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拜占庭时期的一些名画大都是什么主题

时间: 2022-10-28 13: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拜占庭时期的一些名画大都是什么主题

意国行记:绘画篇——佛罗伦萨画派

    意大利之行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休闲度假,而是为了欣赏西方绘画和雕塑的主要艺术作品,在罗马的波格赛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学院美术馆和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充分接受了一次艺术的洗礼。一路上看了许多名家名画,深刻感受到:名画之所以为名画,是因为看它的人完全被它的美征服,且这种美的享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不愧是天主教国家,意大利古典绘画的主旋律是宗教题材的壁画、祭坛画,题材仅限于圣家族成员和十二门徒肖像、圣母领报、耶稣卸下十字架、圣母哀悼基督、圣母领报、圣母升天、基督升天、上帝创造人、最后的晚餐、最后的审判这些,流传下来的画作都或多或少涉及以上主题,无论是美术馆、教堂还是博物馆,都有太多的宗教画,直至到后来看到完全审美疲劳。但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首当其冲的便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欧洲绘画之父”的乔托·迪·邦多【Giotto Di Bondone 1266-1337】。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乔托的画中人物一扫古老的拜占庭生硬陈旧的方式,开始用真人做模特,因此他笔下的圣母、圣子和门徒都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代的诗人但丁曾在《神曲·炼狱篇》中提到过乔托老师慧眼识乔托的故事。

    这幅画拍摄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作于1295-1330年。虽然并不是乔托的代表作,但也能从中窥见乔托绘画的特点。锡耶纳是托斯卡纳地区与佛罗伦萨匹敌的城市,锡耶纳的画家不像佛罗伦萨的乔托那样彻底地跟以前的拜占庭传统决裂,他们尝试着给古老的拜占庭样式灌注新的生命,其中西莫内·马丁尼和利波·梅米创作的祭坛嵌版画《圣母领报》,身躯修长,曲线柔和,布局精巧优雅。这是我所见过的圣母领报主题的绘画中最美的一幅。神奇的是,这幅画并不在锡耶纳,而是被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所收藏。

    15世纪后半叶的佛罗伦萨艺术家致力于解决生硬对称的画作问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6-1510】,著名的美第奇家族常委托这位画家作画,最有名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春》,据说都是美第奇家族最有名的那位“豪华者”洛伦佐委托所作。乌菲兹有一个波提切利的展馆专门展出波提切利的作品,让人一次看了个够。

    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佛罗伦萨向拜占庭的知识分子及主流的希腊文化敞开了大门。迫于土耳其帝国的威压,绘画题材流向古典文化方向。其中绘画史中地位非常高的《维纳斯的诞生》,是波提切利及佛罗伦萨画派新柏拉图主义的巅峰之作。维纳斯出现在海上,站在象征着女性的贝壳上,在风神的帮助下把她吹向海边,粉色的玫瑰花翻飞,海水波光粼粼,维纳斯即将登岸之际,胸前围着桃金娘的季节女神为她披上缀满花朵的衣物。他的维纳斯是如此之美,表情如此纯真无邪,以至于我们忽略了她身体不合理的地方,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无限娇柔、优美的女性,是从天国飘送到人间的一件礼物。

    在美术馆里看到的维纳斯诞生这幅画,比想象中的颜色要柔和很多,并非金光闪闪,相比之下,波提切利的《春》才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这幅画同样是以维纳斯作为核心人物,但这里的维纳斯衣着较身边的人稍显朴素,画面最右侧以此是风神、花神、森林女神,维纳斯头上的丘比特射箭方向指向美惠三女神,最左侧为众神信使和音乐之神赫耳墨斯。画面中有170多种、500多朵花,均出自大师之手,春天的美丽、生机、热闹仿佛要溢出画卷之外,让人仿佛置身于这样一片森林花海之中,心甘情愿沉溺其中,久久不愿走出。

