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封建王朝可能出现同时存在三位太后的情况吗

时间: 2022-10-17 00:02: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封建王朝可能出现同时存在三位太后的情况吗

封建王朝皇帝之母未得太后尊位下,与国母皇后相较谁更为尊贵?谁给谁行礼?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刁钻了,如果是在明清时期,这不能算作是个问题。因为明清时期,只要皇子成为了皇帝,他的生母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只需要走一个法定程序而已。如果皇帝是嫡出,那么只有一位皇太后或者没有皇太后(母已故)。如果皇帝是庶出,则可能出现两宫皇太后并存的情况,嫡母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但原为侧室的生母也会被尊为皇太后。虽然号称“两宫并尊”,但嫡母的宗法地位还是要略高于生母的,但实际地位、权势则要看具体情况而论了。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在明宪宗朱见深即位之后虽然身为嫡母、皇太后,却没有少被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挤兑……


但这仅仅是明清时期,宋王朝、尤其是北宋及之前的一些王朝,庶出的皇帝,其生母未必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如宋哲宗赵煦的生母朱氏,因为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在世,作为宋哲宗的嫡母,向氏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就只能屈居太妃之位了。虽然朱氏的地位高于所有太妃并得到了官方确认,但终宋哲宗一朝,朱氏始终没能进位皇太后。直到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才将宋哲宗的生母追谥为了钦成皇后,顺带着将自己的生母陈氏也追尊为了皇太后。


这还仅仅是皇位的正常传承,如果遇上大宗绝嗣,小宗旁支被过继给大宗为嗣子、继承皇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清德宗载湉,因为清文宗咸丰帝一脉绝嗣,载湉被过继给了四大爷清文宗为嗣子,从而继承了皇位。那么,清德宗的生母叶赫那拉氏能被尊为皇太后吗?显然是不能的!皇太后只能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过继之后,理论上清德宗就不再是他亲生父亲醇贤亲王奕譞的儿子了,奕譞只是清德宗的“七叔”。自古以来就没有尊“婶娘”为皇太后的先例!除非她原本就是皇太后,如明孝宗朱祐樘的皇后张氏。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后,也只得继续尊自己这位关系不太和谐的三伯母为皇太后,因为她原本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妈、皇太后!


当然,事有例外。同样是明世宗朱厚熜,在正式即位之前就玩了一出“继统不继嗣”,正式即位之后又上演了一出“大礼议”,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来了皇帝名分。作为皇帝的亲妈,明世宗的生母蒋氏自然也是要被尊为皇太后的。明世宗先是将生母蒋氏尊为了兴献后,嘉靖三年明世宗正式将自己的生母蒋氏尊为了皇太后!于是,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两宫皇太后,一个是亲妈、一个却是伯母,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景儿了。


那么,皇后和皇帝的生母谁更为尊贵呢?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皇帝的生母没有皇太后的身份,但她依然是皇帝的亲妈、皇后的婆婆!自古都是儿子、儿媳向父母行礼,从来没有父母向儿媳行礼的道理。当然,公主除外,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换言之,不管皇帝的生母是不是皇太后,皇后作为儿媳,都必须向婆婆行礼!庶母也是母,更何况这个“庶母”还是皇帝的生母。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后,虽然后来隆裕皇太后不在世了,但溥仪依然每天要去向后宫中几位健在的太妃请安。虽然内心未必真的尊敬,但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皇帝对庶母尚且如此,何况皇后对皇帝的生母?


