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普通人要怎么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做好准备,以便应对未来的苏联崩塌

时间: 2022-10-30 21: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普通人要怎么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做好准备,以便应对未来的苏联崩塌

勃列日涅夫追求重工业,这为何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线?

20世纪60年代,针对斯大林的专制行为,赫鲁晓夫在苏共十二大上提出了一份“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执政时期制定的各项政策以及个人崇拜行为,并称其为“暴君”。很快,全国掀起了一阵批判斯大林的浪潮。

曾经作为人们信仰的斯大林,现在突然成为了“人民的罪人”,这一行为造成了民众思想的极大混乱,也动摇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赫鲁晓夫推翻了斯大林的意识形态,但是却没有制定新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而是最终走上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内对斯大林的批判终于停止了,却开始了对上一任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全盘否定。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几乎放弃了改革,而是选择带着全国民众回到了斯大林时期的老路,大搞重工业和个人崇拜。

曾经相信的被批判了,现在批判的又要重新信仰,这一举措,也让苏联民众的意识形态彻底陷入混乱。

苏联解体的第二个原因,毫无疑问是经济原因。我们知道,十月革命之后,苏联走上了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国家的道路,这在当时是正确的路线,包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也是照着这条路走的。但问题就出在,苏联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却没有因时而异。

大力发展重工业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非常必要的决策,因为战时需要大量的军事支撑,全国建设初期也需要大量的重工业支持。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国内外环境已经不再那么严峻,苏联也由战时共产主义逐渐转移到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赫鲁晓夫原定的接班人是苏斯洛夫,而且给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通报了,包括中国党,都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后来发生政变,赫鲁晓夫下台,所有人都没想到上台的会是勃列日涅夫,因为他之前实在是给人印象太平庸无能了,谁上台都不会让他上台。但结果却真的是他,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至少苏斯洛夫作为当时被广泛看好的接班人,给外界的印象是不错的。而且,谢列平和苏斯洛夫在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但问题恰恰就在于,谢列平和苏斯洛夫的能力都比较强,在党内的影响力也旗鼓相当,所以,在赫鲁晓夫突然倒台的情况下,两个人无论谁上台,都难免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之前一直被认为平庸无能的勃列日涅夫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因为他平庸无能,之前在工作上基本上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政治就是这样,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对工作越积极,越容易犯错误,也就越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更容易得罪人,在关键时刻黑你一下。你什么都不干,就既不会犯错误,也没什么把柄了,更不可能得罪人。







因为勃列日涅夫上台是阴差阳错的结果,所以他本身也毫无准备,对上台之后应该干些什么也事先也没有认真考虑过。所以他上台初期的主要目标,就是平衡党内各派系,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大的政治动荡。很多人认为是他权术手腕高明,很快就铲除了潜在的对手,其实也不是。那些潜在的对手完全是互相厮杀,勃列日涅夫只要顺势而为,轻轻一推,就可以各个击破。


等到党内已经稳定了,该在国内外政策上有所动作了吧?勃列日涅夫确实看上去也算是干了不少事儿,尤其是利用六十年代方兴未艾的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对老牌帝国主义的打击,让苏联在和美国的国际霸权争夺中一度处于优势地位。在军事竞争上,也是下大力气增加军事投入,打搞武备竞赛,核武器数量一度超过美国。


但苏联当时的经济实力并未真正超过美国,经济结构问题严重,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投入如此之大,结果当然经济结构完全失衡,事关苏联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轻工业却长期没有什么发展,导致日用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也就是说,苏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的国际霸权,并未带给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因为勃列日涅夫为了保持国内稳定,不但没有对当时已经引起老百姓严重不满的官僚阶层的特权进行改革和打压,反而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以换取整个苏联官僚体系对他的支持,从而让原本就已尾大不掉的苏联特权阶层更加成为苏联老百姓的对立面,从而为后来苏联崩溃埋下了导火线。


所以勃列日涅夫的时期虽然苏联国力达到了巅峰期,但也是在他的任期内,苏联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而且矛盾日渐激化。因此,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才能以改革的名义获得苏联民众的支持,甚至到苏联解体的时候,苏联民众不仅没有感到惋惜,反而都非常欢迎。

