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乌克兰战争可能将在世界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时间: 2022-10-29 15:01:3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乌克兰战争可能将在世界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乌克兰政府军 为什么打不过民间武装?

  乌克兰内战至今,残酷的现实摆在美欧人的面前,那就是相对精锐的乌克兰政府军被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全面打败已成事实,可以说出兵东部的乌克兰政府军已完全被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包了饺子。现在,乌克兰东部已完全在民间武装组织的掌控之下直到南部沿海,乌克兰分裂已成事实,而且东部已成为俄罗斯的一道防火墙,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的现实。
  到底是什么原因,无论从人员数量还是武器装备包括人员素质等方面对比,东部民间武装组织能够击败相对精锐的乌克兰政府军呢?而且乌克兰政府军还有西方国家的军事指导,甚至有西方国家的武器支援,面对东部民间武装组织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被彻底打败。难道真如乌克兰政府所指出的是因为俄罗斯的军队直接参与了战争?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真没有看到任何证据证明俄罗斯直接参与了东部民间武装组织,虽然确实有嫌疑,而且俄罗斯确实也希望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取得胜利,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俄罗斯军队真参与了此事,对于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西方国家出动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乌克兰政府军来说,至少西方国家拿不出直接的证据。其实,无论俄罗斯暗中帮助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乌克兰分裂已经成事实,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取得了胜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乌克兰分裂。那么,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组织为何能够轻易打败相对精锐的乌克兰政府军呢?丁丁认为并不在于俄罗斯暗中帮助,而在于以下三个根本原因:
  一是民心向背是乌克兰政府军被击败的根本原因。自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以来,虽然被美国培养的所谓精英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但失去了民心,越来越的乌克兰老百姓尤其是东部乌克兰人并没有看到颜色革命给老百姓带来任何实质的好处,而且令国家陷入动乱,经济衰退严重,而且上台的领导人同样腐败至极,让乌克兰人看不到未来有什么希望。特别是东部地区是乌克兰的经济中心,而主要由俄罗斯人组成,过去,在前苏联的领导下,生活相对幸福稳定,所以,取得政权的新一代领导人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而东部要求独立的领导人,提出了新的政治纲领,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在独立公投中,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支持东部独立的,说明了老百姓拥护现在的独立政权。民心如此,政府军要想击败由老百姓组织的军队当然相当困难,政府军进入这个地区,自然得不到老百姓的帮助,如同聋子和瞎子,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被消灭才怪。
  二是政府军队面对的是老百姓,他们在心理上已经动摇。政府军相对于民间武装来说,虽然装备精良,但他们面对的是老百姓,而且他们也来自于老百姓,尤其是许多军人就来自于东部地区,或者就是俄罗斯族,他们并不想伤害老百姓,这样,他们进入东部地区要么投降要么做做样子,或者干脆为东部民间武装输送武器,如此之政府军队,又如何能够打败东部民间武装呢?这也是东部民间武装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相对精良武器装备的根本原因。
  三是政府军完全依靠西方军事专家的指导,并没有与乌克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虽然在这场内战中,乌克兰政府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有装备有人员有军事技术,但是,国外的专家只知道根本自己国家的实情来指导,对于乌克兰的国情和东部实际情况并不掌握,一场战争如果不与实际情况结合,失败就成为自然,正是当年红军受德国军事专家指挥差点全军覆灭一样是同一个道理。
  四是民间武装运用战术相当得当。丁丁怀疑东部民间武装组织中有毛泽东一样的人物,自乌克兰新总统上台之后,再加上马航客机正好坠毁在这个时机,乌克兰政府指控是东部民间武装和俄罗斯勾结击落客机,并且似乎有图有真相,在天时地利和人和方面都不利东部民间武装组织之时,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企图一举消灭东部民间武装,而且在开始初,乌克兰政府军似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迅速攻城略地,占领了大片民间武装控制的城市,东部民间武装似乎不堪一击,乌克兰政府自然信心满满,大肆吹嘘其战果,还举办了所谓的军演,没有想到,攻防态势瞬间改变,不到一个星期,传来的却是东部民间武装将政府军切割围困在四个孤立的据点消息,而且将南部沿海地区也占领了,政府军的海上力量也被政府军消灭,可以说几万政府军被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包了饺子,随时有被彻底消灭的可能。可以说乌克兰政府已没有力量前去解围了,因为政府军已到了无军可用的地步。无论如何,这似乎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果东部民间武装组织有足够的野心,甚至可以迅速攻占首都基辅。其实仔细分析这场内战,其实是东部民间武装组织采取的是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集中消灭分散各地的政府军,再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分割围攻政府军,然后切割包围消灭,让政府军首尾不能顾。这其实是典型的毛泽东战术,要么是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出现了毛泽东式的人物,要么是精通毛泽东的战术,因为此时的乌克兰和当年的中国极其相似,再加上运用了相同的战术,即使装备差,人员少,同样能够取得辉煌的战果。
  乌克兰政府军完败于东部民间武装组织,实在怪不得别人,虽然乌政府到现在都在指责是俄罗斯的原因,但仔细想想,在自己有美欧的支持下之所以完全,完全是自己败在了自己手中。现在的乌克兰政府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迅速发展经济,有效的遏制腐败,让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有效的改善,然后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民间武装的口味会越来越大,随时都有攻占基辅的可能。所以,乌政府现在关键问题不是向东向西的问题,而是根据国情和地理优势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问题,一味的想依靠别国来发展国力,只能是让国家越来越衰弱,最后祈求做狗都不会有人愿意要,因为别人会认为你是一只赖皮狗,可以说如果乌克兰这样发展下去,不但会四分五裂,而且要么会被别人抛弃,要么会成为别国的土地。所以,一个国家要强大,政通人和,有国际地位,唯一的办法是靠自己,在这个方面,乌克兰还真应该向韩国学习。
那不过是虚假宣传而已。按照这些虚假宣传的说法,叙利亚政府军早就毙伤了十多万的所谓恐怖分子,叙利亚早就应该恢复正常秩序了,西方的阴谋早就失败了。结果呢?叙利亚还是继续僵持内战,和政府军对抗的势力非但没有被消灭,还出了个伊斯兰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也是一样。按照虚假宣传的说法,乌克兰政府军早就比消灭十多万了,早就没有什么实力继续打仗了。结果呢?结果就是乌克兰叛军的地盘越来越小,号称被消灭的乌克兰政府军部队正常返回基辅,俄罗斯刚开始是给叛军装备,后来一看不行,干脆自己直接上,结果损失不小,但是局势依然没有任何转机,于是无奈才同意和谈。所谓的打不过都是误传,真要打不过,为啥是叛军的地盘越来越小?所谓的民间武装从一开始就是俄罗斯武装的,后来干脆就是俄罗斯军队。
因为原本作为前苏联成员国的乌克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大半原苏联武装力量全在东乌,苏联的精锐老兵把高度腐败训练水平低下的乌克兰新兵头给锤烂很难理解吗???装备好有屁用,海湾战争,苏联的完整作战体系活生生被萨达姆拿去打出来个翻版一战,再好的武器在坑比士兵手里就是堆废铁
这里面有俄罗斯的大力支持。
后面的~是俄罗斯的武器

