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夏代的夏禹是不是腿有残疾的人 否则为什么古代巫师模仿夏禹所走的“禹步”都有跛足动作。

时间: 2022-10-18 03: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夏代的夏禹是不是腿有残疾的人 否则为什么古代巫师模仿夏禹所走的“禹步”都有跛足动作。

古代有二郎腿吗?

有,但是一般正规场合都不会跷二郎腿,不符合儒家规矩。
古人说:正襟危坐。俗话说: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
唐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盘膝而坐,直到凳子传入中国,才慢慢坐着,却也会正正规规的坐着,你看看古代的画像,都是正襟危坐,哪有跷二郎腿的。

架腿而坐,跷一脚,谓之二郎腿。诗人流沙河曾撰有《二郎腿的解释》一文,饶有风趣地解释了二郎腿的来历。他指出:不但川省有此说法,外省也有。这是二郎神的坐姿。鄙人故乡川王庙正殿上所塑二郎神像,以及吾蜀都江堰二王庙旧时二郎神像,皆如此状。二郎其人,传说是秦时郡守李冰的次子,助其父凿离堆,斩蛟除害,死后封二郎神。
所谓跷二郎腿,用专业术语说,应是禹步。相传禹治洪水,尽力沟洫,十年不入家门,患得偏枯之病(偏瘫),一腿僵死,成了跛子。少时曾见巫师作法,一脚跳行,一脚跷起,谓之禹步,就是在摹拟禹。都江堰的二郎神像塑成坐姿,右腿架搁左腿之上,也是在摹拟禹。前世纪的八十年代,改塑成立姿,手持锹铲,二郎腿也不见了,神秘之感丧失殆尽。旧塑留着远古神话尾巴,表明我们从何处来,也算尊重古文化吧。改塑成修水利的民工,使二郎腿一词失据,后人难以考索,实在不值。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
《尸子》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作“窥”——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①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云:“巫步多禹”。李轨注曰:“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   
②表明禹步最早为巫祝采用。道教承袭此术,作《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以申明之,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   
③称此术为夏禹所创,自是依托,无非为了托之古远以神其术而已。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辟“百邪虎狼”。“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④其《仙药》篇又记禹步法曰:“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
⑤《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服五方灵气法》记服气时所行之禹步,云:“诸步纲起于三步九迹,是谓禹步。……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以象阴阳之会也。   
⑥《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又记以禹步配合服气灭三尸,其法为:闭气,先前左足,次前右足,以左足并右足,为三步。   
⑦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说,自夏禹创禹步以来,后人“推演百端”,“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举足不同,咒颂各异。”   
⑧南宋后诸符箓派多以内炼配合符法,施行禹步时,亦强调配合内气。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九《三五步罡品》云:“夫步罡者,飞天之精,蹑地之灵,运人之真,使三才合德,九气齐并,……九步象九灵万罡之祖也。”“凡步星之际,先运出三元五行之神,然后蹑履也。”
有的啊

古代女人,也是可以翘二郎腿的.我发几张图片给大家看看.

这是当然

九宫步和禹步的区别??????还有就是它们各自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求高人出现

九宫八卦步是董海川祖师传授给樊连成的八卦掌门中重要练习技法。是群战当中重要技术练习。借助九宫路线和九宫桩进行点打四围八面。

所谓九宫是根据《洛书》,继承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按一定的序列排列而成的四正宫、四维宫及中宫。四正宫为:正南离宫,正东震宫,正北坎宫,正西兑宫。四维宫是:东南巽宫,东北艮宫,西北乾宫,西南坤宫。中心地带为中宫(阴阳鱼)。

这一八卦掌支脉传承的练习方法是鹞子穿林,鹿步和趟拉步。

鹞子,俗名:“黄鹰”、“鹞鹰”等 。鹞子飞行能力很强,速度极快,飞行灵巧有力,尤其擅长巧妙地在树丛枝干间穿梭飞翔,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鹞子穿林式模仿鹞子在林间忽左忽右闪避树木枝干穿梭行进的特点,行走形成“S”字路线,以鹞子翻身式进行折返。

鹿在行走时的特点是活泼轻快,步伐较小。

八卦掌沿圆走转的步法大多为趟泥步,趟拉步是穿走九宫八面支撑的特定步法,九宫路线顺行逆行一周后距离较长要求进身以及换转速度快,常规步法是脚的一起一落有一定的高度,起落两点之间走的是弧线,常规步法已经不能满足九宫路线的快速穿踏。趟拉步的特点是进身时鞋底擦地而行步伐较大,最大限度缩短了脚的起落两点之间的距离,加快了进身的速度。在进身当中完成旋转换身的动作,通过拉步迅速掉转。从而使八面支撑达到最快最佳的效果。

穿走九宫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都是沿九宫路线自一宫顺序穿踏九宫后在逆行返回一宫。第一阶段是踩踏九宫八面支撑,用白灰点出九宫位置,这个阶段是九宫为“虚”我为“实”,练习者以破进冲撞之势沿九宫路线进行踩踏,当面对群敌围攻时,我以强势进逼攻击对方。达到支撑九宫八面的效果。