在追求正工业的过程当中,忽略了国家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损伤,导致了国家发展缓慢,也就在这个层面上促进了苏联解体。
因为这样的方式已经动摇了国家的经济,也让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的不平衡,最终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因为勃列日涅夫追求重工业,使农业生产力逐年下降,最终导致国力空虚,引发苏联解体。

求 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联 军事方面资料

在苏联历届领袖中,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两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关于他的笑话最多,他的声誉最好。关于后一点,最近几天在俄罗斯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氏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前领导人则高达38%和43%。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氏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氏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正面角色。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长达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那么,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因为平庸躲过无数政治斗争,因为无能成为最高领袖
  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压根没有人会把这位性格温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语)同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职位联系起来。出生于1906年的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并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之处,但其升迁之路却异常顺利。1939年,年仅33岁的勃氏就担任了州党委书记,并在卫国战争中先后担任了第18集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过前线。
  战争结束后,勃氏连升三级,从1952年起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在当时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能力较弱的人,对谁都构不成威胁。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因此,在险象环生的权力场中,勃氏反倒躲过了无数灾祸。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当时,有人要勃氏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电话,他竟“害怕得差一点昏厥过去,后来被别人强拉硬扯到电话机前”。当听说赫鲁晓夫知道了政变的消息时,勃氏一下子扑到朋友的怀里,惊恐不安地说:“全完了,赫鲁晓夫会把我们统统枪毙的。”
  赫鲁晓夫下台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只好推举勃氏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这不是因为勃氏有什么特殊才能,而是因为他平庸、性格温和、没有野心……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当时,在许多人眼中,勃氏不过是个过渡性人物。每当政治局开会讨论重大问题时,勃氏的许多提议经常被否决,本人也多次受到其他成员的批评。为了自己的“威信”,勃列日涅夫甚至不惜向同僚们乞求说:“领导人需要威信,你们帮帮忙吧!”他还曾要求同事:当自己在群众大会上讲话讲到某一处时,请带头站起来鼓掌,以带动群众喝彩。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在几年内不动声色地剪除了谢列平等人的党羽,牢牢坐稳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大位。
  一个好猎手、一个飞车族、一个电影迷
  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赫鲁晓夫时代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
  勃列日涅夫选拔官员的标准很简单,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读过书,或来自他工作过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提拔。在给大量亲信委以重任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渐排挤他不信任的人。以至于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曾发过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样,有的人突然从这里出现,有的人突然在这里消失。”勃列日涅夫还有强烈的“舐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异常“宽厚”,竟用公款为子女营造豪华别墅。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也青云直上,在短短十年内,由一名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
  而勃氏本人的个人生活也颇受非议,据他的翻译苏霍德列夫回忆,勃氏有两件事干得极好:打猎和开车。他曾亲眼看见勃氏在打猎时一枪命中野猪心脏。1973年,勃氏访问美国时,尼克松送了一辆“林肯”牌轿车给他。勃列日涅夫马上拉着尼克松坐到车上,在狭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吓得尼克松和坐在后座上的翻译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执政后期,他则总泡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然后再招来他喜欢的演员,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和勋章。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迪斯科、爵士乐等西方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社会治安状况大大恶化。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纽约一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大力推行军备竞赛,发动侵阿战争耗尽国力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上世纪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力已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此时,美国在国外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在国内则面临着高涨的反战运动和“水门事件”的政治危机;中国则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所以,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整个国际形势发展对苏联有利,频频向美国发起挑战。就在这一时期,苏联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被苏联直接或间接地控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无一不是亲苏派。这时的苏联自己也承认,其对外政策“在当前条件下具有全球进攻性”。
  尽管勃列日涅夫后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条约》、《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等缓和军备竞赛的协议。然而两国关系却没有就此走上缓和轨道,反而由于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悍然发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而陷入了全面对抗。而正是勃氏发动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最终耗尽了苏联的发展动力。
  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晚年开启中苏关系正常化大门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也是中苏关系起起落落最大的时期之一。1964年赫鲁晓夫被政变推翻后,中国政府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党政军高级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的庆祝活动,顺便试探苏联的对华政策。在酒会上,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走到贺龙元帅面前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还不把毛泽东也搞掉?这样就天下太平了。”结果这句话将中苏关系再次推向冰点。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在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等人的强烈主张下,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为取得美国人的支持,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将消息告知美国方面。
  然而尼克松政府认为:一个强大中国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最可怕的是,一旦让苏联人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几天后,《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气得发疯,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此后,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但勃氏在执政晚期意识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接连发出积极的信号,为中苏关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拉开了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苏关系在勃氏手上达到了对立的顶峰,也开启了正常化的大门,这个时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
  俄罗斯人心态复杂看勃氏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个曾经令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
  然而在勃氏去世20多年后,俄罗斯人却开始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多于否定的总体态势,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与现在相比具有“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状况会比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国际格局一度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苏联解体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俄罗斯始终没有能够找回曾经的大国荣光。而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恰恰在俄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俄舆情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俄民众将跻身为世界强国甚至是回归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列为俄在21世纪的战略目标。在此情况下,俄罗斯人怀念勃列日涅夫及其时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俄罗斯人现在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因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两年能够保障面包的供应,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从国外用硬通货进口粮食。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严重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从而为苏联的覆亡埋下了隐患。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历史要求俄罗斯人民进行深入思考,维护稳定的代价是什么?稳定又是怎样转化成为停滞的泥淖?俄罗斯今后要实现重新崛起就不得不汲取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惨痛教训,而不能仅仅沉湎于这个时代表面的显赫背后。
兵器知识曾经出了一本增刊,全部介绍苏联的主要装备和军工实力,挺好,你可以上网去找找。