梅德韦杰夫:乌克兰可能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乌克兰若消失,对西方影响几何?

乌克兰作为欧洲的独立国家,目前与俄罗斯发生战争已经极大地影响欧洲以及整个亚太股市。乌克兰爆发战争之后,多个主要市场的股市都发生了较大波动。战争一爆发,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产生了波动。不仅是金融方面,乌克兰还是全球半导体原料的供应商,美国超百分之九十的半导体原料产量都来自于乌克兰。乌克兰的局势一旦产生波动,会导致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发生波动。不仅是半导体行业,乌克兰的许多产业包括航空航天,汽车,有色金属等等,都已受到战争影响。乌克兰也是被誉为西方的粮仓,国家的不复存在,终将使得欧洲许多仰仗乌克兰粮食产量的国家在短时间的粮食供应遇到问题。由于俄乌战争,乌克兰的部分地区暂时已经无法开启春耕,全球粮价一直在走高,这种情景或许会一直持续到今年的年底,甚至明年来春。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实际上这场危机对于乌克兰、俄罗斯和欧洲都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乌克兰遇险之后,其实对欧洲只有坏事没有好事,他们不仅会失去西方的粮仓,也会失去屏障。本是独立的国家遇难,只会造成许多民众四处奔逃,离乌克兰最近的欧洲自然会遇到怎么处理大量流民的问题。流民的影响只会导致目前正在应付着疫情和经济下滑趋势的欧洲更加捉襟见肘。国际各国的利益应该从共同利益出发,只从自己国家出发,最终只会让自己国家入局。乌克兰失去独立地位,其国家的许多问题都要摆在邻边国家面前,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主意。乌克兰在欧洲实际上起着多方面协调的作用。

