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都说闲人发展了科学!为什么老子、庄子这种闲人不搞科学,而要墨子这个大忙人搞科学

时间: 2022-11-04 01: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都说闲人发展了科学!为什么老子、庄子这种闲人不搞科学,而要墨子这个大忙人搞科学

孟子,孔子,庄子,老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2、主要成就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

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庄子: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3、主要著作不同

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庄子:《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庄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子

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

2、主要成就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立人极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庄子: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3、主要著作不同

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庄子:《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扩展资料: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1、学派不同

孔子和孟子为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老子和庄子为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核心思想不同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3、主要著作不同

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庄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君主施行仁政”。老子主张“顺其自然”庄子痛恨社会不公平。荀子主张“制天命而为之”。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趋势更新”。孙子主张都是军事方面的。 孔子和孟子的区别:孔子强调仁,注重人性,孟子强调义,注重适当,合理。共同点都是通过通过人的道德的强调达到社会的和谐。儒家与墨家的区别:儒家主张博爱,但从人类天性出发,认为爱有差等。儒家在承认差等的前提下,通过礼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规定。墨家主张泛爱,强调君子对于所有的人类应该具有无差别的爱,否认礼制的合理性。墨家在这个思想前提下,主张平等,反对暴力和战争,其行为近似宗教信徒。儒家承认天命存在,认为天命不可违,但更重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墨家则重视鬼神的存在和作用。儒家与老子的区别:儒家和道家都承认圣人的境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但是儒家认为无为是通过长期的努力而达到的境界,是长期休养训练的结果。儒家认为社会和谐需要通过人为地努力去争取。老子则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存在一种道,社会只有顺应道才能够合理。任由自然界自动运化,比人为努力造成的结果更合理。老子和庄子的区别:老子认为存在着一种自然规律,道。德是事物的天性,保全天性就能够适应道。庄子认为,万物的天性千差万别,但就其为天性而言,万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认为任何事物的天性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全。老子主张顺道全德,目的在于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庄子更强调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荀子和孔孟的区别:儒家通过与墨家和名家的思想交锋,开始寻求学理上的依据。荀子发展了孔孟的思想,也认为个人道德是社会合理的前提。他认为人性具有趋向于恶的可能性,善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必须通过后天的努力抑制恶的趋势,通过修养达到善。这种对恶的抑制和对善的培养是通过礼来实现的,因此荀子比孔孟更强调礼制。韩非子法家和荀子的区别:作为荀子学生的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人性恶和善是后天努力结果的思想,但他对礼制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必须通过法律对社会行为设置界限,通过严刑峻法,用暴力和威慑限制人性的恶,比礼制更有效力。他主张君主的绝对地位和权力对于保证社会秩序的有效性。韩非子法家与道家的区别:道家在战国秦汉之际出现了黄老学派,主张主动运用道和德(天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家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法家相信人为地制造势,制造统治者的绝对优势,运用法术,可以达到治国的目的。法家与儒家的一般区别:儒法两家都主张社会秩序,但是法家主张法律和暴力,儒家主张道德的作用。法家强调专制君主的绝对地位,儒家认为坏的君主应该被废黜甚至受到惩罚。法家只强调社会的秩序,儒家则强调人性比秩序更重要。孙子思想的特点:与吴起重视军事的社会作用相比,孙子一书是单纯军事目的的。与当时的其他军事著作相比,孙子注重的不是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而是这些技术性问题的原则。同时孙子强调了军队在国家政治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且运用当时社会对于人性的分析于军事目的。 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仁政”庄子主张“无为”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但后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依法治人”孙子主张“不战而战”他们的主张的区别大致为:1.以人为本(代表:孔子)2.以自然为本(代表:庄子)3.以法为本(代表:韩非子)4.军事主张(代表:孙子) 哈哈 好像我们高中历史班也做过类似的“百家思想”总结 你好: 孔子 --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 孟子 -- 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主张“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 庄子 -- 名周,人称“南华真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著有《庄子》老子 -- 姓李名耳,字伯阳,人称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思想主张是"无为” 荀子 -- 名况,字卿。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 墨子 -- 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检举 韩非子 -- 韩非师从荀卿,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法家创始人,著有《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孙子 -- 字长卿,后人尊称为孙子。兵法家,主张军事方面,“不战而屈人之兵”。 孔子主张“仁”“礼”。代表贵族。孟子的主张继承了孔子,并提出“君主施行仁政”。代表贵族。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代表没落贵族。庄子的主张继承了老子,而且痛恨社会不公平。代表没落贵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为之”。(有2种说法:1,人定胜天。2,利用自然的力量来造福人类。)代表贵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平民百姓。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趋势更新”。代表新兴贵族。孙子是兵法家,主张都是军事方面的。 孔子重礼仪,不谈人性,认为仁爱是治世良药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庄子以无为求无为老子以无为求有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向善墨子认为兼爱是治世良药,主张劳动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重法约束孙子,以兵道成名思想的方向不一样,不用比就知道不同了 孔子和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讲究以礼治国, 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学派讲究不治国,让国家成为无政府状态。 墨子是墨家学派讲究以人治国,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讲究以法治国。 孙子是兵家学派讲究以兵治国,以就是建立军政府,由军队直接撑管国家一切大权。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庄子,老子 思想近似,时代不同孟子,孔子 思想近似,时代不同

