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地域歧视那么严重?南方歧视北方,北京人歧视天津人,上海人歧视苏北人,深圳人歧视上海人
中国人的地域歧视大家都知道十分严重,主要由生活习惯,户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群体的整体道德,口音,长相,身高,地理经纬度等。现分别举例逐条说明:(谈及地域群体时均为总体平均水平)
生活习惯:典型的比如相对注重卫生的江南人(特别是上海人)看不起总体而言不讲卫生的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非广东人看不起广东人吃野味(如果子狸,猴脑)。
户口:非农业户口看不起农业户口,城市看不起县城,大城市看不起小城市,几个特别城市(京沪深穗等)看不起一般大城市,北京上海看不起其他地区,广州看不起相对落后的天津,天津看不起非直辖市的广州,北京市区看不起郊区,上海静安区黄浦区看不起闸北区杨浦区等等。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沿海看不起内陆地区,发达城市看不起落后城市,发达农村看不起落后农村等等。
群体的整体道德:典型如河南人受尽歧视,安徽人四川人也是臭名鼎鼎很受歧视,大西北受歧视,大西南受歧视,中部地区受歧视,东北受歧视华北受歧视(基本上除了中国九个地区京沪津粤闽江浙鲁辽外的极落后地区由于民工数量多,骗子横行受尽歧视);那么这九个相对略好的地区呢?福建人爱偷渡爱走私,浙江人爱造假爱炒房,广东人江苏人稍好也大致类似,山东人爱捅老乡装憨厚,辽宁出黑社会打手,北京人爱忽悠吹牛逼,上海人爱贪小便宜排外严重等等。
口音:北方人听不惯南方口音,南方人听不惯北方口音。具体来讲北方,南方内部口音歧视又比如:北京人讨厌东北腔,东北人鄙视京片子,相对接近普通话的东北北京河北鄙视山东河南;江南人鄙视江淮话,广府人鄙视外省话甚至本省客家话潮汕话等等。甚至上海市区人鄙视郊区话,浦西人看不太起浦东话等等。
主要还是各种经济生活差异,文化差异等导致的这种现像,国外也是一样的。自古以来都是存在这种现象的。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某种距离感。
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1.介绍自己
以简洁得体又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无论是在何种社交场合,想扩展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自我介绍。要设法出奇制胜。让对方牢牢地记得你,而且是记得正面的形象。
2.愉悦风格
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3.幽默风趣
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4.寻找话题
为什么我们经常错过了许多广结人缘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常把那些黄金时段用来绞尽脑汁,却还是挤不出一句合适的开场白。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去打开话匣子都能得心应手。一旦你能达到这个境界,那无论把你丢在任何一个场合中,必都能迅速进入状况,随心所欲地去扩展人缘,为自己在生活与事业中,营造一个又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5.记住别人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6.心平气和
不管有什么样的争论,要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7.完善自己
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对他人有有利影响的人。
在中国,说起地域歧视,感触最深的非河南人莫属。无论是现实世界中,还是在互联网上,针对他们的偏见可谓无处不在。“河南盛产骗子、小偷”,“中国人的劣根性集中体现在了河南人身上”,在不少国人心中,对河南人诸如此类的看法可谓根深蒂固。笔者刚到北京读书那会儿,一位在京工作多年的老乡,就曾言辞恳切地提醒我,“跟同宿舍的河南同学打交道要留个心眼”,相信不少外出闯荡的朋友,对于此类提防河南人的叮嘱不会陌生。
其实,这种由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区别对待”,并非只针对河南人。长期以来,北京人、上海人、东北人、潮汕人也是被扣上了各种各样的带有偏见的帽子。而两湖、川东、安徽、贵州等地更是因为打工人数众多,而不招其他地区人的待见。而且,地域歧视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不少其他国家地区的人同样有很强的地域情结。比如,在美国,各个州之间的互相调侃讽刺的现象就很常见,西部的某些州更是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而被称为牛仔、乡巴佬等等;而在英国,爱尔兰人就历来被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瞧不起,在他们眼里,爱尔兰人就是吝啬鬼的代名词,是养猪的乡下人。只是,近年来,在中国,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这种各地人相互歧视、敌对乃至攻击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才成为一个不能不重视的问题。
经济发展失衡是造成地域歧视的最重要原因
造成地域歧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莫过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如前所述,这也是这一现象在中国越来越常见的原因,而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讲,地域歧视之所以难以消除,乃是植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嫌贫爱富和恃强凌弱。在中国,一个最显明的例子乃是,苏南、上海地区对苏北人的歧视。一直以来,受地理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远远赶不上苏南,更甭提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了。而在历史上,灾难频发的地区往往成为被歧视的重镇,因为由灾难带来的流民在逃难求生的过程中,往往会给所到之地造成极大的破坏,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人口大省河南的遭遇了。
地域歧视与种族歧视不同,地域歧视是一个的“区别对待”,与人种没有任何关联。地域歧视就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区别对待”。它是由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地域歧视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地域歧视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地域歧视与种族歧视不同,是本民族内部对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文化、经济的差异和不平等,所以会产生偏见甚至妖魔化,如台湾人、香港人对中国大陆人的偏见。中国城里人对乡下人、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对东北人、新疆人、西藏人、河南人等的地域偏见。当外地人来到这一对他不熟悉的地域时,当地人便会依社会上的偏见来解释其性格,因此而可能产生偏见和妖魔化。
地域歧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地域攻击等。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网络水军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都是政策的优越性造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歧视,但是一部人会认为自己城市是一线发达城市,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优越感,似乎高人一等。话说回来,这些城市的确各方面的保障和社会福利要好很多。
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的地区差异?