第二阶段是穿走九宫八方绕转,根据九宫方位树立木桩,长宽度为身高的两倍,练习者九宫路线在九宫桩空隙中首先运用鹞子穿林式穿走闪避木桩,待完全熟练后再进行鹿步以及趟拉步的训练,这个阶段是九宫为“实”我为“虚”,当面对群敌围攻时就需要闪避穿走对方人与人之间空隙进行避让对方的强势。

第三阶段是脱化九宫随心所欲,也就是活九宫,在九宫桩里或者一定的虚空场地内任意穿走演练打破九宫顺序随意穿走。

穿踩五行九宫桩

洛书梅花五行生,阴阳九宫桩内行。

八卦步法多奇变,鹞子穿林矮身形。

左躲右闪避其实,虚空闪进势如龙。

鹞子翻身折返式,顺逆九宫走不停。

趟拉步法最玄妙,踩踏八方转如风。

前趟后拉擦地走,急速进身有奇功。

步法带动身法变,手法相随周身应。

脱化九宫皆随意,渐进勤修玄奥通。
九宫即八卦图中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合称为九宫。

那就是八卦图中的
四正方:坎北、离南、震东、兑西
四偶角:西北乾、西南坤、东南巽、东北艮
中央:阴阳鱼。
这四正方、四偶角加上中央即是九宫。

传统武技中有“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拨草”的谚语,这说明了步法在技击中的重要性。震宫代表人体的足,功能是行走,因此九宫连环步与震宫龙形穿掌相匹配。

练习九宫步时,先假设地面有一个九宫八卦图(或者在地面画一个九宫八卦图),方位为“正南背北,左东右西”,与地图的方位一致

那么顺时针方向的第一步就是第一宫西北乾宫是第一宫以此类推二宫是正北,三宫是东北,变换左旋为逆时针方向走到南方离宫,等等最好是画出八卦图来练习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入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禹步之名,来源较古。后期发展为道教的罡步。《尸子》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作“窥”——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凡禹步法,移步左右脚前后不同。凡欲作法,必先取三光气,又禹步,然后作法验矣。三光者,日、月、星,禹步者,或三步、七步、九步不定。若欲受三光气者,极晴明日,向日两脚并立,先所愿事,随意多少小咒之,然后取禹步三步也。所欲步时,先举头看日光,剩开口吸取日光明,即闭口塞气至三步,始得放气也。三步者,从立处两过移两脚,始成一步,三步即是六过移脚也。向日光禹步时,左脚先移,右脚后移。若向月、星二光禹步时,并右脚先移,左脚在后也,但步数不同耳。若向星禹步时,须满九步也。九步者,向日中三步,更足六步耳,三三步合九步也。星者,即是北斗七星也。星中最须殷勤,所以须九步也。於日月中,或用三步,或所用七步也。咒愿及闭气方法,并如日中作也。受三光气时,日必须明亮好晴日也。日是阳,月与星是阴;又左是阳,右是阴。是故受日气时,左脚先移,受月星气时,右脚先移也。又向星禹步作九步,时既长久,若一气不得度,是以三步作一闭气,则九步即三过闭气也。咒愿亦须三过愿之。又须识北斗下三台星,男识免狱厄,女识免产厄。
1、九宫:八卦图中的正四方: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四偶角:西北乾、西南坤、东南巽、东北艮。中央阴阳鱼。这四正方、四偶角加上中央即是九宫。

2、走九宫:按九宫位置设置标志物,在其间穿走绕行、变换掌势,称为“九宫八卦掌、”“穿九宫,”也叫“九宫步”、“走九宫”、“飞九宫”。

3、九宫设置:九宫图是以五宫为中心的圆形图。可在地上画九宫图(九要向南方)。也可用木版或纸板、硬塑料板制成直径10几公分的圆形板,在上面写上“一、二、三、四、五----九”,“五”要大些,可画个阴阳鱼。九宫图可设置为半径1米; 多,室内地方窄小可设置为半径70公分左右,注意:半径小不好练,要慢转,防摔倒。

走九宫的式样:仰掌式,八卦步,任意走法。仰掌式:右旋(顺时针转)时,右手掌在前、并屈右肘、右掌指指伸向右侧斜上方、五指分开、掌心凹空向左;同时向右侧屈左肘,左手掌心向右、掌指向前、置于近右肘处。左旋(逆时针转)时要迅速的改为左手掌在前、右手掌在后、姿势同上。八卦步:一般要微屈腿迈碎步,练半径 70公分以内的小圈时走趟泥步。任意走法:不会掌式的,可晃动胳膊、肩膀、腰躯,按规定顺序转走就行。

5九宫步健身机理:常言道“人老先老腿,人老足先衰”,因为 腿部有“ 足三阴、足三阳”六条经络,足部是人体的缩影有60多个穴位及反射区,这些穴位反射区及经络连通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B、走九宫时可快可慢,但都必须晃动肩臂、摇动腰肢、不停的左旋右旋,这就活动了 颈、肩、肘、腕、胸、腰、臀、膝、踝等所有的椎体与关节,打通了人体各个经络。 C、依据“通则不痛”之理,九宫步可防治多种疾病。