杨朱,老子,庄子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道家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与最后阶段,这三段分别有哪些延续与发展?有哪些不同之处?哪些异同之处呢?rn我是怎么也不理解杨朱思想,都说老子庄子是继承了杨朱的思想?究竟杨朱的思想是什么呢?rn还有老子是讲道的,也就是原则,规律的,而庄子究竟是在讲什么呢?请老师简明的说一下庄子的主导思想与老子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也是讲无为与隐蔽呢?
冯友兰先生将杨朱、老子、庄子,看成是一种思想的延续和递进,他认为杨朱主张是“避”、老子主张的是“无身”、庄子主张的是“齐死生”。原文如下,摘自他的《中国哲学史》。“此可见在老、庄书中,杨朱绪余之论,依然存在;然此非老、庄最高之义也。盖杨朱所说,多吾人不自伤其生之道。然处此世界中,吾人即不自伤其生,而他人他物,常有来伤我者。吾人固须不自伤,亦须应付他人他物之伤我。杨朱在此方面之办法,似只有一避字诀。如‘隐者’之‘避世’,是其例也。然人事万变无穷,害尽有不能避者。老子之学,乃发现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知之者能应用之,则可希望‘没身不殆’。《庄子》之《人间世》,亦研究在人世中,吾人如何可入其中而不受其害。然此等方法,皆不能保吾人以万全。盖人事万变无穷,其中不可见之因素太多故也。于是老学乃为打穿后壁之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乃吾无身,吾有何患?’此真大彻大悟之言。庄学继此而讲,‘齐死生,同人我’。不以害为害,于是害乃真不能伤。由此言之,则老子之学,盖就杨朱之学更进一层,庄子之学,则更二层也。”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大,也很奇怪。
首先不知道你在哪里看到道家所谓的三段分法?听起来很新奇。对于先秦诸字的研究一定要慎重,现在的很多学者研究先秦文化不是走所谓的疑古考据一路,就是喜欢提出一些奇谈怪想,搏取大家的眼球。这里只能提出几个基本的意见,算是对楼主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1、先秦思想儒道并不分家,中国思想的最初雏形来源于黄帝,说的主观点就是出自《易》,先秦诸子的所有流派思想几乎都离不开《易》的影子。这里的《易》不是《易经》,而是从八卦到《连山》、《归藏》而后一直到周文王作《周易》一系列积累起来的学问。包括儒家最纯正的正宗学问到在《周易。系辞传》里。
2、所谓的道家思想的初步雏形,古来最正宗的公认依据是老子著的《老子》(唐代后一般称道德经),根据现代考古学的证据,本书最晚的成书时间也在战国中期以前(湖北荆州古墓),而且根据出土的竹简和现代版本对比,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排除了伪作的可能。
3、庄子是战国中期宋人(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刘向<汉>《别录》),其主要代表思想都在《庄子》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自古基本认定庄子原篇,外篇、杂篇争议较大),所以《庄子》最早成书时间也必然是战国中晚期。
4、杨朱,战国时期人,生卒不可考,但是根据《列子》中《杨朱篇》以及庄子、孟子、墨子等的一些著作中,大概可以判断在公元前479-289之间(依据墨子和孟子生卒推断),其没有著作留世,成系统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列子》,而《列子》现在比较认同是魏晋时期成书。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所谓老子庄子继承杨朱思想,肯定是非常不妥当的,除非有重大的考古发现能推翻上面的证据。不然就算是《老子》成书是战国中期以前,写出来的时候也很杨朱出生的年代差不多,怎么可能是杨朱思想的继承。而且根据1、的解释,老黄思想其实是最正统的中国上古思想,即使不是全部,也是最正统的继承,所以说是战国以后根据杨朱思想的继承,实在是不敢苟同。
最后,楼主不知道在哪里看的“道”就是原则和规律?这种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道”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国学术界争论了数千年,甚至把佛家都拉进来,也没得出个公认的定义。随便挑一句,《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是规则和原则,还会是“非常道”吗?
老子学说个人认为重点在讲天人之道,正因为是天人之道,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等可以用〈老子〉加以解释。〈老子〉是道家的纲领性、概括性学说,自古以来注家上百,各人看了有各人的看法和领悟,不好下定论。
庄子学说主要在讲天人之道的应用,而且侧重点在人道。特别是出世入世的应用上,也是含盖广博。
杨朱的学说,最著名的就是:“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摘自〈列子。杨朱〉)
PS:不是不愿意多写帮楼主答疑,实在楼主这个问题问的太大,不负责的在百科或哪本书上抄一个某学者对老子、庄子、杨朱思想的总结,总觉得有失严谨,希望楼主能自己亲读子书,或者多看经典正统的学家著作,且莫对现今一些“疑古”、“求异”的学说影响。

