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女人能当小吏吗

时间: 2022-10-26 09:01: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古代女人能当小吏吗

古代谦称“小可”女生可以用吗

一般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尊称别人的女儿为“令媛”、“女公子”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妇表示嫁为人妻的女性,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卿表示为卿本佳人,妾则常作女子谦称,女则是尚未出嫁的女性。

佼人是美好的意思,指美人。婵娟是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丽人是光彩焕发,指美貌的女子。佳人指美人,如古时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据说“姬”姓的周室宗女大多容貌姣好,人们泛以“姬”称美女,后来慢慢变成女子尊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二、古代对女子的谦称


古代女人也有自称,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古代,女人都普遍谦虚自称“妾”、“奴家”、“贱妾”、“奴婢”等,这些用法在传统诗词中,或者影视剧中都能见到。

而男人则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拙荆”等。这些都是对自己老婆的谦称。

另外,古人对自己女儿的谦称一般用小女或者息女,而犬女,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女儿。对自己的母亲,一般用家慈或者家母。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上岁数的老年女人自称为“老身”,这些都是对自己的谦虚说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普通女人在官员面前说“民女”,出家人的女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等,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女人对自己的谦称。

最为常见的自称妾身,是古代女子对
【谦称】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是男子谦称
女子不可用

一般古代女人称本宫 男人称什么呢

一般古代的女人不会自称本宫的,本宫的自称是有特殊人群的
老年妇女谦称--“老身”
  王妃、王后在皇上面前自称--“臣妾”
  王妃、王后在臣子面前自称--“本宫”
  寡居皇太后自称--“哀家”
  民间女子自称--“小女子”、“民女”
  未婚女子称奴家. 如: 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 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 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作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 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不得。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 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 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父女们盘缠。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 限,怕他来讨时,受他差耻。父女们想起这苦楚zA无处告诉,因此啼哭。不想误犯了 官,望乞恕罪,高抬贵手!”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已婚女子称妾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
  还有女弟 明朝末年.柳如是仰慕陈子龙的才华,主动写一封书信并亲自拜访,在名帖上自称“女弟”。
  当时女人写信作文,往往自称为“妾”,柳如是以“弟”自称,可以看出她希望与士大夫平等交流的思想。
  婢子 使婢子侍执巾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
  其他: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古代人男人的自称谦称有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 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鄙人 “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 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 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 旧时男子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 肖 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于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 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后学、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 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古代皇宫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比如,太子叫“东宫”,可自称本宫,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皇后可自称本宫,还有一些人,譬如公主,有正式封号的可以自称“本宫”,否则只能是本公主。严格一点来讲,只有一宫之主才能这样自称,而一宫之主的正确含义,比如‘东宫’‘西宫’这样的统御者,才能着称,并不是说住在宫殿里的都能这样自称。但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会自称“本宫”的,而是自称“哀家”或者“老身”。“老身”又是比较谦虚的自称,大多是对公主皇子之类,没听说过对妃子这么说的。表示一种尊敬和谦虚。

在中国的古代,身份地位是分得很清楚的!

而在一般后宫小说里,只有正五品嫔位以上方可称自己为本宫,人们所熟知的大概只有后宫妃嫔的“本宫”。

因此“本宫”不单是女人的自称。

皇帝自称“朕”、王自称“孤家”“寡人”。
官员自称官位,如:“本丞相”、“本太守”等。
寡人,朕,或者杂家

汉王朝的宫廷礼仪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据《礼记》所言,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内廷后圯的等级建置与天子外廷的官僚机构是相对应的。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达到外和而国治的目的。天子后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使天下内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国一统的传统社会,天子后作为天子的配偶,“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们的职务是听天下之内治,以与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尽管先秦典籍及注释中有关周朝后妃的名号和序位不无设想的成分,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很大。王莽新政以恢复周礼相标榜,故他的后宫之制完全采纳了《礼记》和《周礼》的说法。其他各朝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各有增减。