    除了以上两幅最负盛名的画作,波提切利的另一幅《雅典娜与半人马》【帕拉斯与肯陶洛斯】,雅典娜面容优雅,身体英姿飒爽,连肯陶洛斯也被她的美所感召而自惭形秽。雅典娜的面部表情却带着忧伤,抑或悲悯,有种别样的美感,不愧为美第奇家族的守护神。

    波提切利所在的15世纪末之后的下个世纪,初年是意大利艺术最著名的时期,也是整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天才存在,试图解释天才的存在倒不如去享受天才带给我们的快乐”。16世纪也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全盛时期【High Renaissance】, 佛罗伦萨画派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威尼斯画派的提香等绘画大师,均在这一时期涌现。

    在我眼中,只有达芬奇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天才,也有人戏称他是那个时代的穿越者,虽然他在绘画订单上是有名的“拖王”,也常常拖着拖着就没有了下文,因此有许多未完成的画作。乌菲兹就展出了几幅他未完成的画作。从画面的阴影局部可以想象,如果这幅《博士来朝》完成的话,也将是一幅震惊世人的神奇作品,而未完成的画,仿佛带着magic,留给后人无数的想象空间。

    已完成的《圣母领报》这幅画才是真正带着魔力的画作,介绍说要从画的右前方开始看起,然后逐渐向左移动观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圣母背后的墙角、房门、背景的树木和远方的山川河流,都有一种立体的魔幻感,圣母领报的画作几乎所有画家都画过,但达芬奇这幅是所有同题材画中最特别的,也是最不像宗教画的一幅。

    比达芬奇小23岁的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被世人奉为雕塑界天才,刚三十岁就被人们普遍承认他是最杰出的大师之一。教皇给他画西斯廷礼拜堂的拱顶的委托成就了米开朗琪罗在绘画领域的出众才华。在梵蒂冈博物馆只有西斯廷礼拜堂是禁止拍照的,虽然众多的游客将礼拜堂挤满以至于许多工作人员要不停地疏导道路,但我还是在里面边听讲解边看待了40多分钟,中途幸运地在两旁的休息凳上找到一个位置,与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一起凝视大师独自画了四年时间躺在脚手架上完成的煌煌巨著。

    在这里引用贡布里希的评论:自从古希腊大师以后还从无一人像他这样观察和描绘过肌肉的相互作用。但是,要用这些著名的“裸体人物”表明他是卓越的艺术巨匠,那么天顶中央描绘的《圣经》主题所证明的就远过于此了······在这些大面积的画中,最著名、最动人的大概是《创造亚当》。米开朗琪罗之前的艺术家也曾画过躺在地上的亚当给上帝之手一触获得生命的景象。然而像米开朗琪罗这样单纯/这样生动地表现创世玄义的伟大,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人能得其仿佛。

    这么说未免过于绝对,米开朗琪罗的好友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为佛罗伦萨的Duomo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画的《末日审判》,也足够宏大到震撼人心。

    文艺复兴后三杰的最后一位是最年轻的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每当提起拉斐尔就想到他的圣母像,意大利有太多的圣母像,但经过对比会发现没有人的圣母能像拉斐尔的那样美丽、典雅又富于神性,是人们心目中理想化女性的化身。

    当然拉斐尔的作品不仅限于圣母像,还有许多他的肖像画,同样带着“神性”或者“理想化”的光环。

    在米开朗琪罗刚刚动手画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时,拉斐尔也接到了教皇装饰梵蒂冈一些房间墙壁的委托,他的湿壁画布局和构图也是如此的和谐,动作与形式相呼应的整体配合中洋溢着和谐性和多样性。

    拉斐尔与他的老师佩鲁吉诺抛弃了15世纪艺术家忠实写照自然的志向,用了一套想象的标准美的类型,但在理想化的同时,也没有丝毫损于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拉斐尔在三十七岁生日那天去世,当时著名的红衣主教为他在罗马万神庙的陵墓撰写的墓志铭说:

    此乃拉斐尔之墓,自然之母当其在世时,深空被其征服;当其谢世后,又恐随之云亡。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