诸子百家————墨家

墨家的“非攻”与“兼爱”思想的现实意义上,形成了哪两个看法①________②________
《咏墨子》
千里跬步行,救宋生民醒。
科技逻辑圣,只因世不平。
这一次国际墨学研讨会,采用了“会讲”这种古老的研讨方式。“会讲”形式古代就有,而且中国的私学传统从老子,一直到墨子,都延袭“会讲”的传统。远没有现在上大学这样豪华,就在家里安排一间大的房子,他的学问好,大家就来向他学习,这就是“会讲”。墨子弟子盈满天下的私学传统自不用多说,湖南的岳麓书院,南宋的时候,朱熹和张轼在那里经常举办“朱张会讲”。他们两个人和学生们讨论,他们的会讲不单纯是老师讲,而是讨论。通过讨论、辩论,来不断提高。发展墨学,也需要继承“会讲”的形式。征求黎鸣老师意见,认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过程中间,要吸收世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必须要有创新。我们仨元学社同仁肩负着为墨学正名的使命,支持文化多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希望通过文化创新与改良来重塑中华民族的人格和精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从2002年因为担忧于民族文化危机开始研究传统文化,在诸子百家中发现了墨子的伟大,2002年8月自费到滕州拜谒墨子故里。2004年也辞去了公职,与一帮年轻人成立了仨元学社,做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工作。墨学当下很热,但在我初涉网络,初涉墨学的时候,还没有这么热闹。随着刘德华主演的《墨攻》上映,“墨学热”陡然兴起。说到“热”字,其实也是中国人的可悲,一说“热”就“超女热”、“大长今热”、“郭德纲热”,现在又是“国学热”。人就没有脑子了?人家说什么热,就跟着凑热闹。
现在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文化形势并不容乐观。我们发现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这也是仨元学社要研究人学的原因。现在民众最希望解决腐败问题求得公平的国民待遇。腐败问题根本上也是人的问题,首先就是人性的恶化。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墨子很早就讨论过这个问题。社会人性正不断的恶化。宝马撞人案就说明了这一点,车撞了人还不讲理,不赔钱不算,还要上车重新把人撞死,激起民愤,牵出了黑龙江几起腐败案件。这种人性已经恶化到了非常丑陋的地步。
第二就是诚信退化,人与人之间也已经失去了起码的信任。最近,在电视得知浙江一女子失去丈夫,小孩得到的11万赔款抚养费保管却成了问题,公公不相信媳妇要自己保存,媳妇也不相信公公,最后要告上法庭才有结果。诚信的退化已经造成极大的浪费与社会不确定性。
第三还有思想的奴化。人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思想,而去盲从什么“超女热”、崇洋、媚日、哈韩。劝他们不搞全盘西化,不要去造神,也不要去拜神。追来追去,韩日还是中国的东西。现在自杀率居高不下,大学生也面临空前心理危机。最近媒体热捧洪战辉,我就说不要造神,请放过这个刚涉世的孩子吧。他家里很穷,靠着自己打工来读书养活家人。此种情形,在古代是很普遍的,在现代却成了珍稀物种。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匡衡凿壁读书多么值得钦佩。人性恶化、诚信退化、思想奴化证明现在的社会文化在运转过程中间出了问题。这也是墨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墨学热”的背后要有冷思考,不能盲目地跟风。继承会讲形式是传承墨学的好办法。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墨家提倡辩论,也提倡专才教育,“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耕柱》)。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因材施教。这才是墨学的精髓。古人主张人格培养第一,并不要考什么四、六级。现在过份强调科技为王,一些人拿着科学大棒充当卫道士,这不是尊重科学,而是妖魔化科学。其实古代科举制也有其合理部分,虽然是八股,但在固定格式文章里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人格来取仕,以眼光来定高下。只要人格高尚,只要有品德、有眼光就推举为官。这就是人格培养,专才培养,通过辩论、交流、会讲的办法,达到培养人格的目的。只有诚信和“大爱”,才能振兴中国。所谓诚信,就是要恢复人际之间的信用、不同阶层人之间的信任;所谓“大爱”,就是要超越亲人之爱,去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爱民众,培养包容和宽恕之心,塑造妥协、互让、和解的精神。
“大爱” 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及“非攻”和平主义思想,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和为贵”等思想,孟子提出“仁政”、非暴力思想,道家庄子提倡宽容、多元化、反异化、反暴力的观念,佛家教导平等、慈悲、不杀。可惜,这些大爱至道,在古代实行的少,在现代愈加衰微。
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弘扬诚信、真知、大爱的精神,消除无处不在的欺骗和陷阱,建立信用制度;提倡谅解、妥协、对话、双赢的理念,改变敌视、怀疑、侵夺、势不两立、一山不容二虎、意识形态独尊的传统思维,建立宽容、和解、高贵、文明的新中华。
思想家黎鸣老师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到北京来以后,看到他写的书里多次提到墨学,就常与他沟通、请教。他提出的人类三种元精神(《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可以为未来的墨学发展描绘轮廓。爱的人性精神、求知的理性精神、信念的感性精神是人类的三种元精神。这三元是人类的美德,也是墨学要描画,要追求的方向。在古代阐述三种元精神最完善的三位圣人(《中国三圣的历史价值重估》),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墨子,一个是孔子。老子是“真”圣,是真话真说的圣人;墨子是“善圣”,实说实说的圣人;孔子是“美圣”,好话好说的圣人。墨子是中国古代理性科学精神集大成者。墨子的十大主张里“兼爱”(爱的精神)、“非攻”(理性精神)、“天志”(信念精神)是当时三种元精神的最好阐述。而且他还提出三种元精神的用三种衡量标准“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墨子的生平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虽然墨学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残酷迫害而消失了,但他的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精神已经溶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他的学说也广泛为其他学派所吸收,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墨子当时描述的“虽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墨子·大取》),“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不犹是也,不可毁也。”