曹魏的战线,北伐中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北伐,而东吴也开始出兵攻打曹魏,这是双方一起攻打。一旦蜀汉选择攻打上庸,那么曹魏能集中兵力面对蜀汉与东吴的进攻。
刘备集团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刘备从颠沛流离,到割据一方,始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过程非常迅速。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失败,被孙权偷袭荆州,“隆中对”破产;刘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结果在夷道、猇亭惨败,损失大批将士,让孙权彻底消化荆州;诸葛亮接手这个烂摊子,先后发动五次北伐,总体来说胜多负少,但收效甚微。
在公元234年,诸葛亮辞世,政事落到他的继任者蒋琬的身上。那么蒋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北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一、蒋琬其人
相对于诸葛亮的态度而言,蒋琬其实很不受刘备待见。简单说一下蒋琬的早期经历。蒋琬是荆州零陵湘乡人,在老家可谓年少成名,二十岁的时候和表弟刘敏都是一方名士。“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孙权、曹操重新瓜分荆州,刘备取得零陵、武陵、长沙、桂阳,领荆州牧,蒋琬成为刘备的州书佐,类似秘书一职。
刘备入蜀消灭刘璋,蒋琬也跟随入蜀,成为广都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刘备有一次到广都县,发现蒋琬沉醉不醒,不理政务。刘备盛怒之下要处死蒋琬,诸葛亮劝刘备:“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将其免官了事。也就是说,蒋琬和庞统的经历很是相似。不过为了突出庞统狂士的形象,《三国演义》中将喝酒误事的情节安在了庞统的头上(庞统记载仅为“在县不治”)。
虽然被免官,但蒋琬还是被重新启用,先是到什邡县当县令;刘备进汉中王,蒋琬终于被调入权力中枢,成为尚书郎。之后就没有什么升迁的经历了。这样看来,刘备对蒋琬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很重视,蒋琬后来能够官居要津,与诸葛亮的提拔分不开。
刘备病逝,诸葛亮成为辅政大臣,开府治事。蒋琬被任命为丞相东曹掾,负责人事管理的佐吏。随后蒋琬从东曹掾到参军,再到丞相长史。诸葛亮统军在外,蒋琬负责后勤工作。诸葛亮将蒋琬视作继承人,曾向刘禅上表,表示自己去世后,可以由蒋琬辅政。
二、开府治事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他的位置,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负责蜀汉的军政大权。但蒋琬和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力远不能同日而语。从权力上,蒋琬没有开府的资格;从威望上,蒋琬更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当时诸葛亮新死,蜀汉人心惶惶,蒋琬作为继任者,“既无戚容,又无喜色”,行为举止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蒋琬凭借这份淡定从容的气质,不仅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出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个人魅力,在百官当中树立了威望。
公元237年,盘踞在辽东一带的公孙渊击退毌丘俭的进攻,自立为燕王。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统领四万军队,远赴辽东讨伐公孙渊。这虽然达不到“天下有变”的程度,但还是让刘禅泛起了一丝涟漪。刘禅令其屯军在汉中,有机会的话可以和东吴联合进攻曹魏。虽然公孙渊很快就被司马懿消灭,刘禅并未再对蒋琬压制,在公元239年更升为大司马,给予蒋琬开府治事的权力。
三、用兵以险
蒋琬与诸葛亮相同,也是积极的“北伐派”。江陵丢失之后,蜀汉无法履行“隆中对”中南线、西线同时出兵的规划,诸葛亮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凉州,以凉州为依托由西向东进军。从诸葛亮几次北伐来看,明显带有这种意图的。但是诸葛亮北伐中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运输线崎岖险峻,粮食运不上去。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均因粮草告罄撤军。蒋琬吸取诸葛亮的教训(也有可能是感受到实施起来的困难,蒋琬屯军汉中时,也让姜维北伐过几次),制定出一种比较激进的北伐策略。
蒋琬打算由汉水东下,进攻上庸。刘备在“汉中之战”取胜时,曾派孟达、刘封攻占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作为对襄阳、樊城的一个发力点。但是由于刘封与孟达争权,逼走孟达及其四千部曲,导致“东三郡”得而复失。诸葛亮生前曾经招降孟达(刘封撤回成都后,孟达进驻“东三郡”),也被司马懿迅速消灭。时隔多年后,攻打“东三郡”的计划再次被蒋琬提出。