历史问题-19勃列日涅夫时期

19、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rnrn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rnrn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rnrn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rnrn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rnrn正确答案是D,我选的是C、当时人民生活改善了么?请详细解析,为什么D正确,C不正确?
勃当政的七十年代是苏联国力的巅峰,GDP接近同期美国的三分之二,各种物资充足,人民生活富裕,军力也十分强大,在世界各地都采取攻势。而美国因为越战的失败,面对咄咄逼人的苏联一直才采取龟缩防守的策略。整个欧洲都对华约集团的装甲洪流忧心忡忡,那时确实是苏联最美好的时光。所以答案D确实是最贴切的。
需要指明的是,凤凰网的这篇文章本身就掺入了私货,把“抗拒改革”当成了一种原罪。需要分析的是,“改革”究竟是改什么革?经济改革也许可以增加社会活力,而现在某些媒体声嘶力竭整日叫嚣的“体制改革”又是什么?众所周知,苏联最终就是死于激进的体制剧变,而后经济巨幅衰退,国力一蹶不振,这样的改革让谁受益?人民,政客,还是那些寡头?某些包藏祸心的人把“改革”当成颠覆当前体制的工具,关心国家的人一定要擦亮双眼,认清忠奸,不要莫名其妙地就做了《动物农庄》里面的应声羊。
C错的原因是当时美苏争霸,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投入的太多,拖累了经济的发展。就是说,重视的是军备竞赛,而不是科技发展。(军事的研究只是科研的一部分)
D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当时美苏争霸,苏联取得优势,美国处于守势,国力增强的体现。
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1965年至1981年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倍,国民收入增长1.44倍,工业产值增长1.77倍,农业平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增长50%。勃列日涅夫认为“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是完成一切国民经济任务的前提。为此,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1965年的326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亿美元,即增长了3.75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

你自己可以想象,他在任期间,连美国都要和中国建交,缓和中美关系来拉拢中国,当然也有美国遇到麻烦的原因。可见当时,苏美之间苏联还是占有相当的优势的。
重点在于问题中的为什么称当时的苏联为“盛世”,当然是D。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它是苏联发展的停滞期。
是的,那是相对以前来说的,人民生活有变化;当时国家重视发展国防企业发展,并没有把科技用在经济建设上。

如何看待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史上的定位

  据了解,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家实力历史性地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历史尖锐矛盾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
  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20多年后,俄罗斯人民依旧十分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大大多于批评的总体态势,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一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他的国际声誉是最好的。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列日涅夫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领导人则高达38%和43%。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列日涅夫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非常正面角色。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与现在相比具有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状况会比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国际格局一度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俄罗斯始终没有能够找回曾经的大国荣光。而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恰恰在俄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俄罗斯人民在赞扬和缅怀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同时,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后期的9%。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文章标题: 普通人要怎么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做好准备,以便应对未来的苏联崩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577.html

[普通人要怎么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做好准备,以便应对未来的苏联崩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