(《墨子·贵义》)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出生在孔子逝世前几年。他是一个工匠,先从史角学习“清庙之守”,这可能是一种封禅的仪式。当时儒学是显学,孔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弟子。墨子觉得儒学过于烦扰,不符合民众的利益,从工匠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战国时候,工匠脱离了低下的身份,成为了自由民,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艺,不受某一个国家的限制,这个国家可以工作,那个国学也可以生活。他们希望安定、和平、统一的城邦制民主社会,他们生活充裕,可以说是当时的中产阶层。墨子为了宣传他的社会理论,用“会讲”的形式广收弟子,墨学也超过儒学成为显学。到孟子的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说明杨朱和墨家弟子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儒家。到韩非子时代,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努力,儒学又起来了,他称“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学儒墨者皆为显贵,都能当官,或者说天下显贵的人,不归儒,就归墨。墨子最著名的事迹是“止楚攻宋”(《墨子·公输》),学者评价,如果放到现代,他这种事迹完全可以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提出解决冲突的办法“非攻”,希望通过团结民众的办法来阻止战争,类似后来甘地的非暴力想法,希望人与人之间不要争斗,人性不要恶化。听到楚国即将攻打宋国的消息,他步行十天十夜,走到楚国,说服了鲁班。鲁班为楚王做了很多攻城机械,有点盛气凌人。墨子说,你这些机械其实是徒劳的。他的机械相当于当时的高科技,高科技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毛主席也说决定战争胜败是民心而不是武器。墨子与他模拟作战,鲁班十次攻城都被打败,鲁班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墨子的守城器械还绰绰有余。而且他用了很多辩论的手法,说服了楚王。他为什么要步行到楚国来呢?他把最好的马和车给自己的三百弟子以最快的速度奔到宋国帮助守城了,凭实力、高科技、辩论阻止了这场战争。拿着他发明的最先进的守城机械,阻止了这场战争。有史料记载的,墨家至少阻止了四场大国攻打小国的战争。一旦弱小国学受到攻击,就会向墨家求救。刘德华拍的电影《墨攻》,只是讲墨家一个弟子的事迹。证明当时墨家被视为“救星”。孔子和墨子的精神都为后人所称道,他们身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后来甚至孔墨并称,儒墨的差别已经分不清楚了。“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韩愈《争臣论》),都认为他们很勤奋,回家坐的席子还没热,还没开始做饭,烟囱还没熏黑,他们又被人请去讲学了。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非乐。有学者认为墨家思想是来自连山易”(载《易学应用之研究》第一辑二十六页至三十九页),易经分为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分别代表不易、简易、变易三种状态。应该说墨家很好的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不易”之境界。“节用、节葬”与易经的“节”卦有联系(桑东辉《<周易>“节”卦与墨子的尚节思想 ——兼论儒、墨思想的差异 》;尚贤、尚同以及尚力思想与“颐”卦有联系(《<周易>古经与墨家思想》)。黎鸣老师说:“道可,道非,常道”(肯定性,否定性和普遍性)(黎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及其途径》)。否定的态度是解决判断问题的关键。从“非攻、非命、非乐”这三个否定判断,可见墨家是非常讲究逻辑思维的。这十大主张是需要变通的,但是思维方式是永远不变的,这也是成语“墨守成规”的来历。针对不同的国家,运用不同的主张。“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 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鲁问》)针对强大的、恃强凌弱的国家,他就说要用”兼爱非攻”去说服;针对贫穷的国家,要节用节葬;对不昏乱之国的,讲尚贤尚同;对淫僻无礼的君主,用“天志明鬼”相劝;对沉湎酒色的,讲非命非乐。他用十大主张概括了他对结束社会混乱状态的看法。为了他的理论站住脚,他运用一系列的逻辑方法进行论证,以结束社会混乱状态。所以墨子不愧为“善圣”,墨家是最讲道理的学派。
墨子是热心救世的人,步行千里止楚攻宋,留下了千古佳话。班固说“墨突不黔”(班固《答宾戏》),就是说墨子住的地方,烟囱还没熏黑,就跑去救世去了。 墨家的救世,比起儒家来,动人得多。孟轲一方面明知“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方面却血口喷人,骂墨子“是禽兽也”。这未免太不公道,也太伪君子了。儒家高高在上,以不耕而食为君子、以学稼为小人,一心要“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生活起居,都要乘舆代步、从者众多的大排场,这样的救世者,比起“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墨家来,是应该脸红的。孟轲不但不脸红,竟还骂墨子是禽兽,这又算什么呢? 墨家的门徒很多,但他们过的,不是“有酒食,先生撰”(《论语》) 的生活,而是“短褐之衣,藜霍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淮南子—泰族训》)的苦行生活。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群人物,他们比起儒家的门徒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来是没落了。但这种没落,是中国民众的没落,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墨子其实是中国极其少有的经验理性主义者,是中国的亚里斯多德,墨子创造了中国人后来一直没有的逻辑,以及具有对自然的、力学的、光学的等等知识的追求,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把墨子抛弃了,根本没有人继承。从孔子到孟子是一大倒退,然而真正建立儒家体系的,不是孔子,而是孟子,但孟子提出了一个极其错误的理论,叫做人性本善。从老子到庄子又是一大倒退,一代代中国人把庄子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散文家,但作为思想家来说,庄子对中华民族简直就是一个大害。他是极端的相对主义者,靠庄子中国人将永远建立不起任何一种知识系统,尽管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很漂亮,想象力很丰富,但是提供不了任何一点实实在在对人类有价值的知识。而墨子,我们中国人自己早就把他忘了,在某些方面继承墨子的反倒是法家。法家把墨子有限的逻辑推理继承了一点点,但是法家把后来的中国带向了永久的对内进行法西斯统治的道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基本上是在这样一种没有头脑,也不允许有头脑的状态和过程中走过来的。
