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31 11:01: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死前,刘备召见了刘禅、诸葛亮、李严等人。
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十倍于曹丕,你一定可以安定蜀国,成就一番大事。如果我那个儿子,能辅佐好,就辅佐;如果不能,你就取而代之吧。
说完后,刘备又跟刘禅说:
你对待丞相,就要像对待父亲那样。
诸葛亮听到后,感动不已,泪流满面,回答道:我一定竭尽全力,用我的忠节保证,辅佐幼子,直到我死。
这就是著名的“白帝城托孤”。刘备不仅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还将蜀汉政权一并交给了诸葛亮,希望他能完成自己的遗命,剿灭曹贼,匡复汉室,还于旧都。
然而,诸葛亮没能完成刘备的遗命,蜀汉在刘备死后四十余年,终究还是亡了。
那么,刘禅为何能稳坐皇位四十余年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来给大家仔细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由于诸葛亮的辅佐。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很快,刘禅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并允许他开府治事。不久,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用通俗的话解释,刘禅是将蜀汉政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用刘禅的话说,是“政则葛氏,祭则寡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和政治有关的事交给诸葛亮,祭祀则由我来。用陈寿的话,是“政事无具细,咸决于亮。”
总之一句话,刘备死后,蜀汉政权自此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而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简直就是“神一般的人物”。每次蜀汉将领带兵打仗时,诸葛亮都会给他们留下一个“锦囊妙计”,并嘱咐他们,不到危险时刻,不要打开。
当然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否则也不会“六出祁山”,每次都无功而返了。但是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蜀汉是魏、蜀、吴三国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上下同心同德,没有一个贪官污吏,没有一个人抱怨不公,民风淳朴善良,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境界。
此外,诸葛亮坚持“连吴抗曹”的战略,这就让解决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他则可以放心地去攻打曹魏。
由于长年辛劳,诸葛亮于公元234年逝世于五丈原,带着永远的遗憾,与世长辞!
也就是说,从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蜀汉因为有诸葛亮的存在,而稳如泰山。刘禅则安稳地当了11年的皇帝。
很少有人知道,刘禅是蜀汉政权除诸葛亮与姜维之外,执意坚持北伐的第三个人,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执政,对于北伐蒋琬一直是消极对待,而作为蜀汉政权皇帝的刘禅居然专门下了一道旨意要求蒋琬北伐,蒋琬才不情不愿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
蒋琬之所以执政期间没有一次北伐,一是蒋琬能力有限,不足以担任北伐大任;二是蒋琬北伐的意愿不强,要不是皇帝刘禅逼的,蒋琬压根就不想北伐,虽然执政期间,蒋琬弄了一个从汉中沿汉水到上庸攻打曹魏的计划,这个计划遭到朝中大臣及军中的一致反对,刘禅还专门派了费祎来劝蒋琬,蒋琬终究没有实施就去世了。
刘备托孤诸葛亮
费祎执政期间,与蒋琬对于北伐的态度相似,同样是北伐意愿不强,同时费祎也没有领导过一次像样的北伐,费祎执政时期,北伐都是姜维来完成的,费祎不仅不支持姜维北伐,而且还一直打压姜维,迫使姜维每次北伐的总兵力不超过一万人,姜维正是迫于费祎的压力,前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姜维从费祎执政时期开始,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前后进行了11次北伐,虽然姜维最终的官职是位至大将军,算是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领导人,但姜维与诸葛亮不同的是,姜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在朝中也经常受到排挤,姜维不仅仅被宦官黄皓排挤,而且被诸葛亮儿子及其他几乎所有的大臣排挤。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当然也感受到了这种情况,为了保全性命和大将军的官职,于是带着手下士兵逃到了沓中屯田,姜维身为大将军居然也会怕成这个样子,可见蜀汉朝堂有多少人是反对姜维的。
虽然如此多的人反对姜维,但始终有一个人是支持姜维的,这个人就是后主刘禅,刘禅不仅支持姜维,而且一直在背后支持姜维北伐,刘禅算得上是蜀汉政权坚定的北伐派,刘禅为何如此支持姜维北伐?