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清德宗与其生母叶赫那拉氏的那种关系。理论上,叶赫那拉氏已经不再是清德宗的母亲而是“七婶”、是醇亲王嫡福晋。按照清王朝的制度,亲王嫡福晋面见皇后是要行礼的。而清德宗的皇后是谁呢?这位叶赫那拉氏的亲侄女、后来的隆裕皇太后叶赫那拉氏!既是亲儿媳、又是亲侄女,下跪磕头总归是别扭的。为了避免人伦尴尬,那就少在正式场合见面呗,也只能如此了。私下里没有那么多讲究,问题还不算大,不行礼就不行礼吧,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如果在正式场合见面了,该行礼还得行礼,这是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清德宗大婚时慈禧太后刻意不让醇贤亲王奕譞两口子参加的原因所在。倒真不是慈禧太后刻意针对自己的妹妹和妹夫,而是因为大婚大典是极其重要的场合,到时候到底是奕譞夫妇是跪拜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呢?还是不跪拜?跪拜了有违伦理、不跪拜又于制度不合,索性别参加算了。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非只此一例,后周世宗郭荣即位之后,为了避免父亲跪拜儿子的人伦尴尬,终生没有再和自己的亲生父亲柴守礼见面。但涉及不得不见面的正式场合,老子也只能跪儿子了!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之上,溥仪的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单膝侧身跪在龙椅旁边扶着溥仪。相对于下面跪着的群臣,载沣的待遇算高的了、不用跪拜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单膝下跪仍然是跪着的而不是站着……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皇后的地位更加尊贵,但是很少出现不给母亲封号的。如果母亲没有封号的话,应该要向皇后行礼,但是皇后可以不接受。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出现过太后干政,为何明朝独独没有出现过?

为何明朝独独没有出现过?

明朝没有太后干政,甚至皇后干政的也很少,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关。为了常保明朝江山无虞,朱元璋给后世子孙立下了不娶名门大族女子为妻的祖训,以免外戚干政的风险。

朱元璋经过残酷的浴血奋战建立了大明王朝,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明王朝一旦出现倾覆,都是杀身灭族之祸,经历过残酷的拼杀的朱元璋,对子孙之爱护可谓十分殷切。

朱元璋这个皇帝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贫民皇帝,他的起点是佃户、乞丐,他和其他皇帝都是豪门大族的思想不一样,甚至和同是从基层干上来的刘邦也不一样,刘邦还是一个小官吏,自身性格又有混社会的底子,家族观念实际没有朱元璋强。

朱元璋可以说是所有皇帝里最接地气的,他的农民思想,经过半辈子的拼杀并未泯灭,甚至当皇帝后,农民思想也淋漓尽致得表现出来。

他为子孙计划得颇为长远,亲自杜撰了《皇明祖训》,对子孙后代巩固大明统治做了诸多规定,对皇子即位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对可能产生隐患的情况,能想到的都做了规避。

其中历史上不断上演的太后外戚干政的情况,朱元璋就规定,皇子娶妻妾,不选大族贵胄,而是钟意寒门女子。

寒门女子根基薄弱,即便成了皇后、太后,没有娘家的靠山,也很难翻起什么大浪。

从后来明朝的历史来看,朱元璋此举确实收效不错,不仅没有出现太后干政、外戚篡权的情况,还从另一方面拓宽了寒门家庭的上升通道,从这一方面说,朱元璋确实是底层人民的好代表。

事实上,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太后干政,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因为朱元璋在初建明朝之时,为了防止皇帝的母族干政,把持朝政,曾经制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那就是为皇子和公主安排婚事时,一般不会选择实力雄厚的家族,而是在平民中选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戚干政。

二是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都是在成年时继位,比如朱允炆是22岁继位,朱棣是43继位,朱高炽是47岁继位,朱瞻基是在28岁继位。太后之所以垂帘听政,主要是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大事,而明朝皇帝则因为成年继位,就不需要太后垂帘听政。

三是因为明朝的政治构架非常成熟。就算皇帝非常年幼,在内阁首府的辅佐下,国家也能够很好地运转下去,不需要太后垂帘听政。

也正因为这几点原因,明朝才基本没有出现过太后干政之事。

明朝之所以不会出现太后干政,是因为明朝采取内阁制。而且朱元璋制定了规矩让太后不得干涉。

1、朱元璋提前具有防备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在遍观了中国历史之后。发现在明朝之前出现过非常多的太后干政的情况,所以说他提前就给自己的国家打了预防针。朱元璋这个人在做了皇帝之后,就明确规定太后不能直接干政。