  秦朝灭亡六国,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公主们“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故秦朝后宫,宫备七国,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诸侯,便在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殿,将俘获的诸侯美人以及钟鼓声乐充实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旁宫赋》说,秦皇后宫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将渭水都染成红色,可见其后宫妇女之多。秦皇嫡妻称皇后,妄称夫人,夫人之下,还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后宫虽人数众多,却除了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外,余无一人青史留名。

  西汉踵秦之后,除嫡妻皇后为女主外,掖庭嫔妃增至十四等。昭仪一,婕好二,烃娥三,容华四,美人五,八子六,充依七,七子八,良人九,长使十,少使十一,五官十二,顺常十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这些人或者有爵、有位,或者有品有秩。但她们除非事迹特别昭著,一般史籍不作记载。

  东汉认为前朝妇制莫理,故尽行旧制,后宫称号唯皇后、贵人。另外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无爵秩。光武帝刘秀先妻阴丽华,后出于政治需要又与郭圣通联姻,二人俱为贵人。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由于阴丽华的推辞,郭圣通便当了皇后。汉明帝的马皇后、汉和帝的邓皇后是东汉一代名后,她们也都是由贵人升任皇后的。

  魏晋南北朝的后宫名号序位屡有增减,既有“以朴素自居,后宫备位,其数多阙”的陈霸先,也有“外行其志,内逞其欲,溪堑难满,采择无厌”,以至后宫名号序位不能详录的北周宣帝刘密。隋文帝取代北周,思革前弊,因而后宫唯皇后当室,旁无私宠。不设三纪,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人。至独孤皇后死后,始置三贵人、九摈、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隋炀帝即位后,“后妃嫔御无嫠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宴游而已。”而且,炀帝参详典故,另出心裁,给贵妃、九嫔、世妇、御女各取名号,各有品秩。贵妃有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第一品;九摈有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第二品;世妇有婕好十二人,第三品;美人、才人十五人,第四品;此外御女有宝林、御女、采女等。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动。至唐开元时,皇后之下设惠、丽、华三妃,六仪、美人、才人等。武则天便是由才人而昭仪,渐次升迁。当她害死女儿,嫁祸于王皇后时,高宗便欲提升她的号位为“宸妃”,遭侍中韩援等人的反对,说“妃嫔有固定的数目,现在别立号位,是不可以的”。武则天没有做成妃,进一步诬陷皇后,于是高宗干脆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跨越了妃这一等级。

  宋朝建立后,后妃名位序号始因五代之制,后渐于隋唐。明朝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级别。元清二朝各以周边民族入主中原,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习俗。清白康熙以旨,逐步建立了等级分明的后纪序位,除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外,还有常在和答应。

  后宫里这些有名号的女性,相应也有主位和使用宫女的权力。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拥有主位的妃嫔们则是皇帝的有名分的妾,是宫中地位较高的少部分人。

