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要求汉人剃发留辫,孔子后裔非常不满意,最后他们怎么样了?
孔子后裔非常不满意,最后他们怎么样了?多尔衮是清朝有名的铁腕大臣,在辅佐顺治帝的时候更是权势滔天,因此,在孔子后人上书请求蓄发的时候果断驳回。不止如此,他还下旨罢了这个孔子后人的官,导致这人日子越来越难熬,没多久就死了。有了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之前那些不接受剃发令的汉人,大部分都剃了头发。少部分坚持蓄发的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跟清廷抗衡,要么出了家,要么去到了国外。
满人是打进了关内,在很多汉人眼里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清朝初期的统治很不稳定。在安抚了汉人一段时间之后,清廷就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汉人的法令,其中就有一条剃发令。很多汉人认为这有违儒家传统,不愿意剃发,法令的推行遭到了阻止。
当时的顺治帝虽已继位,但尚且年幼,朝廷大权都握在重臣多尔衮手里。多尔衮是在战场上厮杀过的军人,手段强硬,对反抗的汉人毫不留情,甚至说不剃发就砍头。即便如此,还是有汉人坚持蓄发。
孔子的第62世孙孔闻謤上书多尔衮,希望最起码可以让孔子的后人保持蓄发的传统。多尔衮思虑良久,他认为如果剃发令由孔子后人带头执行,那么还有谁会不愿意剃发呢。因此,他下令所有人必须剃发,不剃发就是离经叛道,念在孔闻謤是孔子后人的份上,就不砍他的头了,只罢了他的官作为惩戒。没有官职的孔闻謤生活很艰难,没多久就去世了。剃发令也因此进展更顺利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清廷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肯定他们也是无法反抗,毕竟一个是皇室一个就算名人也没有办法抗衡。
他们就算不满意,最后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也没有反抗的办法。
孔子后裔虽不满意,但是后来还是照这样做了。
虽然说孔子的后代不满意,但是也是没法反抗的,最后还是这么做了。
衍圣公真的是孔子后人吗?
其实关于衍圣公的问题,目前还是比较敏感的。为什么呢?因为天下孔门子弟实在是太多了,说得轻了没有一点价值,说得重了,孔门子弟们又不答应。
如果再出现个乾隆族孙状告易专家的事情来,可就有点没劲了。孔门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传承下来,没有中断的一个家族。
这个家族繁荣到什么程度呢?不管哪个朝代他们家都备受推崇,不管哪个民族统治中华大地,他们家都能够成为文化道德的榜样。而衍圣公,正是朝廷给老孔家官方册封的一个职位,是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
从宋朝开始,宋仁宗就将孔子的嫡长子孙册封为衍圣公,相当于就是给孔圣人繁衍后代的代表人物。一直到民国时期取消了这一封号,可是为什么近代对衍圣公的身份,会产生质疑呢?
宋徽宗时期,孔子的第47代嫡长孙孔端友袭封为衍圣公。可惜不久就出现了乱世的局面,金兵大举南下,孔端友为了保住孔家的传承宝物,所以携带着南下,投奔在临安建立南宋的宋高宗赵构。
这个时候孔门还只有一位衍圣公,那就是孔端友。可是金人也想要扶植起一位衍圣公,以此证明他们才是正统王朝。
宣和三年,诏宣议郎孔端友袭封衍圣公,为通直郎、直秘阁,仍许就任关升,以示崇奖。端友言:诏敕文宣王后与亲属一人判司簿尉,今孔若采当承继推恩。诏补迪功郎。---《宋史》
所以金人先扶植起了伪齐政权,刘豫出任伪齐政权的皇帝。让刘豫出面,将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的儿子孔璠册立为衍圣公。
当初孔端友南下的时候,他的弟弟一门是留在北方守住孔林和孔庙的,所以没有跟着南下,这就成了金人利用的筹码。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南北两宗衍圣公的局面。南边是孔端友这一支,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孙系,而北边是孔端操这一系,他们是金人扶植起来对抗南方的筹码。
