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在年号出来之前古人是如何纪年的

时间: 2022-10-14 20:01:4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在年号出来之前古人是如何纪年的

趣味科普:中国古代没用公历之前,是怎么纪年的

1. 干支纪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年号

历史的记忆,中国古代怎么记载年份?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了11个年号,但前面的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都是后来才追加的,他本人亲自定的第一个年号是“元封”。

公元前111年,即他即位30年的夏天封禅泰山后,下诏将第二年定为“元封元年”。从此以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年号纪年不仅是我国的一种纪年法,而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等国。

扩展资料

干支历是一种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根据我国古文献文记载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在后来的传承中,黄帝时代(有说是汉代)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简化后的“干支”。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若干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支纪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纪年法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
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
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中国古代记载年份的方法:
一、干支纪年,这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二、典籍记载北宋时女真族记年龄用自己看过几度草青为标志。这种以草木枯荣为一年的习惯很多民族都有。不过汉民族很早就发现了白天用立木测日影的方法。
古人用这样简单的方法发现了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由此延伸出春分和秋分。在两分两至之上,又发展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发展成二十四节气。
皇帝圆号
一、纪年的方法:干支纪年法、黄帝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

二、简介:
1、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2、黄帝纪年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即位以及创制历法的时间开始纪年。2007年2月1日下午,第一发起人许文胜向新民网表示,要通过该倡议“唤醒国人、恢复和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不抵制外来文化”。他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很好,是第一个开始纪年的,中国人可用自己的纪年”。荣松和孙虹钢也向新民网表示,支持许文胜2007年1月30日发起的《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倡议,中华纪年应恢复“黄帝纪年”(不是恢复而是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我国农历、以及道教历法本身就是按照黄帝纪年开始纪元的)。
3、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在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前,中国人是用什么来纪年的?

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实行的。年号纪年法实质上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的变种。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过八百多个年号。不但各个“正统”的皇帝使用年号,而且农民起义的政权、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南诏、于阗、西夏等)、权贵割据或僭伪、列国鼎立或偏安,都使用年号。出版物中年号纪年应使用汉字数码,后面应括注公历。如: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
用帝号纪年,如景帝3年等,在武帝前期和景帝末期曾用前元,后元。同时也用天干地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公元纪年法

中国开始公元纪年法以前是什么纪年法

我国的纪年现在用的是公元和农历干支纪年法,在1949年以前主要以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早期是以干支纪年,在汉武帝时期创立年号,从而我国进入长达2000多年的年号纪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使用现行公历,改1月1日为元旦。而元旦(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时又以民国纪年。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确立公元纪年,从此在我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年号纪年彻底结束。由于我国的传统,所以干支纪年保留下来,主要是让人知道属相罢了。
年号纪年法 例如:雍正七年 贞观二年等等,这也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统治者强权统治的体现吧。。希望采纳
中国开始公元纪年法以前是干支纪年法
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

哀帝(前6—公元1年在位)、平帝(1—6年在位)在位年间,皇帝对政权的统治力量已大不如前。 及至刘婴即位,朝权已尽落于外戚王莽之手。公元八年,王莽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新,至此西汉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干支纪年法

怎么来推算古代公元纪年和历史皇帝年号纪年?

因为古代的纪年算法不一样,特别是是皇帝和皇帝更换时期或者朝代更迭时期的纪年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因为后面的皇帝大多为儿子为了孝道纪念前任皇帝也就是父亲要沿用前任皇帝的年号一年,到第二年才要更换年号,这个到好说;而有的是因为朝代更换在同一年同时有好几个年号出现,或者同一时间皇帝也有好几个,比如三国时期的东汉元康元年与曹魏时期黄初元年就是同一年。而且曹丕还追封了父亲曹操为魏武帝,算起来魏武帝时间和汉献帝的时间重复,虽然后来都按照汉献帝的建安年号纪年,到了元康元年舍弃则不用而用了黄初元年但是这种例子很多。很多年号和皇帝存在的时间重复。我们怎么用现在用的公历来推算旧时的时间呢?

帝号纪年法: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我国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因为已经废除君主制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中华民国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扩展资料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

古代通常使用三种纪年法。

一是帝号纪年法:

帝号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鲁国史书《春秋》记录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衰公十四年”的历史。

“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种纪年的方法就是帝号纪年。

二是年号纪年法:

年号是封建帝王为记录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号,是皇帝继位后颁布年号用来纪年的,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

年号是由汉武帝始创的,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这年为建元元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建制自己的年号。

年号一般是新皇继位或有重大事件时更换。明以前的帝王,在位期间多不止一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54年,就用11个年号。

明清皇帝在位期间一般只用了一个年号(除明英宗因两次登基使用两个以外),所以习惯使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明太祖的年号为洪武,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

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历史上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三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地支”。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

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

60年后周而复始,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

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

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

开始用干支纪年是在汉武帝时,在此之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

公立纪元是1911年才开始使用的,那年清王朝垮台,根据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的详尽而不中断的历史记载,进行一次倒推就完成了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的转换了。

还有黄帝纪年法。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皇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皇帝纪年”。

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皇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

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皇帝魂》推断为皇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用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时,

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此外,流行的还有民国纪年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

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抗日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9年。

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出1945年。这种纪年法随着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而流行于台湾地区。

扩展资料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

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

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号

直接推算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是非一一对应,只有查对照表,或者按照干支纪年推算
文章标题: 在年号出来之前古人是如何纪年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2903.html
文章标签:年号 纪年 人是

[在年号出来之前古人是如何纪年的]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