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都说以德报怨,但何以报德呢

时间: 2022-10-21 22: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都说以德报怨,但何以报德呢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怎么理解?

“以德报怨”一词最初出自于《老子》第79章,其意思就是说,要用宽待仁厚去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而“何以报德”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当时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乎?”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如果用仁厚之心回报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行不行呢?”

孔子反问道:“你用宽厚仁爱之心回报那些伤害你的人,那如何面对曾经对你有过恩惠的人呢?”可见孔子是不主张用德来报怨,所以才有此发问。

我个人也同意孔子的看法,社会是有法律和条约的,要靠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不能光凭着一腔热情和个人想法去对待那些恶毒之人。

如果对这样的人施以宽厚之心,这更助长了他们的猖狂气焰,反过来他们还会伤害对你好的人。这样做不但不能让这个世界正常运转,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到那时恶人更猖狂、好人越加卑微,世界不就乱套了吗?

所以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何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呢?以直抱怨,就是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去对待恶人,以善良仁厚之心报答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这里的直是指公正无私,坦诚面对的意思。

我个人也很认可孔子的答案,孔子不愧是儒家先祖,国学圣人,一语道破天机。在孔子回答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人们几百年,春秋战国纷乱不断,有的推崇老子的无为之道,有的用暴力治国,有的连治国之策都拿不出。

谁都没有想到用法治和条约来治理国家,孔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就是要告诉统治者立法,要让人知道善恶正邪之分,社会秩序是靠法律来维持的。

如果用德去回报了怨,那又拿什么来回报德呢?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应该以德报怨,应该以德报德,这样才能够遇到更多的德,而不是一味的只知道去缓解怨。
出自《论语》,一个学生问孔子:”以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
孔子回答他:“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直译过来是用善行回报恶行,那用什么回报善行呢?
孔子的意思是,应该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这句话是一个学生问孔子他以德报怨怎么样?于是孔子反问:“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善良并不是绝对的宽容,而是应该是相互尊重理解的。
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字面解释:用善回报恶,拿什么回报善?以一种反问语气说出来,表明作者反对“以德报怨”。我认为作者表达的意思是:反对盲目的以德报怨,以致让恶人以为规则约束不存在,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有些人以德报怨可以感化他,而有些人必须以牙还牙。如孔子《论语·宪问》所说:“以直报怨”’,即使别人做了什么让我们怨恨的事情,我们也要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他。
大多关于“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人情推理上的。在这个社会模型下,做好人是可以并可能需要鼓励的,这其实是对人性的妥协,知道有些人光靠自己没办法做好人,因此通过以德报德,不说鼓励,至少也不能打击他做好人的积极性,也就是“大家都以德报怨,好人和坏人受到的待遇没区别,谁还做好人。”
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以德报怨”何尝也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推测中?只是它的前提更加理想化一点。前者的“待遇鼓励”现实而有效几乎到了动物的级别(养的狗闯祸了,是毒打一顿还是反而给点好吃的?),后者又给予了太高的希望,教化上把所有人当成“有羞耻心且能因此自省而改过”,算是走了极端。但是真要说两者性质上,那基本是一样的,前提不同的社会教化方式而已,都想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以德报怨不是逆来顺受,不是热脸贴冷屁股。不是为了报而有德,是他人无法影响或改变你正确的德行准则。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论语·宪问》中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段说的是,有人向孔子请教,受人害了,不作计较,反而以恩德回应,这样做法对吗?对于这种说法,孔子反问到,如果报答仇怨要用恩德,那么,受人恩惠之德又将如何报答?

孔子所谓“直”就是“无私曲”,善者善之,恶者恶之,以公正无私的率直平和心态对待人和事。

朱熹说:“以德报怨,于怨者厚矣,而无物可以报德,则于德者不亦薄乎!”意思是说,“以德报怨”对结怨者的厚道,是出于“有意之私”,仅是为了平息祸患,对于二者的怨德矛盾并没能做到公正的对待。而只有“以直”去“报怨”,“以德”去“报德”,才是公平对待“怨”和“德”的态度。

“以直报怨”正直公道,“以德报怨”是违背本心以求苟且。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无客气可言的。“恶不仁者,其为仁矣”,憎恶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我们常听到这句话,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什么意思呢?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不禁让人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其实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直”字的意思是很多学者有不同意见的,相对来说,把“直”解释成对等的东西,更合理,所以说“”以直抱怨"。

        在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西门豹,魏文侯时,曾任邺县的县令。初上任时,邺县人烟稀少,天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西门豹便会集地方上年长者询问原因,才知道邺县屡遭水患,县里的官长三老、廷掾等勾结女巫,欺骗百姓说:假如不给河伯(河神)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这些百姓都淹死。他们每年都要向百姓征收赋搜刮钱财,名义上是为河伯娶媳妇,实际上是和巫婆把这些钱钱财中饱私囊,还要强抢民女投入江中。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害怕女儿惨死,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的逃跑。因此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更加贫穷。

        西门豹听后心中有数,便装作信以为真,并不说穿。等到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便到河边来“主持仪式”。县里的官员、地方父老都会聚集于此,想看热闹。女巫是个已经70岁的老婆子,后面跟着十来个女弟子。西门豹说:“让我看看河伯的媳妇漂不漂亮 。”人们马上带来了那个女子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她,不满意地对三老和女巫说:“这个女子不漂亮,烦请巫婆到河里去禀报河伯,我们需要找一个更漂亮的女子,迟几天再送去。”然后叫差役把巫婆抛到河中。过了一会,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命人把巫婆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这样一连抛了3个弟子。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些都是女人,可能说不清楚。还是请三老替我去跟河伯说明情况吧。”于是又把三老抛到河里。西门豹继续弯着腰,恭恭敬敬地面对着河站着,煞有介事地等着他们“回来”。等了很久,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那些参与搜刮百姓的廷掾吓得屁滚尿流,都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死灰。又等了一会,西门豹才说:“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邺县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提起为河伯娶妻的事了。

        西门豹治邺实际上已经是人民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了。作为一县长官,他的职责就是维持本县的公平和正义,惩恶扬善。但是很明显,在当时恶人当道的社会很难行的通,这种工作实行起来是有困难的。县里的官长、巫婆等装神弄鬼,互相勾结,欺害百姓,作恶多端。对这种恶人来说,如果对他们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的劝说,或者同他们争辩河伯是否真实存在,试图感化他们,自然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严厉惩罚,以暴制暴,以直报怨,只有这样,正义才能凸显。而在惩罚的整个过程中,西门豹一直在“装傻”,完全是顺应对方的逻辑思想,巫婆和官长们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得不做了自己所造谎言的牺牲品。如果在这件事的处理中,西门豹没有以直报怨,而是进行一些无力的劝说,那么一个地方的公平正义就很难传承下去,做不到惩恶扬善,那么西门豹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地方官了。

      本来想写个结束语,想想还是不必了,上面讲了这么多,当生活中遇到一些情况该怎么处理,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感悟吧,自有决断。
文章标题: 都说以德报怨,但何以报德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631.html

[都说以德报怨,但何以报德呢]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