先说刘禅有没有支持,然后再说刘禅为什么支持。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朝廷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北伐,或者消极北伐,看看蒋琬、费祎等人执政时的表现就知道了,姜维能在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前后有11次北伐,如果不是最高领导人刘禅的支持,姜维连北伐的机会都不会有。
姜维
即便是在蜀汉的晚期,反对北伐的声音更是强烈,包括黄皓、诸葛瞻等人都想把姜维拉下马,另立阎宇为大将军,却没有成功,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皇帝刘禅,对于大将军的人选,皇帝刘禅那是一票否决权,换句话说,在姜维四面楚歌,朝中不断有人攻击,甚至想把姜维拉下马的情况下,姜维始终没有被替换,根本原因就是皇帝刘禅在保姜维。
不断的事例印证了刘禅是极力支持姜维北伐的,这个不容置疑,刘禅这个皇帝,虽然算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也是能力较为平庸无能的皇帝,一个无能的皇帝,为何总是不断要求北伐,攻打敌国,他不怕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吗?
姜维北伐
有三个原因:
一、北伐是刘备和诸葛亮时代确定的国策。
这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中都有明确的说明,《隆中对》中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出师表》中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意思都非常明确,就是要北伐,统一天下,无论难度有多大,无论阻力有多大,北伐已经成为蜀汉的既定基本国策。
从刘禅的为人来看,他不是一个叛逆的人,而算是一个守成之君,刘禅能够延续先辈确定下来的国策,再加上刘禅能力不强,对于国策,他没有任何改变,只有一味的继承,两汉以孝治国,后一任皇帝大多能够继承上一代皇帝的心愿,刘禅也是如此,所以直到蜀汉灭亡,刘禅都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北伐。
诸葛亮北伐
二、北伐是蜀汉立国之本,关乎正统性与合法性。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三国时期一下子出了三个国家三个皇帝,这本来就是违背华夏民族传统精神的,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再加上刘备建立的朝代是”汉“,与刘邦建立的”汉“和刘秀建立的”汉“是一样的,从刘备的角度说,他就是想继承汉朝的遗志。
想继承汉朝,就必须统一天下,想统一天下就必须北伐,所以北伐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因为没有正统王朝是偏安一隅的,也没有一个正统王朝是不能统一天下的,为了正统性与合法性,刘禅才能坚定不移的支持北伐。
诸葛亮与刘禅
三、不北伐转移矛盾,内部斗争就会兴起。
蜀汉到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尤其是益州本土士族日益强大的实力与他们弱小的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益州本土士族与占统治地位的外来阶层,尤其是荆州派系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对外进行战争,那内部斗争就会不断发生。
别说蜀汉,看看东吴政权与曹魏政权,同样是如此,曹魏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让司马家族掌控了权力,东吴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让东吴的实力不断消耗,最终促成了晋朝统一天下,刘禅别的不懂,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所以他只有不断地北伐,转移注意力和矛盾,才能团结益州各派系,才能让蜀汉政权的统治更稳定。
刘禅是刘备的第一大长子,外号扶不起的阿斗。他把刘邦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家业毁于一旦,诸葛亮费劲心思当爹又当娘用尽一生去辅助还是没有将刘禅扶起来,没有完成兴复蜀国的大业,没有完成先帝父亲的遗愿。即便如此,这个扶不起的阿斗还是当了近30年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 诸葛武侯死后,安排了一个贤能的团队良好的团队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国家更是如此。诸葛亮生前悉心挑选了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贤能的队员,正是这样一个贤能的智囊团队,在刘后主的近三十年的执政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二.刘禅个人有自己的优势,并非乐不思蜀刘禅有着异于常人的政治智慧,在用人方面,刘禅对诸葛亮选用的人才都委以重任,听从别人的建议;在政治方面,刘禅有气量,关键时刻懂得放权,一直任用诸葛亮的班底;在人心方面,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懂得怎样得民心,让人心归附于自己。此外,他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并非随意受他人摆布,他能够辨别是非做出正确抉择,且懂得如何去做到仁君,让忠志之士得到重用,让贤能之才死心塌地跟随自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个人智慧所在,因此可以推出他能够长期执政将近三十年的内因所在。
三.刘禅懂得为君之道,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刘禅在位期间,延续先贤之鉴,他致力于分散相权,让朝廷不因相权过大而危及皇权稳定性,这使得他所执政的王朝得以长期稳定三十余年之久。再者,刘禅坚持守成,这也正是他的为君之道所在,可谓大智若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也正是这些让他在皇位上长期站稳脚跟,在位将近三十年。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