如果乌克兰消失的话,对于西方世界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乌克兰是全球半导体原材料的供应商,很多国家的半导体材料都是来自于乌克兰的。
乌克兰作为欧洲的独立国家,目前与俄罗斯发生战争已经极大地影响欧洲以及整个亚太股市。乌克兰爆发战争之后,多个主要市场的股市都发生了较大波动。战争一爆发,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产生了波动。不仅是金融方面,乌克兰还是全球半导体原料的供应商,美国超百分之九十的半导体原料产量都来自于乌克兰。
如果乌克兰真的在地图上消失了,那么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而且西方国家也不敢随意去得罪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大的国家。

19世纪50年代主要发生在乌克兰南部的国际战争是什么?交战双方各是谁?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后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也加入了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七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表 面起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提出为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在“圣地”建立俄罗斯的保护地的要求,这个要求被君士坦丁堡的苏丹拒绝。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的企图。俄罗斯在苏丹拒绝后决定以此作为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附属国。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逐渐的、内部的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将它在欧洲的势力不断扩大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一个通向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此时显然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争取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英国和法国反对俄罗斯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罗斯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它们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

战争过程
1854年底英国和法国对俄罗斯宣战,1855年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这个同盟。奥地利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但并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上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并没有主动参加这场战争。塞瓦斯托波尔被围攻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堡垒,此后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

战争时间表
1853年7月3日:俄军开入多瑙国家。
1853年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3月27日和3月28日:英国和法国向俄罗斯宣战。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防御联盟协议,这个协议在这场战争内有效。
1854年7月底至9月:在奥地利的压力下俄罗斯撤出多瑙国家。
1854年8月16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奥兰的一个要塞被占领。
1854年9月14日: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并开始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12月2日: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
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加入战争。
1855年5月22日:英法舰队进入亚速海,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
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帝国、俄罗斯、萨丁尼亚、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巴黎和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域被保证,黑海内不得驻军。
战争后果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之间的神圣联盟终止。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罗斯的关系变好,与奥地利的关系变坏,而俄奥之间的关系恶化。英国与法国在战后也开始与俄罗斯修好,因此奥地利日趋孤立。到此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支配地位,但这个地位日益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则日益增高。由此欧洲各强国之间的势力均衡开始对奥地利不利地变化。奥地利的削弱同时也使皮德蒙特-萨丁尼亚不断增强。皮德蒙特-萨丁尼亚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起了一个支配性的地位。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德蒙特-萨丁尼亚达到了建立一个意大利王国的目的。

战争的意义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今天大多数人已经将这场战争遗忘了,但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犟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既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随军记者首次参加并可以在同日将战况报告给家乡的报纸。由於一个英国军官的错误,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钟的攻击行动中,就造成了约900名英国骑兵的丧生。当晚《伦敦时报》就报导了这个损失,在英国掀起了一场危机。此外在这场战争中记者还第一次使用了摄影术来记载战争的残暴和英雄事迹。

损失和英军对其野战医院的改革
在这场战争中共约50万人死亡,其中英军的损失最高。大多数士兵不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和野战医院的条件差而死于其战伤。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改善了野战医院的卫生条件,仅此一项改革就大大地提高了受伤战士的生存率。战后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
不清楚

听说这次乌克兰克里米亚事件,环球不是认贼作父,而是认祖归宗?