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金桥”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庭的情况。中国从4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庭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占庭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庭的宗教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拜占庭人确信基督教是帝国的立国之本。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帝国东部的基督教神学就受到犹太教神学和古典希腊哲学的影响。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东罗马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次尼西亚宗教会议,确立了拜占庭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即《尼西亚信经》。381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宗教会议)、431年(以弗所宗教会议)、451年(查尔西顿宗教会议)、553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宗教会议)的四次宗教大会进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教区的地位也得到确认,在基督教五大教区中仅次于罗马教区。伊斯兰教兴起后,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影响,在拜占庭帝国发生了破坏圣像运动。787年在尼西亚召开的第七次宗教会议阐释了圣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区别,拜占庭基督教会的神学体系至此正式确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动。这一派宗教后来发展为东正教,即东正教(希腊正教)。除了正统教派外,由于拜占庭帝国包括了希腊、埃及、叙利亚、亚美尼亚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领土,因此各种异端思想在这些地方兴起,包括阿里乌斯教派(Arians,兴起于帝国东部)、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s,又称景教,兴起于叙利亚地区)、马其顿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论教派(Monophysites,兴起于埃及)、一志论教派(Monothelitism)、保罗教派(Paulicians,兴起于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博格米尔派(Bogomili,兴起于保加利亚)等异端教派。
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势力和世俗权力关系十分复杂。在帝国的共同利益受到威胁时,教会和皇帝能够联合,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教会与皇帝则发生激烈斗争。总的来说,在9世纪以前,由于拜占庭帝国严厉的法律和富于效率的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拜占庭教会被剥夺了参与国事活动的空间,教会事务成为帝国国家事务的一部分,拜占庭皇帝则成为教会的保护人,控制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最大教区的主教和大教长任免权。从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职,罗马主教(后来成为罗马教皇)在8世纪中叶前也要听命于拜占庭皇帝,同时,任何教职人员都无权开除皇帝的教籍。
9世纪以后,帝国皇帝的权力逐渐削弱,教会的实力则逐渐增强。教会开始插手帝国的管理事务,包括审理世俗法庭经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税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权。但是,与罗马教会不同,拜占庭教会始终没有摆脱皇帝的控制,始终作为国家政权的工具存在。 拜占庭的文学包括小说、故事集、诗歌等形式。拜占庭的讽刺散文和杂记源自古希腊文学,其讽刺散文寓严肃主题于诙谐幽默的叙述风格中,10世纪的《祖国之友》 、12世纪的 《马扎利斯 》和 《庄园之主》 都是拜占庭讽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时代的医学、哲学作品也仿照这种讽刺散文风格。拜占庭的杂记代表作是6世纪商人哥利马斯的《基督教国家风土记》,小说则主要翻译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庭诗歌以礼拜仪式所用的宗教诗歌为主,讲求韵律,并从应答对唱的诗歌中发展出了两重唱的音乐形式。拜占庭音乐源自古希腊和罗马音乐,在宫廷典礼、重大仪式、节日庆典、民间婚宴等场合都要用音乐营造热烈气氛。但是,世俗音乐所留下的完整乐谱很少,因此对其乐理、音阶、旋律、音调所知甚少。保留下来的拜占庭音乐主要是东正教的宗教音乐,尤其是希腊阿索斯山(圣山半岛)的宗教音乐。这种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反复出现相同的乐调、变调和和声,分为声调高亢华丽的高音部和舒缓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词注重韵律,不注重节律。拜占庭美术的最大特点是其装饰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存世的拜占庭美术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镶嵌画、壁画和绘画手卷,题材包括耶稣、圣母与圣子、天使和天使长、历代圣人、历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狱的题材。马赛克镶嵌画多为装饰性的,平面构图公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主色为金色和蓝色,间以白、紫、蓝、黄、粉红、绿、红、黑等颜色的图案。
拜占庭的圣像大多用木头制成,上面用小块马赛克或颜料拼出图案,加以金银、珐琅、象牙装饰,镶嵌珠宝。拜占庭圣像艺术对后来俄罗斯、希腊等东正教国家的宗教美术有很大影响,萨珊波斯的细密画技术也来自拜占庭马赛克圣像的细密镶嵌技术。
除了宗教主题外,还有一些拜占庭绘画手卷反映了军队、战役、日常生活、动植物和其它题材。
拜占庭人相信,上天的力量显示在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皇宫和圣索非亚大教堂越是豪华,就越能证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来世生活的高贵,因此皇宫和索非亚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宝库。1204年,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在圣索非亚大教堂里面发现了1700多座黄金、珍珠、宝石和珐琅做成的小型圣坛,40000多个金银香炉和圣物盒,以及堆积如山的其它财宝。在存世的拜占庭工艺品中,最精致的是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坛组雕(PalaD'Oro),由黄金、珐琅、珍珠和宝石制成。976年,威尼斯总督委托拜占庭工匠制作了祭坛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订购了更多的珐琅嵌板。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威尼斯军队将圣索非亚大教堂和许多修道院的圣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坛上。
