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司马懿

时间: 2022-11-07 08: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如何评价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你怎么评价司马懿,他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效力于魏国,司马懿才华过人,并且善于以人善于藏拙,但是为人心狠手辣。

一、善于藏拙

早期司马懿一直藏着装逼,拒绝做官,却被曹操强行授予官职,深知曹家人敏感多余的性格,司马懿一边大展宏图,为曹操出谋划策,同时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一边小心权衡。他和诸葛亮同样具有非常优秀的才华,在围攻西城的时候,两个人之间有着面而不相的默契,他们两个人都对自己的君主忠心耿耿。其实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空城计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自己的处境,他对于自己非常了解,对于自己的金主也非常了解,所以在能杀掉诸葛亮最好时机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放弃。

二、审时度势

司马懿虽然非常想要杀掉诸葛亮,但他也知道如果杀死诸葛亮自己所面临的绝境,被诸葛亮戳中自己的软肋的时候,他回顾起自己一路走来的时光。一旦此时杀掉诸葛亮司马懿对于曹操就没有任何用处,所以而司马懿此时也为曹操打下大片江山,可以说也是功高盖主,曹操必会杀他。在做官的途中遭受同僚的嫉妒陷害,还有君主的猜忌怀疑,也有妻儿的恐惧隔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而正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目标的执着,他变得越来越心狠手辣,在利益场里失去了初心。

司马懿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有很多人对于司马懿的才华非常钦佩,这个人在一开始的时候也非常具有人格魅力,在读三国之后会发现,司马懿其实是是现代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拥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却因为现实的一些因素而不得不屈服。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军事能力比较强,政治领导能力比较强,推动了农耕经济发展,率兵抵御诸葛亮,他的缺点是比较多疑,面对很多事情都比较残酷。
司马懿的优点就是,非常的聪明,拥有非常好的统筹能力,是一个非常得人心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他的缺点就是,对待敌人非常的坚决,不会给别人任何的机会,是一个非常有决心的人,非常的残暴。
他的军事能力以及政治领导能力非常强,然后有优秀的计谋,但是他出现了谋权篡位的行为,是一个自私,忘恩负义的人。

历史上如何评价司马懿?

  人物评价

  总评
  司马懿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73] ,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抗拒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

请客观评价司马懿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司马懿是一个治国有方、心狠手辣的一位皇帝。司马懿不仅谋害了很多曹操时期的大臣,而且也杀害了很多跟随自己的人。但是司马懿对于整个国家治理非常好,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
从正面评价:司马懿为晋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一个有为的皇帝,是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从负面评价:他是一个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人,因为他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我觉得他真的是个很野心勃勃的皇帝,十分的厉害,有着很远大的志向,很强。
是一个非常奸诈但是非常聪明的皇帝,因为他在三国中利用奸计灭了三国,但是也非常聪明。

司马懿是三国终结者,他才是三国的最后赢家。首先我们知道,司马懿很长寿,先后辅佐曹操、曹丕等祖孙四代,他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可谓四朝元老。曹操在世时,因奇策善谋而被任用。因其“狼顾之相”且有“雄心壮志”故而被曹操忌惮不得重用。然司马懿与公子曹丕关系甚好,而未有事。为司马家族积攒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司马懿只是晋朝的奠基人。他只是为晋朝创立打立基础,定下规划。真正建筑晋朝建设一代的是司马师和马马昭兄弟,重新落实统一华夏的,建立晋朝是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他才是三国最后赢家。


司马懿的政治影响在三国时期的魏国。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对魏国建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名臣大将。是曹操子孙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对魏国政治稳定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

对兴修水利,官家屯田,发展魏国经济,对增强国力献智献策 ,做出巨大贡献。发动高平陵政变,对曹氏腐败势力是沉重打击,说他要毁灭亲手建立魏国是点过分的,不论是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的工作,还是率军打仗取得胜利,还是得曹操祖孙三代的重用。如果像刘备对诸葛亮讲的那样。对曹氏八岁小孩皇帝来说。曹睿的胸怀更宽宏,志向更远大。对统一的期待更急迫,对司马懿的信任,任用更放心,同样对待司马懿所作所为。看待为魏国长久发展所想,看待他对国家稳定巩固统一发展,司马懿的一生还是一代伟人。


那么从上面司马懿简单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懿这个人其才是没得说,也能隐忍、也能忠于职守,另外有谋略也狠。其实,他这些才能以及性格在三国时期并不缺乏,他的长处就在于熬死了曹魏几大皇帝,迎来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可想而知,曹操死了,儿子曹丕死了,孙子曹睿死了,到了玄孙曹芳,司马懿还活着,这就是优势!