我们讲如何使中国人聪明起来,如何结束国学的二元论逻辑的问题,可见发展国学的关键在于建立三元逻辑。中国在墨子这里找到了逻辑学的祖先。《墨子》五十二篇,有六篇文章涉及到逻辑。《大取》、《小取》、《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六篇中,明确地提出了逻辑的概念,人们称之为“墨辩”。里面包括现代的悖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已经有相当的表达。他的逻辑跟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印度的因明逻辑可以鼎足而立。正如黎鸣先生说的,“高贵而伟大的祖先,卑贱而渺小的子孙”(黎鸣《高贵而伟大的祖先,卑贱而渺小的子孙》)。很可惜,这种逻辑理性后人没有传承下来。中间只有杨雄、韩愈稍微研究了一下,明清之际才重新成为显学,西方科技强大让人们看到我们竟然还有这样伟大的祖先。他伟大的逻辑思想和科技理论让我们看到了振兴中华的希望。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里对墨家光学、力学、几何学、逻辑学等科技方面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社科院历史所杨向奎先生著文说墨家的科技成就相当于整个希腊,或超过整个希腊。比如墨子给力下的定义:“力,形之所奋也。”(《墨子·经说上》),说力是由于形状和位置的改变而产生的,与牛顿力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他们率先提出了归纳法,罗素直到一千多年后才提出归纳法。杨振宁先生说中华文化里面只有演绎法没有归纳法(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导致了科技的落后。还不完全正确,其实归纳法就在墨子这里,只是由于墨家的中绝而导致了这种局面,郑重推荐杨教授先来中国墨子学会学习一下。
我们看到,在墨学里面有无尽的财富。但是现在研究国学基本上还停留在考据的阶段,停留在把中国的逻辑与西方的逻辑进行对比,文字的校对阶段。停留在这个阶段,所谓国学大师不过是考据的专业人士。直到近代才有康有为和谭嗣同有成熟的理论提出来。康有为写了一本《大同书》,详细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念和架构。谭嗣同的《仁学》用墨家理论结合儒释道和西方科学理论,提出仁学,实际就是国学。在古代,近代,到现代我们都有一成套的理论可以传承,有先贤值得我们去效仿,同时要学习西方的传统。当然不要一味照搬,并不是说西方哲学不好。
黎鸣先生的书说《西方哲学死了》,他们也遇到了困惑。西方拿起了理性至上这个芝麻,却丢失了人类爱和信念的元精神。三种元精神因都与人类有关,运用三元逻辑工具,所以我们就称这种理论为“仨元论”。仨元中爱的精神,是人文大爱,在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以及基督教的博爱里都能找到影子。然后,说到理性精神、逻辑,中国人这里缺乏了逻辑。由于几千年来,儒家独大,大家只去求官而不去求学,导致了科技思辩成了小人之学。和谐社会提倡科学发展观,呼吁科技创新,这也是理性的发展生产力。黎鸣先生讲的信念元精神,总被人误解成宗教。实际更准确的讲应该是一种充满信念的人文精神,而不是被误读成宗教。是对真、善、美的信念,是对求知的渴望,是对真理的执着。这种信念伴随着中国人走了几千年,没有什么国教,没有一个宗教是独大的,中国人一样能活得充实快乐,是因为中国有完善的人学理论体系。单纯科技至上也不行。西方科技发达,尼采可以大声质疑:上帝死了。过度的求知理性,求完美,带来了信仰的缺失,否定了精神的追求,西方哲学也在这里走到了尽头。美国真正的精英阶层根本不信教,信的是金钱至上和权力至上,被人斥为霸权主义。中国和西方都面临元精神缺失的问题,如何来解决?这就给国学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希望。
21 世纪中国社会确立的社会价值观需要建立墨家所希望的维护民众利益的社会价值观——“民本”、“人道”、“共赢”的价值观。中国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也需要确立“人道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
因此,基于我们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又基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而建立中国市场经济、市场社会和社会价值观的实际需要和现状,有必要重塑社会人文理想和现代公民意识。墨子说:“义,利也””(《墨子·经说上》),“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仨元学社致力于对义利相容的墨家价值观的研究,深入探讨新的义利观与中国现代社会道德观念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趋同性、继承性和转化性。探讨以“人道共赢”为核心的,倡导义利相容、爱人利人、道德平等、对等互报的道德价值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价值道德体系建构之间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和义理建构,而致力于阐释新义利价值观。这不仅对于建构中国现代社会价值观的一般观念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因应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十分紧迫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意义。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确立“现代性”的进程中,我们进行现代价值观念的建设,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吸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墨家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宝库之一。至少,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我们致力于确立普遍的人道理念和现代公民意识,就是真正的“民本”思想与“人道共赢”理念。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惠互利原则就是“义利相容”的“共赢”原则。义,就是利。利,就是义。利与不利,要看其义与不义,以义断利害,以利定是非。分辨义与不义,就看其是否真正利国利民。义与利是对等的,当义与利冲突时,取大利而舍小义;当利与义冲突时,取大义而舍小利。那么,什么是“义”呢?义,就是利。什么是“利”呢?“利”是“人道共赢”之“利”,是“利天下”之“利”。“义”是公利;凡合乎“义”的东西才必然有利。大利、利他和公利便是“义”;在公义社会中,施义于人,就是爱利万民,就会有好运好报。如果只空谈仁义,很容易把私利混入义中来,而使人们为了利而不择手段。因此,还需要对“利”加以进一步地限制。“义”并非仅指物质利益,它可以是指物质利益,也可以是精神财富。但它更主要是指“天下之利”,即社会整体的利益,即关涉国计民生的大利,又可上升为“正义”。“正”者,乃指行为之正确标准。或者说,“正义”就是指正气、正道、正利。正气讲人的精神境界;正道讲的是人生之正确的道路,如能追求“国家百姓万民之利”便就是正道,不苟得的不侵害他人的正当利益才是“正利”。人之为人、处事、施政都当以义为其行为、行事的价值标准。