拜占庭的丝绸制品也是帝国最贵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庭帝国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技术在查士丁尼大帝时期从中国走私而来,随后在希腊南部建立了国营的养蚕工业。丝绸生产和纺织由政府严格控制,严禁进行价格投机,或将丝绸专用的紫红色染料出口到国外。紫色丝绸服饰和地毯为皇族专用,其它的丝绸织物则用刺绣技术织出精致的图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时身穿的寿衣就是用拜占庭丝绸制成的。到14世纪,随着纺织工艺进一步改进,又出现了图案更加复杂的锦缎,上面织满金丝和银线,被做成礼服、圣坛罩布、帷幔、窗帘、壁毯、地毯,并成为拜占庭帝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贡品。 拜占庭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4世纪至6世纪)、中期(7世纪至12世纪)和后期(13至15世纪)。前期是拜占庭建筑的兴盛期,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城门、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公共浴场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拜占庭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至公元6世纪,最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庭中期建筑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国家特点,即蛮族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国力下降。这一时期的建筑缩小,规模也不如从前。这一时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筑特点是占地少、向空中发展,取消了圣索非亚大教堂那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并注重内部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国之外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和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
十字军数次入侵之后,拜占庭帝国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拜占庭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圣玛利亚教堂为晚期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 拜占庭人继承古希腊人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习俗。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被拜占庭人视为“四艺”,哲学、修辞学、古希腊语也是学童的必修科目。神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是普通民众对神学的关注程度非常高,经常可以看到贩夫走卒之间进行激烈的神学辩论。在应用科学中,与筑城相关的土木工程学,与军事相关的冶金学和地理学,以及制作“希腊火”所需的化学知识都得到了高度发展,不过这类知识并不向公众普及,而是作为机密课目向特定的学生传授。
拜占庭医学是在古希腊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希波克拉底的体质理论被拜占庭人广泛接受,认为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是人类体质病理学分类的基础,所有的疾病都出于干、湿、冷、热这四气失调。4世纪时朱利安皇帝的私人医生欧利修巴斯编纂的《诊断学》,7世纪时保罗(姓失传)编纂的《妇科学》、《毒物学》、《处方》,以及11世纪时西美昂编纂的《食物》、《保健手册》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论为基础的。拜占庭的草药学非常发达,放血、推拿、按摩、烧灼等方法也被用于治疗病患。在拜占庭军队中有军事医护团,大修道院通常也设有医院,接收并治疗平民患者。沐浴习惯和对街道的定期冲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卫生手段。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拜占庭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拜占庭作家的《论食物》记载,不同地区的拜占庭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庭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拜占庭帝国丧失埃及、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拜占庭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拜占庭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拜占庭人的首要娱乐活动为观看赛马比赛、赛马车比赛。但是,由于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古罗马时代那种残酷的、以参加者生命为代价的斗兽和奴隶角斗表演已经绝迹。其他的娱乐方式包括赌博、音乐、郊游、观看喜剧和滑稽剧。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后提奥多拉就曾经是一名滑稽剧演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驯熊师。不过,拜占庭帝国普遍按照基督教教义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的最低婚龄为14岁,女性为12岁。
在拜占庭文化中,不同于当时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占星术、星象和预言的迷信。这也充分反映了拜占庭帝国受古代希腊、西亚、古印度、埃及等东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拜占庭的一个古老预言曾经被广泛传播,并在帝国灭亡之时得到验证:东罗马帝国开国的皇帝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将是海伦娜之子君士坦丁(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母亲是海伦娜·德拉加斯)。此外,天象也被用来解释皇位的变动和国运的兴衰。1453年5月,在土耳其军队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星象学家曾预言说,君士坦丁皇帝将不会战败,除非满月给他以预兆。5月22日,夜空中出现月食,满月的形状变成了新月(伊斯兰教的象征)。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发着红光,仿佛弥漫着不断上升的血浪。这些现象都被解释为帝国即将灭亡的预兆,导致守城军民士气衰落。