  后宫女人等级析

  中国皇帝喜欢拥有众多的女人,已成为历史事实。问题在于,皇帝后宫众多的女人,如何管理?除了皇帝之外,谁拥有最大的发言权?生活物资发放,按什么样的标准?皇宫重大活动时,如何安排座位?用一句现代退休老干部管理时髦的话来说,她们的待遇如何?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王朝中,有一个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场等级制度一直运行着。同样,在不同的皇帝后宫,一个同样等级清晰的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也是悄然地运行着。
  公元前三世纪的秦王朝,后宫女人的待遇分为八个等级。其中包括,超级:“皇后”。一级:“夫人”。二级:“美人”。三级:“良人”。四级:“八子”。五级:“七子”。六级:“长使”。七级:“少使”。级别名称的本来意义,我个人未经特殊专业培训的理解是:皇帝后宫的女主人,皇帝丈夫的女人,美丽的女人,善良的女人,能生八个男孩的女人,能生七个男孩的女人,皇帝经常使用的女人,皇帝不经常使用的女人。这八个等级里,每个级别中的女人是没有名额数量限制的。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级别,应该类似某专业“职称”了。当然,有职称者当然不一定就有正式的职务,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事制度中的基本常识了。
  换到汉武皇帝时,后宫女人的级别之事,开始丰富多彩起来了。
  汉武帝他老人家,取消了秦始皇后宫女人八个等级中的第一级“夫人”级别,用另外四个级别的名称代替了它。它们分别是第一级:“婕妤”。第二级:“经娥”。第三级:“容华”。第四级:“充衣”。也许,汉武皇帝对于女人的级别名称取舍是有些艺术欣赏的因素在其中的。第五级至第十级,与秦始皇后宫女人等级中的第二级至第七级的名称完全相同了。这样,汉王朝后官女人,仍然享受着以秦王朝后宫女人等级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十一级的等级制度。这也证明了:所谓推倒旧皇帝的人,本质上只是自己想当皇帝。
  特别有趣的是,自汉代开始,皇帝后宫的女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待遇”概念了。她们的“待遇”,与封建王朝其他官员一样,当时都是以粮食的数量为计量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请允许我用“职称”与“职位”两个现代概念来说明以下古代事实。其中,“职称”相当于专门用粮食数量度量的待遇。“职位”则相当于专用于对比当时古代封建王朝政府男性官员的级别。
  超级:“皇后”,职称与职位相当于皇帝,生活待遇与皇帝完全相同。
  一级:“婕妤”,职称相当于“宰相”,职位与皇帝的兄弟“亲王”级相同。
  二级:“经娥”,职称相当于“上卿”,职位与皇帝的亲戚“列候”级相同。
  三级:“容华”,职称相当于“副宰相”,“中二千石”(一石为十斗,一斗约十点四公升)。职位相当皇帝的亲戚“关中候”级相同。
  四级:“充衣”,职称相当于“部长”,“真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一品。
  五级:“美人”,职称相当于“州长”,“二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二品。
  六级:“良人”,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三品。
  七级:“八子”,职称相当于“州长”,“千石”。职位相当“文官”四品。
  八级:“七子”,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五品。
  九级:“长使”,职称相当于“副州长”,“八百石”。职位相当“文官”六品。
  十级:“少使”,职称相当于“县长”,“六百石”。职位相当“文官”七品。
  看看,古代女人只要有了美貌,被皇帝看中,那怕是授予最低的级别,也与当时的七品县官相当了。这样的待遇,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是借风上青天的合适的荣耀;然而,对于失意读书男人来说,也许是致命的伤心不如女儿身的荣辱打击。历史记载,西汉十一级后宫女人等级,执行了七十年之久。汉王朝后宫女人最高峰时,曾经达到两万多名。所以,在京城这样的地方,平常老百姓走路时,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位可以称之为“处长”“厅长”级的人物,是不奇怪的。因为,此类级别的人儿,古来有之。
  到了西汉第十一任皇帝时,西汉国力大增,盛世百状。皇帝后宫女人数量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比汉武皇帝时期增加了整整一倍,宫中女人数量为四万多人。为了适应如此宏大的女人数量,这新皇帝又增加了多如牛毛的女人级别。
  超级“皇后”的后面新增加一级“昭仪”,享受原一级“婕妤”的待遇。原一级至十级者,一概顺降一级。这样,原十级“少使”变成了“十一级”,她的职称就不是“县长”级了,只是文官最末级了,粮食也少了,由”六百石”变成了“四百石”。有趣的是,后面新增加的几个级别所使用的概念,竟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现代社会里某类国营企业工资制度差不多了。
  十二级:“五常”,十二级以下就没有职称了,只有粮食“三百石”。
  十三级:“顺常”,“二百石”。
  十四级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级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级三等:“娱灵”,“百石”。
  十四级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级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级六等:“夜香”,“百石”。(相当一点四万公升粮食)
  十五级一等:“上家人子”,“斗食”,一斗粮食。
  十五级二等:“中家人子”,“斗食”。
  看到这里,我笑了:从这些后宫女人级等名称上看,这西汉男人皇帝也许开始喜欢歌舞娱乐类的女性明星了。至于什么是“上家人子”“中家人子”,我就有些费解了。
  当然,皇后也有具体的的待遇标准的:“汤沐邑三十县”的税收。西汉皇帝后宫四万多女人们待遇与日常开支,应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天文数目啊。可想而知,这西汉王朝的富足程度了。可是,好景不长,东汉刘秀皇帝上台时,国家经济疲软,皇帝后宫女人们也大大地减少了:除了超级“皇后”之外,只保留着“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大家”五个女人级别了。这是后话。
  从古代人所谓的某“级”某“等”的等级构思中,我看见了现代人的困惑: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通信行业中,执行的全国统一的八级工资制,其中就有“七级一等”,“八级二等”等工资级别。真是有趣:原来此起彼伏还是借用两千多年前古代皇帝后宫女人享受的待遇思路。还有,现在许多所谓著名的现代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只是在某级差与某等级之间,增多减少,有几人终究走出了数千年前古代人老祖宗设计的圈套。有趣。
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俸禄:
1)万石:三公等(豹子的车骑大将军应该在此),月谷350斛(注:1斛=1石),一年4200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斛,一年2160石;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谷150斛,一年1800石;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
5)比二千石:光禄大夫等,月谷100斛,一年1200石;
6)千石:丞相长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
7)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
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谏大夫,俸禄不详,后除;
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840石;
11)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720石;
12)五百石:县长,后除。
13)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月谷50斛,一年600石;
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540石;
15)三百石:次县长,月谷40,一年480石;
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444石;
17)二百石:县丞、县尉等,月谷30斛,一年360石;
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324石;
19)百石:御史属等,月谷16斛,一年192石;
20)比百石:不详,后除;
21)斗食:月谷11斛,一说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说佐史也并入斗食中。
东汉时禄秩变化不大,从万石到斗食佐史共17级(或16级),但给付方式改成半钱半谷,东汉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钱9000,谷72斛;真二千石月钱6500,谷36斛;比二千石月钱5000,谷34斛;千石月钱4000,谷30斛;六百石月钱3500,谷21斛;四百石月钱2500,谷15斛;三百石月钱2000,谷12斛;二百石月钱1000,谷9斛;百石月钱800,谷4斛8斗。另外,两汉的节日赏赐实际上成为常俸外的加薪,如《汉官仪》中记载仅“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通典》记载在立春之日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吾、诸校尉各30匹。