传统二元论思维不能突破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自然不能突破私利与公利的对立。公利的目的实际上是实现私利的最大化。为公谋利的人实际上也为自己获得了应得的利益,当然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更多的可能是精神财富形式出现。现代化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合作。这种合作可以用制度来约束,但实际上还需要让个体人全身心从维护别人利益的角度来创造价值,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要以别人价值的实现才会获得。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创造互相依存的环境,实现爱有回报的可能性。这并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也许在权制社会是以“潜规则”形式出现。但在新型的交往社会,就是以换位思考,感恩图报,孝敬父母,体恤子女,同舟共济等方式来实现精神上的充实,以全身心的利他,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利益面前,权衡利害,得大利损公义,损人而利己的事不能去做。公义社会也要维护个体的利益,达到共赢,不能压制个体的合理利益诉求,鼓励个体的创造,才能有共同的繁荣富强。在此意义上,墨家价值观突破了义与利的对立,实现了仨元思考,达到了真正的义利相容状态。
一提人类社会,就要讲人与人的交往。人性恶化、诚信退化、思想奴化是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根源是达尔文简单二元进化论造成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已经成为了剥削和掠夺、统治与奴役的公然借口,二元竞争法则忽视了人与人的交往,是扼杀人性、诚信与思想的刽子手。
因第三元的交往,而产生了理性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不能变成“金钱”、“权力”或者“肉欲”,那样只会使社会更加腐化、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恶化。只有物质交往,没有情感交往,社会就会失衡。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基于物质的交往才有基础。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财富分配与创造过程中间,只有虚实的交融,富人与穷人的利益共享才有社会的和解,富国利民才是根本。建立以民为本,以共赢为目标的国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实的方向。
落实到社会价值观,是“正义”,即公平、公正、公道、平等、平衡。“正义”在市场上是表现的公平公道的商品交换,感情上表现的慈善互助,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墨子说“有力疾以助人,有财勉以分人,有道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捐出去的是财物,得到的是心理上高峰体验,赢得社会的美誉,达到共赢的状态。由于人与人在人格上的平等,交往在“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的规则下实现共赢。成功人士要得到人的尊重,是靠品德和能力,并不靠以财欺人,以势压人。弱势群体要自尊自强,也会得到成功人士的尊敬。墨子也告诉我们“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墨子·修身》)。人心不平,更多的是由于经济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当然也有自身的因素。从个人角度讲,要“正心”。富要富得正大光明,穷要穷得有志气。所以提倡像洪战辉那样自强不息,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正心,是指保持不变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行为动机。各个阶层的人都要来正心,都要有自己不变的社会价值观。挣的是合理合法的钱,称为“正利”,正当的利益。人心正,人心善,大家才会愿意遵守“正义”的交往规则,不会去打法律的擦边球。个体的正心,爱从内心中自然生发出来,称作“良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讲良心之外,需要正义。“兼相爱”是情感的交流,“交相利”是财富的交流,是共赢的精神,称作“正义”的交往规则。因正义而达到共赢,这也是和谐的社会追求。这种和谐的状态,正是墨子描绘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这是理性交往。
从人心的角度,是情感的交往,是爱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包括异性之间,回眸一笑,对视一眼,就会产生爱的交流,情感的交流。这是由于阴阳和合产生的。正如正、负电极靠近产生电磁场,N、S磁极靠近产生磁场一样,人与人之间因交流而产生了在场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也产生了一个和谐的交往场。爱人之间,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小别胜新婚,对方已经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朋友知己也是如此,心与心的交流往往只在不言中。体现到市场交往和道德交往,就是诚信。
个体的思考,可以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因思考,人产生了个体的在场感。个体和社会群体还是有区别的。在两个人以上的社会群体环境里,就不能停留在自我的感觉上了,我思,就不一定我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新的交往场,因交往场而找到交往的感觉。自己的情感要寄托在别人身上
和平主义,人道主义!
《非攻》