世界名画《无名女郎》赏析及资料

赏析不要打不开,资料越多越好

《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身着服饰的女郎肖像画。

画中女郎整体给人感觉是高冷。她高高在上,坐在马车上,画家是在仰视她的角度作画,背景是在雪天,采用的冷色调,女郎身后的建筑由近及远是不断变低的,都是为了营造女郎高冷的形象。

马车无论是材质还是做工都是非常精致的,包括女郎身后的靠背,都是华贵的材质。马车左右两边淡黄色象牙装饰和女子帽子上淡黄色羽毛,组成三角构图,这种三角构图法使静态图更加稳固,画显得更加庄重。

女郎服饰采用的是以黑色为主的冷色调,镶有昂贵的动物皮毛,且皮毛每一根都画得很精细,脖子及手腕上缠的丝带,另使用了同为冷色调的深蓝色,帽子上银白色的珍珠,手腕上的金镯子反光效果画的非常好,十分复合其低调奢华的气质。

女郎的面庞圆润,这符合俄罗斯女子丰满的特点,而且面庞丰满圆润也更能透出威严的气质。她的眼睛睫毛的描绘,眼神的冷漠庄重,都表达出了她高冷的性格。

此画取名《无名女郎》给人无尽的想象,根据当时的背景时代,很多人对无名女郎进行了身份的猜测,但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扩展资料:

《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克拉姆斯柯依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的造型手法,借助人物的姿态、动作、装束和神情,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整个画面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与和谐高雅的色调,柔和的色调和氛围,形象的真实和个性化,使该作品带有了现实主义的成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名女郎



1、《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克拉姆斯柯依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的造型手法,借助人物的姿态、动作、装束和神情,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整个画面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与和谐高雅的色调,柔和的色调和氛围,形象的真实和个性化,使该作品带有了现实主义的成分。

2、《无名女郎》是画家晚年最得意的作品。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

画中的无名女郎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

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

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

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

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

扩展资料:

1、画作内容:

这幅《无名女郎》是一幅性格肖像画。画上是一个19世纪后期俄国青年女知识分子的形象:她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妇女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以高做而又自尊的样子在望着观众。 

画面以冬天的城市景色为背景,建筑物的屋顶上覆盖着白雪。

明亮的天空衬托出无名女郎庄重的倩影,她身体轻轻地靠着椅背,头微微侧转两只手袖在毛皮的手笼里,左手露出手镯,目光看着画外,她身着毛皮镶边的天鹅绒外套,头戴白色鸵鸟羽毛的帽子,脖子系有蓝紫色的领结。

2、创作背景:

19世纪中叶,随着农奴制度的解体,俄国迎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在布留洛夫、伊凡诺夫相继逝世之后,经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随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个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它的创始者便是依凡·尼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

该画反映了巡回展览画派的创作主张,1863年,13位油画系和1位雕塑系的毕业生,要求以自由命题来替代学院规定的以《圣经》或古代神话为题材的毕业创作,他们创作了一批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他们希望作品能为那些真心关切他们的创作、并且与之共呼吸的人民服务,《无名女郎》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动人女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名女郎