司马懿在二四九年,发动高平陵政变,撑握魏国的政权。并没有改变当时华夏政治格局三足鼎立历史局面,甚至在魏国,也没有完全控制全国政治局面,国内发生了夏候霸西逃,王朗叛变。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撑权才陆续镇压各地军事叛乱,和其朝臣的反抗,才巩固了司马氏的在魏国全面政治统治。司马懿的统治力还没有对吴蜀两国有具大影响,只有到司马昭手里,魏国政治势力使国内臣服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昭乘机立功伐蜀扩大政治影响。于二六三年出兵灭刘禅的蜀汉。两年后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接受禅位,建立晋朝代替魏国。二八O年灭吴,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分裂割据政治局面,但大汉政治影响依然存在。

司马懿是三国中后期魏国代表士族势力的实权派人物,如此雄才伟略之人,历史上对其评价却并不高,的确值得思考,观其一生及时空背景,掌心觉得有以下几个的原因。


司马家庭创立的晋王朝的历史差评太多。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学曹操的儿子曹丕同样搞禅让,但曹魏的江山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而晋王朝基本上就是政变夺权篡位登基,不可与曹魏同日而语,可谓司马家族得国不争。这只是其一,最要命的是晋王朝可以说是中原王朝中最无能,最腐败王朝,大一统时间不过五十余年,开国就是没落的开始,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直接引发五胡乱华,近乎断送了华夏文明,这样的王朝存在就是一个耻辱。因此,历史上对其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评价能好到哪儿去呢。

司马懿为人太阴险,权谋太多,让人看不起。

历史评价司马懿鹰视狼顾,心狠手辣,老谋深算,忍功特别厉害。在比他更厉害的曹操面前,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出,像一匹野狼一样潜伏着。在曹丕一朝,靠着拥立有功博得政治资本,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到了曹睿一朝,就玩弄起权术来了,到了曹芳一朝代就直接篡位了,这种前恭后倨的嘴脸。非儒家君子所为而且多次在曹操,诸葛亮、曹爽等人面前装病装傻装孙子,为后世所不齿。另外司马懿对对待敌手上赶尽杀绝,政治胸襟太小。曹爽掌权时,对待自己的政治对手司马懿非常人道,让其回家养老,对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没有罢官。而轮到司马懿靠政变上位,司马上出尔反尔,极尽追杀之能事,屠灭曹爽三族。这一点与曹操、诸葛亮等人相比,胸襟气度的确太小,下手的确太狠太损。

三、司马懿作为反面人物,陪衬诸葛亮,被黑也正常。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一生的敌手,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标志人物。两人都是权臣,但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青史留名。百司马懿阴气太重,算计太深,篡权夺位,与诸葛亮相比简直是判若云泥。

其实,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其威望还是相当之高的,即使到了司马炎晋朝初年,因为动乱结束,人们还是挺推崇司马懿的,只是以了西晋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到了东晋,政权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大家都对晋王朝的正统性产生怀疑,导致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以致后来《三国演义》的兴起,司马懿的历史形象就更难翻身了。对此你有什么好的看法呢,欢迎评论

