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一名军户士兵有多少田地,每个月军饷是多少

时间: 2022-11-10 09: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明朝一名军户士兵有多少田地,每个月军饷是多少

明朝的军户是什么?

顺便说一下明朝军队制度和编制!
明朝军户制度

朱元璋称帝后,利用军队实行卫所屯田。对军士进行剥削。据《明史·食货志》载,明政府规定,边地的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屯军要向政府交纳赋税,称为“屯田籽粒”。洪武年间规定军屯“亩税一斗”。军屯的税粮是明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

洪武初年,中央设大都督府,做为全国的最高军事机关,统领全国各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等官。每个都司所辖卫所无定例,大体上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管辖五个千户所,以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设千户等官。每千户所管辖十个百户所,以一百一十二人为一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所又管辖两个总旗,设总旗官。每总旗及设五小旗。

明朝卫所军士的来源,基本上有四个途径。据《明史·兵志》载:卫所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军,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及反元群雄各部的战士。归附军,即投降的元军部队。谪发军,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谪发军亦称为恩军或长生军。除上述三种外,第四类是垛集军,即由全国各地征平民所充之军,这是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平民一被征为军士,便世世代代为军籍,不得交易,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明朝的民籍和军籍有严格的区分,军籍又称为军户。

全国军户,均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而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所有军户皆为世袭。每个军户的在卫军士,其主要任务是在固定的卫所充当额军,被称为正丁。正丁子弟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该军尸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则要由同族人递补。

军户“承担的差役负担沉重,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比如当时岭南汉人称民户,古越族人称军户。

英宗正统之后,卫所制度逐渐衰败,各级朝廷命官占夺屯田,任意役使卫所军士,很多军士甚至被迫为权贵种地,沦为佃户。军士们病无医药,死无棺敛,致使军士逃亡量越来越大,而军官则引以为利,以贪污缺额月粮。这种现象到明嘉靖以后已十分严重。如《荆州外集》所载,唐顺之在复勘蓟镇边务之后,给皇帝的奏疏中记道:“从黄花镇起至居庸关,尽镇边城而止,凡为区者三,查得原额兵共二万三千二十五名,逃亡一万零一百九十五名。”居庸关一线,是被视为决定朝廷命运的军事重镇,此处尚且如此,其余的地方军队涣散情况,就更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卫所战斗力已弱不经战,军屯制度也彻底崩溃了。英宗正统末年,卫所军战斗力日趋削弱,募兵制度开始出现。募兵同卫所军不同,是朝廷为应付战争,在老百姓中召募成军的。募兵仍为民籍,入伍后一切粮饷、军需全靠国家发放。国家反过来又把这笔巨大的军费开支通过加派、加赋等科索聚敛的手段,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募兵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民所承担的赋税徭役就越来越重。

总结起来,明朝的军户制度和清朝八旗制度有几个相似特征:

1 明朝军户身份是世袭的,子子孙孙都要当兵,不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这一点和清朝的旗人一样,清政府规定旗人只能当兵,不许从事其他行业。

明朝政府分给军户土地,明朝军人的军饷实际上是军户们自己种地产生的,朝廷甚至还要向他们征税。清朝的八旗军入关后,就圈地分给八旗将士,土地收入成为了旗人主要生活来源之一.

明朝军户的民族构成多样,比如当时岭南汉人称民户,古越族人被划为军户。清朝旗人的民族构成主要是满、蒙、汉三个民族。

明朝军户的社会地位很低,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而清代旗人地位要比普通民人高.

2 明朝军户数量大,仅兵丁就可以超过二百万以上,清代八旗军则最多不过20万人.

3 明朝军户需要自己种地,所以高级军官常常兼并奴役低级兵丁的屯田,造成军士逃亡量越来越大,卫所制度逐渐衰败。清朝旗人则主要居住在北京城内从事保卫最高统治者的任务,分得的土地多在京畿周边,通过食租获得收入。故清朝后期,八旗军仍然具有战斗力,而明朝军户在明中期之后,就基本被募兵取代了。
希望能帮到你
明朝为了加强对北方边境的控制,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将中原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北方,并且实行军屯制度,就是将百姓设置为军户,军户的作用是战时为兵,平时为民,作战和生产两不耽误,同时相对的还有民户,民户则只是生存不参加作战,军户和民户有严格的控制,不许人民随便改变自己的户籍制度,军户的人家,在战时不论什么条件必须出一人为兵,并且是什么兵种就是什么兵种,你要是弓箭手,非要当骑兵,那根本就不让。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京军与地方军 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后,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卫军主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卫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兵器制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始装备部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明朝主要实行屯田制和募兵制。

明朝各期军队的构成和军饷是如何共计的?为何明朝最后会疯狂的收税?