  无名女郎


  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1871年11月21日,由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举办的第一次画展在彼得堡开幕,克拉姆斯柯依展出了他著名的《无名女郎》,受到观众热烈的赞扬。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观赏者不能不为之叹服。


  这是克拉姆斯柯依晚期的得意之作之一。画面很简单:一位美丽的妇人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以高傲而又自尊的眼神注视着观众。关于这位女士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有两种推测比较普遍,一说是托尔斯泰小说巨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一说是她是一位演员,证据便是背景上隐约可见的建筑物正是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画家究竟画的是谁?事实上作者没有透露过,直至今天这位美丽的女士的身份仍然是个谜。也许画家根本就是想要表现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不是某个人的肖像,而是许多人的综合体,当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推测。克拉姆斯柯依注重性格刻画,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谈到脸部表情和细节的描绘:“需要有像喇叭一样响亮的声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同时,更重要的是,没有生气蓬勃的、表情深刻的描绘,就没有图画,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徒劳的。”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画面整个形象所体现的素描基础是如此坚实,给人以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近代欧洲肖像艺术中的精品。


  回顾俄罗斯绘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也就是从辅基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这段时间。这是俄国封建社会初期对拜占庭文化的移植与古俄罗斯民族艺术的形成时期,在俄罗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彼得大帝到叶卡德琳娜女皇统治的整个18世纪,这是俄国的改革和“欧化”时期,俄国文化在意大利和法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俄国艺术开始纳入欧洲文艺发展的进程,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这时在俄国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上半期,这是俄国民族艺术的奠定时期。18世纪中期成立的皇家美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一批真正的本土艺术家,他们呼吸本民族的空气,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这也正是具有俄国特色的文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重要时刻。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即从批判现实主义到含有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因素的新流派的出现。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在关注现实和在与西欧广泛的交流中,以其题材、体裁、风格和手法的多样性与独创性,在世界艺坛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当时的法国文艺并驾齐驱,各领一方风骚,各自推出了世界级的大师,组成了艺术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串明珠。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他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


  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正举行宣布大金质奖绘画比赛题目的隆重仪式,学院委员会的成员,个个佩戴着奖章绶带,神色庄严地端坐在铺着暗绿色丝绒的长桌边。年迈的加加林公爵,用威严的语调宣读着学院委员会的决定:“庆祝学院成立100周年的大金质奖章绘画比赛,决定以《瓦尔加拉宫的宴会》为题:在宝座上端坐着由神和英雄环绕着的上帝,乌鸦栖息在他的肩头……狼追逐着月亮,跑过瓦尔加拉宫的拱门……。”就在这时,站在对面静静地聆听决定的学生中走出来一位身材消瘦、脸色苍白、留着稀疏短须的青年,他缓步走到院长的面前:“我们曾多次请求学院批准各自按自己的意愿创作画面,但是,委员会没有给予任何满足的意愿,因此,我们希望把自己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自由美术家文凭。”他便是克拉姆斯柯依。学院委员会最终拒绝了14名学生的要求,并且宣布开除了他们。


