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孔子的礼还有意义么

时间: 2022-11-12 00:00: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孔子的礼还有意义么

谈谈孔子的“礼”对现在有利还是有弊

谈谈孔子的“礼”对现在有利还是有弊
孔子的礼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孔子认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孙子的礼确实有利于社会的规范,确不利于做大事的人
本人认为世间的道德,礼节,伦理和流言这些都只是对俗人的无形的枷锁,被其所缚束的人,终身无法自由,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终生成为无形枷锁的奴隶,成为阶级社会的良民,如行尸走肉存活于世间。我称其为庸俗之人,庸人之礼。

浅谈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

摘  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和参考资料,从礼的起源、礼的原则、礼的主要内容、礼的现代启示等四个方面来介绍孔子的“礼”,目的是通过介绍,使我们对我国古代的伟大哲学思想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对礼的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孔子  礼  正名  中

一、 礼的起源

礼,是古代等级社会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一切礼仪在内的制度的总名称。它是随着“神”的观念而产生的。在古代氏族社会,人们崇拜自然,在受到自然灾害时,又不能客观认识到灾害的原因所在,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的观念。认为神主宰一切,因而祭祀神,求神降福免灾。“礼”最初就是祭神的仪式。《说文》:“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从示,从丰;”“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是也。”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原始人类最初对于礼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的礼的形式被奴隶主统治者用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时代,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 礼崩乐坏” 的现象。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权利和威信, 整个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中原各国, 不是政权落于卿大夫, 就是“陪臣执国命”(主要是指鲁国的家臣之乱和阳虎干政)。还有晋国先有六卿相争, 后来只剩四卿——韩、赵、魏和知伯。孔子眼见社会大动乱,想要用传统的礼的形式及内容来维护社会秩序,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采用了礼的形式而变革了礼的内容。这就是把西周奴隶主统治者专门用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礼,改变为密切伦理关系,改善社会关系,调整政治关系的礼了。因此, 孔子谈“礼”已不同于“周礼”, 而是发展后的更加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礼”,但也应指出孔子的“礼”在当时是实施不了的。

二、 礼的原则

    孔子主张以仁为礼的原则。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论语·阳货》)。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以仁为礼的原则的,认为离开仁,礼的形式有什么用?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也就是说人们应该以“仁”的原则来处人处事,祭祀时问心无愧,才算知礼。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说:“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从孔子的回答中,也说明孔子的礼的基础是仁。

礼的一般原则,孔子认为是恭、敬、和、俭。有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孔门认为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反对“为礼不敬”,恭敬的态度是“和”。即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与其铺张奢侈,不如俭朴;拿丧礼来说,与其轻松周备,不如发自心底真正地哀伤)”(《论语·八佾》)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这体现了孔子在礼上崇俭去奢的原则。

三、礼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圣人,说明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里有适应于封建社会所需要的思想。然而,孔子的思想里又有其保守落后的一面,下面将简单谈谈礼的主要内容。

(1)“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也就是说礼是内容,仁是形式,礼是用来行“仁”的。孔子在回答子张:“十世可知也?”时说,“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论语·为政》)。这是孔子“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主张的礼已经不是周礼的简单重复,而是包含了封建化的内容,可见孔子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礼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要“复礼”,就需要“克己”。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办法,因此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对此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当然,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是针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说的。比如在君臣关系上,当时的统治者实行旧的腐朽统治,孔子认为这需要“克己复礼”;在实行“施”上,孔子认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因此贵族应该积极帮助穷人,并帮助他们仕进,要做到“富而好礼”(《论语·学而》)。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穷人在得不到仕进和帮助时,也不应该埋“怨”(《论语·宪问》),要做到“贪而乐”(《论语·学而》),安于天命,听从命运的安排。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强调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而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在他看来,民能“克己复礼”,才能“有耻”,继而自觉地服从统治。

有人问孔子管仲是不是很节俭,孔子回答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孔子认为管仲注重如何治国,却不注重怎样“克己复礼”,因此批评管仲“不知礼”。管仲的行为不符合孔子的“礼”,因为他是新兴封建地主的革命派,而孔子是革命后封建主上层和封建化奴隶主的政治思想代表,所以孔子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是保守的。

不过,在孔子看来,“复礼”必须“克己”。“克”即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望,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

(2)“正名”的理论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那么什么是“正名”呢?“正名”就是纠正礼制上、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的现象,也就是维护“礼”。孔子认为礼制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各人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即“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而刑罚则是对违反礼制的惩罚。“名不正”就会“礼乐不兴”,“刑罚不中”,造成“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他认为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如果没有,就不是觚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正是周礼遭到破坏的写照,“正名”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按礼的要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3)“中”的理论

  “允执其中”(《论语·尧曰》),即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或者恰到好处之意,孔子所说的“中”就是这个意思。“中”的具体规定就是“礼”,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是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只有“中”才是正确的。孔子以“礼”作为“中”的具体规定,所以“中”是“礼”的理论依据。

四、“礼”之现代启示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论语·泰伯》),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都是在说“礼”的重要性。虽然说孔子的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不能被统治者采纳,但是自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后,就受到了历来统治者的推崇,因而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而“礼”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对于今天,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孔子的“礼”。我们在明确孔子的“礼”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也要看到孔子“礼”的思想中的积极的、合理的成分,消极的,落后的部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促进社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千万不能全盘否定孔子的“礼”,“打倒孔家店”的一幕决不能再次上演。总之,孔子思想中的“礼”有很多保守和落后的内容,应受到批判;但是又有很多合理的,适合今天这个道德丧失的时代所需要的思想和品德,所以我们应公正地对待孔子思想中的“礼”。

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可以说,礼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在现实社会中为孔子的礼学思想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继而让“礼”更好地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一种发扬与广大。

参考文献:

[1]杜任之、高树帜,《孔子学说精华体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论文集,《孔子及孔子思想再评价》,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3]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编,《孔子思想与现代文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附录: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12》)

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13》)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15》)

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论语·为政3》)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5》)

6.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23》)

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1》)

8.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论语·八佾2》)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3》)

10.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4》)

11.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8》)

12.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9》)

13.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14》)

1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15》)

15.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17》)

16.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18》)

17.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19》)

18.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22》)

19.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26》)

20.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13》)

21.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27》)

22.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31》)

2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 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2》)

24.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8》)

25.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3》)

2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11》)

27.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1》)

2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29.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5》)

30.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15》)

3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3》)

3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4》)

33.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12》)

34.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41》)

35.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11》)

36.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3》)

3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18》)

3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33》)

孔子说的礼在现在的社会上还有用吗?

老一辈的东西在现代的社会里、辩证的说有有用的 ,也有些不切实际的,还不看你在哪些问题上,个人倾向于孔子的礼大体上还是有用的。
怎么说呢?应该还有用吧,但真正的作用不大而以。就像某些法律在某些人中眼中一样。你懂的哦。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有教无类”“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文章标题: 孔子的礼还有意义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858.html
文章标签:孔子 意义

[孔子的礼还有意义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