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有多少是后人脑补

时间: 2022-10-17 23:00: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有多少是后人脑补

春秋到底说了什么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分水岭和源头,这篇文章我将通过《春秋》和《三传》,分享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思考模式。

说起与孔子有关的书,我们第一印象往往是《论语》,但其实与孔子联系最紧密的书应该是《春秋》,春秋时代就是因孔子编著史书《春秋》而得名,一个人编著的一本书可以命名一个时代,不愧圣人耶。

按照传统的说法,《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文献修订整理而成,简单的说就是讲鲁国简史和国际关系的书,书中内容极简,每年只记一件事,一件事只有一句话,大概内容就是某年某月,某国领导人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与某国结盟,某年某月,我国领导人出访某国。这样的书之所以让后世着迷,是因为后人坚信圣人在写作时应用了“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每一个词,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值得我们学习深究,圣人的一字褒贬,或将某一人功绩流芳百世,或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

某大学写了一部校史,里面说到赵教授是一位教授,李教授是一只教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量词的不同则暗含了对着两位教授品德优劣的评判,显然“只”是有轻蔑侮辱意味,警示着后人不能做品德低下的“李教授”。

1943年9月1日,《新华日报》刊发了一篇社论《记者节谈记者作风》,里面有一句“《春秋》作而乱臣贼子俱;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可以说是代表了舆论的力量,而查阅《春秋》原文,只有“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尽管这是一桩冤案,但仍可见其深远的影响力,八个字蕴含着无穷的魅力穿透时空,直抵人心。

既然《春秋》内容如果简练枯燥,与打仗毫无紧密关联,那么关羽哪来的精神在打仗闲暇要夜读春秋呢?其酷爱的程度以至于有对联“文圣人,武圣人,两个圣人;写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流传至今。三国演义“夜读春秋”实为塑造关羽的忠义形象,而历史上关羽手不释卷的不是《春秋》而为《左传》。

那么《春秋》和《三传》又是什么关系呢?

儒家经典一般分为经,传两类,大约是教材和教辅的关系。《春秋》是教材,《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为教辅。

1.《左传》

《春秋》讲一件事都是一笔带过,而《左传》讲一件事都是千言万语,记叙文六要素一应俱全,人物对话,背景故事统统齐全,今天我们读起来都是引人入胜,《左传》我们肯定不会陌生,《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都出自它。

2.《公羊传》

后人坚信《春秋》一字一句都蕴含着深刻哲理,汉景帝时期的公羊寿将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抄写下来,形成了《公羊传》,尽管现在我们已经对这本书很陌生,但是在汉代一度时间,呼风唤雨,甚至相当于国家宪法和准绳。以至于汉武帝要对匈奴用兵,都要从《公羊传》中寻章摘句,引用典故让大汉军队师出有名。

3.《榖梁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立为官学,《春秋》是毋庸置疑的儒家经典,但研究《春秋》的学者一共有五家学派。五家当中,最有胜算的是公羊学派和谷梁学派。汉武帝请公羊第一高手董仲舒和谷梁第一高手瑕丘江公打擂决胜负。结果瑕丘江公吃了嘴笨的亏,公羊学派垄断了《春秋》解释权,汉武帝也心安理得地安排太子学习《公羊传》去了。

太子虽然听从安排学了《公羊传》,个人兴趣却在《谷梁传》上,而因巫蛊之祸,太子和皇后都被逼死,数十万人受到牵连,太子于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孙儿被人偷偷救下,抚养在民间,后来在阴差阳错中做了皇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自幼在民间就听说祖父爱好《谷梁传》,便本着亲情与哀思也成为《谷梁传》的爱好者。继位之后,宣帝做了很多安排来打击公羊学,尊崇谷梁学。

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在石渠阁召开学术会议,让公羊、谷梁两大学派同台较技,战果注定会贴近皇帝的心意,于是《谷梁传》被增补进了官学体系,从此在《春秋》这个大门类之下,《谷梁传》与《公羊传》分庭抗礼。

之所以要谈《春秋》和《三传》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中国人最古老,最底层的思维模式,也凸显着中国最早期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就说这是我们的根与灵魂。

《春秋》一书,为什么被认为包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

孔子当时,根据鲁史《春秋》,对于当时的那些重要且不确定的历史事实,人们常常说他们会停止说话并采取粗鲁的态度。

《春秋》之一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智者感到羞耻,为智者感到悲伤,为亲戚而死。 孔乎这种“春秋写作”后来被广泛用于中国的历史,文学和艺术领域。然后,让读者感受自己的口味;有时它是隐含的,尽管文本没有直接解释人和事件的观点,但是通过描述的细节,修辞或材料的选择,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他不是历史官员,但有必要制作一本历史书籍以传给后代。实际上,这是“微语音司法”的思想。其目的是在整个历史中表达您的想法。甚至许多学者都认为《春秋》应该使用所有单词。《春秋》的描述使用了精美的单词和清晰的含义。它记录了历史事实,而且内容深刻。它变得自然和非常规。它是详尽无遗的,没有任何失真。他对邪恶保持警惕,并赞美善良。战国时期左丘明的历史学家首先对这种“微发言人的正义”作了很好的总结:“《春秋》据说是微观的,模棱两可的,分成几章,不会造成伤害。惩处邪恶并劝善谁能修复不明智的人。


在这里《春秋》是出于善与恶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而提出的,孟子还有一些单词:'孔子是《春秋》,混乱的小偷很害怕“《春秋》的提案孔子不仅要记录历史事实,而且要扮演“警告世界”的角色。 孔子我还告诉我的门徒:“未来的后代被称为《春秋》,罪人也是《春秋》。

“这意味着:后代知道我信任此《春秋》,为此《春秋》怪我自己。您可以看到孔子实际上在《春秋》中放置了他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是非。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写作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做判断。形象点儿说,好比是故意给文章“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明白作者的意思便只能凭自己的眼力了。
孔子当时根据鲁史作《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做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公羊传》认为孔子有其明确的原则,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子的这种“春秋笔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孔子并非史官,却做一部史书流传后世,确实是有着“微言大义”的心思,他的目的是借历史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许多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战国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最先对这种“微言大义”做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意思是:《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这里提出了《春秋》为善恶、正邪立标准的目的。孟子又有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里提出孔子作《春秋》的用意并非只是记录史实,而是要起到“警世”之用。孔子自己也曾对弟子说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可见,孔子的确是在《春秋》之中寄予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是非观的。
因为圣人用最简单最轻微的语言,向后人阐述了做人的大义之道
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意思是: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可见,孔子的确是在《春秋》之中寄予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是非观的。

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

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司马迁继承春秋学传统,作《史记》,是为中国史学的起源。从《春秋》、《史记》以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 考据、陶冶 B. 求真、鉴戒 C. 鉴戒、陶冶 D. 求实、考据
B
文章标题: 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有多少是后人脑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206.html

[孔子写春秋的“微言大义”,有多少是后人脑补]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