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是不是李鸿章

时间: 2022-10-22 13:01:4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是不是李鸿章

第一个环游世界的航海家

麦哲伦 
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ão
de
Magalhães;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李鸿章是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我的观点:

真正了解他的人不会说他是个懦夫,所以我不同意二楼的说法,要骂就取骂慈禧骂光绪,别骂他!
他是真正向西方学习的,开眼看世界的清朝大臣,他创办学校,开工厂。
他成就了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现代海军,使得日本几十年内不敢向东耽望,若不是,日本侵略会提前几十年。
他主张议和,虽有伤国格,但亦属无奈,而且清政府的军力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亡国;二、议和。唯有议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而且在议和中他力保国家利益也尽力了,若换作他人,损失会更多。
中国受辱,痛在国力,其咎并非李鸿章。(所以现在祖国强大了作为中国人都应该为之而骄傲,自豪,都应该挺直腰杆作人!我很自豪)
我们不能因为他在议和书上签字就骂他,那只是个符号,他不是投降者。

————————————————————————————————

人家的观点:
李鸿章简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时,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卒。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以上选自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¼;/archives/2005/629.html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从李鸿章争论说起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的看世界当然比林则徐来得伟大。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所以他所开启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将外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国确实在他的倡导下进步了,而且进步非常大。在实业方面并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时,中国海军在东亚是领先于日本。工业也领先于日本。这在西人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对他的热情评价。日本领先于中国在于立宪,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热情,和国内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稳定。

具地讲,中国落后于日本在于政治制度方面,在于国民万众一心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中国曾在汉、唐时一个也不少啊。其他微观因素还有:第一是连年的灾害,这不得不令翁同和将海军的军费压缩,而去救灾(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与李鸿章闹个人意见!!翁与李个人关系很好。翁有许多次求助于李,李全部答应。)。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局不稳,每十年有一次战争,或对外或对内,而且每次要选在太后万岁之时,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来填补军费等开支。第三,国民素质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二千年来的科举制的内容,虽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内容,但与当时的泰西诸国的科学比较,显然落后几百年。第三,国民没有爱国热情,在满人当政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替满人出力的,一切唯满人的意志而决定,汉人逆来顺受,虽然在洪杨之后,有曾,李,左等大臣拥兵地方,但号召全国显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鸿章所倡导的事业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动静或很少动静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没有紧迫感,李鸿章再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奋勇争先的官僚阶层为中国的奋起而努力。这点日本较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真正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知晓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实用性为主,如军事,如实业,如教育等,没有看到法律,科学,政治制度,种族关系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种族体制、社会的法律的体制。所以孙中山对李鸿章虽属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这一缺陷。第六,中国传统文人与官吏所具备的美德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唯知忠君报国,不论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总是唯命是从,一切不敢抗命,与孙文一代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李鸿章自身失败了,但他的的事业并未全败,又被他传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比李鸿章强的一点是非常有头脑,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有规划,所以能最后成功。但这成功的起点当是起自曾国藩,继自李鸿章。这三人相辅相成,谁也不能少掉谁。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起自林则徐,也可以说是起自洪秀全,也可以说是起自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荣,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不是面团。对李鸿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以上选自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75174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近代第一位真正的外交家,虽然他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不是买国贼,在中国国国衰弱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实际上他兴办洋务运动希望能使中国强大起来,但在封建势力和外殖民统治者的压力下,他没能获得成功,他应该算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他生活在另一个时代,应该会成为一个千古传诵的人物。
他是洋务派的,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贡献
能做上高官的肯定不是一般人物