子夏(2)的徒弟公孙高(3)来找墨子(4),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5)的破洞,和气的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6)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的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着园角上叫了起来道:

“阿廉(7)!你怎么回来了?”

阿廉也已经看见,正在跑过来,一到面前,就规规矩矩的站定,垂着手,叫一声“先生”,于是略有些气愤似的接着说:

“我不干了。他们言行不一致。说定给我一千盆粟米的,却只给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

“如果给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么,就并非因为他们言行不一致,倒是因为少了呀!”

墨子一面说,一面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8)!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9)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10),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12)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13)。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14)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15);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16)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块广场,摆着许多摊子,拥挤着许多人,这是闹市,也是十字路交叉之处。墨子便找着一个好像士人的老头子,打听公输般的寓所,可惜言语不通,缠不明白,正在手真心上写字给他看,只听得轰的一声,大家都唱了起来,原来是有名的赛湘灵已经开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17),所以引得全国中许多人,同声应和了。不一会,连那老士人也在嘴里发出哼哼声,墨子知道他决不会再来看他手心上的字,便只写了半个“公”字,拔步再往远处跑。然而到处都在唱,无隙可乘,许多工夫,大约是那边已经唱完了,这才逐渐显得安静。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问公输般的住址。

“那位山东老,造钩拒的公输先生么?”店主是一个黄脸黑须的胖子,果然很知道。“并不远。你回转去,走过十字街,从右手第二条小道上朝东向南,再往北转角,第三家就是他。”

墨子在手心上写着字,请他看了有无听错之后,这才牢牢的记在心里,谢过主人,迈开大步,径奔他所指点的处所。果然也不错的:第三家的大门上,钉着一块雕镂极工的楠木牌,上刻六个大篆道:“鲁国公输般寓”。

墨子拍着红铜的兽环(18),当当的敲了几下,不料开门出来的却是一个横眉怒目的门丁。他一看见,便大声的喝道:

“先生不见客!你们同乡来告帮(19)的太多了!”