孔端友这一脉世袭衍圣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等后人。而孔端操这一脉,世袭衍圣公的有孔拯、孔摠、孔元措等后人。
从身份角度来看,嫡长子孔端友这一脉当然是正统,可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孔端操这一脉驻守在曲阜的孔庙和孔林,所以他们也不能说不是正统。
要是只有南北两宗也就算了,到了蒙古人南下的时候,衍圣公的情况再次发生了转变。当时曲阜孔庙驻扎的衍圣公是孔元措。
孔元措是金人扶植起来的,可是蒙古人南下进攻金朝时,孔元措不得不学习孔端友南下避难,他跟随着金朝政权到了汴京,而曲阜孔庙则让他的族兄孔元用来负责打理。
书索翰林学士赵秉文、衍圣公孔元措等二十七家,及归顺人家属,蒲阿妻子,绣女、弓匠、鹰人又数十人。---《金史》
蒙古人到了曲阜,发现衍圣公不见了,索性就在当地改立了一个,他们将孔元用、孔之全父子俩立为了衍圣公。
这么一来情况就更复杂了,在南宋有孔端友这一脉的衍圣公,在金朝有孔元措这一脉的衍圣公,后来蒙古占领曲阜有,又有了孔元用这一脉的衍圣公。
中华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派衍圣公,谁都觉得自己是正统衍圣公。一直到公元1233年,蒙古人打下了汴京城,金朝的衍圣公孔元措被蒙古人活捉了。
此后孔元措又被蒙古人立为了衍圣公,之前他们立的衍圣公孔之全就被废掉了,充任了曲阜令。这么一来南北两宗衍圣公的局面再次出现。
可是孔元措没儿子,这下子问题又出来了,蒙古人无奈之下只好把孔元措弟弟孔元綋的孙子孔浈立为衍圣公。
可惜孔浈这个人出身是有问题的,他老妈已经改嫁了老李家,孔浈也跟着姓了李,所以没多久就被废掉了。
江南袭封衍圣公孔洙入觐,以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学校事,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玺书。---《元史》
元朝皇帝也烦了,索性就不立衍圣公了。一直到南宋灭亡以后,南边的衍圣公孔洙谢绝衍圣公的封号,此43年再也没有立过衍圣公。
孔洙辞去衍圣公43年以后,元成宗再次将孔之全的长子孔治立为了衍圣公。这个时候天下就只有一个衍圣公了。孔治死后,他儿子孔思诚袭封衍圣公。
但是老孔家又不答应了,他们上书表示,孔治的儿子孔思诚是庶出,不应该继承衍圣公。元仁宗派人去调查,终于将孔思晦确立为孔子的嫡长子孙。
孔思晦是孔子的49代孙孔拂的长子孔元孝的嫡长孙,而孔思诚是孔拂次子孔元用的嫡长孙。这么一来我们就能搞清楚了,孔思晦才是嫡长子孙,所以被封为衍圣公。
此后元明清时期的衍圣公,一直都在孔思晦这一脉传承了下来,没有中断过。那么孔思晦这一脉的血统纯正吗?
问题就出在孔思晦这一脉上,他到底是什么出身呢?说他是孔元孝的嫡长孙,可是孔思晦的父亲是什么人?史书上称之为孔浣,关于孔浣的记载基本为零。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也。资质端重,而性简默,童丱时,读书已识大义。及长,授业于导江张,讲求义理,于词章之习,薄而弗为。家贫,躬耕以为养,虽剧寒暑,而为学未尝懈,远近争聘为子弟师。---《元史》
那么这里可操作的空间可就真的太大了,有不少人传言,孔思晦压根就不是孔元孝的嫡长孙,只是蒙古人用自己民族的孩子,代替孔家子弟,世袭了衍圣公。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从元成宗以后,其实衍圣公这一脉就都是蒙古人,而不是孔子的后人了。当然了,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为什么孔门能够延续两千多年历史,大家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一个王朝覆灭以后,忠臣义士,基本上都要跟随这个王朝一起殉国。
可是老孔家不一样,在衍圣公的带领下,他们为了保存家族元气,从来没有考虑过为某一个王朝殉国。
最可气的就是在明清交接的时候,衍圣公孔衍植立刻向顺治皇帝发来贺电,崇祯的尸体还没凉透呢!你就这么急着更换门庭?
剃发易服的命令下达以后,孔衍植也曾委婉地希望圣人一脉可以避免剃发的事情,结果遭到多尔衮呵斥,索性孔衍植就带头剃发易服,给中华民族做了一个表率。这样的衍圣公,还有什么价值呢?