一品 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
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
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
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
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
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
宁朔将军,
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
司律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
护东羌 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
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
军或护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
宁远将军,
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
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东汉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后宫: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等等。。。。
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现在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古代女性廉洁典范人物

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李母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廉洁的魏征夫人
大家知道,魏征是个有名的宰相,他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过文学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 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椐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陶母责子 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吏,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吏职,始终如一。

李母量廪教子 唐代监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至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地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国文学史上最具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即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据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孝贞皇后拒收贡献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一分钱财。倘若收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之中确属罕见。

马皇后当好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赏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材。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选”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璋:“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生活俭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与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裳,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要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率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璋:“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来源手机秦风网

在明朝,小吏最多能升到几品官,难度有多大?

如果说到“官吏”这个名词,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对当“官府人员”的一种总称,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官吏”指的是两种人。这两种人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工作任务也不同。

官更多的指的是领导者和官员“领持大概者,官也”,而吏主要指的是跑腿办事的一部分人员,比如那些小兵小将“办集一切者,吏也”。虽然这两类人都在国家官职体系之中,但是级别和地位却差的很大。

通俗的来说官是属于国家系统的正式人员,对于每一件事情所要执行的命令都需要承担责任。而吏则是受任于官府之中,听领导的命令去办事,却并没有具体的官位,虽说享有一定的俸禄,但是却没有确切稳定的保障,像现在城管系统中的“临时工”一样。

那么在明朝的时候,一个小吏升到官员难吗?

官与吏这两种人就职的选拔渠道

对于“官”的选拔,我想大家都应该略知一二,王公贵族家的子弟经过推选等方式可以当官。平民百姓则是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中了功名之后当官。

总的来说官员的选拔渠道还相对狭隘,想要当官难度也相当高一点,和现在的考公务员其实有着相似之处。

做“吏”则是完全不同了。

根据明朝《会典》记载:“当时朝廷从国家选拔吏的方式一共有三种,一种就是在平民百姓之中相互推荐那些能书能写者来做“吏”,有点像现在农村推选村长的感觉。由于“吏”在工作的时候需要读书识字,所以被推选者的前提就是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第二种方式就是来自于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古代的时候科举考试确是穷家子弟能够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道路,读书者甚多,但是真正能够考上功名的少之又少,落榜的这些人虽然没有机会当官,但是他们却是有机会做“吏”的,也算是可以找一份公家的工作养家糊口。不然这些文弱书生又没有什么劳动力气,很容易在社会上失去生存空间,那么愿意读书者也就少了。