在一些城市科技水平依旧很落后,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呢?
关于我国地区社会发展差距的控制目标总的说,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是政府干预比较擅长的、也是能够产生较好效果的、真正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领域。
为兼顾地区发 展的效率和公平、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可以允许差距延续时间长一 些、差距程度大一些,而在地区社会发展上,则应当相反,要求控制差距的目标严一些、实现目标的时间短一些。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把 居民收入和其他社会指标按其地区差距的大小程度与经济指标的地区差距大小的程度比较分成若干类来分别提出其控制目标。
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控制目标。由于地区转移支付的作用,我国地区居民收八的差距指标要小于地区人均GDP差距指标,但这一差距仍然过大。
是人口、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人文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一类指标的地区差距已远小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在继续普遍提高各地这类指标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果,使这一差距控制的良好势头永远保持下。
是科技和生态环境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接近或略低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由于这类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今后应随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力度的加大而加大,把他1f]作为重要的控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手段来看待,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是主要基础设施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则远大干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表明我国空间经济一体化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硬件条件还不成熟。今后应作为地区社会指标中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为日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
1.合理调整投资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 。
2.促进空间市场一体化,全面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市场经济。
3.在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安排上,适当向中西部倾斜。
4.重视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寻找我国农业的出路 。
5.努力缩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
6.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干预的立法工作
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第一,是资源禀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1.自然禀赋差异因素
2.社会环境差异因素
3.经济差异因素
4.决策差异因素
5.极化因素
四、区域差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差异的积极作用
1.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
2.发达地区先发展起来,不仅积累了大量经济财富,而且创造了地区工业化的丰富经验,从而对落后地区产生一种示范、激励和传导效应。
3.经济发展的地区落差,促进了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使全面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二)区域差异扩大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
3.不利国民素质的提高。
一、开展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教育
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应该根据农民的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利用可以通过电影或影视的方式,将科技知识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更利于对贫困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对于知识枯燥及理解上的偏差等问题.在对农民传播科技知识的经验中,我国有一些省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河南省,在河南首先将影视教育引用在农民教育中;其次,定期对骨干领导人进行培训,领导人要对新型的科技进行熟悉引导;再次,将开展科技培训班,将科技知识普及面增加.最后河南将培育的骨干进行实践.根据季节及当地的资源优势将领导骨干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对农民就行现场教学.
