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并引以自豪?
急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1996年8月,笔者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听到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觉得此说值得肯定,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其含义既简单扼要,又十分周到。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向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不论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总是彻底推翻了的。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 希望您能满意
个人观点,1、因为从三皇五帝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大的跨越.炎黄二帝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代表.2、同时国家也统一了,形成了一个集体的社会,才有了国家感。
为什么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并引以为豪呢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引以为豪应该有爱国情结在里面吧,毕竟那是从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这个炎黄部落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雏形。后来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就是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
不知到
为什么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并引以为豪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是皇帝族的首领。
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强调的是血缘与文化的统合,从四千多年前到今天,炎黄部落联盟到华夏民族再到中华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炎黄的血脉流淌在我们彼此的血液里,这亦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依据。
东方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和发源地的。黄河文明主要是以炎黄帝时期的文明基础为发端的。它是以炎黄时期为文明的起始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各种文明的因子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审美、习俗、思想、政治制度、军事特色、饮食习惯、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文字等等。
这些东西明显区别于其他文明社会,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并引以为豪!
扩展资料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黄帝是一定意义上的中华开国者;祭祀黄帝有助于彰显中华道统的延续,巩固政权合法性。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孙中山先生在《祭黄帝文》里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华开国五千年,黄帝轩辕自古传。”实际上亦将黄帝视为中华开国之人。
2,炎黄子孙的称号更能够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
炎黄子孙具有的极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相对于侧重于文化的中华民族与莫名其妙的中华儿女,血缘与文化兼备的炎黄子孙更能得到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外华人的认同。
炎黄子孙的说法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例如近年来连战、宋楚瑜、马英九等都曾自诩炎黄子孙,以此显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骨肉亲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炎黄子孙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黄子孙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中国人为什么都喜欢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我们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有什么历史缘由?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后代。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苗族人,他们是蚩尤的后代,属于九黎部落,如今我们是和睦相处的一家人。
在远古时期,就是各个部落比较分散,大家靠耕种来维持生活,其中有三个比较厉害的部落。炎帝部落擅长使用火,发明了刀耕火种来开拓荒地,加大了种植的面积,还发明了很多翻土的农具来提升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粮食的种植。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这么喜欢种地的原因之一。炎帝还亲尝百草,这就是熟知的神农氏,神农尝百草说的就是炎帝,他对我们的贡献是特别的大的。
再说黄帝,皇帝有土德之瑞,所以被称作黄帝。皇帝在位期间更加的厉害,他播百草五谷,建舟车,发明了很多指南针在内的物品,创造医学,让手下的仓颉造字,开始出现我们使用至今的方块字。
由于当时的蚩尤武力非常强大,炎帝和黄帝被迫联合起来,和蚩尤进行决战,经过一系列的激烈对抗之后,结果是炎黄联军大胜,蚩尤部落败退。
黄帝和炎帝对我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华夏的始祖,黄帝是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内,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都会在这里举行祭祖大典,来拜祭我们的先祖,这个祭典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炎帝和皇帝不仅是我们的祖先,而且做出来太多伟大的贡献,所以我是炎黄子孙,也以炎黄子孙为傲。
因为我们身上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国历史起源是从炎帝和黄帝开始的。我们都是炎黄一族的后人,所以简称为炎黄子孙。
因为以前的炎帝跟黄帝使我们的祖先啊,就统称为炎黄子孙了,每个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因为中国人都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后人,当初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经过不断的繁衍,炎黄的后人到南方定居生活,遍布中国。
因为我们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文章标题: 为什么中国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并引以为自豪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