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近现代史
1.近代化与国际势力的再进入
2.台湾民主国
3.1日本帝国治理时期初期的统治与民众的反应
3.2文官总督时期与台湾的发展
3.3皇民化与南进基地
4.1台湾战后时期由专制到民主
4.2台海两岸关系与国际地位的变化
1.近代化与国际势力的再进入
大清帝国对台湾的消极态度一直要到19世纪中叶才有了改变。然而,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却不是源于大清帝国内部,而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以后,欧洲势力冲击著大清帝国和大清帝国治下的台湾。英法对清战争后,大清帝国同意开放台湾(今安平港)和淡水两港口通商,不久又开放了打狗(今高雄港)和鸡笼(今基隆港)二港。此后,台湾的对外贸易相当热络,台湾盛产的茶叶、蔗糖和樟脑大量出口,这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政府税收,一些新的城市也纷纷兴起;同时也产生原住民族东移、客家人地位上升、买办兴起与水土环境被破坏等社会影响。
西方文化伴随着台湾开港再次传入台湾。在西方各教派中,以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影响为最大,著名的来台传教士有马雅各、马偕、甘为霖、巴克礼[26]等。同时,各国的势力也纷纷侵入台湾,1867年(清同治六年),发生了罗妹号事件,十数名美国船员在恒春一带被原住民族杀害。最后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与恒春半岛十八社首领签订了《船难救助条约》,这等于否定了大清帝国在番地的管辖权,为其后大日本帝国出兵台湾提供了理由。1871年,五十四名琉球渔民因台风而漂流到恒春半岛,被原住民族所杀。大日本帝国派代表要求大清帝国处理,大清帝国以“生番系我化外之民”[27]为由拒绝,结果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大日本帝国派兵攻打台湾南部牡丹社的原住民,是为牡丹社事件。之后大清帝国照会大日本帝国,要求大日本帝国撤军,并承认大日本帝国此行动乃“保民义举”,等于放弃对琉球王国的宗主权。(实际上自从1609年日本出兵琉球之后,琉球王国就同时向大明帝国和日本的萨摩藩双方朝贡,成两属状态。)同时自此以后,为因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大清帝国于是积极拟定经营台湾的方针。1884年十月,清法战争中,法国海军将领孤拔也曾占领基隆,进攻淡水,并下令封锁台湾。
1875年,沈葆桢以大清帝国钦差大臣身份再度来台,尽管他在台湾仅停留不足一年,却对台湾近代化有所建树。他推行开山抚番的政策,以下令开北、中、南三路通往后山,鼓励汉人入山开垦,至此台湾东部才逐渐纳入清的领土中,但在以武力开拓东部的过程中,也杀害了不少原住民。此外废除渡台禁令,积极推动近代化建设,如机器采煤;在安平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等。沈葆桢数度奏请调整台湾行政区划。次年(清光绪元年),增设台北府、恒春县、埔里社厅、新竹县、淡水县、基隆厅,并改噶玛兰厅为宜兰县、诸罗县为嘉义县及增设卑南厅,全台至此共被分为二府八县四厅[29]。之后经营台湾的是大清帝国福建巡抚丁日昌,他继承了沈葆祯的现代化政策,修建了台湾最早的电报线。1885年,大清帝国决定提升台湾的行政层级,将隶属于福建省将近两百年的台湾独立出来,改设为行省,并任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伴随台湾建省,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全台从南到北分为台南、台湾和台北三府;一台东直隶州;淡水、新竹、苗栗、台湾、彰化、云林、嘉义、安平、凤山、恒春与宜兰十一县;基隆、澎湖和埔里社三厅。刘铭传在台湾积极实施建设,于是,台湾在1891年有了大清帝国第一条官办客运铁路(基隆—新竹),南北普设电报可通大清帝国的福州,同时也设立邮政与新式学堂,台北城的街头亮起了路灯。在刘铭传的积极治理下,台湾成为当时大清帝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行省[30]。其后的台湾巡抚邵友濂、唐景嵩也继承了其政策方针,不过由于经费紧缩,建设步伐相对放缓。但是,台湾建省还不到十年,由于清日战争(1894年-1895年)的失败,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的主权割让给了大日本帝国。
台湾民主国