蒋琬的计划是有一定道理了。一、水路运输非常发达;二、可以联络东吴从荆州出兵,集中兵力共同伐魏;三、如果蜀汉成功取得“东三郡”,就可以继续攻打襄阳、樊城、宛城、洛阳,继续履行“隆中对”;四、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由汉水攻打上庸,占天然地理优势。
结果蒋琬由于身体发病,没能实施。而且这个计划也遭到诸多人的反对。理由很简单,太过危险。诚然,攻打上庸是顺流直下,但是如果战斗失利,想撤军就是逆流而上,不容易脱身。在攻打东吴的时候,黄权就提醒过刘备这一点,但刘备没有听从。刘禅显然不敢赌这个计划,派费祎、姜维劝阻蒋琬。在众多反对声中,蒋琬搁置了这个计划,退而求其次,令姜维继续攻略凉州,自己屯军涪县,可以凭借发达的水路迅速行军,来应对东北方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244年,辅政大臣曹爽为了树立威望,打压司马懿,大举进攻蜀汉。刘敏(就是蒋琬表弟)陈兵兴势,王平后镇,层层防御汉中,以三万守兵抵御十万大军,等来涪县的援军。不过此时蒋琬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开始让权给费祎、董允,这次支援大概率由姜维带兵。
公元246年(《资治通鉴》记载为公元245年),蒋琬病逝。攻打“东三郡”的计划也随之胎死腹中。
总结
虽然蒋琬和诸葛亮同称为“蜀之四相”,但他的光芒无疑被诸葛亮掩盖过去。小编以为,蒋琬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位值得钦佩的人物。在个人私德上,蒋琬宽宏有量;在北伐意向上,蒋琬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态度,甚至到了激进的程度。
他提出与诸葛亮截然不同的东进战略,虽然这个战略有一些不足,比如蜀汉决策层认为的太过悬危;比如东吴能不能与蜀汉戮力同心(对于荆州问题,东吴历来表现敏感;蒋琬自己也说东吴并不配合自己的计划,常常拖延);再比如蜀汉失去荆州后,水军的战斗力能不能保证(刘备在伐吴的时候没有运用水军保护陆军,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最后这份计划也没能够实现。但是蒋琬终究是继承了诸葛亮北伐曹魏,克复中原的志向,只不过因为朝中阻力和身体原因而壮志未酬,不得不令人为之叹息了。
刘备身边曾有四位重量级的人物,而蒋琬便是其中之一,虽说他的名气不如诸葛亮,但也是一个能力非常出众的人才,还担任过蜀国的宰相。他在刘备身边主要的任务就是辅助治理国家、管理朝政,诸葛亮教给他很多方法来管理国家,他一直遵循这些原则,把蜀国上下打理得妥妥当当。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蒋琬作为整个国家的核心人物,也曾栽过跟头,他提出的从水路攻打魏国的策略,就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蒋琬北伐之谋:诸葛亮死后蒋琬成为了蜀国的丞相,北伐自然也成为他从诸葛亮那里继承下的遗志,但他认为伐魏是需要战机的。所以他派姜维从西边假意进攻,但魏国的态度却一直都很保守,不肯出战,因此蒋琬认为必须采用新的策略来进攻魏国。诸葛亮生前曾经带领军队从秦川进攻,但那是个环境艰险的地方,对蜀军很不利,特别是粮道运输困难。蒋琬都把这些弊端记在了心里,所以他并不主张继续按照诸葛亮伐魏的路线进军。他认为需要变通,所以他提出从水路出发,沿汉水、沔水东下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等地,这是比旱路北伐更有效的策略。
水路伐魏遭反对:虽然计划已经在心里生根,并且为此做了一些准备,可这时候蒋琬偏偏病倒了,所以计划也就被延迟,但是就在这段时间内,朝廷中有人听说蒋琬准备走水路攻打魏国的想法,很多人都持反对意见,并立马写信劝阻他。从蒋琬的角度来看,水路与充满艰险的秦川旱路比起来,畅通多了。可是大臣们并不这么想,这水路去的时候容易,可回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一旦船只被敌方毁坏,那整个队伍恐怕都会覆灭在敌国,这岂不可能会有去无回?
计划落空:按照这样的说法,大臣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反对蒋琬也是为了蒋琬和汉中的将士们着想。蒋琬的计划既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取消了。蒋琬之前命人建造的船只,只好荒废在那里。他早早就让人开始准备,只是因为自己的病情而耽误了行军进程,没想到最后这个计划还落了空,所以他的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伐魏的策略毕竟不是小事,他也不敢太固执己见。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蒋琬的身体因为疾病也大不如前。事实上,这对他来说不止是一次否决,也是一场心理上的打击。他对蜀国一直都很忠诚,六年内北伐的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他对此很着急。对他来说,运用智谋为蜀国北伐献计献策一直都视为其肩上的责任,一直不敢辜负刘备和诸葛亮对他的栽培。但智者终究是智者,后来他准备将军队驻扎在涪县,这可是一个占领了很大优势的地方,支援其他军队也很方便。
操劳病逝:蒋琬和诸葛亮一样为蜀国操劳了大半辈子,最后因为生病而逝世在北伐的过程中。他死前也不忘留下遗言嘱咐刘禅重用大将姜维,可见他把蜀国的事业当作了自己的使命。刘备为了自己的终生目标给儿子留下这样一位忠诚谋士,真是有识人之明,亦可见其用心良苦!蒋琬也确实是一位兢兢业业、令人钦佩的宰相。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