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定都北京与中华文明衰落有无必然联系

时间: 2022-10-12 22: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定都北京与中华文明衰落有无必然联系

华夏文明的兴衰史,和五大古都的变迁有哪些关系?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其本义是: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1、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而真正奠基则在周朝。

周公制礼作乐

“礼”,是为了分,分贵贱、分尊卑、分长幼、分亲疏。

“乐”,是为了合,以音乐激起不同阶层间相同的情绪,产生民族的共同感。

周公

没有周公制礼作乐,就没有后世的儒家,没有儒家,华夏文明便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便奠基于周朝,周公~孔子,这便是儒家的由来。

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即封邦建国,也就是封建,天子分土地给诸侯、诸侯分土地给卿,卿分土地给大夫、大夫分给士、士分给庶人,这构成了我国数千年的国民结构。

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者。

政治上的共主和血缘上的大宗,这便是封建体制,后来虽有变化,但本质始终如一。

周朝有两个都城,以镐京为宗周,以洛邑为成周。

镐京即长安,洛邑即洛阳,从周朝开始,长安和洛阳成为我国古代的双子名都,直至唐朝灭亡。

张衡的汉赋名作《二京赋》便是写的长安与洛阳。

2、秦汉、隋唐是长安和洛阳的时代

秦都咸阳,但历史上,咸阳和西安本是一座城市。

咸阳之名,因建城于山之南、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刘邦取关中后,建都在秦都咸阳的渭南区,《史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为长治久安,“更名咸阳曰长安”。

只不过今天的咸阳和长安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已经变成了两个城市。

从秦汉到隋唐,西安和洛阳的地位曾经在南北朝时期受到两个城市的挑战——邺都和建康。

邺城,今河北临漳,曾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建康,今江苏南京,先后为孙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陈朝六朝都城。

南北朝时期,长安、邺城、建康曾三分天下,可是当天下一统到来之时,长安又重新成为了天下正朔所在。

公元580年,杨坚在北齐灭亡后火烧邺城,从此河北地区的政治中心邺城就此消失。

公元589年,杨坚灭南陈之后将建康夷为平地。

3、开封——过渡时代的都城。

赫赫一时的大唐王朝灭了之后,长安和洛阳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辉煌。

究其原因,一是关中开发过久,因战乱不断而残破,二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在唐末五代开始向江南转移。

而开封便是这一过程的过渡,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六朝均定都于此。

然而,开封四战之地,无险可依,注定是一个过渡时代。

4、元明清是北京和南京的时代。

唐亡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而政治中心则北移。

政治中心北移开始于辽国经略燕云,在塞北建立了一个农牧二元政权,最终至元朝使我国塞北和长城以内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华夏——中国的范围,至此得以扩大至塞外。

经济文化南移的结果是南京重新成为南中国的核心所在,而政治中心北移的结果是北京成为大一统王朝定都的唯一选择。

为什么从元朝开始我国南北再无长时间的对立?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分离是一个重要原因。

占据了北方的政权需要南方的经济支撑,必须要统一南方,南方想自立而不可得。

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

而当天下一统,为了南北统一,首都必须定在北京,因为南京对北方尤其是塞外鞭长莫及。

北京,位于农牧交界之处,南可控制华夏本部,北可经略塞外。

北京,向北蒙古高原,向西黄土高原,向南是华北平原,向东是渤海,其兴胜犹胜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长安。