第三种则是那些王公贵族或者高官犯了错之后被下贬为“吏”的。

“吏”到底是什么?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办集一切者,吏也”。

从字面意思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跑腿工作人员,就比如在古代征税的时候,官员负责按照国家的指示向老百姓去征收税款,让老百姓去服徭役。而真正将这些工作落实的人正是“吏”。

如果要是官员判案子,那些负责抓捕犯人,看管犯人,或者说整理相关案件资料的工作都是“吏”去做的。虽然“吏”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不过这些“吏”本身享有很多的特权,比如官吏家庭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所以“吏”虽然在官场“鄙视链”的底端,但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吏”仍然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爷”。

虽然“吏”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但是“吏”本身在工作的时候是存在着很多油水的——就比如在处理普通案件的时候,可以从双方手中收到一些好处,平时去老百姓家征收赋税的时候,也可以产生很多“油水”。

所以在官场相对腐败的时候,虽然“吏”的工资不高,但是愿意做“吏”的人甚多。

因为即便他们没有工资,生活条件却依旧不会太差。在明朝晚期的时候,有很多人为了做“吏”不但不从国家要钱,而且还会定期的向官府送礼得到“吏”这个工作。这些人自然也不可能是为了“奉献自己照亮他人”。他们为的就是在工作的时候捞油水,因为这些收入远大于他们上交的那部分钱。

而明朝末年很多百姓起义,则正是因为这些“吏”们的残酷剥削,导致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大家才会揭竿而起反对明朝。

那么如果一个“吏”想成为一个官难吗?

“吏”一个标准的任职期限是9年,“吏”在自己任职期间是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官员的,就像现在的一些临时工通过考试转正的道理一样。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吏”只需要两次外考和一次京考都合格的情况下才可以升职为官员。如果在9年之内三次考试没有全部通过的话,那么则需要再等9年的时间。但是他们所在的位置却是官员的最底层。

一般来说,他们所做官员的级别和他们之前所工作的衙门存在着很直接的关系。按照明朝《会典》中所记载的资料得知,“吏”在考上官员之后,最高也就是能够做的正七品,前提就是他们之前所任职的是一品的衙门。

如果他们所任职的是二品,衙门或者三品衙门的话,他们做的官员只能是八品或九品。而在中国有句话叫做九品芝麻官,因此可以推断当时“吏”升职为官后的官职确实不高,最多到七品官。

那么从“吏”到官员这个考试过程中困难吗?其实考试并不是很难,因为“吏”的选拔出身不同,所以大家的学问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吏”升官员的考试相当于科举考试也就会简单很多。

但能通过考试并不是就代表着能当官,“吏”成为官员的前提就是有空缺的职位可以安排。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原因读书人比较少,所以空缺的职位比较多,“吏”当官还简单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读书人越发增多,通过科举考上功名的人还不够安排官职,那么通过“吏”再考上官员的这批人,想要当官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明朝时期可能存在的一个情况,就是“吏”的三次考试确实都通过了,但是能够安排上官员的可能性非常少。

虽然“吏”当官员的时候级别很低,不过大家为了能够在当官的时候有一个更高的起点,都想从一个低等的衙门到高等的衙门里面去工作,毕竟考试难度都差不多,有一个更高的出身,所做的官职也就大了,因此那些准备当官的“吏”在考上官员以前都会拼命的往高级县衙跳槽。

明朝史料中曾记载,在明朝建立初期,京城“吏”不满500人,而等到明朝正德年间的时候,在京城衙门工作的“吏”达到了5000多人。

所以在明朝的时候,想要从“吏”成官员 其实一点也不比科举考试简单。

文章标题: 古代女人能当小吏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4101.html
文章标签:小吏 人能 古代

[古代女人能当小吏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