  于是,以克拉姆斯柯依为核心,这14名一贫如洗的青年学生于1865年组成了美术家合作工厂,刊登广告承接各种美术工作,成为一个愉快的、公社式的集体,他们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寻求艺术的光辉。克拉姆斯柯依主张艺术必须干预生活,关心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并具有坚强的民族性格。每到夏天,他们就到民间去写生作画;每当冬天,他们便从事新的创作,并且热烈地讨论大家关心的题目。“房子的壁炉里什么也没有点燃,但是却燃烧着每个人对俄罗斯绘画满腔热爱的熊熊火焰……”。1868年冬天,“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成立,它的宗旨是要把美术家的作品送到彼得堡以外的地方去展览,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们的作品,从而打破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美术、左右评论的状况。1870年秋天,“巡回画派”的画家们共同商定了巡回展览协会的章程,宣布自己的宗旨是:“建立巡回展览协会的目的是使外省居民有可能认识俄国艺术的成就。”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这段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未必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借用来形容这幅《无名女郎》,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无名女郎》作者为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п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1837~1887),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创始人之一。克拉姆斯柯依从小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爱好和天资,他曾给一位圣像画匠作过帮工,也曾修理过照像底版,后来才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63年,彼得堡美术学院的14名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规定的学院式绘画竞赛,宣布退出大金质奖章绘画竞赛,领头的就是克拉姆斯柯依。随后,这些学生以克拉姆斯柯依为核心建立了一个美术家合作工场,这些叛逆者开始了共同生活、共同工作。1870年,在克拉姆斯柯依的组织下,俄国第一个进步的绘画组织——巡回展览协会成立了。接着,该协会就在俄国各大城市里举办巡回展览,巡回展览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克拉姆斯柯依不仅以自已现实主义的绘画艺术,而且也以自已的社会活动,开创了俄国现实主义画派,对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的绘画起了巨大的作用。克拉姆斯柯依从小就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成家后妻子、女儿又经常害病,两个儿子也先后夭折,这在精神和体力上都损害了他的健康,但他仍顽强地坚持创作。1887年3月25日,克拉姆斯柯依正为给他治病的医生画像,他象往常那样,一边画着,一边同医生愉快地交谈着。突然,他的身体摇晃了一下,便倒在面前的调色板上,一代闻名的艺术大师就这样突如其来地与世长辞了。克拉姆斯柯依的主要作品有《水妖》、《荒漠中的耶稣》、《托尔斯泰》、《希施金》、《看林人》、《查看旧房子》和著名的《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柯依 无名女郎

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藏

1871年11月21日,由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举办的第一次画展在彼得堡开幕,克拉姆斯柯依展出了他著名的《无名女郎》,受到观众热烈的赞扬。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观赏者不能不为之叹服。

这是克拉姆斯柯依晚期的得意之作之一。画面很简单:一位美丽的妇人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以高傲而又自尊的眼神注视着观众。关于这位女士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有两种推测比较普遍,一说是托尔斯泰小说巨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一说是她是一位演员,证据便是背景上隐约可见的建筑物正是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画家究竟画的是谁?事实上作者没有透露过,直至今天这位美丽的女士的身份仍然是个谜。也许画家根本就是想要表现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不是某个人的肖像,而是许多人的综合体,当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推测。克拉姆斯柯依注重性格刻画,他在一封信中这样谈到脸部表情和细节的描绘:“需要有像喇叭一样响亮的声音。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同时,更重要的是,没有生气蓬勃的、表情深刻的描绘,就没有图画,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徒劳的。”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画面整个形象所体现的素描基础是如此坚实,给人以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近代欧洲肖像艺术中的精品。

回顾俄罗斯绘画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也就是从辅基公国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这段时间。这是俄国封建社会初期对拜占庭文化的移植与古俄罗斯民族艺术的形成时期,在俄罗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个阶段是彼得大帝到叶卡德琳娜女皇统治的整个18世纪,这是俄国的改革和“欧化”时期,俄国文化在意大利和法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下迅速发展,俄国艺术开始纳入欧洲文艺发展的进程,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这时在俄国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个阶段是19世纪上半期,这是俄国民族艺术的奠定时期。18世纪中期成立的皇家美术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培养出了一批真正的本土艺术家,他们呼吸本民族的空气,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这也正是具有俄国特色的文艺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重要时刻。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即从批判现实主义到含有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因素的新流派的出现。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在关注现实和在与西欧广泛的交流中,以其题材、体裁、风格和手法的多样性与独创性,在世界艺坛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当时的法国文艺并驾齐驱,各领一方风骚,各自推出了世界级的大师,组成了艺术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串明珠。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他是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