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A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克里米亚问题,还要从克里米亚的地理和历史说起。

                         


  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像一个菱形的锥子一样直插进黑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俄罗斯乃至前苏联时代大名鼎鼎的黑海舰队,即驻扎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角的塞瓦斯 托波尔。苏联解体时,俄乌两国为了黑海舰队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虽然最终达成协议,但是关于塞瓦斯托波尔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俄罗斯想长期租用此地作 为黑海舰队基地,但是乌克兰并不愿意。根据1997年俄乌签署的租赁协议,在2021年5月之前,俄黑海舰队必须滚蛋。

  再回到克里米亚的历史。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克里米亚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哥特人、匈奴人到可萨人,从拜占廷帝国、金帐汗国到奥斯曼帝国,克里米 亚的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十八世纪后期,日益强大的沙俄逼迫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的独立。1783年俄罗斯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版图。

  1853年至1856年间,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我们小时候的课本上叫克里木战争)爆发。这场因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而引发的沙俄与欧洲世界的战争是一战 前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起因有着复杂的宗教背景,但宗教的名义之下,实质上还是为了扩张地盘的需求。一开始是沙俄同土耳其打了起来。但沙皇尼古拉一 世的东扩计划使得整个欧洲大陆都感到了危机,于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参与进来。但是最终导致尼古拉一世失败的是强大的英法的介入。俄土战争变成俄罗斯同欧洲 诸国的战争,这是尼古拉一世所没想到的。从多瑙河到克里米亚,沙皇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签订城下之盟。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无线电通 讯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联军的长官利用无线电从千里之外指挥前线作战,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军事后勤体系发展为一个独立部门,工 程保障、战地医疗、后勤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现代战争或者战斗中官兵们统一对表确定时间,就是在法军进攻马拉科夫要塞中第一次采用的。

  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俄国此后的农奴制改革。而远在大洋彼岸本来和此事无关的美国人则意外捞到了一笔好处。因为担心紧挨着英属殖民地加拿大的阿拉斯加被英国人趁机占领,抱着与其白白丢失,不如卖了换钱,同时也让美国制约英国的考虑,沙俄非常急切地希望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阿拉斯加和美国本土之间隔着一个加拿大,美国本来并没有染指阿拉斯加的意图,现在来了一个上门买卖,不要白不要。1867年10月,阿拉斯加正式成为美国领土。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仅仅是740万美金。这真是史上最便宜的一次领土交易。

  再回到克里米亚。并入沙俄版图后,克里米亚成为了俄罗斯联邦的一员。二战后期,斯大林以克里米亚半岛鞑靼人与德国合作为由,将大量居民流放中亚,大多数人 惨死异乡。1945年2月,出于重新分配战后世界格局和敦促苏联对日作战的考虑,美苏英三国首脑在克里米亚的海滨度假胜地雅尔塔举行了一次秘密会晤,签订 了著名的《雅尔塔协定》。美英背着中国做出了大量损害中国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宣战的承诺。

  战后的1954年,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俄罗斯“结盟”300 周年,赫鲁晓夫大笔一挥,将原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划给了乌克兰。这就是现在克里米亚属于乌克兰领土的起源。虽然划归了乌克兰,但是因为长期属于俄罗斯领 土,克里米亚人民的俄罗斯情结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情结一样,都是根深蒂固的。划归乌克兰后,虽然官方语言规定是乌克兰语,但实际上克里米亚人民的日常语言 依然是俄语。1991年,借苏联解体之机,本来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克里米亚差点闹了独立,最后在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协商中,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留在了乌克 兰版图内。

  由于历史上和俄罗斯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黑海舰队的存在,克里米亚随时都可能成为俄乌两国的火药桶。乌克兰地处俄罗斯与欧洲大陆的缓冲地带。乌克兰向俄罗斯倾斜得多一点,克里米亚基本上就平安无事;乌克兰 向北约倾斜多一点,克里米亚就有可能成为导火索。

      此次乌克兰事件中,俄罗斯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政局的变动无疑将影响乌克兰日后的外交走向。以俄罗斯的强硬铁血,一定是趁乱收回克里米亚,一劳永逸解决黑海舰队驻地问题,同时以克里米亚问题解决方式,威慑乌克兰及欧美,不要挑战俄罗斯的底线!至于克里米亚全民公投以及合并手续的完成,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楼上的说法是不对的。1918年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苏联,在内部确定加盟共和国行政边界的归属。并不是国家主权归属问题。克里米亚从1783年叶卡捷琳娜沙皇时期开始,就并入俄罗斯版图。在这以前。这块地方先后被十来个国家占领过。到14世纪以后,多数时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后来爆发十多次俄土战争。克里米亚在俄罗斯与奥斯曼、拜占庭之间多次易手。直到1783年开始一直归属俄罗斯。到十月革命苏联成立后仍属俄罗斯联邦。当时乌克兰也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从未归属过乌克兰。直到1954年,赫鲁晓夫不知怎么脑子一抽。说是“为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把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人民的礼物赠送给乌克兰人民。这本来是苏联自家国内行政区域划分。当然大家没什么意见。就像我们50年代国务院决定把原属江苏省的松江、崇明等几个县划归上海市。谁会在乎?而问题出在苏联解体了。这样以讲俄语的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的克里米亚就不愿意归乌克兰管。而希望独立或重回俄罗斯。所以说它是认祖归宗并无不可。
他那个风格就是这样:喜欢带点夸张,以至于夸张的过于站队,招一些人产生反感心理。

