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道德经》第三章中的「愚民」是什么意思

时间: 2022-10-23 06:59: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道德经》第三章中的「愚民」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否推崇愚民统治?

道德经推崇的是要让百姓无欲,也要求统治者无欲,统治者无欲,老百姓自然就变得淳朴了。并不是愚民统治。

我想你之所以会认为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倡的是愚民统治,可能是因为道德经的第3章中写的“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你现代人看到这样的第一感觉就是认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使基层百姓愚昧无知,从而维护封建统治者统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差别,你以现代的阅读方式来阅读古文,这无疑就是给自己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布。

老子在道德经所说是上善若水,所以他的这个弱和你理解的弱可能有些区别,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的是以弱胜强,而你理解的弱是使什么虚弱。

“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的意思是说让老百姓保持淳朴的风俗,并不是说他让老百姓没有常识,没有知识。在老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天下战乱不断。各国各地会有一些狡诈的人欺骗淳朴的老百姓。

相关介绍: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注解它的书层出不穷: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从修行实操来解老的,有从权谋运用来解老的。

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好像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包括历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么《道德经》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揭示了些什么道理,能历经两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呢?(据说:曾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因为译文太多和偏向领域的重叠,《道德经》几年前就超过圣经了。)

《道德经》第三章 降低欲望,言传身教

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③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①译文: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崇尚某种贤德的保准,这样民众就不会为了某种虚名去争夺。领导者不要淘取特别珍贵难得的东西,这样老百姓才不会追求稀罕物而成为强盗。领导者不要表现出来自己的喜好和欲望,这样老百姓才不会乱。

很多领导者会选择在公司设立道德标准,塑榜样,为什么老子的思想与我们的做法正好相反呢?老子认为老百姓的行为与领导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者的喜好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是种非常密切微妙的互动关系,我们所宣称的美德和道德标准都是相对的,换一个角度可能完全就变了,当领导者在环境体里推举一个人是楷模榜样时,等于肯定了一个人,否定了剩余的所有人,那有些人可能向他学,而大多数人会产生逆反的心里。记得我上小学时,班主任特别喜欢我们的班长,就特别的捧他,他做什么都好,开始有些同学还会向他学习,学了也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后来产生了逆反心理,就特别讨厌这个班长。老子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他各自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值得肯定,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有用,比如有些人聪明,有些人善良,有些人有才情,有些人力气大,有些人真诚……这些都是优点,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领导者不要倡导一个标准和楷模,不要宣称自己崇尚什么标准,要订立规则,自己去做就行。行不言之教,透过自己做的行为影响大家从而使得跟着去做并发现其中的规律。领导者喜欢什么,员工就趋之若鹜了。“楚王好细腰,宫人皆饿死。”当下面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领导的心思、喜好、欲望上,那谁会把注意力放在目标和结果上呢?

②译文:有道的领导者让老百姓减少欲望,吃饱,不多想,强壮身体。

老子为什么要老百姓心空吃饱呢?岂不是愚民吗?老百姓吃饱穿暖减少欲望,这样就好统治了,只是为统治者着想吗?不完全,还有深意,是让心和腹平衡,让老百姓做好本分,做好一件事儿,不破坏身心和健康的平衡。因为欲望本身是无穷的,而身体本事的需求是有限的,专注做好一件事,做好匠人精神,真真实实把本质做好,这个很重要。

③译文:常常使老百姓无知无欲的状态,没有获得虚名的技巧,没有过分虚化的学识,使民众没有胆量逆着领导者的意愿去做,不去这样做,就没有什么管理不好的了。

老子的愚民是也不是,他老先生说是在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房子住物质基础丰盛后,才去掉欲望和妄想,这是有保障和前提的,又有什么不好呢?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建议收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的乱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老百姓争的是什么?不就是那个名吗?考了进士才能当官,那就拼命的去考进士,你说你要有才有德才能够被重用,那么他就拼命的去追求才德,所以才造成历代都有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现象。