6走九宫可防治如下疾病:对肥胖病、糖尿病、腰腿痛、老寒腿、便秘、高低血压、前列腺疾病、心脑血管病等有较好的疗效。走九宫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及人体的平衡性,提高闪躲的灵活性,进退自如的敏感性,手眼身步的协调性,可有效的防止老年痴呆

7、九宫步的具体走法(参照九宫图):由中间的五宫起步开始走,走向一宫同时右旋(顺时针转)→二宫同时左旋(逆时针转)→三宫右旋→四宫左旋→五宫右旋并旋转一周多奔向→六宫并左旋→七宫右旋→八宫左旋→九宫右旋,这是一圈。接着; 由九宫返回八宫左旋→七宫右旋→六宫并左旋→五宫右旋并旋转一周多奔向→四宫左旋→三宫右旋→二宫左旋→一宫同时右旋,这是第二圈。又接着由一宫到→二宫左旋→三宫右旋→----到九宫又返回八宫左旋→七宫右旋 - - - -这样反复下去。直到走出汗了或累了就不反复了,最后围着九宫圈外面顺转几圈再逆转几圈,然后搓手欲面。夏季一般走 20圈,约10-15分钟,就出汗了。冬季走30圈约15--25分钟就出汗了。这20几分钟的“走九宫”约相当于快走1个小时的运动量。

8、 九宫步值得推广: A 养生专家认为快走是最好的运动,晃动肩臂走是最好的运动方法。九宫 &n具备了快走及 自头到足的所有肢体活动。B、九宫步由于运动独特、形态优美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设九宫图不受场地及气候的限制。

p;

9注意事项:饭后半小时内不要走九宫。高血压、心脏病、老弱者要慢走、严防摔倒。练后及时饮水。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
所以,九是用来锻炼身体的,禹步是宗教传统

谁知道古代的祝由十三科是 什么

  古代治病除了中医,还有祝由十三科等

  不过现在任很难连成了

  据说最笨或最聪明的人可以连成/

  涉及心理,咒语不可思议力等种种问题

  ......

  但是现在却出了很多骗术:已经不是真正
  祝由十三科了

  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来治病,是巫术治疗法。唐代太医署中设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际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后来传说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辰州多有巫师使用此类方法,所以又名辰州法,并不是简单的化学魔术。