急需李鸿章的资料·

“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以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这是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又其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说“1870年以来,中国的一切重大发展都同李鸿章有关。不知道李鸿章就不能说了解中国历史“。而近代清末国人则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在李鸿章死后,严复有一副挽联,上曰:使平生尽用其谋,其成功或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毛泽东也有感慨的评价李鸿章说:“吾观合肥李氏,水浅而舟大“。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惟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正因为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在中国,评价一个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难的事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变革最激烈、色彩最斑斓的,是19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各种矛盾错综交织。而李鸿章则是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崛起的特殊的历史人物,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成为一个盖棺百年不能论定的人物。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李家世代耕读为生,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与曾国藩过从甚密。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1862年3月,李鸿章的淮军正式组建。在虹桥交战中,三千淮军鸷悍凶猛,竟杀得十万太平军尸积如山。从此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被视为冷酷无情。这一年的11月,李鸿章旋经曾国藩推荐被任命为江苏巡抚。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当太平军都城南京被攻克后,李鸿章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后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895年,中日甲午之战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1900年8月15日,北京在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为名的围攻中陷落,政府和朝廷在对各国宣战仅两个月后逃亡。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被重新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朝廷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代表大清国在占尽“中国财力兵力”的“议和大纲”上签字。1901年11月7日,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死了,享年78岁。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早期采取的一些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但就它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构,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保守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梁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也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的来源。李鸿章身后的毁誉荣辱皆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挽狂流而不成的悲情人物。
如今一提到李鸿章,人们容易把他生命的后期中国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甲午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定等等。由于直接参与了这些事件,李鸿章不可避免的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民族耻辱的象征,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但是如果我们考察历史的真相,追问“为什么出现在这种场合的总是李鸿章,而不是其他人?”,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恰恰就是它的反面,李鸿章事实上并非推行一条卖国的路线,他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达到中国“自强”的目的,启超称“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但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备“自强”的条件,这导致了他一生事业的最终总失败,也是他身败名裂的根本原因。
让我们来具体考察这几个事件,那都是发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的事。1894年,在甲午海战中日本轻易全歼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举国哗然,纷纷指责李鸿章指挥有误。但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没有李鸿章的苦心经营,北洋水师就根本不会存在。成立新型海军是他的建议,海军的经费是他千方百计保证供给的,海军的将官是他派出国培训的,舰队从国外购进的每一艘铁甲舰船,他都要亲自到码头查看。可就是这样一支他花费无数心血的舰队,到头来却被轻易的击溃,李鸿章的作战指挥失误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其中不含有其他必然的因素吗?时代的潮流告诉我们,这场战争的胜败其实在战争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进一步说,如果不是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中国的战败也许在很多年前发生了。至于为什么是李鸿章出面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原因就更简单了:在偌大的中国除了他居然找不到其他懂得外交谈判的官员。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去东京进行停战谈判,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同意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固然是无法让人原谅的,但是“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梁启超语),这样的结果换了别人恐怕也是很难避免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就更被动了。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匆忙西逃,逃命之际才想起了已年届八十,下台近五年的李鸿章,命令他赴京主持与八国的谈判,收拾北京的烂摊子。谁都明白这项任命极其危险,而且对个人没有任何好处,但李鸿章出于报国(清王朝)的考虑,还是决定北上,并在谈判结束后的几个月,死在了北京。
此可见,李鸿章的恶名很大一部分是他“自找”的,如果他不是积极推行“自强”措施,这些事件也许就不会由他来承担。他不仅承担了他个人的责任,还要替腐朽的清王朝分担恶名。李鸿章不幸被历史选为主要的个人,来承担十九世纪中国的失败,并非因为他的无能和卖国,而恰恰在于他想改变国家的命运,就不得不去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为李鸿章的一切作为辩护,并不是本文的主旨,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论文和专著了。我只是在想,他去世已经一百年了,如果说在他生前我们还不足以完整的评估他那些“自强”措施,那么现在我们应该能够客观的评价它们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巨大影响,我们不能只看见开花结果而忘了发轫之处
李鸿章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在列强环伺、国家积弱的时候,强烈地感受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对中国的威胁。他因此意识到穷则变,变则通,可以说他的“变局观”,比康梁都早。他后来投身于清政府几乎所有新兴的、冒险的事业,诸如工业、交通、矿产、教育等等,办了很多实事。这场被后来的史学界称之为“洋务运动”的新政,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西方将它视为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认为,与西方列强相比,中国国势贫弱,一旦发生争端,很难占据上风,更难以决胜疆场,提出了“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的思想有忠君效国的成分。他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也是力图富国强兵,逐步扭转对外的不利局面。李鸿章也是一代外交家,他的外交特点是:1、外须和戎,通过妥协退让,换得他人的谅解、宽容,和平共处,以换取休养、发展时间;2、以夷制夷,实质是牺牲局部利益给“友邦”,以换取对“敌国”的制约;3、相信国际法的约束力。作为朝中重臣,依据现实条件,以谋略和坚强的意志,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利益。
整个清朝二百多年,李鸿章以汉人破例任文华殿大学士为首席阁揆。顶戴三眼花翎。他在几千年来未有的乱世中,支撑危局,以一身负天下之重。他位高权重,而且富甲天下,历尽宦海艰辛,享尽人间繁华,不怕天下咒骂,勇于任事,居官长盛不衰。忠君不懈,但亦知抗上有道。认功利不论名节,论才能不论人品。"挺经"是曾国藩与李鸿章密谈处逆境之法。处顺境,奋发而为;处逆境,挺而待变。这些做人的高贵品质都是值得作为后代的我们值得学习的。
李鸿章简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时,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卒。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以上选自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1/4/archives/2005/629.html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从李鸿章争论说起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的看世界当然比林则徐来得伟大。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所以他所开启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将外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国确实在他的倡导下进步了,而且进步非常大。在实业方面并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时,中国海军在东亚是领先于日本。工业也领先于日本。这在西人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对他的热情评价。日本领先于中国在于立宪,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热情,和国内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稳定。

