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14 20: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扩展资料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纪年法
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因为已经废除君主制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中华民国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扩展资料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
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
一是帝号纪年法:
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
二是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
年号是由汉武帝始创的,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这年为建元元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建制自己的年号。
年号一般是新皇继位或有重大事件时更换。明以前的帝王,在位期间多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54年,就用11个年号。
明清皇帝在位期间一般只用了一个年号(除明英宗因两次登基使用两个以外),所以习惯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
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历史上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三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地支”。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
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
60年后周而复始,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
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
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
开始用干支纪年是在汉武帝时,在此之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
公立纪元是1911年才开始使用的,那年清王朝垮台,根据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的详尽而不中断的历史记载,进行一次倒推就完成了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的转换了。
还有黄帝纪年法。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皇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皇帝纪年”。
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皇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
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皇帝魂》推断为皇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用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时,
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此外,流行的还有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抗日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9年。
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出1945年。这种纪年法随着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而流行于台湾地区。
扩展资料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
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