并且朱元璋在挑选与皇家联姻的人选的时候,会刻意的回避那些具有庞大势力的家族。他主要选择一些贫民阶级或者是中等阶级的家族,这样的话就能有效地牵制后宫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双重保险,就导致明朝的时候很少出现太后干政的情况。在这个方面来说,朱元璋确实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

2、明朝采取内阁制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时候皇权是被高度集中的,因为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废处了宰相设立了内阁。所以说皇权的力量是被加强了的,这样就导致太后很难从皇帝手中拿走权力。因为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是不能够动用皇帝专属的权利的。这就排除了太后干政的可能,更不要说明朝的时候,言官势力非常的庞大。如果太后干政的话,这些言官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不会出现太后干政的情况,一方面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提早就有了预备。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明朝采取内阁制,使得皇权高度集中。

“古时候,各个朝代基本都出现过太后干政,为何明朝独独没有出现过?”古代的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太后和她们的亲族(外戚)干政,这成为威胁皇权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武后

比如汉初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北宋的刘太后,晚清的慈禧太后,她们均绕开皇帝本人,或是垂帘听政,或是临朝称制,或是结交大臣,独揽朝政。

钩弋夫人

为了避免祸乱,历朝历代的皇帝均费尽心思,极力避免后妃干政。汉武帝在去世前,将继承人刘弗陵的生母——年轻的钩弋夫人赐死,就是出于“子弱母壮”的担忧。而此举在北魏时,竟被效仿,多次上演人间悲剧。

朱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元朝也存在太后干政),在挑选后妃时,避开了贵族世家,而是从民间挑选良家女子为妃。