具地讲,中国落后于日本在于政治制度方面,在于国民万众一心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中国曾在汉、唐时一个也不少啊。其他微观因素还有:第一是连年的灾害,这不得不令翁同和将海军的军费压缩,而去救灾(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与李鸿章闹个人意见!!翁与李个人关系很好。翁有许多次求助于李,李全部答应。)。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局不稳,每十年有一次战争,或对外或对内,而且每次要选在太后万岁之时,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来填补军费等开支。第三,国民素质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二千年来的科举制的内容,虽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内容,但与当时的泰西诸国的科学比较,显然落后几百年。第三,国民没有爱国热情,在满人当政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替满人出力的,一切唯满人的意志而决定,汉人逆来顺受,虽然在洪杨之后,有曾,李,左等大臣拥兵地方,但号召全国显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鸿章所倡导的事业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动静或很少动静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没有紧迫感,李鸿章再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奋勇争先的官僚阶层为中国的奋起而努力。这点日本较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真正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知晓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实用性为主,如军事,如实业,如教育等,没有看到法律,科学,政治制度,种族关系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种族体制、社会的法律的体制。所以孙中山对李鸿章虽属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这一缺陷。第六,中国传统文人与官吏所具备的美德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唯知忠君报国,不论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总是唯命是从,一切不敢抗命,与孙文一代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李鸿章自身失败了,但他的的事业并未全败,又被他传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比李鸿章强的一点是非常有头脑,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有规划,所以能最后成功。但这成功的起点当是起自曾国藩,继自李鸿章。这三人相辅相成,谁也不能少掉谁。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起自林则徐,也可以说是起自洪秀全,也可以说是起自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荣,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不是面团。对李鸿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以上选自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75174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谥文忠,安徽 合肥人。中国 清朝末期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生平简介

家世渊源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 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到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读多年,终于在1838年考取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及戎马功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总督直隶及洋务运动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清季筹办北洋舰队,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唐胥铁路、开平矿务局等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参与。1894年甲午一役,北洋舰队覆没,淮军亦蒙受重创,李鸿章多年经营洋务而成的局面几乎尽付东流。战败后在各方指责之下[1],原本红极一时,堪称疆臣首领的李鸿章,亦从此失势。

代表清廷签订和约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李氏受命赴日本春帆楼媾和,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罪名。依照当时日方全权大臣伊藤博文强势的态度,以及日军进逼山海关的不利战略形势,马关条约的结果已经算是损失最少的状况了。而他在签订条约之前的甲午战争的错误战略决策以及水师的虚有其表,也是导致最终屈辱的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

传说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后来他于1896年环游诸国,出访俄国、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然因甲午战争败签约,在舆论指责下,李鸿章调离直督要缺,改督两广。

甲午战败,李鸿章引为奇耻,乃力主拉拢俄国共同对付日本,结果产生中俄密约,于中国利权做出相当程度的牺牲。亦有传说为促成此约当中利于俄国的条款,俄方赠银李鸿章以为收买,惟此事并无直接证据。

1900年八国联军进图京畿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自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试探帝后两宫万一罹难后之可能政局;帝后抵达西安的消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未成局。在西安行在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李鸿章心力交瘁,签约不久便即去世。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俄国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国利权的条款之上签字,景况堪怜。

身后哀荣

李鸿章有一首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两宫“哭失声”,孝钦显皇后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北京李公祠: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
天津李公祠: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东箭道、西箭道。现为五十七中校址,主体建筑已被拆毁,仅存附属两个小四合院。
保定李公祠:淮军公所街
上海李公祠:华山路1626号复旦中学内
南京李公祠:白下区四条巷77号、五福巷
济南李公祠:大明湖,1961年改为辛弃疾纪念祠
据传李鸿章谢世时留下四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财产,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但因其家产被分,无法确定具体数目。

著作

有《李文忠公全集》。

评价

李鸿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蒙受“卖国贼”之评价。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他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中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国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中法战争以签订有利于法国的中法天津条约结局之后,左宗棠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他也与李鸿章相左,最终事实证明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值得肯定的;而李鸿章希望放弃新疆的做法虽然是依其重视海防的道理,但依然是误国的决策。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从其诗,看其人
看看李鸿章写的诗,大家也许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鸿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注:这是李鸿章早年进京赶考时所做的十首诗,诗写得慷慨激昂,我还推荐大家看看李鸿章晚年写的——《筹议海防折》。真的,我觉得如果李鸿章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卖国贼的话,他写不出那样的东西。从那个折子里你可以看到:李鸿章对科技、教育、经济、军事都有怎样的思考和研究!

