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李斯《谏逐客书》里的几种宝物分别指的什么,有哪些历史故事,是怎样到秦始皇手上的

时间: 2022-11-08 17:01: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李斯《谏逐客书》里的几种宝物分别指的什么,有哪些历史故事,是怎样到秦始皇手上的

介绍一下李斯的《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①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译文】 秦国的王族、大臣都向秦王政进言:“诸侯各国的人来投效秦国,大多不过是为了替其君主在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下令把一切外来的客卿统统驱逐出去。”当时,李斯也在提名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上书说: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使秦称霸西戎。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又大败楚、魏两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往西吞并了巴、蜀,往北获取了上郡,往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往东占据险要的虎牢,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雎范,废掉了穰侯,驱逐了华阳君,增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冬日的天空,高远悲怆。空旷荒凉的野外,风的经过无所阻挡。零星的雪花,随风舞动,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由于蒙恬的在场,军吏们也只能从了众意,远远站立旁观着,不敢干涉。 墨已磨好,笔已奉上,竹简缓缓铺开。有雪花飘落于竹简,化为水珠,仿如泪滴。无数人都已屏住了他们的呼吸,无数道目光在同一人身上聚集。 面对着身外的期望和压力,李斯如一座山岳,沉稳危坐,不怒而威。 有如雪花坠地,笔轻柔地落下,写出第一个字“臣”,此后便恍如利舰破冰,一发而不可收拾。严羽《沧浪诗话》评李白之天才云: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李斯作文,大抵类此。他胸中郁积已久的幽怨和愤懑,喷射而出,泻于笔端,奔流始终。 此时的李斯,风鼓衣袖,须发张扬,翩翩如仙,仿佛嵇康抚琴奏绝音,旁若无人,物我两忘。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须臾之间,八百三十九字扫尽。外客们虽不知李斯究竟写了些什么,但也无不为其姿态感染,于是生大快乐、大欢喜之心。他们将永远记得今天的场景:有一个旷野中的人,用他手中的笔,改写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命运。 蒙恬一直在旁侍立,随着李斯文字的进行,其面色也是时悲时喜,不能自己。 书既成,李斯掷笔于地,长叹道:“世间无必成之谏,更无必听之君。吾聊尽人事而已,成与不成,庶几无大恨也。” 蒙恬恭谨地接过竹简,道:“惟愿先生早日重返咸阳,某当为先生摆酒接风,共欢同醉。”押解官硬着头皮上前,小声地提醒蒙恬:奉大王之命,一路不得停息。今已破例耽搁了些许时辰,是时候该重新起程了。 蒙恬知道押解官职责在身,便也不来为难他。蒙恬指着自己带来的数十骑士,对李斯道:“先生这一路,或有风雨,不可预知。此十余子,皆精选健儿,愿先生不弃,许其护卫左右。”李斯点点头。心道,蒙恬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已是考虑周全。万一路上有杀手埋伏,有此数十人在,也足可保证他的安全。 蒙恬又吩咐骑士道:“凡有胆敢近先生三尺者,格杀毋论!”言毕上马,单骑绝尘,归咸阳而去。 李斯的谏书顺利地到了嬴政手上。嬴政览卷,但见其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今日读此文,虽已有诸多隔膜,犹能为其所感所动。嬴政乃当局者,体会最为深切,读罢斯文,击节赞叹,唏嘘再三,叹曰:“嗟乎,倘无此书,寡人之过,将葬送秦国也。”

