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21 07:01:5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不能以偏概全,他只能算得上是个暴君,算不上是个昏君。他做的事罪在当代,但利在千秋,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大肆修建了大运河,虽然让当时的老百姓民不聊生,但却强有力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发展,还有其他举措对后世也影响非凡,下面展开说明。
他修建的大运河,虽然动用了大量劳动力,导致众多百姓流离失所,但大运河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当时修建大运河之时,隋炀帝因为私欲还修建了一座豪华宫殿,这一点上毋容置疑是昏君行为。
除了修建大运河以外,隋炀帝杨广还完善了科举制度,给了寻常人家读书的机会,并且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读书来考取功名。在此之前,科举制度都是被名门世家所垄断的,地方还有乡绅土豪打压普通百姓的学习机会。
完善科举制和修建大运河是隋炀帝的两大利国利民的举措,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特别是造福了唐朝的繁荣。隋朝仅仅存在三十八年的短暂历史,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间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好事,但无奈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把辛苦打下的江山都给败了。
杨广上位之后就彻底暴露了他的本性,奢靡好色、不务正业。最为人不齿的还是强娶了他父王的爱妃,这件事让皇家颜面尽失,从此杨广便失去人心。加上他昏庸无道,完全没有军事头脑,不听劝阻对高丽和契丹出兵惨败,迅速败光国库,失去和平。
隋炀帝昏聩一生,最后导致亡国。他广修大运河、完善科举制是不容否认的,但奢靡好色、广征徭役,昏君的称号也是不能推掉的。不过,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真实情况如何还需我们辩证看待。
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上任何一位君王所有的治国之策都不是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的,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只是开创盛世的君王,史书和后人多淡化了他错误,而亡国之君,史书和后人又多记录和夸大了他的昏庸与无道。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588年,二十岁的杨广统兵南下灭陈,统一天下。同时,杨广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深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600年,隋文帝废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皇太子。
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既位。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说法,后世史书多有争议,成为疑案。杨广登基后为巩固皇位,对废太子杨勇、其它弟弟和侄子以及隋朝的开国功臣,大肆杀戮。
605年,杨广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
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杨广又下诏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和南北的统一的巩固。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杨广在位时,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度在后世的封建朝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提供了可能,让真正的人才能贡献国家和社会。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
可见,杨广也应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是一些浩大工程的立项开工过于集中,造成民力负担过重。加之,百姓尚未休养生息,他又忙于享乐,引发民变终至国灭身死。
公元581年,杨坚在大兴城(今陕西西安)称帝,定国号为隋,结束了至汉末以来三百年的乱世,并且杨坚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开始富强,史称“开皇之治”。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王朝,谁能想到它会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呢?公元604年杨坚继位;公元618年江都兵变,杨坚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好家伙,十几年就把老爹留下的家业全给“作”没了。那杨广是昏君吗?在我看来,杨广并不是昏君,而是一个暴君。
我们可以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昏君”和“暴君”,昏君一般就是指无功之人,暴君一般是指无德之人。就比如秦二世嬴胡亥,这家伙继位以来就没干过一件好事,陷害蒙恬两兄弟、李斯等大臣,还大力修建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是一个妥妥的昏君加暴君。
隋朝灭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杨坚好大喜功,那杨广他干了啥呢?三征高丽、西征吐鲁番、滥用民力修建大运河,导致国力大减,这么看是一妥妥的暴君了,那么他是否有功呢?当然有还是有的,就比如修建大运河,滥用民力是不假,但是修建大运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还有迁都洛阳、重开丝绸之路和大兴科举等等,这些为政措施都影响后世深远,功绩都是不能否认的。这么看来,他是一个有功无德的人,毕竟“过在当代,功在千秋”,没有将功绩和人民的利益相统一,才出现了这种局面。