表面上看他是忠臣,最后才发现他是个大奸臣,表面上看他大公无私,最后才知道他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人。历朝历代,这种事儿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针见血。他说你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无才无德之人,要装得有才有德来谋取位置,这样整个社会就朝那个方向去竞争,适合不适合的都去追逐那个位置。

明明这个岗位需要一个刚正不阿,真正有贤德的人来,结果来了一个卑鄙小人,能做好的不在位,在位的又做不好,尸位素餐,这对整个社会是不利的。

其实,老子这句话我们好好的感悟,名可名,非常名,是让我们不要崇上任何的名号,就不会盲目的、不顾一切的、不择手段的去竞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现在为什么会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大家公认的奇珍异宝,他才会动歪脑筋。要是大家都不认为这个东西值钱,偷盗回来又有什么用呢?一个石头可以称为艺术品,一个古董价值连城。这就是,贵难得之货,你看这个东西觉得它很贵重,然后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本来没有什么,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马上就变成大家不顾一切抢夺的对象。

正常的手段,拿不到就去抢,就去偷就去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其实就是金刚石,成分是碳元素,在地球上储量巨大。他本来就是一个石头,却被商人炒作成难得的珍稀植物,还和爱情挂上了钩,宣扬说这个东西代表永恒、幸福、甜蜜的爱情,最后这么一小块石头,居然价值上万。

当金刚石被命名为钻石之后,由此引发的盗窃、抢劫、人命案还少吗?假如,金刚石还是曾经的无人问津的石头,又有谁会去抢?谁会去偷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就是不要表现出我喜欢什么。比如,一家公司所有的中层干部都喜欢打高尔夫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老板喜欢打高尔夫球,突然间大家又去钓鱼,就是因为这个总经理他喜欢钓鱼,上面的人只要表现出我喜欢什么,下面就全乱套了。

什么叫欲?就是基本需求以外的东西叫欲。千万不要把欲解释成欲望,说老子反对人有欲望,不是这么回事儿。人为了基本生活有基本的需要,有基本的需要不叫欲。基本的需要是我们本能需要,我们本身的需求,其他的才叫欲。

老子说三句话,就告诉我们社会之乱源就是崇尚贤明,就是贵难得之货,就是把基本需求以外的那个欲望强烈的表现出来。那出现这些现象要如何对治呢?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你要把心里头那种贪念把它虚掉,让他不要用。可是现代人做起来很难呐。你看在家里面,一个小孩子根本就没有贪念,它就像一张白纸,但是我们这些大人会引导他有贪念,这样的贪念会害了她一辈子,让她一辈子痛苦呢。痛苦从哪里来?从心里来,它含有欲何之的功能?

你看所有的愿望都是从心里产生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摆在心里头的,然后你才知道这个,明白那个。可是话又说回来,知道那么多有什么用呢?你又不是百度,再来看实其腹,正好跟虚其心是相对应的,你要让他肚子填的饱饱的,满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去疏导。不是禁止,也不是压制,是疏导,去减少他的贪念。但是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反而会比较单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需求,他只想着怎么把肚子填饱,肚子填饱了就谢天谢地了。

可是有了钱之后,他就不安分了,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想歪点子,有句话叫什么?饱暖思淫欲。所以,虚其心,实其腹,这里面有很多很多巧妙的地方,我们还是要从《道德经》其他的章节来加以讨论。在这里我们先放一放,以后我们会说,那到底我们要怎样对待百姓呢?你要让他温饱,我们今天叫做小康,然后再实施教化,这个教化是无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规定那样没用,要让他能够把这些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的这些欲望把它虚掉。

为富不仁,为什么会不仁,不是富的问题,而是不仁的问题。我们常常觉得好像圣人都叫我们不要有钱,叫我们清贫度日,那是不对的圣人是不会反对我们合理的赚钱,也不会反对我们身居高位,富没有关系,但是你不能不仁,为什么可怕?因为他带头扰乱人心,败坏风气,所以很多人讲钱是我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这是不对的,这样子会是有伤天理,为什么?因为富人是人群关注的焦点,所以你的一举一动大家会去模仿。