明朝末期的民不聊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赋税的沉重,压得人民已经无法生存,所以都揭竿而起。但是为什么最为最高统治者,明明知道这样做,会大量得消耗民力与民心,却依然还是要做呢?这就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了。

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在明朝时期,大明的几乎全部收入,除了一小部分用于朝廷的用度和官员的工资,绝大部分几乎都用在军费上。而军费的巨大部分,则是用在九边上。九边是明朝为了防卫蒙古而设立的九处军事边镇,驻留着大量的军队。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明朝军队的构成和军饷是如何共计的

明朝初期

依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朱元璋时期,全国的兵力总共有一百二十万,而到了明成祖以后,国家的军队人数一下子飙升到二百六十万。

在当时,骑兵每个月的粮食二石,普通的士兵每月有一石。二百万的士兵,每个月需要多少粮食,就可以想象的出来的。

这么多的军队,国家需要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因此也就有了军屯制度。卫所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每一个卫所不但负责当地的军事安全,还承担屯田任务。明朝依据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明朝初期的军饷供应。

但是,很快,随着人口的变多,卫所的军队人数也在变多,但土地还是那么多。因此逐渐的,军粮已经满足不了军屯士兵的需求。

于是,运粮就成为了填补缺少粮食的主要办法。但是运粮的成本巨大,朝廷除了自己运粮外,还动用“盐引”制度,来替国家运送粮食。

在古代社会,盐铁都是最赚钱的生意,同时也是最能影响国家稳定的重要物资。因此如果要想从事贩盐的生意,就必须要有国家发放的“盐引”制度。

于是想要得到这个盐引,就必须要为国家运送粮食。因此,明朝的前中期,基本上都是军屯和民运两种方式来解决军粮的问题。

明朝中期

在明朝中期,也就是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其实,实话实说,隆庆和万历其实作为皇帝,还算不错。他们虽然不是那么英明神武,但是也算是守城之主,没有太大过错。

但是嘉靖这个皇帝,的确很糟糕。万历不上朝,喜欢在家办公。隆庆虽然没有能力,但是人家让懂得用管理的人来管事,比如高拱。

嘉靖这个家伙,就真的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喜欢玩小聪明,又修道,又做皇帝。结果皇帝做的垃圾,修道也修的惨不忍睹,一无是处。

嘉靖年间,文官的人数为一万六千人,而武官的人数保持在八万二千余人。嘉靖二十八年,这一年的赋税收取二百万两,而军费的开销达到一百三十三万余两,剩下的有六七十万。而这剩下的六七十万两,还要解决京官的俸禄问题。几乎是每年都杯水车薪,入不敷出。

到了神宗万历年间,也别是万历二十年到二十八年,朝廷相继对宁夏,朝鲜,和播州用兵。这三场大战,朝廷分别出兵十五万,七万,和二十万。

所花的饷银也是不计其数。在万历三十年,国库的收入是五百七十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支出是六百二十二万八千三百一十四两。超出国家收入一百多万两。

比如马匹吃的草料,在万历年间的用费是八万七千余两,到了天启年间,就增加到一十八万四千余两。所以可以说,在明朝初年国家的收入承担军费的开支还绰绰有余,但是到了中后期,因为国内矛盾激烈,战事频频,国家的赋税已经开始渐渐无力承担了。

明朝后期

明朝时期,可以国家的大量部队都驻守在九边,用来防御北方蒙古的觊觎。在《谷山笔尘》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明朝末年,宣府每年的所需的军费有八十三万两,大同花费七十七万两,辽东三十八,延绥二十八,宁夏二十二,甘肃三十八万。

这六边的总额就已经达到三百七十万两了。而九边的士兵人数,也从嘉靖年间的367834人上升到了崇祯年间的590574人。

这里就要补充说明一下,在土木之变后,可以说明朝对于蒙古的打压之势,已经几乎完全丧失。明朝对于蒙古几乎完全是守势,卫所的兵制已经完全行不通了,只能开始募兵。所以九边的士兵,几乎很多都是全面募兵。

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开始反明,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的精锐全部丧失。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经过一番实地的调研,奏报朝廷,请募兵十八万,方可复辽。

朝廷的户部也算了一笔帐,依据当时的价格,一个士兵一年要饷银十八两,十八万人,一年就需要三百二十四万两。

辽东只是九边之一,加上其它八边的士兵,就朝廷每年五百多万两的赋税,更本就是不可能。所以崇祯才会不断的增加赋税(主要是农业税),导致最后的国家内乱。

明朝初期军队供给是依靠军屯制度。卫所是明朝的基本军事制度,每一个卫所不但负责当地的军事安全,还承担屯田任务。明朝后期,随着人口的变多,卫所的军队人数也在变多,但土地还是那么多。因此逐渐的,军粮已经满足不了军屯士兵的需求,只能疯狂收税。
骑兵每个月二石 ,普通的士兵每个月一石 ,负担是比较重的,在后期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才会疯狂的进行收税。
尤其是募兵制的推行更是让军费支出逐年提高,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保证国家运行,明朝最后疯狂的收税也有迹可循了。 参考文献:《明史》、《细说明朝》、《正说明朝十六帝》、《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

