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秦国历代君王为统一六国都做了哪些基础工作

时间: 2022-10-19 12:02: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秦国历代君王为统一六国都做了哪些基础工作

秦国能够强大,哪些人居功至伟,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商鞅、白起、这两个人为秦国的统一做了不少的贡献,商鞅推行他的制度改革,白起为秦国夺得了战争的胜利。一个野心勃勃的的君王加上能文能武的臣子,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商鞅主张“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

“商鞅变法”对后续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化,让老百姓分当家作主,大大的提高了百姓们的劳动积极性。大家都知道,国泰平安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如果百姓们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这个国家就不会发生起义事件。其次,商鞅积极奖赏有军功的人,这无疑就是鼓励大家从军,扩张国家的疆土。最重要的一点是:商鞅推行了统一的度量制度,使得六国合并之后并不会出现百姓融合过程中的交易矛盾。

第二,白起树立了秦国战无不胜的招牌

白起是秦国时期的有名的实战家,在他的带领下,每一次战争都以胜利而画上完美的句号,他从未出现过失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神。他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实战次数,还与他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他熟读兵书,并将兵书里面的策略熟练的运用在自己的战术里面。用当时的秦人的话讲:“白起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虽然他在政治策略上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作为秦国坚实的后盾,他功不可没。

秦王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君王,秦国又有商鞅、白起这样忠诚的臣子,大家的目标都在同一个方向,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会成为最强的国家!

比如说吕不韦,一手把秦始皇扶上皇位;在比如说白起,把最大的对手赵国打废了!
韩信这个人居功至伟,秦国的时候如果没有韩信的话,秦国根本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势力,也不可能取得那么多的胜利。
白起、商鞅、王翦、范雎、李斯、王贲,这几个都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功臣。
吕不韦、商鞅这两个人的功劳是最大的,也为秦国的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秦始皇为统一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1、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2、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3、秦灭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4、秦国的成功源自变法,强大于立法的强度和执法的力度。在动荡的战国时代,严厉执法有助于提升国家凝聚力,快速的实现全国的政令统一。但是,当秦统一六国后,在广大的山东地区仍然执行如此严格甚至残酷的法令,显然不合时宜。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是六国的遗民,尤其是王公贵族仍然在当地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秦国在变法强大后具有了“统一华夏”的想法,这算是初级版本的“大一统”思想。这个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超前的,此时虽有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三纲五常”等思想,但并不是主流。自商朝实施分封制以来,“天子一统,诸侯并立”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春秋时期无论齐桓,晋文,还是秦穆,楚庄,都是以“尊王攘夷”为要旨。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强大都没有想过去消灭其他的国家,最多就是占领几个城,扩大地盘而已。在这种“天下一统”的思想指引下,秦国走到了六国的前面。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山东六国,甚至于秦国的底层百姓并没有这种思想。即便秦军形式上统一了六国,但秦人还是秦人,楚人还是楚人,并没有汉人这种民族共识,
5、统一条件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新兴地主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
当秦王政刚即位的时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书中指出:秦国已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的郡县的地位了。这说明由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6、统一的效果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统一六国的原因: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秦通过商鞅变法增加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3)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
[教师讲解]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正是这种现实的写照。因此,削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国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
其次,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东方六国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国强盛,这一点决定了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嫪毒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来自北大附中《秦王扫六合》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生产力提高了;第二,国家的军队,政治都要有组织,有秩序,一切都在上轨道。秦国当时做到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政治,军事也都组织得很好,所以他能平定六国。其它国家像楚国,虽然屈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没有受到重视,很悲哀。楚国军事没有组织好,政治也没有组织好,不安定,生产力水平也没有秦国提高的那样快,所以跟秦国斗争的时候,楚国就失败了。当时全国统一是符合潮流的,对提高全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是有好外的。
----金庸《金庸畅谈中国历史大势》
强悍的军队是统一不可或缺的武装力量!
秦国统一中国的军队
他们和蒙古人一样残暴,当然他们并不是野蛮人,和屠城的蒙古人或者日本人不一样,他们屠杀的是和他们一样勇猛的战士,长平一战坑赵军40万!
他们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可能不如蒙古人嗜血,但是他们绝对渴望战争,他们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而且他们善骑射。
我们没法判断单兵作战时蒙古人和秦人作战时哪一个会胜出,但是我相信蒙古人宁可遇到野兽。
这支部队比蒙古人更强大的战斗力来源于它比蒙古人更优的特征:纪律森严――严明可能无法说明。
赏罚分明――这一点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达到秦国的水平,所以他们才会不怕死,所以他们甚至会抢首级。
更大的编制――一百万,蒙古人可曾面对过?
更优的武器生产线――不同时代的兵器有同样的尺寸,中国史上最强的弩兵,别忘了弓弩对付骑兵最有效,他们曾经一年之内把匈奴人赶到黄河北边更好的后方――秦国守城也可以把只会破坏的蒙古人饿死。
更强的为战争服务的国家机器――这其实就是上边优点的总结,500万人口可以支持60万军队在外常年征战,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蒙古帝国征战了80多年,秦国从一个小国到一统江湖打了500多年的战争。这个国家任人唯贤,而且君主对军队的控制比它后来的朝代更加有效……
更先进的生产力――(这点有些与时俱进啦)一千多年后的蒙古人除了后来有些火炮之外,它哪一点比得上秦国?千年历史其实都活在狗身上了。
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火枪出现前最强大的军队,它完全可以用来让一个孩子马上取得天下。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
其他原因: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六 国 论 作者:苏洵
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在那么一个时期,必然要出现一个强者,来统一中国.
分久必合,天叫人合,人不得不合.
远交近攻。

统一六国的原因:
(1)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秦通过商鞅变法增加了国力,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3)秦始皇重用人才,促进了统一的到来。
1:赏罚分明
2:分化瓦解东方六国之间的联盟
3:制造优质武器
4:内政团结一致
整 啊 就 是干 把他们都杀的服了 就行了

秦国历代君王为统一六国都做了哪些基础工作?