我们再看下一句,弱其志,强其骨。强其骨比较好理解,就是强健体魄,多运动,少动歪脑筋,弱其志。我们今天不弱其志,而是鼓励你要立志,你要定下一个伟大的目标,定一个严格的计划,这样就有可能演变成什么?演变成争强好胜。

我们有很多的父母就是把自己的一些虚荣心建立在小孩子的痛苦上面,到处争强好胜,要争第一,那你是在害他还是在爱他?然后下面那句话就是很多人误解的,常使民无知无欲,好多人因为这句话骂老子,骂道家。那不是愚民政策吗?不是的,就算民智未开的时候,偶尔愚民还可能,民智已开,你觉得还能愚民吗?那是天方夜谭,老百姓又不是傻子,老百姓是有求知欲望的,他们会自己寻求答案的。所以,不要用这种思想去看道德经。

常使民无知无欲。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志,因为不聪明的人他也不会去伪装自己,聪明的人才会花言巧语,明瞒暗骗。现在我们一提到志啊,智商高,聪明好像是堡义词,其实都是不太好的都是缺乏大智慧的,慧远远要比智广弘博大得多。无知无欲,无欲是不要有贪念,我们已经讲过了,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就行了,不要有过多的攀比,过多的欲望。

我们看到隔壁起洋楼了,我们也在家盖洋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盖起了洋楼,最后谁倒霉,自己倒霉,落下了一身债,一辈子做房奴。

无知无欲,意思就是你过正常生活,不要和人家攀比,为什么要让老百姓无知无欲?老子讲的更妙。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的意思,就是不敢胡乱作为,是让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乱作为。

一个老师,本来好好的教书,也不想着收学生家长的礼金,结果有一个家长脑筋比较活,给了老师钱呢,其他的家长也只好跟着送了,这不就乱套了吗?现在就鼓励大家,你有聪明才智,你要创造,你要搞出新花样,你要有新套路。不对,全走错了。

过度的生产,过度的消费,造成了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他这个不敢为,将来也是我们重点要讲的。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的结论,不去违背自然规律,没有好,自然就没有坏,你能把这些削减掉,你就无不治了。你不管去管什么,都管得好好的,治理什么都治理得非常有境界,不是只有君子没有小人,而是君子能够认其所长,小人能各安其分,不去做坏事。

这就和谐了,这样世界就好了!

3《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虚心,使内心宁静、心胸开阔、心量放大,格局大,境界提升

2、实腹,生活安饱、肚子充实,代指安居乐业。

3、弱志,减少欲望,使心性柔韧有生气。养谦谦君子之气。

4、强骨,筋骨强壮。皆为使动用法。

5、无知无欲,无机心、不耍小聪明,无贪欲。守其真心,心灵纯真澄静。

6、智者,心眼多,自作聪明的人

7、无为,无形、顺任自然的态度去处理一切。而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译文】

        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以无为来治世,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经解】

        这一章,被很多人粗浅地理解为愚民之术,其实,哪有那么简单。用相反相成的方式来理解,越琢磨越感觉深刻。

        其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三点尤为张目。

        首先这不尚贤,就吓人一跳,这不是不重视人才吗?其实在老子时代,诸侯混战,网罗人才、贤士作为称王称霸的资本。春秋无义战,在这个时代被重用的贤士, 在道家看来,其实就是助纣为虐的人。乱象纷呈,人为之过,这“尚贤”的药方,后遗症是非常大的。

        一是这贤的标准本来就难定,主观性极强;二是一有绝对化标准,便会导致许多伪装的言行和仅为了符合标准的投机行为;三是贤者不一定是能者,所谓“贤者在名,能者在职”,就像现在很多盛名之下的人,其实难符一样。

        综上可知,老子对坐在对面的“侯王”讲的不尚贤的道理,其重点在于说,不特别标榜某一个“贤”标准,大家都按自然的趋势发展;反之,则必然弄虚作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贤”的模式。 于是便争,于是便慢慢势同水火,就像现在的评职称、评级别、评奖的情况一样。

