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10 09: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明朝末期的民不聊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赋税的沉重,压得人民已经无法生存,所以都揭竿而起。但是为什么最为最高统治者,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大量得消耗民力与民心,却依然还是要做呢?这就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了。
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在明朝时期,大明的几乎全部收入,除了一小部分用于朝廷的用度和官员的工资,绝大部分几乎都用在军费上。而军费的巨大部分,则是用在九边上。九边是明朝为了防卫蒙古而设立的九处军事边镇,驻留着大量的军队。
明朝初期
依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朱元璋时期,全国的兵力总共有一百二十万,而到了明成祖以后,国家的军队人数一下子飙升到二百六十万。
在当时,骑兵每个月的粮食二石,普通的士兵每月有一石。二百万的士兵,每个月需要多少粮食,就可以想象的出来的。
这么多的军队,国家需要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因此也就有了军屯制度。卫所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每一个卫所不但负责当地的军事安全,还承担屯田任务。明朝依据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明朝初期的军饷供应。
但是,很快,随着人口的变多,卫所的军队人数也在变多,但土地还是那么多。因此逐渐的,军粮已经满足不了军屯士兵的需求。
于是,运粮就成为了填补缺少粮食的主要办法。但是运粮的成本巨大,朝廷除了自己运粮外,还动用“盐引”制度,来替国家运送粮食。
在古代社会,盐铁都是最赚钱的生意,同时也是最能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资。因此如果要想从事贩盐的生意,就必须要有国家发放的“盐引”制度。
于是想要得到这个盐引,就必须要为国家运送粮食。因此,明朝的前中期,基本上都是军屯和民运两种方式来解决军粮的问题。
明朝中期
在明朝中期,也就是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其实,实话实说,隆庆和万历其实作为皇帝,还算不错。他们虽然不是那么英明神武,但是也算是守城之主,没有太大过错。
但是嘉靖这个皇帝,的确很糟糕。万历不上朝,喜欢在家办公。隆庆虽然没有能力,但是人家让懂得用管理的人来管事,比如高拱。
嘉靖这个家伙,就真的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喜欢玩小聪明,又修道,又做皇帝。结果皇帝做的垃圾,修道也修的惨不忍睹,一无是处。
嘉靖年间,文官的人数为一万六千人,而武官的人数保持在八万二千余人。嘉靖二十八年,这一年的赋税收取二百万两,而军费的开销达到一百三十三万余两,剩下的有六七十万。而这剩下的六七十万两,还要解决京官的俸禄问题。几乎是每年都杯水车薪,入不敷出。
到了神宗万历年间,也别是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八年,朝廷相继对宁夏,朝鲜,和播州用兵。这三场大战,朝廷分别出兵十五万,七万,和二十万。
所花的饷银也是不计其数。在万历三十年,国库的收入是五百七十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支出是六百二十二万八千三百一十四两。超出国家收入一百多万两。
比如马匹吃的草料,在万历年间的用费是八万七千余两,到了天启年间,就增加到一十八万四千余两。所以可以说,在明朝初年国家的收入承担军费的开支还绰绰有余,但是到了中后期,因为国内矛盾激烈,战事频频,国家的赋税已经开始渐渐无力承担了。
明朝后期
明朝时期,可以国家的大量部队都驻守在九边,用来防御北方蒙古的觊觎。在《谷山笔尘》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明朝末年,宣府每年的所需的军费有八十三万两,大同花费七十七万两,辽东三十八,延绥二十八,宁夏二十二,甘肃三十八万。
这六边的总额就已经达到三百七十万两了。而九边的士兵人数,也从嘉靖年间的367834人上升到了崇祯年间的590574人。
这里就要补充说明一下,在土木之变后,可以说明朝对于蒙古的打压之势,已经几乎完全丧失。明朝对于蒙古几乎完全是守势,卫所的兵制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只能开始募兵。所以九边的士兵,几乎很多都是全面募兵。
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开始反明,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的精锐全部丧失。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经过一番实地的调研,奏报朝廷,请募兵十八万,方可复辽。
朝廷的户部也算了一笔帐,依据当时的价格,一个士兵一年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人,一年就需要三百二十四万两。