综上,长安和洛阳——开封——北京和南京,这便是我国古代的五大古都,也见证了我国数千年文明的变迁史。

元朝是蒙族的朝代。为什么定都北京?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堪舆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
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
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
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
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
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
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
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
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
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
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北京交通方便啊!不管做什么都要交通方便,为什么上海,江苏,浙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是因为交通最发达!
因为北京在唐代叫幽州,在宋代基本上也不属于北宋的疆土,已经在蒙古人的境内,所以可以定都北京啊!
到了明朝,朱棣定都北京,也是天子守国门,既然是国门,也就是北京往北不远,就是蒙古人的地盘了。
当然,明朝的版图比宋朝多的多呢!宋朝是因为唐末的时候有个龟孙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把燕云十六州给了北边的这些突厥啊,后来的蒙古人,使得宋朝一直都好弱。
燕云十六州就是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土地。
那会北京还是少数民族的地儿呢!
北京,是华夏文化的北端地带,“一墙之外,逼近大虏”,它背靠南部广阔的汉文化区域,北视北狄,西拒西戎,东抗东夷。
北京,是华夏文明的出击站,从这里,中华文明走向全国;北京,又是华夏文明的凝聚场,全国各地的精英文化汇聚于此,在此碰撞、融汇。
北京有北京的优势。历朝都有自己的北京优势论。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都是依据了各自的北京优势说。
金人认定,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中原,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是看中了北京的地理环境。北京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它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平陆,负重山,南通江淮,北连溯漠,可称得上是“财货骈集,天险地利”,实为汴(开封)、洛(洛阳)、关中(西安)、江左(南京一带)皆不及也。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蒙古贵族认识到北京位于东西地势的交汇点上,又君临南方,进可以扼控全国(事实也是如此,从北京南进的军事、政治行动基本上都是成功的:蒙古铁骑的南下,燕王朱棣的南下,清兵的南下,袁世凯的南下等等),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卷起首饰,骑上马,一溜烟就会遁入故地,这是以地利人和的建都原则为依据的。
明代建都北京,在老北京人的传说中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的传说,仿佛说明北京之成为首都是很偶然的。其实,明代迁都北京,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原因。它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明开国定都南京,赖以推动全国,是符合明代人定都原则的,但蒙古势力返回并峙持于漠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如不全力守卫边疆,可能出现北宋第二。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清朝建都北京,自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廷的远见卓识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北京。皇太极的迁都北京是要占据这个关口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1644年8月20日开始,清朝大迁都,10月10日正式定都北京。
三百多年以后,当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民国时期的北京不是首都,它衰落吗?

民国时期的北京是种什么情况呢?经济好吗?人多吗?繁华吗?文化教育还是全国最好的吗?rn相比于当时的首都南京,它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吗?
民国的北京,就不说北洋时期了,只说北伐以后的北平,面积只包括现在二环里;民国时期的北平只是个直辖市,支柱产业就是旅游业,人口200多万,有一些商业,没有重工业,能源紧张,周围省份都不愿往北平输电;有几所高校,其他省份也有与之齐名的高校;但是,那时北平,与周边经济均衡发展,可以说是良性循环;那时的南京只是首都没什么优势可言;北平就更没什么可提的了;关键是那时的政府是地方自治,各种资源,中央政府不能随意调拨;当时中央政府是想搞个大北平,但是,周围地区的政府不同意,所以,一直没能成功!
北京当时还是非常不错的 经济 文化都很发达 高等教育最发达
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的首都(清和民国前期)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1年,分为北洋军阀政府(1912年-1928年)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1928年-1949年)两个时期。
两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首都:
1911年,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时,定都南京;
1912年,袁世凯当选正式第一任大总统,定都北京;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房东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个反革命政变,分别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形成了北京、南京、武汉三足鼎立的局面
1928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同流合污,合并为南京国民政府,称“宁汉合流”,同年第二次誓师北伐,攻占北京,赶走了奉系军阀张作霖,把北京改为北平,蒋介石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蒋介石宣布定都南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中国战败,日本帝国主义从上海一直打到南京,蒋介石国民政府被迫迁都武汉。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蒋介石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蒋介石国民政府先后迁都到广州,成都,最后跑到台湾省台北市
当时的北京城市面貌和明代建成后的面貌就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就很好理解新中国成立后 把它给拆了 来个破旧立新 。这种做法现在争议很大啊 当年满清入关都没毁了它 500多年没都大变化的古都却毁在新政府手里了。
新政府下这个决心 是和北京当时的破败面貌有关的。
长期以来北京有繁华的一面都靠了政治高压,全国都要给他输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北京失去了政治地位,于是迅速衰败下去。相比之下南京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占优势的 江南自宋代后就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近代以来更加明显。一句话南京本来就很繁华,地理位置也不错,又是六朝古都。
就算到了现在 北京的繁荣 和华北 东北 西北各城市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它依然要靠吸血才能继续繁荣下去。
文章标题: 定都北京与中华文明衰落有无必然联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2698.html

[定都北京与中华文明衰落有无必然联系]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