衍圣公确实是孔子的后人,他是宋徽宗年间皇帝亲封的,真名叫孔端友,他是孔子第四十七代后人,后来金人和蒙古人立的衍生公都是假的。
是的,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年,朝廷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后面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次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
我特意去给你查了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衍圣公真的是孔子后人,无可置疑。
是的。因为在曲阜的衍圣公就是朝廷给孔子嫡系后裔的尊贵册封,封建王朝传了几千年。
孔子的后人衍圣公面对改朝换代的外族入侵时会怎么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世袭家族――孔子家族,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尊孔夫子为圣人,那么作为孔子直系后人世袭罔替的衍圣公们为什么不在外族侵略者,入侵的时候组织抵抗外族入侵,而是立即迅速的向外族侵略者投降屈服,请求外族侵略者去册封延续他们的“衍圣公”封号呢?
1、北宋灭亡时,宋高宗率文武百官南下,迁都临安。建炎三年,孔子第48世嫡孙、衍圣公孔端友奉召南迁。率族人百余名以及颜、孟、曾三姓族人,随宋高宗从瓜洲租船扈从过江,最终护送镇庙之宝于二月中旬到达临安。二月十八日,孔端友入觐宋高宗,请赐庙宅并安置阙里大宗移民。宋高宗敕赐孔子家族庙宅于衢州。史称"扈跸南渡",亦称"大宗南渡"。
2、圣人之学,早散布天下士子。圣人之学是官学,圣人学生,不能等于山东孔家私塾弟子。体认圣人之理,各有师承,衍圣公的态度虽具象征性,但并无实质的指导功能。这从清初遗民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从一个侧面支持了我上面说的事情。
3、天下易主,夷狄主夏,此为大变。变易者,乾坤之理。天德无首,无恒首也;亢龙有悔,阳僵老也。乾坤互转,天地玄黄,否之闭之,泰来开之,天不变,道亦不变,何者华,何者夷?五德始终,入之者吾国吾民,吾之文明是矣!
4、孔家对于封建礼教的延续,是历代主流思想,无论哪个政权,重视儒学礼教会是“顺天势”的表现。孔家从不是激进派,孔家是非王族的上层社会,作为纽带,顺应新政权可以说是引导民众顺从,这会间接加快政权过渡,减少社会动荡,和儒家思想符合。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
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止,它在奔流不息的同时,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芸芸众生,生命的长度中终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总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铭记,比如孔子。不只是在中华大地,即便是放眼全球,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清晰而又响亮。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创立儒学,周游列国,宣扬周王朝的“仁义”“礼乐”,试图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但无奈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当时君王的急功近利背道而驰,政治上的抱负虽未能实现。
但其在教育方面的地位,却无人质疑,他被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周游的同时,也育人无数,同时孔子也打破了当时社会的教育垄断,一生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孔子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其中在后世留有贤名的便有七十二人之多,更有多人在东周时期的各国担任高官,皆为栋梁之才。
孔子之名,流芳百世,其后人也得借孔子之名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殊遇。孔氏族谱完整,又加之孔子盛名,所以孔氏有着“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的美称。提起孔子的后人,就不得不说一说衍圣公这个称号了。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才被中华民国废止。虽然说衍圣公这个名号在宋朝才正式被册封,但实际上,孔子后人一直都被各国国君所优待。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嫡系长孙便有了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也变了许多,直到1055年,宋朝皇帝封衍圣公,后世才一直沿袭封号。孔子美名,天下皆知,那他的后人又如何呢,又是如何做到历经多朝而不衰呢?