  =============================
  原理: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祀祷派的人修炼:关于“方士”们修炼神仙的学术思想,在前面已经做过极其简要的介绍,至于祀祷派修炼神仙的方术,向来都把它与“方士”混为一谈,这是莫大的误解。真正“方士”修炼神仙的学术思想,是由科学而哲学的理论做根据。祀祷派的学术思想,完全是基于宗教性的信仰,属于精神与灵魂学的范围,也就是汉代以后,形成道教的中心思想。讲到祀祷这件事,必须上推三代文化传统的祭祀思想而来,再向上推,应该归到黄帝前后时代,与上古民族流传下来的巫祝,在医学上,用于精神治疗——“祝由科”的渊源。根据《书经})学系的文化传统,直到《礼记》中心的祭礼思想,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在三代以上的宗教思想,与宗教情绪,也正如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起源一样,都是由于泛神思想,与庶物崇拜等观念而来,然后渐渐蜕变,形成一神论的宗教权威。我们的祖先,虽然也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来源相同,先由类似宗教的信仰开始,但是始终不走一神权威论的路线,而且最大的特点,始终把天、神、人三者在道德善恶的立足点上,永远是平等如一的。并且以崇敬祖先的祭祀精神,与祀祷天地神抵、山川鬼神的仪式,是互相为用的,尤其是周代文化,形成融会三代的文化思想的精粹,建立各种大小祭祀的规范,统以祭祀祖先为中心。所以我们后世对于已故祖宗父母的牌位,一律都叫为神主,由此而建立以“孝道治天下”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由上古宗教思想学的发源,大有不同之处,万万不可以拿其他文化的规格,随便向中国文化头上一套,那便有张冠李戴,绝对非我文化的本来面目。
  由于上古的祭祀天地神抵,与山川鬼神的演变,到了唐尧、虞舜、夏禹的时期,便继承先民的思想,以“封禅”山川神只,为国家民族治平政治象征的大典。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封禅”的真正精神,仍然是以人文文化做本位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山川神只,虽然伟大而崇高,然而不经人间帝王,率领全民意志去崇敬它,“封禅”它,那么,它依然只是一堆山水土而已,“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大家都知道“封禅”思想,在中国上古文化思想中,等于宗教的观念和仪式,可是大家都忘了它的内在精神,却是提高人文思想的真义。唐、宋以后,儒家思想所褒扬大人君子的圣贤,与元、明之间民间小说的《封神演义》,都由这个精神而来。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玩弄“封禅”开始,这种传统而来的“封禅精神”,就大加变质,完全不合古制。他们除了表现帝王权力的踌躇满志,借此巡狩四方,用以耀武扬威的意识以外,事实上,确被当时一班祀祷派的“道士”们,利用他们心理上的弱点,妄求“长生不死”,妄想登遐成仙,要做到道家传说黄帝乘龙而上天的奢望,于是便在历史上记载道,秦皇、汉武戏剧性“封禅”的一页了。这一派“道士”的方术,完全讲究精神与灵魂的作用,利用药物,配合咒语与符箓,借此而锻炼心理意志的统一,引发心灵电感的功能,演出鬼神幻术,博取野心家,如秦皇、汉武的信仰,使其做出求药寻仙,“封禅”以邀神佑的豪举。他们在这中间,便可上下其手,自饱私囊。如李少翁的招魂,栾大等人装神弄鬼的幻术,不一而足,及其祸弊所及,汉代宫廷的巫蛊大案,就是当然结果的榜样了。后来历史学家,把这一批“道士”或“术士”的滥账,一概记在“方士”名下,这对于秦、汉以来真正的“方士”们,似乎大有不平之处。我们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一句,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中,对于精神学、灵魂学与心灵作用等雏形,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已经普遍流行,只要读过《论语》,孔子讲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便可知道孔子对于“封禅”的观感,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独罪于天,无所祷也。”等章句,便可知道古代对于家神、灶神崇拜的习惯,由来久矣。
  秦始皇重“封禅”,汉武帝在“封禅”以外,更喜欢祀拜灶神,同时,又相信降神的法语,这便是后世流传到现在的扶乩、扶驾(这几种方法不一样)等旁门左道,相信灵魂存在的传统。我们平常随便开口批判别人为迷信,其实,真正最迷信的人,倒不是愚夫愚妇。实际上,知识愈高的人,愈是迷信,而且批评别人迷信的,在他心理上,正在迷信的案臼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有深度的心理问题,将来再讲。然而,为什么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很愿意听信迷信的神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类知识,始终无法解开宇宙人生的谜底,所以祀铸派的“道士”们,就能在种种心理的空隙上兴风作浪,产生利用的价值,极尽玩人的手法了。现在我们举出司马迁在《封禅书》上所载汉武帝相信神话的迷信现象,足以显见古今中外一律的戏剧。如说:“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之,书其言,命之曰书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喜。”于是便有神仙派的五利将军,“装治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公孙卿的奏言“神仙好楼居”,便大兴其土木了。至于秦始皇做的诸如此类的故事更多,你能说秦皇、汉武,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物吗?这种做法与思想,不是第一流的傻事吗?因其聪明绝顶,才会有这样的傻劲,不傻者,未必如此“聪明”,这又是一个哲学上的重要课题,在此不必细说。
  然而祀祷派的思想,都是一派谎言吗?不然,真正祀祷派的渊源,除了上面讲过,实是远继三代以上的祭祀精神以外,它的内容,也自有它的学术源流,而且包藏很多学术价值。例如,尽人皆知祭神情兴祷祝(告),是全世界,贯古今,所有宗教共同的仪式,如果要研究全人类原始上古文化思想的渊源,那么,对于道士祀祷派渊源的追溯,便不可轻易放过,同时,也不能只把它当做人类原始的迷信而已。因为虔诚的祭祀与祷祝,有时候的确可以产生心灵的感应,对于事物的反应,达到俨然有如神助有功效。当然啦,这里所说有时候的意思,便是指精神意志,绝对统一,达到极其虔诚的情况,这种作用与功效,也便是人类对于精神的功能,心灵的玄妙,灵魂的奥秘,三种基本的学问,始终未经解开的谜底。上古的巫祝,以及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祝由科”,他们便在这种奥妙的学问上,建立它的基础,后来尽管演变而成为宗教的仪式,可是在它的基础上,还是由于精神生命的心灵作用,与灵魂的关系而来,我们如果把它迷信的外衣褪去,不是用来欺人,是以科学的精神来研究,你能说它不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吗?假使人们真能研究发明精神的功能与奥妙,证明灵魂的存在,那么,对于宗教、哲学、科学的文明,也必随之而来,会有新的变化了。其次,“道士”们用以统一精神,用做祀祷的咒语,看来都是鄙俚不文,不堪卒读。然而,推开精神作用而不讲,如果要研究古代的方言,与古代民俗的俚语,那就不能不留心注意,足供发掘了。至于画符用的符箓,由东汉时期,张道陵五斗米道以后,派别更多,符箓的式样,也不统一。如元、明以后,辰州派的符咒等等,看来真有鬼画桃符,如同儿戏的感觉,然而你要研究上古文字不同的来源,例如蝌蚪文等,以及印度梵文与中国符箓的关系与唐、宋以后,道教自创文字的思想,就不能不慎重地注意了。总之,祀祷派“道士”们祭祀、祷祝的礼仪,以及画符书箓、念咒诵文等方法,其主要精神,仍然要与“方士”修炼派的养神论者,与养气论者的作用合一,才有灵验。换言之,当在画符书箓,念诵咒文的时候,不能达到忘身忘我、精神统一的境界,不能炼到神凝气聚,阔气炼形的情况,那便如民间俗语所说:“不会画符,为鬼所笑了”!所以晋代道家的葛洪,在他著作的《抱朴子》中,讲到修炼符箓的要点,便特别提出炼气的重要。因此祀祷派的方法,仍然属于“方士”学术的范围,其由来也久矣。