搜狐更喜欢夸张,不过他是标题党,小题大做的效果是:看到他的题目,的确不由得想看下去,但看完了就反感的下次连他的网站都干脆不想进去,对他的题目眼不见心为净。

  克里米亚仅仅是乌克兰的养子,克里米亚的生父是俄罗斯。
  克与俄的历史、人文联系千丝万缕,17世纪时就是俄土,多数居民是俄人,这次以绝对多数自决入俄,在世人面前,合法“证据链”形成。尽管俄大兵压境授人以柄,克公决过程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主流民意有利于俄罗斯。乌克兰一定反对,欧美一定带头干预,俄一定坚持。
  欧盟这次是德国挑头,德与俄不愿决裂。美国在俄一侧没有太多地区利益,不愿搞的太僵,引发冷战第二季。乌克兰丢了养子,气归气,如果没有太大连锁反应,不会进一步分疆裂土,还是要避免远交近攻,与俄交好是重要选项。大趋势是一步步脱敏降温,除非乌克兰再度大量失地,或出现其它突发事件。(几天前,我这么看)

  +++++++++++++++++++++++++++++++++++++++++++++++++++++++++++++++++++++++++++

   昨天上网看到一个漫画,挺有意思,顺手贴在这里。

           

  红色大字,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动词是“操”,名词是“欧盟”。北极熊涂好这句话便提着涂料罐扬长而去,根本不理会别人怎么大声嚷嚷。

  这幅画,画出了俄罗斯此时的心态。一是俄对欧盟的轻蔑,“我家里的事,你扯什么淡”,故意倒过来3个字母。二是对欧盟的愤恨,“半路杀出个你来,是来坑我的,我恨死你了”,手榴弹画的醒目。

  俄罗斯这次的自我感觉,一定是得理不让人。“克里米亚(原名克里木)——我走丢的儿子回来了,你们嫉妒我是吧?”

1918年,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1954年5月,为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联邦合并300周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令将克里米亚州划归乌克兰。1992年,克里米亚议会先后通过“克里米亚国家独立法”和“克里米亚共和国宪法”。此后,由于乌克兰政府的反对,该宪法被取缔。2021年3月,克里米亚议会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但未获得乌克兰的承认。2021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加入俄罗斯。那地方本来就是属于俄国的

世界大战相关知识

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世界性战争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政治目的
  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规模
  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战争引起革命
  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联盟斗争激烈
  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编辑本段第一次世界大战
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位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三条战线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军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灾难深重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意义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9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著名战役:不列颠之战 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之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诺曼底登陆战 攻克柏林
二战时间及国家
  1939.9.1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   参加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7国,前三国是这一阵线的核心。   参加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苏联、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宾、阿比西尼亚、伊拉克、巴西、玻利维亚、伊朗、哥伦比亚、利比里亚、法国、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拉圭、委内瑞拉、乌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47国。   按照国际会议的协议,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和地区。丹麦、阿根廷、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联加盟共和国)因为是联和国的创始会员国,所以也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   此外,还有3个国家是宣了战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10日对日本宣战、阿尔巴尼亚(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对英国宣战、暹罗(今泰国)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与日本签订攻守同盟,并于1942年1月对英、美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队伤亡总数约5000万以上(苏联伤亡就达千万以上),无辜平民伤亡人数高达9000万。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瞻性研究
  青年学者刘周在“关于人类前途的预言”一文中提出了关于世界统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瞻性预言称为刘周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息战
文章标题: 乌克兰战争可能将在世界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449.html

[乌克兰战争可能将在世界史和世界军事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