        其次,这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是说类似金银珠宝这类稀缺的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是被过分宝贵炒作出来的。不把它炒作为珍贵的,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得到它成为盗贼。老子这话其实是对当时统治者奢糜之风的批评,是道家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

        其三,这不见可欲,不是不见到,而是别炫耀、别得瑟。其实这句话就是紧接着“不贵难得之物”,老子的意思是:你们这帮侯王、官吏们,贵难得之物还不算,还到处去炫耀、张扬、嘚瑟,搞得民心乱了,对你们的仇恨、嫉妒便会导致铲平主义行为,这就是老子的警告。

        总揽老子这一章,核心逻辑就一句话:人生不仅要会做加法,还要会做减法一一减求名、逐利、炫耀的强烈欲望,这样才能减少民怨,带出好民风。可见,老子这话是给统治者讲的,若说老子这是“愚民之术”,就南辕北辙了。

【浅谈】

            本章结合家庭教育谈以下几点: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结合自己陪读,与本章圣人的告诫最关键的是家长首先做到虚己心。主席教导我们“虚心使人进步”。这也是老子在《道德经》反复强调的道。

        我个人感觉在这点上和近年非常火爆的“吸引力法则”(此法则可能会被传销组织利用。我们今天讲它积极的一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虚其心,是大其心。天地为橐龠,虚而不竭,动而愈出;圣人大其心,为而不争;你我大其心,使己进步;进而影响孩子大其心,从而无中生有,爆发小宇宙。

        当然吸引力法则的前题是合道。尊道贵德,这样你怎么说话,就有怎么样的人生;你怎么努力,就有怎么期望的人生;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每个人材质不同,当然命也不同,就像这世上有花有草有参天大树。我等平凡如小草,不曾有花的芬芳,也不会如大树那样挺拔,但幸运有属于自己的土壤,可以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徜徉着风雨的洗礼,静静的,慢慢的向上生长着……这也是非常好的命。只要努力生长,便一定可以绿萌覆盖大地,一样美丽。同样,自己的学习生活,从陪读开始并坚持、并坚信,每天1%的学习,必将成就100%的自己,成长一直陪着我。用正能量、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这样,不断完善自己的修为。那么天道轮回,天道酬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其次,老子讲的虚其心,还有谦虚之意。即其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谦虚使人进步的原因从易经的谦卦讲更透彻。谦卦(十五卦)谦。亨。君子观此卦象,以谦让为怀,裁取多余昀,增益缺乏的,衡量财物的多寡而公平施予。北宋易学家邵雍解:“谦和忍让,尊人自卑;利用谦虚,万事可达。”从此看:表面父母示卑弱于外,其实更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获得长足进步的长远发展之道。

        一个人在社会上真正能立足,我认为起码需要不断加强三种能力建设:虚其心;实其腹(强其骨);弱其志、去小我、扩人脉。

        其一,虚其心,充实大脑,多读书,尤其读像《道德经》这样经典的书籍,即为学日益,培养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

        其二,强身体,实其腹,强其骨。没有这个前面这个1,其他都是零。五年来,我每天坚持至少一万歩不间断,每天这短短的六、七公里,可能三个月、半年,一年都不会有明显效果,但二年、三年,五年的坚持不懈,个人状态绝对和不锻练的人明显不一样。而且也绝不要听别人说每天走这点,是凑数,老子云:“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傻傻的坚持,必有大成

        其三,弱其志,方能扩人脉,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本法宝。“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只有坚持为他人,为众生服务之初心,方能真正成就自我!

        人生就是如此,不为自己,而负起真正的责任,自己改变了,孩子也会在不言之教的影响过程中开始真正的内心回归之旅。现在回想起来,感谢《道德经》!感谢老师的大爱付出!

        作家马德说过:“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你现在的状态,是过去的你用努力换来的;你未来的状态,是由你现在的努力决定的。有质量的人生,不是走向复杂的世故,而是回归到简单的天真。幸福始于简单,痛苦源于复杂。
文章标题: 《道德经》第三章中的「愚民」是什么意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780.html

[《道德经》第三章中的「愚民」是什么意思]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