他有罪,那是历史造成的。他必须忠于大清,忠于他自幼所受的传统教育。客观的说,李鸿章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他做了很多超越自己时代的事情。正是他和曾左等人的努力,让清朝的灭亡时间大大推迟了,在他那个时代,那就是他的价值,虽然这种价值坑害了中国。

轮船招商局大家知道吧,这个李鸿章盛宣怀办的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垄断了中国的内河和外海航运,把欧美航运公司全部赶出了中国,这个事情很有代表性。

现在咱们的招商银行,你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吗?恰恰是轮船招商局的下属的企业啊,而且是在香港第一个挂牌的内地企业。李鸿章的遗产,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http://baike.baidu.com/view/21591.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33385.html?si=3

最早去美国的中国人

最早去美国的中国人是为什么而去的?是在什么时候呢?麻烦具体一些,谢谢,好的会加悬赏
第一批到达美国的华人是在1849年加利福尼亚淘金热期间来到这里的。
清朝的末年,有一批由政府出资派遣到美国学习的儿童,这里面出了许多有成就的人,如詹天佑等。还有清朝李鸿章也曾出使过美国,是应美国邀请而去的。具体的年份,我还要查查。
我记得貌似是在19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州“淘金热”期间,华人大规模到美国是因为,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都需要大量廉价工人。具体时间是1848年吧。
这个很难说具体吧,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冒险的民族,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人继续着前进冒险的脚步,所以很难判断在什么时间最早去美国的中国人是谁?哈哈
19世纪40年代,随着加利福尼亚等地金矿的发现,中国劳工开始移民美国,加入了西海岸淘金者的行列。到1851年底,这样的淘金客人数已多达25000人左右。在这股来势汹涌的移民潮之前,有没有中国人踏上美利坚的土地呢?也还是有的,从各种零星资料中可以得知,前此有若干零星的先行者,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美国的东海岸。
中美之间的直接交往开始于1784年,这一年一艘名为“中国女皇号”(Empress of China)的商船于2月22日离开纽约,同年8月28日到达广州,次年5月12日返回纽约,共投资12万美元,获利3万美元,利润高达25%。跟中国人做生意可以赚大钱,这一消息让商人们极为兴奋,纷纷行动起来,致力于对华贸易这一大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最早去美国的中国人正是跟着这样的商船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
第一艘将中国人带到美国的商船是“智慧女神号”(Pallas),当时它主要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进行贸易,但是当“中国女皇号”的消息传来之后,船长奥多奈尔(John O’Donnell)立刻决定将在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直接运往美国。为了完成这次环绕地球半圈的长途航行,他招募了一些印度水手和三名中国人。“智慧女神号”绕过好望角,穿越大西洋,于1795年8月9日到达巴尔的摩。上岸之后,奥多奈尔重利轻义的本性立刻暴露出来,他不但没有支付给手下人承诺的报酬,甚至连回国的路费也想赖掉。面对这批陷入困境的水手,一位名叫霍灵斯华斯(Levi Hollingsworth)的正义之士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把这批可怜的水手接到自己家里安顿下来,几个月后又把他们带到了费城,向当时的最高立法机构——大陆议会(由东部13个州的代表组成)提出申请,要求在这批水手被遣送回国之前,一切费用由议会承担。议会相关部门经过审议后,决定由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承担这笔费用。当时负责宾州行政工作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一直对中国和中国人很感兴趣,欣然接受了议会的决定。这三名中国人和其他印度水手在费城生活了十个月后,又被带回了巴尔的摩,这时奥多奈尔船长已经回心转意,准备把他们送回中国。然而就在此时,这一批水手突然失踪了,他们后来是回到了故土,还是继续留在了美国,命运又如何,没有任何文献记录,成为一大疑案。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最早见过中国人的,无疑就是美国巴尔的摩和费城两市的居民。