  ========================

  参考1
  下面是其中的骗术]

  末流至此,城可悲叹

  执法人表演出各种特异功能和法术,用来请仙、驱鬼、治病。这些法术不仅仅用来表演治病,还被秘密宗教来显示“神功”用以愚骗群众。笔者1983年指导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巫师的骗术 》中所揭露的实际上就属于祝由十三法。这些“法术”主要有几种门子:“杀鬼见血”、“矾水显字”、“茶变墨水”、“下油锅”、“火烧符”、“吞碗片”以及其他各种小法术。门子虽然不多,但表演起来千变万化,例如“杀鬼见血”这一个门子,江湖上卖野药的视为秘不传人的诀窍,名叫小红袍,可以用于几十种骗局。下面逐个介绍这些江湖骗术。
  清水书符
  巫师用新毛笔蘸清水在黄裱纸上画符,符立即变成红色。
  方法:这里用的黄裱纸是用姜黄( 中药 )水染过的,清水实际是碱水,姜黄遇见碱就会变成血红色,秘密就在这里。
  杀鬼见血
  巫师在病人房内烧香念咒作法,手持宝剑在空中乱舞,用“神仙一把抓”的方法由病人身上抓出疫鬼,扔在一个剪好的黄裱纸人身上,然后将宝剑蘸水后砍在纸人上,纸人立刻被砍出斑斑血迹。鬼被杀了,病也就算治好了。
  方法:还是上面的门子,黄裱纸是姜黄纸,清水是碱水。
  祝由移疮
  病人生有疔疮,巫医看后在墙上钉起一个黄裱纸人,然后开始念咒作法,将病人的疔疮虚抓起掷在纸人上,再喷上一口清水纸人的一部位开始泛起红色。这时,巫医就说疔疮已经转到纸人上了。然后禹步作法,再喷一口水在纸人上,红色的疔疮又慢慢褪去。这时就说疮已被治好,人身上的疮也很快就会好了。
  方法:黄裱纸人仍然是用姜黄纸剪的,另外准备出用碱浸泡的纸,晾干后剪成小片。在看清病人的疮的位置后,将碱水纸小片衬在纸人背后同一位置钉好。第一次喷水是清水,这时姜黄纸与碱水纸浸湿贴在一起就会泛出红色。第二次喷的不是清水,而是白矾水。碱水染红的黄纸遇矾后会褪色变成原来的黄色。
  气功发痧
  这是江湖上卖草药的一种表演,“气功师”在街头上从围观的人群中拉出一个人( 可以是自已人,也可以是普通观众 ),说此人从气色上看有病毒疮,有性命之忧。为了济世救人,“气功师”可以免费用气功发痧。该人信以为真,就脱下上衣,露出背部,坐在( 或趴在 )凳子上。“气功师”在其背上喷上一口水,然后在半米左右的距离外运气发功,弹指虚抓。顿时,该人背上泛起血点并生成红晕。这时,“气功师”就说病毒已被发出,用手巾将其人背部抹干。然后开始卖药,说是有病去病,无病防病健身,病后调气养神。于是, 围观者纷纷购买,“气功师”大发其财。
  此法窍门是:“气功师“在受骗人的背上喷了一碱水,然后在指甲内偷偷藏上姜黄粉末,在发功时弹到该人背上,姜黄遇碱就会变红,“痧”就这样发出了。近年来在东南一带还有搞这种骗人把戏的。
  卖金创纸
  街头卖艺人用刀拍打手臂或大腿,然后在刀口上喷水,用刀在臂或腿上割一下,立刻冒出血珠。这时艺人取一条黑色(或其他颜色)纸贴在伤口上,过一会儿再揭下纸来请观众看,伤口一点也没有了,连刀痕也没有。然后卖艺人开始向观众推销这种金创纸,说是家庭必备。
  原来,卖艺人的手臂或大腿预先用姜黄水涂过,刀口上喷过碱水后砍在腿上就像“杀鬼见血”一样冒出血珠。纸是预先用白矾水浸过的,贴上去红色会立刻消失。
  ................

  参考2

  http://www.chinesezhouyi.com/qigong/zhuyou.htm
  古代医学祝由十三科原理破译
祝由十三科,又称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物即可治病。
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医院十三科。祝由二字,最早见于医书《素问》,谓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针服药,只要移易精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即可搞定。
按现代医学观点看待,属于心理学之心理暗示、催眠部分。
中文名
祝由十三科
外文名
Here thirteen families
定义1
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
定义2
心理学、心理暗示、催眠
医术流派
古代治病,除了用药石、针灸的方法,中医还有用符咒治病的祝由十三科;唐代太医署中设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际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后来传说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辰州多有巫师使用此类方法,所以又名辰州法,并不是简单的化学魔术。