评价历史上的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世族出身,祖先历任显职,父防曾为京兆尹。曹操少时所以能为洛阳北部尉,就是由于京兆尹司马防的推荐。司马懿长兄司马朗和懿都受到曹操的辟用。《晋书》卷1《宣帝纪》称懿原来“不欲屈节曹氏”。这是司马氏自行润饰之词,司马懿和一些世族官僚一样,都是称说天命,劝曹操父子代汉的鼓动者。在曹操时,司马懿尚未受到大用。曹丕为魏太子时,懿为丕中庶子,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史称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所谓“奇策”,无非是给曹丕出主意,使丕保住太子宝座而已。因此,曹丕为帝后,对懿极为“信重”,给以领兵大权。丕临死,令曹真、曹休、陈群与懿“并受顾命”辅曹睿。以上四人,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陈群系“文人诸生”、“从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马懿之上,但未曾实际带兵战斗。论老谋深算,文武俱备,应属司马懿。曹休、曹真相继死去后,司马懿遂成为曹魏第一统兵大将。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懿共同辅政。
  过去许多史家认为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是代表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两个阶层的斗争,这种说法是不太确切的。曹爽是魏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曹氏自曹腾兄弟以来就累世富贵,曹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曹洪伯父鼎尚书令;曹休祖吴郡太守;曹操及其子孙多有文才,曹魏亲族曹氏和夏侯氏也多具有高度的封建文化水平,再加上他们是皇族,所以早已跻入世族之林。假若曹魏统治者不是首先代表世族的利益,那末,世族地主之所以乐于拥护曹操,曹魏统治者之所以屡次给世族地主以政治特权,都该作何解释呢?《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
  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可见夏侯玄早已以名士世族自居,而不屑与出身于寒门的新贵族并肩共坐。和曹爽同时被司马懿杀害的曹爽派首要分子也多是权门大族出身。如何晏,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被曹操霸占后,何晏亦为操“收养”,“见宠如公子”,并“尚主”。显然是紧紧靠拢于曹氏皇族的人物;邓飏,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后;丁谧,父斐,为曹操“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毕轨,父“建安中为典农校尉”。桓范,“世为冠族”。曹爽派这几个主要人物,只有桓范年高资深,然而他与曹爽的关系并“不甚亲”,其余何晏、邓飏、丁谧、毕轨都是少年公子。他们虽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只利用他们的知识“修浮华,合虚誉“。曹睿时,这些浮华少年都被抑黜。及曹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这些少年,生于富贵之家,没有领受过农民起义的教训,充满骄奢淫佚,不切实际的气息。史言邓飏“为人好货”;毕轨“在并州,名为骄豪”;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他们秉权之时,还搜刮土地财物,如史云“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至于曹爽,如前所述“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如果说这些人代表什么比较先进的庶族地主,是难以令人理解的。确切地说,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
  再看司马懿一派。这派包括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傅嘏等,他们多系曹魏元老,对曹魏经济、政治事业,多作过一定贡献,言行措施比较切合实际。如前所述,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后者工作与作风比较有魄力,行政效能较高,其所以能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首先司马懿对于农业生产比较注意。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后所兴办的屯田,主要是民屯,至于大规模的军士屯田,则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由于军屯的兴办,大大减轻了政府对军粮的供应,所以我们说继承执行曹操的屯田政策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氏子孙,这些事后面再论。
  在政治上,司马氏父子比曹爽兄弟也有较好的作为。《晋书》卷1《宣帝纪》言:“魏明帝好修宫室,制度靡丽,百姓苦之,帝自辽东还,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三国志》卷9《夏侯尚传》裴注引《魏略》亦言:“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从史书上看,当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揽魏政期间,没有什么扰民虐政,虽然是由于司马氏企图篡夺曹魏政权,不能不采取一些收买人心的措施,但较之曹睿的大兴土木,扰民伤财,总是大有区别的。另外,司马懿也并非只倚重世族,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贱但有实际能力的年轻人担任军政要职。例如原来曾“为襄城典农部民”及“御隶”的邓艾和石苞,都由于司马懿的赏识和拔擢而成为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又如与邓艾为“州里时辈”的州泰,被司马懿提拔得如此之快,以致被钟繇嘲笑为“乞儿乘小车,一何驶乎?”可见司马懿很能擢用一些才智之士。反过来看看身为皇族兼首辅的曹爽,到底提拔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庶族”呢?他所依靠与重用的,还不是像何晏、邓飏那班著名的浮华哥儿们吗?所以在两派斗争中,除了司马懿的少数政敌以外,大多数朝臣都愿意选择司马懿。司马懿对曹爽的胜利决非只靠阴谋。司马懿的政敌王淩之弟王广曾说:
  今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之或哀,失民故也。今懿……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继曹操时之崇尚事功政策),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
  当后来司马昭兴兵伐蜀的时候,吴国的张悌也说:
  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氏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
  司马氏之所以能够灭蜀、代魏、吞吴,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正是由于司马氏比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有作为,行政效能也较高的缘故。
  四、司马氏专政与消灭反抗势力
  司马懿杀曹爽之后,魏中央军政大权全归其掌握。可是,反对司马氏的活动还不断发生。主要有如下几件事。
  (1)王淩图谋废立事件王淩是王允之侄。正始初,官至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后迁车骑将军、司空。司马懿专政后,王淩与其甥衮州刺史令狐愚私议:以为少主曹芳已是司马懿手中的傀儡,不如另立年长而有才的曹操子楚王彪为帝,建都于许昌。于是令狐愚一再派人与楚王彪相约结。可是就在这时,令狐愚一病身亡,王淩被司马懿崇以太尉的官衔,仍旧驻守扬州,于是废立事暂时搁置下来。
  嘉平三年(251年)春,吴军堵塞涂水作堰(在今江苏六合县),企图放水淹没魏军南下之道。王淩因此请求发兵击敌,司马懿不从。王淩派将军杨弘把准备易帝的意图告知兖州刺史黄华,黄华与杨弘连名向司马懿告密。司马懿立即亲自统率中军从水道伐淩,首先下令赦淩罪淩,然后令淩子广写书告喻淩,诱淩投降。大军掩至百尺(堰名,今河南沈丘西北),淩自知势穷力孤,不得不乘船迎懿。懿进至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淩面缚请罪,懿派人解其缚,慰劳之,继又派步骑六百人送淩还洛阳,淩知难幸免,于途中饮药而死。懿到寿春,穷究其事,牵连者皆夷三族。六月,赐楚王彪死。所有曹魏王公均录名安置在邺城,由专人监管,不令他们和外界来往。
  (2)李丰、张缉反对司马师之失败李丰,故卫尉李义之子, 十七八岁时已饶有声誉。正始年间,李丰为尚书仆射,对曹爽、司马懿两方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死,其长子司马师代懿专政,用李丰为中书令。丰虽受司马师亲待,可是内心拥戴夏侯玄。玄,夏侯尚子,又为曹爽姑子,素有重名,因爽败而失势,心常怏怏不欢。皇后父张缉对司马师之专权亦颇不满。于是李丰同夏侯玄、张缉亲善。丰在中书二年,少帝多次召丰入内。司马师知道他们是谈论自己,特将李丰召来盘问。丰不肯吐露真情,师令勇士以刀镮杀丰,丰了韬及玄、缉等亦被收下廷尉,诬以图谋劫持少帝、诛大将军司马师,皆夷三族。
  (3)废少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的事件少帝曹芳因李丰等被杀,心不自安,他想除掉司马师,可是又不敢采取行动。司马师亦怕为帝所图,因之借口“帝荒淫无度,亵近倡优”,拟废帝,使郭太后从父郭芝入胁太后。太后方与帝对坐,郭芝谓帝曰:“大将军欲废陛下,立彭城王据。”帝乃起去。太后不悦,曰:“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说。”芝曰:“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绥”。司马师又派人向太后请玺绶授彭城王。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将何之?且明皇帝当永绝嗣乎?高贵乡公,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于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于是司马师与群臣议,终于迎高贵乡公髦为帝。髦系曹丕子东海定王霖之子,时年十四。
  (4)毋丘俭、文钦起兵淮南的失败扬州刺史文钦骁果粗猛,曹爽因与钦同乡里,故爱之。文钦凭恃曹爽的权势,多有骄纵及欺侮他人之事。曹爽被杀后,文钦亦内怀疑惧。镇东将军毋丘俭素与夏侯玄、李丰亲善,玄等死,俭亦不自安,故厚待文钦。两人情好欢洽。毋丘俭子甸谓俭曰:“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家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矣”。俭然之。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毋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声讨司马师。俭遣使邀镇南将军诸葛诞与己合作,诞不从而斩其使。俭、钦将兵五六万渡淮,西至项(今河南项城县东北)。俭守项,钦在外为游兵。时司马师刚割眼瘤,伤势甚重,因事关重大,仍带病东行,率中外诸军讨俭、钦。次月,司马师到达�桥(今河南周口市西),俭将史招、李续相继投降。时荆州刺史王基为前军,向师建议速进,占据“有大邸阁,足供军人四十日粮的南顿(今河南项城西五十里)”。师未即应允,王基复言:“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彼得亦利,我得亦利,是谓争地,南顿是也”。于是进据南顿。俭等亦感到南顿的重要,从项来争,行十余里,闻基先到,乃复还保项。
  不久,吴丞相孙峻率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来袭寿春。司马师令诸军皆深沟高垒,以待青、徐、兖诸军来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诸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诱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师随后遣诸葛诞督豫州诸军自安风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谯、宋(今河南睢阳)之间,绝其归路;师自在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南)扎屯。母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被袭,计穷不知所为。由于诸将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俭初起兵时,遣使赍书往说兖州刺史邓艾,艾斩其使。艾率兵万余人趋乐嘉城(今河南项城西北),作浮桥以待师。俭使文钦将兵袭艾,师自汝阳潜遣兵援艾。钦猝见大军,惊愕不知所措。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师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师军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以忍疼。及天明,钦兵不至,鸯乃引还。文钦畏师军盛,遂与鸯俱退。