秦国不是周朝建国时受封的诸侯,而是后来东周初年因峰火戏诸侯救周室有功而受封为伯爵。说明秦建国初可能还是部落形式,并没有进入真正的王政时代,又加之地处西部,与有文明之称的中原大地相距甚远,因此一直被认为是不服王化的夷族。从秦穆公开始,多次参与东方诸侯国的事情,从东方收揽人才,特别是对中原大国晋国的多次扶持,随后秦晋之战,报崤山之仇,秦国开始得到东方国家的认可,但仍然不免遭受鄙弃。这个时期开始秦国已经开始向东方诸国学习,努力学习先进文明。此后秦国又好像封闭下去,默默无闻,而多次遭受强大起来的魏国的侵扰。至到秦孝公起用商鞅,实施变法,开始励精图治,秦国从制度建设上已经开始超越东方诸国,逐渐强大起来。随后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向外扩张,秦惠王时,秦国向西灭掉了蜀国,关中和成都平原的肥沃土地为秦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来源。随后秦国向东扩张侵略东方各国,但并没有形成扫平六国的帝国战略。我分析一个是秦国还有强大到东吞六国的实力,另一个与当时纵横家的游说分不开,像张仪当时是秦国相国,他就主张联合东方国家,只向东方牟求一些小利。真正让秦国有帝国思想的是范雎,他向秦昭襄王直接指出这么多年秦国战略的错误,提出远交近攻以实现一扫六合的帝国梦。秦国这才真正把统一天下提到战略日程上来,秦昭襄王对内翦除了外戚专政,对外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更重要的是秦国这时开始修建都江堰,这是秦国重要的经济后盾。而长平一战,秦国以倾国之力打败实力最强的赵国,实际上这一战是秦赵生死之战,秦败则秦失天下,赵败则赵失天下,至此拉开了吞并东方的序幕。总的来说这时的秦国才真正成为窥视东方的虎狼之国。之后秦庄襄王听从吕不韦的建议,在东周最后一个王去世之后,把名存实亡的东周灭掉。而秦始皇听从韩非的建议,对国内的制度进行再次调整,又接受韩国人的建议修建郑国渠,经济实力越加雄厚,加之秦国虎狼之军,能征惯战之将,最后东灭六国是情理之中的事。总结一下,秦之所以能灭六国在于以下几个原因:1、秦远离中原,易守望难攻,不受东方战乱波及,某些今天看来有点迂腐的王道思想也不曾波及;2、秦国向东方学习先进文化,任用人才,积极实施制度改革;3、重视并发展经济。

秦国一统天下是七代秦王共同努力的结果,七代秦王分别做了什么?

秦国一统天下是七代秦王共同努力的结果,七代秦王分别做了什么贡献?

一、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孝公,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代名人对秦孝公的 历史 评价: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范晔《后汉书》:“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

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

曾国藩:“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

二、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的人物评价: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赢驷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到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赢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赢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三、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武王,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嬴姓,名荡,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历代名人对秦武王的 历史 评价:

贾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司马迁:“武王有力好戏”。

四、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 历史 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秦昭襄王驾崩一年后,东周国也被其孙秦庄襄王所灭),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王的 历史 评价:

秦昭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王中最长的,在最后六七位秦君王中,他统治的时间超过了前任的孝公、惠文王、武王的总和,也超过了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帝的总和。

他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即使较之始皇帝也毫不逊色,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极为杰出的 历史 贡献,昭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虽然晚年他独裁专断造成若干损失,听信应侯之言,丧失灭赵良机,冤杀名将白起,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 历史 功绩,也不能掩盖这个时代秦国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事实。昭王时代是和孝公时代、秦王政时代(称帝前的时期)并驾齐驱的重要时代。

五、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3天

秦孝文王,亦称安国君,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仅3天。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行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六、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庄襄王,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249年—公元前247年在位。

秦庄襄王继位后,下令大赦天下,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布施于民。并尊生母夏姬为夏太后,养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赵孝成王也主动派使者将赵姬母子送还来交好秦国。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同年,秦庄襄王命蒙骜伐韩,韩国被迫割让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庄襄王连续命令蒙骜攻打赵国,秦庄襄王命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骜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秦庄襄王的 历史 评价:

《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於河外。蒙骜败,解而去”。

七、秦始皇帝(前247年-前221年)在位秦王26年,(前221年-前210年)在位秦始皇帝11年。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秦始皇是中国 历史 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 历史 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 历史 评价: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相比。世界 历史 上,开创了一个庞大帝国的帝王还有很多,但他们的实际影响却无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国人口 历史 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 历史 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代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主父偃:“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章太炎:“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 历史 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 历史 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 历史 时代。“

鲁迅: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程步:秦始皇不为暴君,如果搞一个暴君排行榜,秦始皇绝对进不了前十。

西方人评价秦始皇:

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 社会 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秦始皇起过重要作用。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文章标题: 秦国历代君王为统一六国都做了哪些基础工作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367.html

[秦国历代君王为统一六国都做了哪些基础工作]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