辽东只是九边之一,加上其它八边的士兵,就朝廷每年五百多万两的赋税,更本就是不可能。所以崇祯才会不断的增加赋税(主要是农业税),导致最后的国家内乱。
古代士兵的军饷到底有多少?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穿越到古代,最苦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去当兵,因为古代当兵之后,很有可能“古来白骨无人收”,甚至连妻儿老小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而且经常会为统治者的私欲而死的毫无价值。
除此之外,当兵的军饷也是一个很苦逼的事情——古代没有银行储蓄这一说,如果把军饷随身携带,要是死于某次交战之后,身上的钱财都会被敌人带走,家里面的妻儿老小就得活活饿死。
更何况自己要是战死之后,就算朝廷还欠自己的军饷,自己也没办法去讨要,朝廷只要抓住这个漏洞甚至可以借故拖欠军饷,这么一来甚至可以免掉这笔开支,那岂不是美滋滋了。
至于说把军饷寄回家,这就更不靠谱了——以古代的那种交通水平和治安情况,这笔钱大概率是要失踪的,这可是自己的卖命钱,换谁谁都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那么,后来的古人当兵想到了什么办法解决这种困扰呢?其实很简单——提前预付工资就可以了,时称之为“开拔费”。
大军开拔奔赴战场,可以,但是!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得先给钱,然后我们这些当兵的才能听你的话去前线,不提前发工资就指望我们去卖命,你回头赖账我们战死了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在三国战乱时期,也有雇佣兵制度,当时的士兵很多连饭都吃不起,这也和当时年年战乱有关,导致荒废了农业。
再来看看其他朝代,唐朝。唐代士兵实行服兵制,战时征兵,士兵一般没有军饷或军饷很少。
唐代士兵需要自备战马和武器,战场缴获的战利品归士兵。到了唐玄宗时期,士兵逐渐开始有军饷拿了。
明朝以后是卫所制,有的士兵自种自食,军饷很少。比较高军饷的士兵是边军,边防军,军饷达到大约每年20两白银。
到了清朝也是卫所制,仿明的。清朝的八旗军又国家供养,士兵月俸6两银子。
从众多朝代看来,宋朝时给士兵发的军饷算是比较高的了,衣食还是国家承包。宋朝士兵军饷高也和当时的古兵制有关,士兵逐渐成了一种职业。
比如万历年的“辽饷”,为了对抗努尔哈赤,全国加服从200万辆增加到520多万两。到崇祯年又摊派出去660多万两,简直刮地皮一样。
但是这些钱真心没几个落到募兵手中,既没有推动经济,也没有消费回流,实际上大部分都让官员们拿走了。
于是,募兵虽然越来越多,战斗力却也越来越差,到了几乎儿戏的地步,最终也像卫所兵那样开始了逃亡。
还是卢象升说的话:“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目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椅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还有:“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领也。各军兵虽复摆墙立队,乘马荷戈,而但有人形,全无生趣。”
陕西巡抚胡廷宴也描述过: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迯。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
瞧瞧,还军饷呢,士兵都穷得失去尊严了,他们典当了军服,卖掉了弓箭,卖掉了自己的妻儿,像叫花子一样沿街要饭,最后不是做了逃兵,就是公开的吵嚷闹事。
所以,胡廷宴在面临流寇暴乱时,说出“此饥氓也,掠至明春后自定耳”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能有什么办法?那些饥肠辘辘的士兵派出去不是让人砍杀,就是跟着对方一起造反,倒不如大关城门,让流寇们抢个够,抢饱了,人饿死完了,也就不闹事儿了吧。
指望这样的阿兵保卫国家?指望军人荣誉?做梦呢!李自成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当然,除了月银、安家银、开拔银外,还有烧埋银,也就是抚恤金。
不过,明军的抚恤金其实也是见鬼的事,卢象升都没拿到的钱小兵能拿到?
也就万历援朝的时候执行的还算有这么回事儿,指挥以上有10两银,千总八两银,家乡路远的给加二两,还挺人性化。
下面把总六两,百总五两,军丁三两,不多,聊表心意。
对小兵而言还算凑合把,只要钱没被贪走,也算是给家人一点活命钱了。
但对营兵的百总、把总可就亏了,他们一个武职正八品,一个正七品,还缺这俩银子?
实际上,很多人死了、溜了,他们的名字还留在花名册里,为的就是吃空饷。
倒霉的卢象升,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被御赐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兵。结果因为恒、大、山西三总兵吃空饷吃得太狠,十几万的部队只剩两万人,比关宁军人还少,害得他让高起潜瞧不起,不愿接受其指挥。
后来满清是怎么做的呢?那些投效的新军能领到白银4-5两,连伙夫都有3两多,如果是炮兵、骑兵,基本工资6两起,徭役每户免三十亩,战死者按其两年饷银付烧埋银与家人。
这钱都不用士兵自己拿,想自己揣着自己揣着,不揣着直接送你家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