《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别的诸侯国,来证明驱逐

答案 此文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重用,拜为客。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看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前246)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此项工程,然而那此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胜,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五,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词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宋代李深说:“起句至矣,尽矣,不可以回矣”。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志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的引用和反诘。又讲当初如果四个君主拒绝客卿而不忙乱纳他们,疏远有才之士而不用,这就不可能使秦国民富国强。这是从反面假设和推论。在列举史实,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又如此脱挪跌宕,反复论证,就把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阐述得极为透彻。 在讲了客卿对秦国有利之后,照理下文应当转入正题,论证逐客的错误了;可是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峰一转,设下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品的喜爱,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意思分为四层。第一层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这些东西一样也不是秦国出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只提出问题,不立即作答,但不答自明,显得耐人寻味。第二层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间放光的壁玉、犀牛角和象牙做成的器具,郑国和卫国的美女,这样珍贵的骏马,江南的金锡、西蜀的绘画原料,秦国都不应当占有和使用了。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嫔妃娱乐心意,取悦耳目的,一定要出于秦国的才可以,那么,镶着珍珠的赞子,缀有珠玉的耳环,齐国东阶所产的丝娟做成的衣服,华丽丝绣所作的装饰就不能进于前,而按着流行或样打扮得很漂亮的赵国女子就不能占在旁边了。这一层同前一层不同,是从反面说并分两个小层次重叠错杂出之,把“心秦国之所生而后可”的严重危害说得很透辟,更显出非秦国所出的宝物不可或缺。第三层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敲瓦器、弹奏筝,拍打大腿,呜呜呀 呀地唱歌,这是秦国的音乐;郑国、卫国的民间地方音乐,虞舜时的《韶》、《虞》、周武王时的《武》、《象》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你抛弃秦国的音乐,而用别国的音乐,这是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痛快于当是,看了舒服罢了。这回答近承上文,远承第一层的设问,可说是对前三层的小结,归纳了秦国对物取舍的标准,为下文转入正题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层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诽秦之人不如待诽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绝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候的方法。这里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合逻辑、立意超卓不凡,具有一种高层建瓴的气势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段设喻丰富多样,写法灵活多变,运笔酣畅淋淳,为全文最精彩部分,前人对此极为称誉。宋代李涂说:“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痛快,深得作文之法。” 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人就勇敢,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仓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仍继续设喻甲述这个意见:秦山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堆积,所以能够成就其大;河海不挑剔任何细小流水的汇入,所以能够成就其深;统一天下的君王不热电厂斥前来归附的民从,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秦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哪一个诸候国,这就是五帝三五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到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但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作法,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理,雄辩有力。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用两句主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一段照应第二段,以见出“必秦国这所生然后可”这种态度的不对。谈人的一半照应第一段,以见出“诽秦者去,为客者逐”的作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三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此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这篇文章在论证泰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识高文亦高,它不仅思想可贵,而且辞采丰富,文思横溢,写作技巧十分出色。其主要特点是:一)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信纸辞有力,说理透彻。二)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一会儿顺说,一会儿倒说,一会儿正叙,一会儿反诘;或者略换几个字,或者捎变一下手法,真是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紧凑缜密。 三)多用排比和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语言形式整齐错落,音节上抑扬顿挫,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雄放不羁的气势。《谏逐客书》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讲解:《谏逐客书》

这篇有名的文章我们有收集整理,名师讲解,欢迎自行查找。

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专升本学习资料,包括各大机构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适合想自考的学生,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

专升本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xeclN3cUnlMTFwsy8yeNQ?pwd=2D72 

提取码:2D72 

  《谏逐客书》

  《作家作品》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重点)

  《主旨》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重点)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疑难词句》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私下;过:错误)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以:因此;殷盛:富足;乐用:乐于为国效力)

  3、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获:俘获;举:攻取;治强:富强)

  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散:使——散;从:合纵;西面:面向西;施;延续)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向使:当初假使;却:拒绝;内:纳)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跨:统一;制:制服)

  7、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让:排斥;择:选择;就:动词,成就;却:推却;明:光大)

  8、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动词,使——建功立业)

  9、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使——来)

  10、强公室,杜私们。(杜:杜绝)