朱洪武

所以明朝的后妃,大多出身于寻常百姓家,外戚们虽然待遇不错,但是没有实权,这避免了外戚集团发展壮大。太后们没有外戚家族的支持,也就无法干政,威胁皇权。

因为朱元璋对权力把持的是非常严格,别人是根本没有机会。

太后能废皇上吗

皇太后表面并没什么权利,其实权利很大,尤其是在皇帝年龄尚幼的时候,皇太后往往是掌握朝政大权的。窦太后,最初是汉文帝宠姬,那时汉文帝尚未继帝位,只是代王(封地在今北京一带),惠帝驾崩,没有儿子,而由文帝即皇帝位(其实他是惠帝的弟弟)。汉文帝即位时,皇后死,不久其所生的四个孩子相继死亡。在他其他嫔妃所生的孩子中,汉景帝年龄最大,也就立汉景帝为太子,而汉景帝的母亲窦姬也就母以子贵成为了皇后。汉景帝即位后,也就成为了皇太后。
在封建社会中皇族在争夺权利过程中,是非常残酷的,由于皇帝的众多后代不是一个母亲所生,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大的家族,每个家族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想立自己家族的后代为太子,而这家族在朝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这些势力集团成员也都想自己拥戴的皇子能成为太子,一旦太子成为皇帝,那自己就可以成为重臣,否则就连自己的性命都有可能不保。而皇帝自身也有自己宠爱的嫔妃,未必想立皇后之子为太子,而皇后往往都是当初皇太后选定的,而皇太后又有自己特殊的地位,所以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在废立皇太子的问题上,皇太后往往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的。立了太子,也就等于立了将来的皇帝,等新皇帝登基,她自身的地位才不会发生变化的。否则就等于将权利和地位让给了别的家族。这就是封建社会皇宫内部斗争的起因。只能简单叙述了,不知道大家能否看得明白?
皇太后至高无上的权利从世袭制度形成就有了(中国的世袭制度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但是,皇太后的权利不是所有的皇太后都能拥有的,还要看皇太后自身的能力的。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皇太后有三位: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再就是老佛爷慈禧皇太后了。
中国自古以来都尊崇孝道,皇上更是要做表率。因此,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是没有这样的实例的。不过太后过分的干预到政事或者是威胁到皇上的权力地位时,皇上也还是不会心慈手软的,尽管不会废除太后,但是也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处理的,比如软禁啊、打入冷宫啊,惩罚太后的亲族啊等等等等。
望采纳。
比如武则天就把她的两个儿子挨个废了一遍。慈禧也差了一点就把她外甥给废了。
可以:武则天连续废了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而后自立为帝。既然连皇上都可以废去,皇后不更容易吗?
太后,也要看其政治实力的,不是说你是个太后,你就有那个权力了,关键是你在朝廷上必须有很多亲信,你能发挥巨大影响力才可以。比如汉朝有些太后权力大,其实主要是因为强大的外戚势力做后盾,如果没那些外戚,她说话的分量可能就要大大地降低了。历史上后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废皇帝的先例,但正常情况下都是有相当理由,能够得到朝臣亲贵的大多数的支持的。不是你说想废就能废的。到帝制后期王朝,一般对外戚势力防范都比较大,所以基本没有可以左右朝局擅自废立的太后或太皇太后了。但在特殊情况下,因为其地位最高,说话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如果没有慈禧的压制,光绪帝变法能成功吗?有可能挽留大清朝吗?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可以说是最后一个的朝代,在清朝也存在过非常繁盛的时期,但是伴随着最后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变得越来越自闭,最终不能与世界接轨,出现了近代史的耻辱,那么如果光绪皇帝在变法的过程当中,没有慈禧太后的压制,能否变法成功呢?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挽留大清王朝呢?根据光绪皇帝的个人成长以及性格来进行判断的话,光绪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但是他并没有变法的能力,想要挽救大清王朝光绪很难做到,正所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王朝走向灭亡并不是一瞬间而是长时间的积累,当光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其实也已经很难再通过变法改变整个国家,所以说根据当时的大秦王朝现状,即使没有慈禧对于光绪皇帝变法的不支持,光绪皇帝也很难变法成功,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是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各个大臣都有自己的私心,正所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清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并不是仅仅通过变法就能够得到改变,虽然在清朝末期问题集中在慈禧太后身上,但是并不是由于她个人的原因导致清朝出现灭亡。如果说连变法都不能够挽救一个王朝的话,那么可能没有其他的可能再继续挽留大清朝,清朝的灭亡并不是完全由于科技落后,而是由于统治者腐败体制落后,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清朝没有跟随时代的潮流盲目自大,所以无论实施任何可能清王朝都会倒塌,只不过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已,清王朝的灭亡也仅仅是时间问题。在清朝也有很多思想进步、有才能的人才,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允许再次经历这些变动,所以即使光绪皇帝支持变法,最终也是变法失败,所以从最终的变法失败也能够了解到,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再挽留大清朝。

完全不可能,光绪帝以及康梁等人当时太过天真。
首先,他们预备废科举。但又没给庞大的传统读书人解决好退路。因此,他们失去了中国封建王朝以及光绪帝统治的基础:封建士大夫阶层。并且,光绪帝甚至还想对满族贵族下手,好嘛!他一众小青年又失去了满人的支持。其次,他们手里没有军队,同时有军队的朝臣有不看好变法。这也就导致光绪无法像汉武帝或者是朱元璋那样直接对朝臣下手。另外,当时外国列强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中国强大的。而且,光绪帝过于理想化了,又识人不清。
所以,变法注定失败。
是可以成功的,光绪变法可以吸纳很多外来的一些新知识可以让清朝变得更加的强大,是可以挽留大清朝的。
如果没有慈禧的压制,光绪变法也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光绪的变法威胁到了很多老牌贵族的利益,这些老牌贵族会想尽办法阻挠他的变法;是没有办法挽留大清朝的,大清朝的颓势已经无可挽回,即使利用各种变法也无法阻挡。
当然是可以挽救的,而且变法也能够成功。如果当时没有慈禧太后的压制,那么光绪皇帝应该是能够变法成功的,而且也能够带领清朝获得更好的发展。

历史上除了慈禧和慈安以外,还有哪些两宫太后并存的情况?