祝由是一人
有一种说法,祝由是一人,是湘西辰州(即今沅陵)人,他的法术并未失传,即后世所谓“辰州术”。此术神通广大,妙手回春不用说,还能起死回生,即有名的“赶尸”也靠这门法术来操控。近代以来,信者颇众,大学者钱穆即其中一员。据其自述,少年时曾目睹其事,谓,某人腿肿,求巫师治病,巫师在墙上画了几道,然后持刀划壁,即有鲜血从壁上流出,及血流尽,患者腿肿亦登时消除。他不禁感叹:“其理为人所不知,却不得谓之是邪术”。[1]
概念
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目录
祝由十三科包含:一曰大方脉科,主治伤寒痰喘,及一切内症。 二曰诸风科,主治麻木痈痪,及一切中风。 三曰胎产科,主治胎前产後诸病,及一切妇科异症。 四曰眼目科,主治青盲白翳,及流行眼疾。 五曰小儿科,主治惊风潮热,及一切幼科杂症。 六曰口齿科,主治牙痛鱼鲠,及一切喉症。 七曰痘疹科,癰疽疔毒,及淋浊科。 八曰伤折科,主治压伤骨断,及跌打损伤。 九曰耳鼻科,主治耳聋鼻衄及一切耳鼻病。 十曰疮肿科,主治癞疥顽癣,及无名肿毒。 十一曰金簇科,主治箭伤枪伤,及刀斧铁器伤。 十二曰书禁科,主治镇邪驱鬼,及辟毒截疮。 十三曰砭针科,主治疯癫,及筋骨疼痛。
治病原理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 ? ”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所谓鬼神致病,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鬼神是不存在的。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淫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祝由治疗肿瘤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肿瘤,而并非所有的肿瘤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气功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要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祝由
古代祝由十三科,可能并有科学依据,因为中医本身就不是科学,而是哲学.
祝,敬祝,有恭敬之意。意思指恭恭敬敬讲解说道的意思。不但是给人、给病,也给自然万物,包括中医所讲的神。由,疾病产生的原由、来由。合起来讲,就是恭敬查明病人患病的原因,疾病的由来,恭敬地运用祝由之法,通过药、咒、法术、心理工作等办法,化解病人的疾病。看了一些祝由治病的病例,觉得祝由的祝字,实际上是一种道法。肯定用的也是另一种治病的道。正宗的祝由,和巫婆神汉完全是两回事。这是要细细分辩的。正如假中医和真中医的区别
百度文库中有祝由十三科,你可以下载学习
  祝由十三科,又称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来治病。祝由二字,最早见于医书《素问》,谓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打针服药,只要移易精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即可搞定。按现代医学观点看待,属于心理学之心理暗示、催眠部分。
  祝由十三科包含:
  一曰大方脉科,主治伤寒痰喘,及一切内症。
  二曰诸风科,主治麻木痈痪,及一切中风。
  三曰胎产科,主治胎前产後诸病,及一切妇科异症。
  四曰眼目科,主治青盲白翳,及流行眼疾。
  五曰小儿科,主治惊风潮热,及一切幼科杂症。
  六曰口齿科,主治牙痛鱼鲠,及一切喉症。
  七曰痘疹科,癰疽疔毒,及淋浊科。
  八曰伤折科,主治压伤骨断,及跌打损伤。
  九曰耳鼻科,主治耳聋鼻衄及一切耳鼻病。
  十曰疮肿科,主治癞疥顽癣,及无名肿毒。
  十一曰金簇科,主治箭伤枪伤,及刀斧铁器伤。
  十二曰书禁科,主治镇邪驱鬼,及辟毒截疮。
  十三曰砭针科,主治疯癫,及筋骨疼痛。
古代医学祝由十三科原理破译

一、祝由的概念

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二、祝由的治病的原理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 ? ”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情、六淫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所谓鬼神致病,其实是一种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鬼神是不存在的。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故鬼神致病皆由心生。祝由治疗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心理不健全,故七情、六淫相乘而袭之。有很多种病,是间接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其源在于心。祝由治疗肿瘤是大家公认的,但也局限在心理所致的肿瘤,而并非所有的肿瘤都可以治。有很多器质性病变也是由心理因素所致。所以,这些器官或组织产生的病变祝由亦可治。从气功的角度讲,人体患病无非是心病和身病。心病是祝由治疗的范围,部分身病也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但祝由并非包治一切“心病”,要理解到祝由仅仅是医学的补充,不是治病的唯一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种病,已经攻克,但有些病仍未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是祝由科流传几千年仍未灭绝的原因。

三、练功与祝由治病疗效

祝由治病不用药或少用药,而主用祝由师的意念、符咒产生的场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祝由科对祝由医师要求很高、很严,有很多戒律必需遵守。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现代气功训练的要求。祝由要求祝由医师清净斋戒百日,目的是使内心平静,心无杂念,意念专一,以达到祝由场纯正,没有邪念浊气干扰,以提高疗效。气功师较佳的功态就是祝由医师治病的先决条件,只须看一看,就可以手到病除,咒出病愈,符进病出。祝由医师必须练气功来提高自己的人体场,才能借助咒语,符图使大自然的能量冲射病变部位,排出病邪、浊气,补充元气,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没有相当的气功底子,用祝由“画符念咒”为人治病,无疑是骗人的。学习祝由法必须练气功,可以任选合适的功法。以前有功夫底子的可以坚持练以前的功法,尚未学习者或发放外气不明显者,就应该练习下面的《祝由气功医师速成法》:

� 坐站均可。两掌心相对,上下隔开三五厘米,指尖相反。二目垂帘,内视掌中,仔细体察双掌感应。双掌轻松地缓慢地作磨盘式对称转动,几秒种或几分钟后,会有气的感觉。能否达到速效,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全身放松,并将意念集中于掌上仔细体会,有气感时,进一步体会有无排斥力或吸引力,反复练此动作 108 次。当练到一定程度时,好像自己全身任督二脉也在开合,直到每一个毛孔 ( 细胞 ) 都在开合,在呼吸,在交换,在代谢,把大自然的清气、宇宙场收入人体,排出体内的废物。反复训练增强功力,有利于以后运用符图咒语时手到病除,意到病出,气到病愈。以上这些训练动作不但调整自身的生物场,也可调动宇宙场 ( 包括祝由先师们的高能信息物质 ) 进入人体,使气贯注于指端,直达笔毫,深透墨纸之中,或以指代笔书符咒于病灶之上。

四、对祝由医师的要求

1 、心正无邪,功德高尚,医风正派,不图名不图利。
2 、操作时应全身放松,处于气功状态,或站或坐,要身体端正。心无杂念,目不旁视。
3 、操作过程应尽量简单,不要带有神秘色彩或封建迷信动作,要灵活变通,让人易于接受。
4 、应懂得中医基础理论和一般内科学、解剖学,以便准确地诊断,治疗疾病。

五、对病员的要求

1 、不信气功,不信祝由者,怀疑祝由医师和气功师者不治,勉强者效果亦不理想。
2 、重病,外伤严重者,晚期扩散性癌症、遗传性疾病、心脏病急性发作者,精神病患者不宜治,以免贻误。
3 、患者全身放松,便于调理和沟通信息,寻找病灶,或暴露病灶。
4 、辩证施法,若长期无效,则不要执着,应变通法术,再无效,请转中医医院治疗,以免延误。

六、祝由科禁法初探

禁者即禁止、防止泛滥发展、控制之意。禁法是以咒语产生的能量、次声波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病灶,使病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现代医学也是这个原理。如抗菌素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病菌生长,久而久之病菌就会死亡,这也是西医药的禁法。祝由科中禁法即是祝由医师用自己良性生物场抑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使病灶逐渐消退病愈。

七、祝由符图初探

祝由科的内容极为丰富,在古时候,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以图示意,以咒代药,以符接通信息是最简单的医疗保健方法。这是古人发现的一种人与宇宙相沟通的能量符号,掌握了这种神秘的能量符号,就可以定向调动宇宙场,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符图的主要特点:

1 、有很多是以象形文字构成。
2 、以文字中的篆体构图。
3 、以疾病的部位、病性构图如脾胃、水湿病图中多用“土”字形,心脏、肝脏、肺脏病图形符中多“火”字形,因为“土”能生脾胃,可以克水;“火”能温煦心脏,可以克金,与中医的五行取类比象有很大关系。
4 、以“鬼”字居多,以“鬼”招“鬼”,即俗话说的“鬼使神差”,其实都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
5 、这些符图构造渗透、储存、连接了古代高功夫师、医学家的高能信息,是宇宙中的物体能量符号,是人与宇宙能量交换的开关。
6 、符图中呈圈状、点状、线条状、直线、竖线、 S 线、口字等,这些都是宇宙能量的符号,“同气相求”,开关一打开,宇宙能量就会定向定目标的射入患者病灶。

八、祝由咒法初探

祝者咒也,诅咒就是说最不好听的话,发出的信息也最不好,可以干扰一个人的场,场受到干扰,大脑就易于失控。所以说咒语威力是相当大的,是最神秘的。祝由医师要用咒语诅咒病魔,将病魔赶出人体,咒语是具有攻击性,驱散性的。咒语是练功人练到一定程度时,所发出的特定声音,这些声音,以次声波为多,对人体可以产生共振,共振效果好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刚开始可以按照特音(咒语) 来治病,熟练后,能量高了,就不要特音了(咒语好比拐杖,可以丢掉拐杖 ) ,而随便讲的话,讲的任何语言都可以治疗疾病。但语言必须是良性的,不要有邪念和恶意或病变意念。

(周世明)

有人知道中国古代都有些什么舞蹈吗?我要具体名称

交了个朋友,学舞蹈的,怕找不到话题,问一下,谢谢了
一、中国原始舞蹈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二、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
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两朝(公元前21~前11世纪)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 乐、 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象》传说是一种武舞,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鱼虾等图腾的舞蹈)。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大舞。
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燕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争作霸主,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奴隶社会的历史大厦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