  《全文翻译》

  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秦缪(穆)公征招贤能之士,从西方西戎那里招来了由余,从东方楚国宛地选用百里奚为相,从宋国接来了上大夫蹇叔,任用来自晋国的丕豹为大将,公孙支为大夫。这五位贤人,并不是秦国土生土长的,但秦缪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个国家,在西方称霸。秦孝公采用商鞅的办法,移风易俗,百姓得以财富增多,国家得以富庶强大,百姓乐于为国家服务,诸侯亲近并服从(秦国),俘获了楚、魏两国的军队,扩大了千里国土,国家至今安定富强。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把黄河、伊水、洛水一带的土地收归己有,向西吞并了巴和蜀,向北占有了上郡,向南攻取了汉中,!收服了少数民族,控制了鄂地和郢都j伺东占据了(险要的)成皋,割据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使它们面向西方臣服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除了穰侯魏冉的帅印,放逐了同母弟华阳君,巩固了王室,杜绝了豪门权贵的专权,逐渐吞灭诸侯,使秦国完成称帝的大业。这四位国君,都凭借的是客卿之功。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如从前四位君主拒绝这些宾客而不接纳,疏远不使用他们j这样就使秦国得不到富强的结果,秦国也就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之珠、和氏之璧,悬挂着夜明珠,佩带着太阿剑,骑上千里马,竖立翠凤彩旗,设置灵鼍大鼓。这几件宝物,没有一件是秦国出产的,可是陛下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允许存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用来装饰朝廷;象牙做的器具就不会成为您赏玩喜好之物;郑、卫两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千里骏马就不会充盈在您的马棚;江南的金、锡就不会作为您的器皿;巴蜀地区的颜料就不会用来彩绘您的朝廷;用来装饰后宫,充满堂下,心情愉快的让您赏心悦目的美女,如果一定是秦国土生土长的才可以容纳的话,那么镶着宛珠的簪(的美女,嵌着珠玑的耳环(的美女),穿着东阿丝绸(的美女),织锦绣花装饰(的美女),就不会来到您的面前;并且随着世俗的变化,打扮得更加时髦风雅、美丽苗条的赵国女子就更不会陪伴在您的身边了。那些敲击瓦罐,弹竹筝,拍大腿高唱呼呜呜来使耳朵痛快的声音,是秦国真正的音乐,而《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样的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如今丢开那敲打瓦制的乐器而去欣赏《郑》、《卫》的音乐,放弃弹筝而采用《韶虞》二《武象》等古典乐曲,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只是为了眼前的舒服痛快,适于观赏罢了。现在选择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使用,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人都要被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轻视的是人才。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

  我听说国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强大人力就多,武器精良士卒就勇敢。所以,泰山不嫌弃泥土,才能够成为那样高大;河海不舍弃细流,才能够变得那样渊深;做国君的不排斥普通百姓;才能够发扬他的德行。土地没有东,西,南,北的区别,人民没有本国外国韵界限,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充足美满,连神鬼都会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如今却抛弃百姓去辅助敌国;驱赶客卿去帮助其他诸侯国建功立业,。使天下有才能的人退缩不前,不敢奔向西方,停止脚步不敢迈人秦国,这种做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武器给仇敌,送粮食给强盗一类的行为呀。

  许多物品不产于秦国,但可视作宝物的东西却很多;有才能之士不出生在秦国;但忠于秦国的能人却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增加了仇敌的力量:对内造成自己的虚弱,向外和诸侯结下了怨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国家不危险,是不可能的。

  《学习要点》

  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以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纳客而成就帝业注意: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

  本文第三段分析:从现实说理。先用大量事实铺陈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

  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

  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

  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

  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

  铺陈的写法(用铺陈写法,更大量运用排比句完成)

  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第三段:更是铺陈秦王喜欢珍宝,美色,音乐。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第二自然段。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昔穆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证明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第二层,驱逐客卿是不对的。

  论证方法。

  第一层是归纳法,第二层是对比法。

  所列举的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的侧重各是什么。

  穆公争霸,孝公变法,惠王扩张,昭王安内。任用客卿各有侧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种作用。

  2、文章第四自然段。

  这段的中心论点。

  论述了逐客之害。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二层“今乃——”

  3、论证方法。

  第一层:类比法;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对比法

  修辞方法。

  排比,对偶。

  拓展: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以《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为主,辅以单元主题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出《谏逐客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妻书》三者篇性特征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对于《谏逐客书》单篇教学精讲,以“谏”为课眼,通过“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的课脉,引导学生总结出该文的行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即篇性特征。同时,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归纳出“书”这一文类的类性特征。

  【教材分析】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

  【学情分析】

  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2021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与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课后学习提示的相关内容,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点:

  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

  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文本细读法、思维导图建构法、群文阅读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

  预习作业: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同时查找《逐客令》原文,结合以下三则材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注:三则材料为教师自行整理的与《谏逐客书》内容相关的史料与视频。材料一为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卷一)》的节选,从“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国”到“数年中,卒兼天下”。材料二为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的节选,从“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到“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三为阎建钢执导的电视剧《秦始皇》第16、17集中关于《谏逐客令》情节的剪辑片段。)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堂,随即检查预习,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