虽然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嫡出皇嗣继承皇位的也不是全部,若庶出皇嗣继承皇位,就有了两个母亲——生母与嫡母。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宫太后并存的现象。不过因为历史上很多皇帝生母出身卑微,或者其后宫品阶不高,无法被册封太后,所以两宫皇太后并尊并不是太多。尤其在明朝以前,两宫皇太后同尊的情况非常少见。


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封建时代,无论是否嫡出,所有的子嗣都需要尊奉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这种制度,也皇族所继承——任何妃嫔所生的子嗣,都需要尊皇后为嫡母,所以无论将来继承皇位的是否是皇后所出,先帝的皇后都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

其实在明朝之前,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很少,皇帝若是庶出,其生母一般都只能被册封为太妃,皇太后只能有一位。

明朝开始,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开始比较频繁的出现。比如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尊奉其父明宣宗的皇后孙氏为“上圣皇太后”,而其生母吴贤妃因出身低贱,且张太皇太后留有懿旨对吴贤妃各种约束,景泰帝只得册封母亲为皇太后,没有任何尊号。

明宪宗、明神宗、清代顺治朝、康熙朝、同治朝都出现了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情况。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宫皇太后并尊应该就是晚清时代的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钮钴禄氏是咸丰帝奕詝的正宫皇后,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奕詝的懿贵妃;咸丰帝驾崩后,钮钴禄氏作为皇后名正言顺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因生育了咸丰帝唯一皇子同治帝载淳,得以被尊奉为圣母皇太后。

不过按照宗法制的嫡庶尊卑,母后皇太后的地位要高于圣母皇太后,历史上慈禧太后的存在感远胜于慈安太后,主要还是因为个人能力与野心的问题,慈禧太后的地位还是无法与慈安太后平起平坐。

咸丰帝死后,留下御赏、同道堂印玺,御赏留给慈安太后,而同道堂留给的是同治帝,只是因为载淳年幼暂时由慈禧太后保管。

历史上除了慈禧和慈安以外,还有哪些两宫太后并存的情况?明朝宪宗时期的嫡母钱太后与生母周太后;明神宗时期的嫡母陈太后与生母李太后;清朝的顺治时期的孝端文皇后和孝庄文皇后;康熙初年的孝惠章皇后与孝康章皇后等等。
整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两宫皇太后并尊的情况仅出现了两次,分别是明宪宗时期和明神宗时期。明宪宗本为明英宗庶子,其母为英宗宠爱的周贵妃,英宗虽然宠爱周贵妃,但是对皇后钱氏也非常喜爱,但是钱皇后身体不好,在英宗被俘后有长时间跪拜乞求和日夜啼哭导致瘸了一条腿,又哭瞎了一只眼睛,英宗虽然深受感动,但是无奈钱皇后膝下无子,英宗只好立贵妃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这就是宪宗时期两宫太后的由来。
清朝共出现了三次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分别发生在清初的顺治朝、康熙朝、清末的同治、光绪朝。顺治帝即位后尊嫡母博尔济吉特氏为母后皇太后,即孝端文皇后;尊其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即孝庄文皇后。这对两宫皇太后的关系很特别,孝端太后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姑侄二人当年先后嫁给了皇太极,这样姑侄二人共侍一夫最后又并尊为两宫太后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在明朝的时期也出现过两次,明宪宗时期,生母是周贵妃,嫡母是前皇后,明神宗时期也是如此。
文章标题: 封建王朝可能出现同时存在三位太后的情况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3113.html

[封建王朝可能出现同时存在三位太后的情况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