清日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李鸿章代表大清帝国割让台湾给大日本帝国。大清帝国将台湾割让给大日本帝国的决定,在部分台湾住民中引起不满,时称“绅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希望大清帝国改变态度。1895年5月25日,台民宣布脱离大清帝国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同时,台湾民主国制定“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刻有“台湾民主国宝印”文字的国玺、并以“永清”为年号。发表宣言,向各国通告建国宗旨,希望能借此引发国际干涉,使台湾免于被割让。
关于台湾的历史
台湾不是省,台湾自古属福建。自古从战国“岛夷”, 隋朝“流求” 到 明朝台湾,都是属福建化外之地。明朝以前,台湾是自治区属福建,这是现代的说法。古代叫台湾化外之地属福建。什么是化外之地?化外之地就是天生天养的自治区。中国内陆也有化外之地,按他们习俗生活,不交税,不需要执行政令,不按中国礼节。但同样受到中国的保护,他们也是中国人。台湾肯定也是福建中国人。从宋朝到明朝,台湾澎湖一直都有巡捡司,从宋朝无人之岛开始发展〔当时澎湖是无人之岛〕,仅作为福建台湾澎湖巡检司的用途。就近看管台湾内陆,但属于不干扰的管辖,主要是侦察通报海盗和外界人进入福建台湾属地。明朝时,因当时海盗和日寇侵扰,福州逼于无奈直接管治台湾内陆,至今五百多年了。
1883年法国海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可是遭到越南国民的反抗,他们想信宗主中国。因此1884年法国军舰抵达福州,威胁福州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关系,几轮谈判后,法国无法迫使福州就范,法国一怒要开战了。当时闽浙总督何璟。广东省中山市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河北丰润人。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人。这些大臣下死命令,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尤斩。后来闽浙总督何璟接到法国战书开战,没有通知福州水师,但通知高官张佩纶、何如璋等。可是这些高官无一人通知福州水师,置水师生命于完全不顾。开战之前这些高官全部逃逸,至令福州水师全军覆没。坑害憋死几乎全部福州水师精英〔这批水师大部分都是高学历留洋的精英〕,此役福州水师精英全军覆没。福州马尾造船广和沿岸炮台被摧毁。福州损失惨重。这就是为什么福建台湾军务要自筹,福州没钱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福建台湾行省。行省是军务经费独立,内务仍属福建管辖。*******以上所列人物行为诡异,有侍历史澄清?既然一开始就不想跟法国一战,为什么把福州水师从上海调回福州,还让法国军舰直入闽江,不想打只要岸炮封锁闽江口根本就无法进入闽江。
1885年10月12日,台湾府改为福建台湾行省,刘铭传为台湾巡抚。原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台湾晋升为行省,福建巡抚改为闽浙总督兼任〔兼任福建巡抚一职〕,福建恢复总督省〔福建总督省巡抚级别高于台湾巡抚〕。因福建巡抚是闽浙总督,所以福州府治浙江和台湾。历史上,福建有过多次短暂局部行省,有泉州行省,有漳州行省和台湾行省,这些局部地区因备战或打战原因,当地税收不交回省会,直接用作军费,威胁一解除马上恢复地区行政。台湾当时面对法国,日本等的威胁时间拖延比较久。但台湾不是真正的省,仅作为临时的行省。
中国近现代史上台湾人民先后打退了哪两国侵略军?
近现代,台湾人民先是在明末打退了荷兰侵略者,然后在20世纪打退了日本侵略军。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台湾人先是打退了法国的入侵,然后打退了日本的侵略。最终大清政府甲午海战失败,与日本签订了海关条约,最终割让了台湾岛。
当然是红毛贼荷兰人,和后来的日本鬼子
荷兰和日本,
中国近现代史上割去台湾全岛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影响:《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付三千万两白很赎回的。)、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
这个是马关条约,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和澎湖列岛。
这个应该是指的《马关条约》。
文章标题: 台湾近现代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