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30 16:00: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说起历史上有记载的变法,较为耳熟能详的要属商鞅变法了,为什么叫商鞅变法呢?因为提出变法的这个人叫商鞅,也叫卫鞅、公孙鞅,姬姓,卫国人,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改革家,政治家。
商鞅变法实行后,使得秦国一跃成为了强国,为之后的统一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单看这一点,这次变法还是成功的,然而,变法带头人商鞅在最后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那这其中究竟是有怎样的因由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投奔魏国却没遇到伯乐商鞅自幼便聪慧好学,长大后更是想要找一片天地可以让他一展才华,只是在他看来卫国弱小,并不足以让自己大展身手,于是,他便来到了魏国,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属于以自身利益为主国家利益为辅的人,当年在他刚任相不久便排挤掉吴起这件事就看得出。他是不会让有才华的人站在自己的头上,就算年轻有才的商鞅来到公叔痤这里,也是得不到什么重用的。直到公叔痤重病在床之时,他才向来探病的魏惠王举荐了商鞅。还对魏惠王说:“若您不用此人,一定要杀掉他,以免日后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对于公叔痤的话却不以为意,认为是病的糊涂了,胡言乱语,自然不会采纳他的两个建议。公叔痤一看自己的担忧和举荐魏惠王均不采纳便找来商鞅,劝他赶紧离开魏国吧。商鞅自知在魏国是无法得到重用了,便将目光投在了正在招募人才的秦国。
商鞅在他乡秦国绽放光彩辗转来到秦国的商鞅,托人引荐后见到了当时秦国的君主秦孝公。
商鞅对于秦孝公虽然是满怀期待,但是他也不傻,在没有摸清楚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之时,也是不会轻易亮出自己底牌的。所以他与秦孝公的见面先后有三次,前两次的见面商鞅说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无非是些大道理和别人的前车之鉴,听的秦孝公睡意昏沉,显然这样的话题是不能引得秦孝公重视的。
经过前两次的试探,商鞅明白了这位秦王的真正意图,直到第三次见面,商鞅提出了强国图霸的话题,果然,此话正和秦孝公的意,两人一拍即合。商鞅也被授予左庶长之职位。(相当于丞相)
商鞅终于找到了秦国这个最合适他的平台,之后便是以图霸为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举措。最重要的就是要变法,让秦国在最快的时间内,有一个全新面貌,国富兵强。
然而历史上每一次的变法维新都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触碰到个人利益,利益遭到损失的人皆不会心甘情愿。但是废旧立新是每一个变革中又必须存在的,这也就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一个不小心就会造成朝内政治的动荡和人心不稳,秦孝公虽然有心改革,但是也要顾及到其他大臣们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商鞅舌战群儒的辩论大赛。
商鞅舌战群儒,启动新规变法此次的辩论大会主要分为两个队,甘龙、杜挚代表反对变革一队。商鞅是同意变革的一队,秦孝公心底里是愿意变革的也是支持的,但还是有担心会因为变革而带来不好的后果,便迟迟难以下决定。但是在商鞅巧舌如簧的游说下打消了最后一丝顾虑决定支持商鞅。过程还是很精彩的,这里不做过多详说,商鞅所持大致意思就是:智慧的人不必在意别人的议论,不必去附和世俗的偏见,也不必同百姓去讨论如何变革,只要让他们享受到利益就可以了。整个辩论过程其实属于一边倒的状态,没有意外的最终敲下了正式变法的开启键。
商鞅变法先后经历了两次,这里就大概说一下主要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开垦阡陌,种植庄稼。私人开垦的荒地土堆等皆属于个人,土地允许买卖。
实行县制:建立县制,以县为行政单位,便于集中中央政权。
耕织和战斗:鼓励农业发展,男耕女织。军中职位高低以杀敌立功为准。
实行连坐之法:实行轻罪重判,五人为一组,亲人朋友夫妻之间都不可以包庇,有罪要及时上报,否则全部有罪。此法也适用于军队。
迁都咸阳:便于发展,将原有都城雍城迁移到咸阳。
废除旧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度、废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严苛的法律和大刀阔斧的改革自然惹得许多人不满,首先就有一些利益受损的贵族,其次百姓对于变法也是议论颇多。就连太子驷也是持反对意见,并提出质疑。按照新规条例,太子这是犯了议论新规的罪责。按道理来说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话说回来谁能真的因为这点事就把太子给咔嚓了呀,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是毫无动作,这让百姓怎么看,再严苛的法律也难堵住悠悠众口呀。商鞅左思右想,还真就让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他去见了秦孝公,商鞅说:“此时正是新规初立,若放任此事不管,恐会有损新规威严,不如就追责太子的两个老师吧,这样也算对百姓有个交代。”秦孝公认为此法甚好,就这样,两个替罪羔羊出现了,一个被割了鼻子,一个脸上被刺了字。这一招杀鸡儆猴让百姓不再敢多言,新规也得以顺利实施。
虽然商鞅死后尸体被处以车裂,但他的政治改革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
历史上有志实施改革策略的帝王、君臣有很多,而商鞅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人中得到如此的知名度和认知,其原因是商鞅的变法改革开启了秦国的强军之路,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基础,但其前提也离不开秦孝公的赏识。
商鞅变法的典故能够流传至今,可以说这次变法是成功的。世人之所以能够记住商鞅变法大多是因为它是秦统一六国的开始,但变法的过程中肯定是艰难的,历史上任何的变法革新都会影响到一部人的利益,尤其会遭到贵族富人的阻挠,商鞅也不例外。
商鞅提出的革新变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秦国传统贵族的利益,得罪了当时的保守派,当时贵族势力还是很强大的,而太子依附保守派,需要他们的支持,由此也得罪了太子,这也为商鞅最后的结局埋下了祸根。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很快成为了保守派的眼中钉,而新继位的秦国国君为了稳住保守派,下令捕杀商鞅。
商鞅最终的结局是很悲惨的,死于自己的法律,死后尸体被五马分尸。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明白自己的处境,预料到新王登基自己会遭遇不测。于是试图逃亡,但逃亡失败,关于商鞅逃亡失败,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的故事,其真实性现在无法考证,但其原因作法自毙确是事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