下一批踏足美国的中国人是跟随范罢览(Andrew E. van Braam)而来。范氏出生于荷兰,1758年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在澳门和广州先后工作了15年,他很早就表现出对美国的兴趣,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宣告美国正式独立后,他移居到美国并于次年成为美国公民。此后他又重新效力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出任代理人。1794年他作为荷兰德胜(Isaac Titsingh)使团的一员前往北京庆祝乾隆登基60周年。此后不久他与东印度公司闹翻,辞去在广州的职务准备返回美国。在广州,范罢览收集了大量中式家具、瓷器和绘画作品,为了把这批宝贝安全地运抵美国,他雇用了一批水手,其中有五名中国人。他们乘坐的“路易丝夫人号”(Lady Louise)于1796年4月10日到达费城。范罢览在卜居费城期间为当地人办了一次中国艺术品展,是美国历史上的首次。但是费城人并不因为这次视觉的盛宴而感激范罢览,反而很眼红他的财富,不断给他制造麻烦。1798年7月,不堪忍受的范罢览离开美国回到了荷兰,后于1801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去世。关于范罢览的生平有不少历史资料,但其中很少涉及他带到美国的那五名中国人,所以他们后来的情况现在已不得而知了。
继前面两批中国水手之后来到美国的是一名中国商人,他在美国的文献记录中被称为Punghua Wingchong。他于1807年秋天抵达美国,目的是向几个美国商人收回欠债,这几个商人在广州做生意时曾向他的父亲借过钱。1808年夏天当他结束讨债准备返回广州时,美中之间的航路已经中断。原来此时英美之间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总统下令所有美国船只停运,以免在航行中被英方捕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绝大多数船主都服从了政府的命令,但也有个别商人想发国难财,其中最为蠢蠢欲动的是心术不正而精明能干的阿斯特(John J. Astor),此人看到禁运已经使中国货特别是茶叶、丝绸等商品短缺,认为借此正可以大捞一笔。当他听说Punghua Wingchong急于回国的消息,立刻灵机一动想出一条妙策,怂恿这位中国债主给美国总统写信,要求网开一面,允许他雇用船只打道回府。总统在权衡之后同意了申请,主要是觉得这样的亲善之举早晚会被清政府了解,有助于维持和发展两国间的关系。1808年8月12日,阿斯特的“海狸号”(Beaver)在众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地开出了纽约港,向广州进发。Punghua Wingchong最终安全地回到了老家,几年后一位美国商人提尔登(Bryant Tilden)还在广州见到过他,并在日记中写下了他们之间的交谈。从提尔登的日记中我们又可以得知,他本人在1813年曾经带一位名叫Washey的广州人到了美国,Washey在美国呆了两年后又回到了广州。
此后来美国的五名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他们都曾在位于康涅狄格州康瓦尔(Cornwall)的传教士学校学习过。这所学校由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于1817年建立,目的是培训外国的年轻人成为牧师,学成后回国传播福音。第一个注册的中国学生名叫Wong Arche,他是由一位美国商人从广州带来的,但他对于学校的各项严格的规章制度显然很不适应,1818年入学不久,就因为屡次触犯纪律被勒令退学。在他之后来的是出生在马来半岛的中国人Botang,他小时候被人贩子卖给了一个广州商人;是美国驻广州的第二位领事斯诺(Samuel Snow,1794—1804年在任)将他带到了美国,但他同样不适应传教士学校的规矩,很快也就退学了。此后就读于这所教会学校的是兄弟俩——Ah Lan和 Ah Lum,他们的父亲——很可能是一位广州商人——希望儿子在这里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但这一对难兄难弟学业很不上心,经常打打闹闹,在这个学校1825年关闭前勉强完成了两年的学业。该校最后一名也是最好的一名中国学生是林阿适(Liaon Ashee),他于1820年左右流落到波士顿,举目无亲,靠做手工糊口,后来在当地著名牧师詹克斯(William Jenks)的帮助下来到了康瓦尔,他在传教士学校攻读了三年(1822—1825)后,于1825年底返回广州。林阿适后来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1839年他被林则徐聘为英文翻译,英美早期的来华传教士如马礼逊(Robert Morrison)、雅裨理(David Abeel)都曾经在著作和书信中提到他的这一工作。为人们所忽略的是,林阿适很可能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新教教徒之一,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但考虑到他在教会学校长期学习,以及良好的表现,他在学校期间加入新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林阿适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以上的这些中国人都是男士,19世纪早期是否有中国女士来到美国呢?有的,但可悲的是,她们都是作为展览品被运到美国去的。她们的容貌、身材、特别是小脚成为美国观众猎奇的对象,“进口”她们的是美国的一些马戏团和展览团体。她们大抵没有留下姓名,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是Pwan Yee Koo,关于她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一位真正的中国美人,两英寸半的小脚,17岁的妙龄,第一位来到蛮夷之邦的大家闺秀。”也许因为是大家闺秀,所以留下了姓名吧,至于她如何会流落到蛮夷之邦,则已经完全不得而知了。
好奇
文章标题: 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是不是李鸿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709.html

[第一个环游世界的中国人是不是李鸿章]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