虽说“龙生龙、凤生凤”,但是时过境迁,孔子的众多后人中也并不全是刚正不阿的爱国之辈,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之人。在靖康之变中,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弃宗庙南逃,推进了南宋的诞生。
在1128年,金国大举侵宋,宋王朝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后来的南宋高宗决定南逃,孔端友以应诏书“拜谒圣天子”为名,仓皇逃离了曲阜,背负孔子的楷木雕像跟随着皇帝难逃,成为了孔氏南宗始祖,这一宗历经六代衍圣公,约两百年。如果说这一代的衍圣公是迫于形势,那么接下来这位就显的有些“离经叛道”了,公元1252年,第五十代衍圣公孔元措去世,当时正是蒙古族占领中原时期。大明王朝面临覆灭,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孔子的后人,他们并没有带领人们“精忠报国”,而是争着向他们的新主子忽必烈谄媚。
据说当时的衍圣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特权,一方面私下里笼络人心、一个方面去争先恐后的讨好忽必烈,希望能够谋求一官半职。而自古在草原上长大的忽必烈信奉的则是马背上夺天下,便告诉他们,要回去好好读书,有了才能,才可能获得一官半职。时间静静的走着,来到了明末清初,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节。
当时多尔衮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北京城,满人入关,作为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还写了篇文章来讨好满清的君王,丝毫没有表现出孔圣人后代的“名族气节”。而在一番称颂之后,孔府也迎来了回报,让他们仍然可以享受到朝廷给予的优待,清廷承认了孔子后人在明朝时的一切地位和特权,也允许他们仍然沿用衍圣公这个称号。
后来朝廷颁布剃发令之后,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甚至率先带领族人剃发为表决心。在乾隆时期,衍圣公与朝廷的联系达到了顶峰,就连当时的帝王乾隆也曾多次前往曲阜。直到清廷覆灭,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几千年以来,华夏大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进步的需要。而孔子的后人,衍圣公们却能一直延续,到也是令人惊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巨大的影响力,在宋朝时期,还曾经出现了二宗并立的局 面。
每当改朝换代,外族入侵之时,衍圣公的俯首称臣和外族首领的欣然接受,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互利用呢,衍圣公们想保全自己的特权和优待,而外族首领则需要孔子之名的支持,两者各需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与其感叹衍圣公的千年不绝,不如赞叹孔子之才。虽逝去千年,对后人的影响不减反增,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先人的智慧,犹如山间甘泉,连绵不绝而又沁人心脾。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的荣耀,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而不断绝的特殊公爵,与朝廷各取所需,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一人荣耀可供后世子孙沿用千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了。
在中国,孔子的名字无人不晓,孔子的思想早已渗透中华文明的每一寸胫骨,有人评价“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论是经济思想、政治思想还是教育思想,这都是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放眼世界的舞台,孔夫子的魅力不仅没有消亡。
反而是与日俱增,从“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到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到现在孔子学院的学院已达190万之久,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有一个词叫做历久弥新,愿孔夫子之智可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搜狐网
晴 / 3°
想倾诉聊聊天?来soul遇见有趣温暖的TA!
广告
孔子后人衍圣公:何以历经多朝而不衰?异族入侵,总是第一个讨好
小卫说历史
03-02 10:48 · 历史领域创作者
订阅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
千百年来,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止,它在奔流不息的同时,也带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芸芸众生,生命的长度中终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各不相同,总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铭记,比如孔子。不只是在中华大地,即便是放眼全球,孔子的名字也始终清晰而又响亮。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创立儒学,周游列国,宣扬周王朝的“仁义”“礼乐”,试图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但无奈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当时君王的急功近利背道而驰,政治上的抱负虽未能实现。
但其在教育方面的地位,却无人质疑,他被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周游的同时,也育人无数,同时孔子也打破了当时社会的教育垄断,一生广收弟子,桃李满天下。孔子一生共有三千多弟子,其中在后世留有贤名的便有七十二人之多,更有多人在东周时期的各国担任高官,皆为栋梁之才。
孔子之名,流芳百世,其后人也得借孔子之名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殊遇。孔氏族谱完整,又加之孔子盛名,所以孔氏有着“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的美称。提起孔子的后人,就不得不说一说衍圣公这个称号了。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始于1055年,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才被中华民国废止。虽然说衍圣公这个名号在宋朝才正式被册封,但实际上,孔子后人一直都被各国国君所优待。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嫡系长孙便有了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也变了许多,直到1055年,宋朝皇帝封衍圣公,后世才一直沿袭封号。孔子美名,天下皆知,那他的后人又如何呢,又是如何做到历经多朝而不衰呢?