三、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领袖兼任的。传说中的夏禹不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个大巫。他在治水中两腿受病,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这种步法称为“禹步”,成了后世巫觋效法的舞步,又称“巫步”。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了两种“禹步”的跳法。商代开国的成汤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汤以自身为牺牲,祷雨于桑林,降下了大雨。这种祷雨祭,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遗留。汉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儿舞8丈青龙。夏旱求雨,祭蚩尤,壮者舞7丈赤龙。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鳏者舞9丈白龙。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龙。天涝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现在龙舞已变成民间欢庆节日的舞蹈。
源于巫术的蜡祭,传说开始于伊耆氏时代,是一种在年终举行的祈祝丰收、酬谢神只的祭典。蜡祭的神有8位:①先啬(神农氏);②司啬(后稷);③农(农夫神);④邮、表、畷(茅棚、地头、井神);⑤猫、虎(猫、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种(百谷神),蜡祭时穿着黄衣黄冠的巫唱祭歌,乐队吹《幽颂》,打土鼓,跳《兵舞》。举行蜡祭的这一天,成为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蜡祭中的猫神、虎神都以神尸的具体形象出现,在楚国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觋扮演的。从《九歌》的诗篇可以看出这个大型巫舞表演情况:祭坛上布置着琼花芳草,桂酒椒浆;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长剑;乐队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灵”穿着彩衣翩翩起舞。
汉代初年巫风仍很盛,汉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晋代著名的巫女有章丹、陈珠等。传说他们姿容秀丽,善于轻步回舞,灵谈鬼笑,又会拔刀破舌、隐形匿影。《古今乐录》记《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乐歌。
巫舞流传在广大的地域。汉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杂技、幻术、戏曲、绘画种种艺术手段,为人佑福、驱邪、医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残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师,如:汉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满族的萨满,壮族的师公,纳西族的东巴,景颇族的董萨,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虽然所降的神灵不同,风俗各异,但活动都不外乎祈福禳灾、降神驱鬼,与原始巫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汉高祖曾令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灵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时跳灵星舞。舞者为童男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劳动过程: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簸等。灵星舞一直流传到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中尚存“灵星小舞谱”。

四、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
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著的发展。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任命李延年为协律督尉,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 314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
百戏中包括的项目有:
①杂技——寻幢、跳丸、走索、冲狭等。
②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
③武打——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
④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等。
⑤舞蹈——巾舞、鞞舞、铎舞、鞉舞、长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
⑥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
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舞》、《荆艳》、《楚舞》、《吴歈》、《越吟》、《郑声》、《郑舞》。

五、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
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夏代已有了,《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班固《东都赋》描写了汉代四夷乐舞齐集洛阳表演的盛况,有东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好胡乐胡舞,京都贵戚皆相效尤。在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幻术和鼓舞的形象。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近年才发现在安徽、陕西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氐族吕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把平西域获得的《龟兹乐》与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六、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
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等东、西方乐舞,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从九部伎、十部伎发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为代表,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安徐娴雅,有的充满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诗型舞蹈的创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艺术风格的,是小型娱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健舞中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为代表。软舞中以《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为代表。代表唐代乐舞艺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唐代大曲是集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二者之大成。汉代大曲在结构上有“艳”(引子)、“解”(乐段)、“趋”、“乱”(结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在结构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节的高潮;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结束前的缓板)、“煞”(急促的结束乐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形态。《教坊记》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其节奏复杂、曲调丰富,结构严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级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为“法曲”,富于《清商乐》的优雅情调。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誉为唐代舞蹈之冠。

七、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器》。《鄮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八、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的科”等。当时的杂剧艺人,还给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动作起了名字,如“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东汉桓帝等,祠佛“做倡乐,以求福祥”;北魏洛阳的景乐寺,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乐”等,名为正乐,是宣传佛法的。唐代十部乐之一的《西凉乐》中,有《于阗佛曲》,宋代宫廷队舞中有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 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中还有妇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九、明清时代的舞蹈
这一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
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舞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乐队站两翼,歌者13人,奏《庆隆》乐章,表演《扬烈舞》,有穿黄画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跃扑跌,像奇异的野兽。又上骑竹马的8人,周旋驰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兽,群兽随而慑服。这时,《喜起舞》舞队上场,大臣朝服18人,对舞欢庆。
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5类: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马”、“走边”。
③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如水袖、翎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多种。
④刀枪把子。
⑤跟斗。
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宗教、文化和风俗不同,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舞。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这些舞蹈绝大多数在明清时期已定型成熟。
晕,之前都快写完了,突然间写的东西都没了!
待我再写一遍给你哈,等!

《踏歌》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舞蹈作品。你在网上查一下,应该有它的介绍或视频。我还记得歌词好像是什么。。“君若天上云,侬似去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与月弄影。”第二段忘了。

还有一点,我国的唐代是古典舞的鼎盛时期。这个对你可能也有用!
八鱼舞八鱼舞
《三国演义》中周鱼请刘备吃饭,准备刺杀他,刺客们跳的舞。我觉得音乐很像小皇帝詹姆斯作的那个广告
八鱼舞
《三国演义》中周鱼请刘备吃饭,准备刺杀他,刺客们跳的舞。我觉得音乐很像小皇帝詹姆斯作的那个广告
钢管、HIP-HOP、、、、、、、、、
脱衣舞~
文章标题: 夏代的夏禹是不是腿有残疾的人 否则为什么古代巫师模仿夏禹所走的“禹步”都有跛足动作。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224.html

[夏代的夏禹是不是腿有残疾的人 否则为什么古代巫师模仿夏禹所走的“禹步”都有跛足动作。]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