  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第一自然段,第二组负责第二自然段,第三组负责最后两个自然段,以同桌互译(即A读一句,B随即口头翻译一句)的形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通过抽问、同桌互译的方法,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帮助理清文意,为下一阶段理清文章脉络作铺垫。)

  2.理清文章大致脉络

  接下来,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由果剖因,揭秘形式秘妙

  接下来进行分段教学,重点围绕“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果剖因,在揭秘文章形式秘妙的同时概括文章篇性特征。

  1.文本细读,逻辑建构

  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文本细读,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建构,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章是如何体现“总分总”的结构的?

  明确:总(绪论:“窃以为过也”)、分(本论:一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客何负于秦哉”;二是通过秦王对物与人的态度比较,从理论层面提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三是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比较,阐明逐客为“借寇兵而赍盗粮”之举)、总(结论:“不可得也”)。

  (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上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

  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

  结合言语内容的逻辑建构,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出发,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形式秘妙,回答“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

  明确: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艺术手法(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结构,精妙选材,综合运用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等艺术手法,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文章既深入浅出,又雄辩有力,由此达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的最终结果。

  (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由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关注,视域由文本内部扩向文本全局,引导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

  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书”的类性

  1.以评促感,巩固篇性

  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

  (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

  (3)“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林云铭《古文新义》

  (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2.以“书”为体,认识类性

  由上,由特殊到一般,以《谏逐客书》为例,探究总结“书”的文类特征。同样,刚才的三组同学分别讨论三个问题,即“李斯目的是否已经达到?”“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随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书”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的文类特征。

  明确:实效性(李斯目的已达到,凭此上书,使秦王阅后当即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由此总结出“书”讲求实用,注重效果的特征)、针对性(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原因在于李斯避开起因不谈,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从民生国计出发,揣摩秦王的愿望与想法,始终迎合着秦王的心理需求。由此总结出“书”的针对性特征)、论断性(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由古至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既有有力的“论”,又有“窃以为过矣”的决断。由此总结出“书”的论断性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书”这一文类的特征,深刻体会文章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四、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

  1.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进行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再一次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篇性特征。

  2.课后作业

  (1)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结合,运用因果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字数在300—400之间,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

  ①材料一:

  2月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卫生健康局发出的《应急处置征用通知书》引发社会关注。《通知书》显示,为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经大理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从云南省瑞丽市发往重庆市的9件口罩依法实施“紧急征用”。《通知书》还称,被征用人应在收到补偿通知之日起1年内,向大理市卫生健康局提出应急补偿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且无正当理由的,视同放弃受偿权利。另据媒体报道,大理市在扣下这批物资后,重庆方面曾发函索要,但由于口罩已经分发使用,无法追回。

  ——人民网

  若你为大理市卫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月2日你从同事口中得知此事,准备写一篇《谏征用物资书》恳请领导重新商议此事,你会怎样写?

  ②材料二:

  目前对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就业歧视,已经出现。翻看报道,有的湖北籍劳动者因为身份证“42”开头就被公司无理解雇,有的因为近期在湖北工作过被公司拒之门外;有些企业招工信息中直言“湖北人已满,请勿报名”,有的不准湖北籍员工返岗复工,连疫情期间没去过湖北的也“打入另册”。

  ——《中国青年报》

  若你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老板暗示你在招聘时不要招湖北籍的人员,你准备写一篇《谏拒湖北伢书》给老板,你会怎样写?

  (2)自行阅读《与妻书》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表格,下节课讨论探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谏逐客书》《与妻书》

  文类

  对象

  目的

  态度

  语气

  表达方式

  语体选择

  (设计意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言语表现上,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两件时事作为材料,既突出实用性,又突出时代感。同时,结合课后学习提示设置群文阅读题目,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书”的类性特征与文章的篇性特征,又能为下节课做铺垫,贯彻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五、板书设计

文章标题: 李斯《谏逐客书》里的几种宝物分别指的什么,有哪些历史故事,是怎样到秦始皇手上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493.html

[李斯《谏逐客书》里的几种宝物分别指的什么,有哪些历史故事,是怎样到秦始皇手上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