其实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分裂之后的第一代王朝大都短命,但是下一个王朝必定富强,比如秦朝之后的汉、隋朝之后的唐。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秦、隋打好基础,汉、唐才不用收拾摊子,才会出现了大治的局面。
真实的杨广其实算不上昏君,他之所以宁死也要将大运河修好,是因为这条大运河对国家来讲是一件很有利的工程,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其实我没有时候很容易被一些小说误导,小说只是艺术品,并不是史实,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这都是小说,其内容是三分真,七分假,如果想要真实的了解,必须通过一些历史资料去了解。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朋友应该知道,杨广在这部小说中,是一个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听信谗言的昏君,很多人都将其列入昏君一派。但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真的是一个昏君吗,其实不是,历史上的杨广虽然是一个荒淫的皇帝,但是并不是昏君。历史上荒淫的人皇帝很多,比如李世民其实也是,但是杨广对当时的国家治理上,还是有一定的成效的。之所以会被描述的那么昏庸无能,其实是李世民为了给李渊造反提供一个好的名号,所以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修改了史记,将杨广改的一无是处,荒淫残暴。
其实杨广是不是真的昏君,我们可以考究历史遗迹,史记可以修改,但是历史的痕迹是改不了的。比如大运河,现在造福人们的大运河,其实就是杨广主持修建的,虽然在当时修建的时候劳民伤财,但是时间也证明了修建大运河是一个正确的工程,大运河的修建,能够带来以下好处:
1.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修建大运河,一来可以促进南方的经济发展,使经济更为繁荣,二来加强了朝廷对南方的控制力度,使得监管程度要比之前高,这样能够很好的为北方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提供一定的物资。
2.为战争做准备隋朝当时的中心是在北方,而北方经常爆发战乱,南方相对较为平静,所以修好大运河,可以在北方爆发战乱的时候,通过大运河将物资运输到北方,为朝廷提供补给,而且水路要比当时的陆路要快捷很多。
单单从大运河的修建这一工程来看,就可以看出杨广其实并不是一个昏君,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剑桥中国史》里是这样评价隋炀帝的:“儒家修史者对隋炀帝道义上的评价是极其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绘成了令人生畏的典型‘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曲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性所欲地狂想大大歪曲了。”
这段评价,笔者还是比较认可的。
事实上,隋炀帝不仅“美姿仪”还“少敏慧”,颇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开皇年间,年仅13岁的杨广,授封晋王,统帅并州兵马,20岁时,杨广拜隋朝兵马招讨大元帅,弛马援弓,统帅大军,突破长江天堑,一举灭陈,统一了全国。他对南朝百姓“秋毫无犯”天下皆称其为贤。
《隋书》中更是称赞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隋炀帝还是一个天才诗人,其名作《饮马长城窟》:“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如今读来,还能感受到其中辉煌壮丽,气吞山河。正如《剑桥中国史》所言:“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
大业三年,隋炀帝下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于是影响中国历史接近1400年的科举制诞生了,而诞生之初的隋炀帝颁布的这十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比后世八股取士却要高明许多。
但颇具才干的隋炀帝在执政14年后亡国,使得隋朝成为著名的短命王朝。后代学者往往将隋亡归因于征高丽,修运河,甚至归咎于杨广本人锦帆珠翠、大修宫苑的高消费。其实老百姓对封建天子的消费水平,本身就有相当的容忍度。乾隆下江南,奢华消费比之杨广更甚,可却不曾引起民变蜂起,国家动荡。
隋朝的灭亡,并不是隋炀帝一个人的责任,隋朝的问题,本身就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种政治生态的延续。即过度追求国家财富,而使得人民负担太重。往往有人据隋朝惊人的仓储粮食来证明隋朝的强大和富裕,隋朝留下来的粮食居然能吃到唐贞观年间。
可是却没有人思索,这样的粮食真的就是正常的税收么?
隋朝的赋税繁重,是四百年动乱以来的一种延续,彼时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南北之间的政权,只有加强国家财富,以此来保障国家政权的延续。而隋朝也继续延续了这种政策,从它建立起那一刻开始,从世家大族手中夺户口,开启人口普查增加更多的税收,隋朝还未建立时,人口大致在2000多万的样子,到了隋朝大业时期,已经有5000万了,这种人口增长,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从世家大族中夺来的隐户。
因此,隋朝对山东士族、江南士族的打击,以及后来对关陇集团的打击,才是真正导致其灭亡的原因,隋朝的扯旗造反的农民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力,而真正有势力的各方诸侯,身后都有这三大集团的身影。
隋炀帝并不算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具有极强的政治才能,也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野心,但就是这种野心最终害了他自己,亡了隋朝,隋朝的制度其实还是南北朝的延续,并不太适用于大统一王朝,毕竟王朝统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重点在内政,对世家大族的打击以求稳为主,而非为了积累财富而急切地跟士族们开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