古代士兵的军饷到底有多少?-趣历史网

 古代士兵的军饷到底有多少?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穿越到古代,最苦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去当兵,因为古代当兵之后,很有可能“古来白骨无人收”,甚至连妻儿老小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而且经常会为统治者的私欲而死的毫无价值。

  除此之外,当兵的军饷也是一个很苦逼的事情——古代没有银行储蓄这一说,如果把军饷随身携带,要是死于某次交战之后,身上的钱财都会被敌人带走,家里面的妻儿老小就得活活饿死。

  更何况自己要是战死之后,就算朝廷还欠自己的军饷,自己也没办法去讨要,朝廷只要抓住这个漏洞甚至可以借故拖欠军饷,这么一来甚至可以免掉这笔开支,那岂不是美滋滋了。

  至于说把军饷寄回家,这就更不靠谱了——以古代的那种交通水平和治安情况,这笔钱大概率是要失踪的,这可是自己的卖命钱,换谁谁都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那么,后来的古人当兵想到了什么办法解决这种困扰呢?其实很简单——提前预付工资就可以了,时称之为“开拔费”。

  大军开拔奔赴战场,可以,但是!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得先给钱,然后我们这些当兵的才能听你的话去前线,不提前发工资就指望我们去卖命,你回头赖账我们战死了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在三国战乱时期,也有雇佣兵制度,当时的士兵很多连饭都吃不起,这也和当时年年战乱有关,导致荒废了农业。

  再来看看其他朝代,唐朝。唐代士兵实行服兵制,战时征兵,士兵一般没有军饷或军饷很少。

  唐代士兵需要自备战马和武器,战场缴获的战利品归士兵。到了唐玄宗时期,士兵逐渐开始有军饷拿了。

  明朝以后是卫所制,有的士兵自种自食,军饷很少。比较高军饷的士兵是边军,边防军,军饷达到大约每年20两白银。

  到了清朝也是卫所制,仿明的。清朝的八旗军又国家供养,士兵月俸6两银子。

  从众多朝代看来,宋朝时给士兵发的军饷算是比较高的了,衣食还是国家承包。宋朝士兵军饷高也和当时的古兵制有关,士兵逐渐成了一种职业。

  比如万历年的“辽饷”,为了对抗努尔哈赤,全国加服从200万辆增加到520多万两。到崇祯年又摊派出去660多万两,简直刮地皮一样。

  但是这些钱真心没几个落到募兵手中,既没有推动经济,也没有消费回流,实际上大部分都让官员们拿走了。

  于是,募兵虽然越来越多,战斗力却也越来越差,到了几乎儿戏的地步,最终也像卫所兵那样开始了逃亡。

  还是卢象升说的话:“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目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椅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还有:“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领也。各军兵虽复摆墙立队,乘马荷戈,而但有人形,全无生趣。”

  陕西巡抚胡廷宴也描述过: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迯。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

  瞧瞧,还军饷呢,士兵都穷得失去尊严了,他们典当了军服,卖掉了弓箭,卖掉了自己的妻儿,像叫花子一样沿街要饭,最后不是做了逃兵,就是公开的吵嚷闹事。

  所以,胡廷宴在面临流寇暴乱时,说出“此饥氓也,掠至明春后自定耳”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能有什么办法?那些饥肠辘辘的士兵派出去不是让人砍杀,就是跟着对方一起造反,倒不如大关城门,让流寇们抢个够,抢饱了,人饿死完了,也就不闹事儿了吧。

  指望这样的阿兵保卫国家?指望军人荣誉?做梦呢!李自成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当然,除了月银、安家银、开拔银外,还有烧埋银,也就是抚恤金。

  不过,明军的抚恤金其实也是见鬼的事,卢象升都没拿到的钱小兵能拿到?

  也就万历援朝的时候执行的还算有这么回事儿,指挥以上有10两银,千总八两银,家乡路远的给加二两,还挺人性化。

  下面把总六两,百总五两,军丁三两,不多,聊表心意。

  对小兵而言还算凑合把,只要钱没被贪走,也算是给家人一点活命钱了。

  但对营兵的百总、把总可就亏了,他们一个武职正八品,一个正七品,还缺这俩银子?

  实际上,很多人死了、溜了,他们的名字还留在花名册里,为的就是吃空饷。

  倒霉的卢象升,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被御赐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兵。结果因为恒、大、山西三总兵吃空饷吃得太狠,十几万的部队只剩两万人,比关宁军人还少,害得他让高起潜瞧不起,不愿接受其指挥。

  后来满清是怎么做的呢?那些投效的新军能领到白银4-5两,连伙夫都有3两多,如果是炮兵、骑兵,基本工资6两起,徭役每户免三十亩,战死者按其两年饷银付烧埋银与家人。

  这钱都不用士兵自己拿,想自己揣着自己揣着,不揣着直接送你家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章标题: 明朝一名军户士兵有多少田地,每个月军饷是多少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654.html

[明朝一名军户士兵有多少田地,每个月军饷是多少]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