二、实施“引进来”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所以想要掌握科技,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可以发现,在贫困地区经济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区,技术领导人不是来自乡村本土,而是政府花钱,或者外聘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科技兴农的经验,同时能够对新型科技具备较高的知识掌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一般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条件差,气候恶劣,所以想要引进科技人才就要通过丰厚的待遇来吸引.同时,我国也要注重东西部的结合,将东部的经验引入到西部,并且鼓励东部与西部之间经济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在发展中坚持共同富裕,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农村的科技推广组织
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及访问,同时对科技知识推广的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要将新型的科技兴农的技术搜集起来并且将科技成果在其他应运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给予村民借鉴及分析.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的组织机构,要将责任到机构,到领导骨干.注重实践出真知,通过引导与示范,使得农民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将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科技知识,并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同时政府可以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将选几户农家作为重点示范及培育对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刺激农民的攀比心,有利于推进经济建设.总之,贫困地区的经济想要脱贫致富,首先要依靠科技,科技兴农,同时要有良好的政策做支撑,并且有责任心的领导骨干做引导,贫困地区的经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科技投入,是指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称为科技资源;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重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综合环境状况,形成了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不同地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1]。虽然我国科技投入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考察科技投入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找到形成这种梯级经济区域的一些原因仍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 我国科技投入现状
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也有了很大的程度的增长。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看到,科技经费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上增长幅度很快。国家在财政拨款从2000年的575.6亿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4114.4亿元。10年增长了5.4倍。科技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也已经从2000年的0.9%增加到了了2021年的1.75%。但是从相对投入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的5%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比较低。
改革开放后,东部由于地缘优势,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加之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增加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扩散效应下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首先得益,而西部由于交通通信及发展历史等各种原因,科技水平发展速度最慢,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形成了全国角度下,以东部为中心的科技“增长极”。与之对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出现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科技的投入水平与这种梯级经济区域的形成关系如何?
为兼顾地区发 展的效率和公平、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可以允许差距延续时间长一 些、差距程度大一些,而在地区社会发展上,则应当相反,要求控制差距的目标严一些、实现目标的时间短一些。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把 居民收入和其他社会指标按其地区差距的大小程度与经济指标的地区差距大小的程度比较分成若干类来分别提出其控制目标。
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控制目标。由于地区转移支付的作用,我国地区居民收八的差距指标要小于地区人均GDP差距指标,但这一差距仍然过大。
是人口、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人文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一类指标的地区差距已远小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在继续普遍提高各地这类指标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果,使这一差距控制的良好势头永远保持下。
是科技和生态环境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接近或略低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由于这类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今后应随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力度的加大而加大,把他1f]作为重要的控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手段来看待,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是主要基础设施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则远大干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表明我国空间经济一体化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硬件条件还不成熟。今后应作为地区社会指标中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为日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
1.合理调整投资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 。
2.促进空间市场一体化,全面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市场经济。
3.在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安排上,适当向中西部倾斜。
4.重视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寻找我国农业的出路 。
5.努力缩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
为什么GDP能反应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
GDP作为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增加值之和,可以说是通过对全社会劳动总量的价值的衡量来反映全社会的总产出的。在衡量全社会总产出方面,GDP指标仍然是最全面的指标。因此,世界各国都依然采用GDP指标作为衡量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经过半个世纪实践,GDP指标也表现出很多的不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环境问题,GDP 指标不能反映生态成本和资源利用的水平。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会使人们在积极发展经济,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漠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GGDP 指标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在GDP的基础上,对生态成本等有损经济正常发展的因素进行扣除后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GGDP指标所反映的经济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大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情况,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就克服了GDP指标因没有扣除生态成本所造成的“虚增”的问题,是对GDP指标的一个修正。
GDP指标和GGDP指标是一对矛盾,或者讲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宏观经济统计指标,都要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增长水平,但二者又各有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经济增长的情况。GDP是从劳动总量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总量的,无论是正常的经济增长,还是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新的经济活动,都是人类付出的劳动。GDP 是增加值之和,也可以粗略认为是人类所付出的全部劳动之和。从衡量人类所付出的劳动的角度来讲,GDP是最全面的指标。GGDP指标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而产生的指标,它对经济总量衡量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生产活动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的标准,这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后果需要新的生产活动来纠正,这就是生态成本。既然列为成本,就是支出,需要扣除,所以GGDP指标衡量的经济总量只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标准的经济总量。从这个意义上讲,GGDP指标衡量的不是生产劳动的全部,而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那一部分“有效”的生产劳动。
GDP指标和GGDP指标是产生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两代指标,是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物。GDP指标只讲增长,是通过全社会劳动总量来反映经济总量的概念,是与粗放型或集约型增长方式相对应的。而GGDP指标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物,是与可持续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两个指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经济增长的情况。深刻认识这两个指标的意义在于用什么思想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首先要看到成绩,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能取得国民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在我们看到GDP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不足,看到差距。这个差距可以用GGDP与GDP的差距来衡量。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逐年加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废弃物的排放量也在增加,环境污染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能耗还相当高,也就是说,生产同样多的产品,我们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这反映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工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统计信息要全面地反映这些情况。我们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看经济的增长,把GDP和GGDP结合起来看,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差距,寻找发展的机遇,这就是GDP与GGDP这两个指标的作用。
文章标题: 为什么很多人评判地区经济只看即时水平,忽视不同环境发展经济的难度差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