  是日,母丘俭闻钦退,恐惧夜走,军遂大溃。钦奔吴。俭于逃走途中,在安风津(今安徽霍丘县北)被民张属杀死,传首京师。诸葛诞进军至寿春,城中十余万口,因惧诛,或流窜山泽;或散走入吴。司马师以诞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毋丘俭被夷三族,其党七百余人入狱,侍御史杜友治之,惟诛首事者十余人,余皆奏免之。
  (5)诸葛诞起兵淮南的失败毋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失败以后,司马师不久也在许昌病死,其弟司马昭代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曹髦甘露元年(256年),司马昭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昭叔司马孚升任太傅。司马氏之党高柔也被封为太尉,司马昭权势之大,更超过其父兄。
  继毋丘俭都督扬州的诸葛诞,琅邪郡阳都县人,是诸葛亮的族弟,原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与夏侯玄、邓飏相善,在京师颇有名誉,因此也招致了一些元老大臣的反对,认为诞等“修浮华、合虚誉”。魏明帝对诞等亦甚厌恶,将诞等免官禁锢。明帝死,曹爽秉政,夏侯玄及诞等受到重用。诞与夏侯玄亲善,玄既被杀,王淩、毋丘俭等又相继夷灭,诞心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又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数千人为死士。甘露元年(256年)冬,吴军来向徐堨。司马昭估计诸葛诞所督兵马足可抵御。但诞仍求调十万军队帮助守卫寿春,还要在淮水旁边筑城以备吴,实际是想加强自己的实力。昭知诞有异心,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征诞回朝任司空。诞得诏书,恐惧,遂举兵反。诞首先攻杀扬州刺史乐琳,然后敛淮南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及扬州新附士众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为坚守寿春之计。又遣长史吴纲携小子靓至吴,称臣求救。吴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等率兵三万,与文钦同来救诞。
  六月,司马昭奉帝及郭太后到项。昭督诸军二十六万进屯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以镇南将军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围寿春。王基初至,尚未将城完全围住,文钦、全怿等军已从东北突入城中。不久,吴将朱异亦率三万人进屯安丰(今安徽霍丘西南),与进入城内的吴军相呼应。王基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文钦等屡次出城攻围,均被击退。昭又使奋武将军石苞督兖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挑选锐卒为游军,以防吴人再行增援。朱异与州泰战于阳渊(在今安徽寿县与霍丘之间),异走,泰追之,杀伤吴兵二千人。
  秋,七月,吴大将军孙琳出兵屯于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又遣朱异率丁奉等五将前来解救寿春之围,被石苞、州泰击破于黎浆(今安徽寿县南)。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袭都陆,尽焚异资粮,异军乏粮,以葛叶为食,走归孙綝。綝使异复前死战,异以士卒乏食,不从綝命。綝怒,斩异于镬里。司马昭知寿春被围已久,敌军食粮必成问题,乃遣反间,扬言吴人将来救援,北军乏食,已分遣羸兵就谷淮北,势难久攻。诞等闻知,果放宽粮食限额,因之很快就缺粮,可是外援不至。于是城中人心涣散,惶惶不可终日。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文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诞、钦本不和睦,先以诡计苟合,事急转相猜疑,诞遂杀钦。钦子鸯、虎逾城投司马昭。昭不杀而赦之,使将数百骑巡行城外,呼曰:“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城内军民闻之,皆大欢喜。司马昭亲自临围,挥军四面进攻,同时鼓噪登城。二月乙酉,城破。诞窘急,单马将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将军胡奋部兵击斩之,夷其三族。
  司马氏之消灭反对派的各种反抗,尤其平定诸葛诞之役,显示其军事实力和谋略,远远胜过诸对手。因而司马氏之代魏与灭蜀、吴,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势。
  人物评价

  总评
  司马懿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73] ,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抗拒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评价历史上的司马懿: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抗拒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军事家,政治家和阴谋家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司马懿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352.html
文章标签:司马懿 评价

[如何评价司马懿]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