虽说“龙生龙、凤生凤”,但是时过境迁,孔子的众多后人中也并不全是刚正不阿的爱国之辈,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之人。在靖康之变中,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弃宗庙南逃,推进了南宋的诞生。
在1128年,金国大举侵宋,宋王朝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后来的南宋高宗决定南逃,孔端友以应诏书“拜谒圣天子”为名,仓皇逃离了曲阜,背负孔子的楷木雕像跟随着皇帝难逃,成为了孔氏南宗始祖,这一宗历经六代衍圣公,约两百年。如果说这一代的衍圣公是迫于形势,那么接下来这位就显的有些“离经叛道”了,公元1252年,第五十代衍圣公孔元措去世,当时正是蒙古族占领中原时期。大明王朝面临覆灭,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身为孔子的后人,他们并没有带领人们“精忠报国”,而是争着向他们的新主子忽必烈谄媚。
据说当时的衍圣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特权,一方面私下里笼络人心、一个方面去争先恐后的讨好忽必烈,希望能够谋求一官半职。而自古在草原上长大的忽必烈信奉的则是马背上夺天下,便告诉他们,要回去好好读书,有了才能,才可能获得一官半职。时间静静的走着,来到了明末清初,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节。
当时多尔衮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北京城,满人入关,作为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还写了篇文章来讨好满清的君王,丝毫没有表现出孔圣人后代的“名族气节”。而在一番称颂之后,孔府也迎来了回报,让他们仍然可以享受到朝廷给予的优待,清廷承认了孔子后人在明朝时的一切地位和特权,也允许他们仍然沿用衍圣公这个称号。
后来朝廷颁布剃发令之后,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甚至率先带领族人剃发为表决心。在乾隆时期,衍圣公与朝廷的联系达到了顶峰,就连当时的帝王乾隆也曾多次前往曲阜。直到清廷覆灭,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被废除。
几千年以来,华夏大地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进步的需要。而孔子的后人,衍圣公们却能一直延续,到也是令人惊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巨大的影响力,在宋朝时期,还曾经出现了二宗并立的局 面。
每当改朝换代,外族入侵之时,衍圣公的俯首称臣和外族首领的欣然接受,又何尝不是一种相互利用呢,衍圣公们想保全自己的特权和优待,而外族首领则需要孔子之名的支持,两者各需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与其感叹衍圣公的千年不绝,不如赞叹孔子之才。虽逝去千年,对后人的影响不减反增,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舞台,先人的智慧,犹如山间甘泉,连绵不绝而又沁人心脾。
衍圣公因得益于先祖孔子的荣耀,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而不断绝的特殊公爵,与朝廷各取所需,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一人荣耀可供后世子孙沿用千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叹为观止了。
在中国,孔子的名字无人不晓,孔子的思想早已渗透中华文明的每一寸胫骨,有人评价“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论是经济思想、政治思想还是教育思想,这都是孔子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放眼世界的舞台,孔夫子的魅力不仅没有消亡。
反而是与日俱增,从“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到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到现在孔子学院的学院已达190万之久,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
清朝颁布剃发令,一人上书:我是孔子的后裔,能否不剃,后面怎么样了?
后面怎么样了?最后强制剃头,且差点丢了脑袋。清朝是女真族后裔,也就是蛮族。满人男子丢剃去额前头发,后面就编辫子,俗称“阴阳头”。不得不说这种发型真的很丑,但是这就是满人的文化,而且他们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男儿。
清朝的剃发令得从满清入关开始。自从吴三桂“一怒冲冠为红颜”,投降满清后,明朝灭亡,从此满人开始入主中原,统治中国。所以入关后第一件事就是输出他们的文化,颁布剃发令。因为刚开始,人心不稳,很多汉人纷纷反对,但到了顺治时期,休养生息,天下太平。这时摄政王多尔衮就从新颁布剃发令,无论是谁,一律剃发,否则杀无赦。
剃发令一出,同样遭遇汉人反对,有的人要么服从命令,要么被杀。不想被杀的只能遁入空门,带发修行。可当时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圣人孔子的第62世孙孔闻謤反抗剃发令,孔闻謤写了一篇文章给多尔衮,希望用儒家的大道理感动多尔衮,让他同意自己蓄发。多尔衮看完文章后很是生气,在多尔衮的眼里,不管你是不是圣人,剃发令必须遵守。作为圣人的后裔,你孔闻謤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第一个遵守。
到底是统治者,多尔衮当时就想,如果让圣人的后裔带头剃发,那么很多汉人就会跟从,毕竟孔孟之道传承千年,深入人心,圣人带头,其他就无所顾忌了。所以强制孔闻謤剃头,并罢免他的官职。
多尔衮一看孔闻謤的要求,立刻火冒三丈,衍圣公作为全国人民的"带头大哥",如果他都不剃发的话,其他人怎么还会提,只有先从衍圣公开刀才能彻底奴役这些汉人,于是孔闻謤因忤逆朝廷之罪被削去职位,清朝强行把他的头给剃了
后面是孔子的门生或者家人的,可以不剃发,这个统治者也是需要考虑人心的。
最后那个说自己是孔子后裔的人,也最终剃了头发。因为这是清朝下的命令,如果你不做的话,就相当于跟朝廷作对,有可能会被砍头,所以还是剃了头发。
必须要剃,如果不剃的话,那是要被杀头的。
文章标题: 如果当年孔子后人坚决不剃发那中国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