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正举行宣布大金质奖绘画比赛题目的隆重仪式,学院委员会的成员,个个佩戴着奖章绶带,神色庄严地端坐在铺着暗绿色丝绒的长桌边。年迈的加加林公爵,用威严的语调宣读着学院委员会的决定:“庆祝学院成立100周年的大金质奖章绘画比赛,决定以《瓦尔加拉宫的宴会》为题:在宝座上端坐着由神和英雄环绕着的上帝,乌鸦栖息在他的肩头……狼追逐着月亮,跑过瓦尔加拉宫的拱门……。”就在这时,站在对面静静地聆听决定的学生中走出来一位身材消瘦、脸色苍白、留着稀疏短须的青年,他缓步走到院长的面前:“我们曾多次请求学院批准各自按自己的意愿创作画面,但是,委员会没有给予任何满足的意愿,因此,我们希望把自己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自由美术家文凭。”他便是克拉姆斯柯依。学院委员会最终拒绝了14名学生的要求,并且宣布开除了他们。

于是,以克拉姆斯柯依为核心,这14名一贫如洗的青年学生于1865年组成了美术家合作工厂,刊登广告承接各种美术工作,成为一个愉快的、公社式的集体,他们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寻求艺术的光辉。克拉姆斯柯依主张艺术必须干预生活,关心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并具有坚强的民族性格。每到夏天,他们就到民间去写生作画;每当冬天,他们便从事新的创作,并且热烈地讨论大家关心的题目。“房子的壁炉里什么也没有点燃,但是却燃烧着每个人对俄罗斯绘画满腔热爱的熊熊火焰……”。1868年冬天,“俄罗斯美术家巡回展览协会”成立,它的宗旨是要把美术家的作品送到彼得堡以外的地方去展览,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们的作品,从而打破由皇室和贵族垄断美术、左右评论的状况。1870年秋天,“巡回画派”的画家们共同商定了巡回展览协会的章程,宣布自己的宗旨是:“建立巡回展览协会的目的是使外省居民有可能认识俄国艺术的成就。”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这段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未必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借用来形容这幅《无名女郎》,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身着服饰的女郎肖像画。

画中女郎整体给人感觉是高冷。她高高在上,坐在马车上,画家是在仰视她的角度作画,背景是在雪天,采用的冷色调,女郎身后的建筑由近及远是不断变低的,都是为了营造女郎高冷的形象。

拜占庭时期的镶嵌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镶嵌画是最具拜占廷特点的艺术形式,由于这种绘画采用天然彩色石料,所以其绚丽多彩的色泽可以永久保持,使我们得以在许多拜占廷遗迹中欣赏到这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艺术品。大多数人都以为镶嵌画是拜占廷人发明的,因为在现存的大量镶嵌画中,拜占廷的作品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但这一艺术形式真正发源地是古典时代的希腊。镶嵌画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出现,镶嵌画装饰的地板在许多古希腊遗址中都可以见到。罗马帝国时代,镶嵌画被广泛应用在公众聚会的广场和集市的地面上。拜占廷艺术家继承古代艺术传统,不仅继续在水平的地面上装饰镶嵌画,而且在垂直的墙壁上使用镶嵌画。镶嵌画的基本材料是被切割成大小基本相等的各种形状的天然彩色小石块,表面约1平方厘米,有时彩色玻璃碎块也可以代替罕见的石料。艺术家首先在平整的石膏画底上勾画出描绘对象的轮廓和画面线条,然后根据色彩的需要将五颜六色的石块和玻璃块粘贴上去,最后,使用金片填充背景空白处。镶嵌画经最后抛光完成,在灯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即使在昏暗的烛光中也不时闪出奇光异彩。意大利拉文纳城圣维塔利教堂保存着世界上最完好的拜占廷镶嵌画,教堂中心大厅两侧墙壁装饰的大幅镶嵌画是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和皇后塞奥多拉与朝臣宫女的肖像,至今在灯光的照耀下,仍是五颜六色,大放异彩。

晚期罗马蒂国时代的镶嵌地板“酒神狂饮”(现存美国普林斯顿的3世纪古物)。

文章标题: 拜占庭时期的一些名画大都是什么主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356.html

[拜占庭时期的一些名画大都是什么主题]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