墨子刚看了他一眼,他已经关了门,再敲时,就什么声息也没有。然而这目光的一射,却使那门丁安静不下来,他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只得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先生,又有一个你的同乡来告帮了……这人可是有些古怪……”门丁轻轻的说。

“他姓什么?”

“那可还没有问……”门丁惶恐着。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门丁也吃了一惊,赶紧跑在他前面,开了门。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还是忙?”

“是的。总是这样……”

“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

公输般不高兴了。

“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

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义不杀人的!”

“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知道着,却不争,不能说是忠;争了,而不得,不能说是强;义不杀少,然而杀多,不能说是知类。先生以为怎样?……”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

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20)。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

“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

“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明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21)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22)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23)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

“请呀请呀!”他指着辣椒酱和大饼,恳切的说,“你尝尝,这还不坏。大葱可不及我们那里的肥……”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他问道。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而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24)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大约很有了一些酒意:他其实是不会喝酒的。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

“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25)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26),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

Source: 《鲁迅全集--故事新编》1935年12月26日
和平?平等?
我喜欢看秦时明月 但不知道 嘿嘿 sorry!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展私学

老子主张: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庄子主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荀子主张: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孟子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展私学
老子主张: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庄子主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荀子主张: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孟子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 ,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 ,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 ,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关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

关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rn能如何展开写作文
大哥,要写作文你就得去看这几本书啊,孔子的思想在四书里面,后三个就是书名。
孔子最大的工作就是编缉《礼记》,因为当时的情况简直和文革时期差不多,下属干掉上级甚至君王,儿子干掉兄弟甚至老爸老妈,学生干掉老师等,都是经常发生的事,乱透了,所以孔夫子为了恢复社会秩序,至少能回到东周那样,所以编缉了《礼记》,
老子写了五千字《道德经》就人间蒸发了,他认为最和谐的社会制度是原始社会那样,虽然没有好吃好玩,但人人都开开心心,没有法律,但治安偏偏很好,那是因为人们都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别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当时的人很蠢。所以老子要求人人都要无为,当君王的要学会“愚民”。“愚民”不是说耍老百姓,而是要老百姓不要搞什么高科技,不要总想着“我要成功”“我要当第一”,要大家本分老实的过日子。
庄子是个超浪漫主义的人,比美国人还崇尚自由。你看他书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他写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告诉大家无求才是最快乐的,无为才是最潇洒的,曾有国君邀请庄子当宰相,庄子说“海龟本来自游自在,你为了尊重它,把它放在高台上当神仙祭祀,可是海龟其是十分痛苦,因为失去了自由啊!”
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不可能一家包打天下。法家的法制必须要,以防恶,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必须要,以佑善,兵家的诡诈必须有,以杀敌保自身,道家的思想也必须有,看清历史潮流,保持平常心。

你需要对诸子百家有个整体认识,一定要看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你会选出你自己喜欢的。

个人认为,对于国家来讲,孙子兵法是个得偿所愿的工具,就好像外科手术刀,儒家是辅中药,药效能百世不衰。

1、比如论语 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 抢出时间去建立,的确,儒家讲究有为,在现实中很合适。
2、而看老庄 则是在时光中顺应乐生~,说句时候,任何个人的理想和事业在人类发展史上都不值一提,我们的确需要有个平和心态。但控制不好的人发展成消极厌世就不行了,学道家得有慧根,得很聪明。道家是对社会美满的终极要求,儒家的有为做的好不好,最后可以用道家的标准来衡量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了。
我很佩服孔老夫子,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可以让中华民族永不消亡,其他的两本论语和孟子是分别记录这两位大师的话的,有一次学生问孔子为什么山上的树壮的被杀,山下的家畜病的被杀,我们是该壮还是不壮,孔子告诉他介于二者之间,这就是中庸,可以保证不被灭族。再加上一个好学,这个民族绝对是非常牛+。
看了孙子的东西 主要的收获是哪方面的呢?擅长对抗。增加有体系的智谋。
3、韩非子呢?他们都说 韩非子用人 有一套 适合 在公司 社会 官场 与人打交道看
法家,是有权术,但是只是内容的三分之一,还有法制和威势的追求。韩非子把法术势三者合在一起才是正道。其中法最牛,可保国家数世不竭,其他两者是保君主长时间在位,是维护君主个人利益的,而且掌握这两方面需要天赋。
孔子主张“仁”;孟子主张“仁义”;老、庄都是道家创始人和代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在其基础晌,还主张“超然物外”的境界。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
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look a book.
文章标题: 都说闲人发展了科学!为什么老子、庄子这种闲人不搞科学,而要墨子这个大忙人搞科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5029.html

[都说闲人发展了科学!为什么老子、庄子这种闲人不搞科学,而要墨子这个大忙人搞科学]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