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两汉、隋、唐、宋、明七朝开国第一将都是谁?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出现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些开国功臣在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不少开国功臣,在开创大业时期的功劳,甚至可以堪比开国君主。王朝建立之后,开国皇帝往往也会“论功行赏”,给予开国功臣相应的封赏与褒奖。秦朝、两汉、隋朝、唐朝、宋朝、明朝七大王朝的第一开国将领都是谁呢?我们来一起盘点一下。
秦朝之王翦
秦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将,比如白起、司马错、王翦等人。我觉得秦朝的第一开国将领应该是王翦。如果论战绩的话,王翦肯定比不上白起。但是白起不是秦朝的开国将领,白起去世之时,秦朝尚未完成统一。王翦生活的时期正好是秦国完成统一的时期,王翦得以在秦国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王翦父子参与了其中五场,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翦率领军队击败了赵国,攻入邯郸,赵国基本灭亡。王翦还率领军队攻入燕国首都,燕国只剩下辽东一隅。王翦还亲自指挥了规模最大的灭楚之战。王翦没有挂帅的时候,秦军被项燕击败。王翦挂帅之后,击杀项燕,同时灭亡了楚国。楚国被击败了之后,秦国统一的最后障碍被彻底扫除。
秦朝建立过程中,王翦直接攻灭了楚国、赵国、燕国,是当时无可争议的第一统帅,自然也是秦朝建立过程中的第一将领。
西汉之韩信
刘邦建立西汉之时,曾经给功臣们排名。萧何位列功臣第一,曹参位列功臣第二。萧何是文臣,曹参可以出将入相。韩信只排在二十多名,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韩信在汉朝建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从战绩上看的话,韩信绝对是第一功臣,大汉有一半土地是韩信打下来的。
楚汉之争期间,韩信曾经攻灭了三秦、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韩信击败了章邯、魏豹、陈余、龙且、项羽等名将。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20多万敌人;潍水之战中击败了30万楚军;垓下之战又击溃了10万楚军。西汉建立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位列各个诸侯王之首。
东汉之邓禹
东汉建立之后,为了表彰开国功臣的功绩,汉明帝曾经在洛阳南宫云台画下28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史称之为云台二十八将。邓禹毫无疑问地位列二十八将之首。我把邓禹排在东汉开国武将之首,可能许多人不服气,觉得应该是吴汉或者耿弇。认为邓禹不应该是东汉开国第一将的理由,可能是觉得邓禹应该入归文臣。实际上邓禹和曹参比较类似,都是可以出将入相的功臣。
刘秀略定河北的时候,邓禹曾经击败了铜马军,在河北立下大功。邓禹平定河东,又立下大功。此后邓禹又在平定关中等战役中,立下大功,成为刘秀最值得依靠的将领。刘秀也认为邓禹可以和张良媲美,是自己帐下难得的统帅型人才。
隋朝之杨素
隋朝的建立通过“篡权”,政治斗争大于军事斗争。隋朝的开国将军不需要经过战争便可以享受开国元勋的待遇。隋朝建立之后,平定了南陈,统一了中国。如果要评隋朝开国第一将,则需要将平定南陈时的功绩也包括在内。我觉得,杨素应该是隋朝第一开国武将。
杨素和杨坚都姓杨,杨素却不是隋朝宗室。杨素平定北齐的时候,曾经立下战功,后来投靠杨坚。杨坚建隋朝的时候,杨素曾经坚定地支持杨坚。隋朝建立之后,杨素在平定南陈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
由于隋朝建立过程中的战争较少,所以评第一武将时争议比较大。有的人觉得韩擒虎应该是第一武将,其实也有一定道理。
唐朝之李世民
唐朝建立过程中,经过了战争,唐朝经过了多场战役才最终完成了统一。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曾经将他认为功劳最大的24个人列入凌烟阁,合称之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并没有消灭功臣集团。有人说:“李世民之所以不消灭功臣集团,因为他本身就是最大的功臣。”
李世民虽然最后当了皇帝,但是却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才是唐朝名义上的开国君主。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不能当皇帝,也不是太子的第一人选。我们可以将李世民归为开国功臣一列。虽然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实际上唐朝三分之二的基业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晋阳起兵之时,李世民是最大的推动力量。没有李世民的推动和鼓舞,李渊不敢起兵反隋。晋阳起兵之后,李世民率领军队攻入关中,并且顺利地占领长安。李渊称帝之时,李世民也是最大的推动力。
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率领军队走上了征伐的道路,逐渐消灭了各个割据势力。李世民击败了盘踞在陇西的薛仁杲和薛举父子,基本上稳定了关中的后方。李世民又击败了刘武周势力,平定了山西各地,稳定了关中的北大门。李世民在虎牢一带击败了势力最强大的王世充和窦建德,一举平定了河南、河北地区,唐朝统一天下的格局基本确定。此后,李世民又击溃了刘黑闼部和山东的徐圆朗。唐朝基本上完成了统一。
宋朝之曹彬
北宋虽然是一个严重重文轻武的王朝,开国之初还是有一些著名将领。北宋初年,出现了曹彬、石守信、王审琦等著名将领。其实宋太宗赵光义也可以算是开国武将,而且应该算是第一开国功臣。但是鉴于赵光义登基之时,北宋统一战争还在进行,所以就把他排除在开国武将之列。除了赵光义之外,我觉得曹彬应该是宋朝第一开国武将。
宋朝建立之后,曹彬便开始了征伐。964年,曹彬率领军队击溃了辽军。964年,曹彬率领军队攻灭了后蜀。969年,率领军队击败北汉。975年率领军队攻灭南唐,清除了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976年,协助赵光义平定了北汉。
如果说南宋的开国第一将领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岳飞或者宗泽。
明朝之徐达
徐达做为明朝第一开国功臣,第一开国武将应该没有任何争议。朱元璋时候就已经“钦定”徐达为开国第一功臣及第一武将。徐达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明朝建立之后,徐达直接担任丞相。
朱元璋还没有发迹之时,徐达就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此后协助朱元璋攻占了南京。徐达协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全歼陈友谅60万大军。1365年,徐达率领军队攻占淮东。此后徐达率军队击溃张士诚部。明朝建立之后,徐达率领军队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又率领军队继续进攻北元。
两宋第一猛将是谁?他的事迹呢?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种种祸患也就由此而生。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难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是什么呢?不得不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为什么朝廷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这位是绝对的猛将: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
南宋武冈军(治所在今新宁县盆溪)瑶族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曹成拥众志成10馀万,占道州、贺州,再兴为曹成部将。
绍兴二年,岳飞权知潭州兼权荆湖南中安抚使,进讨曹成。曹成令再兴集三万之众以相拒,再兴阵斩岳飞将部韩顺夫及飞弟翻。后兵败,再兴匹马跃入深涧,陷于绝境。追兵张弩欲发,再兴急呼:“愿执我见岳飞!”乃出山涧,由张宪领见飞。飞以抗金为重,将材难得,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劝其“以忠义报国”。再兴大为感动,从此追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
绍兴六年(1136),岳飞屯军襄阳,再兴师动众奉命进攻伪齐孙都统军于长水县(故城在今河南洛宁)。八月十三日,所部与伪齐孙都统、后军统制满在及士卒百馀人,伪齐军瓦解,再兴乘胜收复长水县,以功由第四副将武经郎升中军统制。 绍兴十年七月上旬,金兀术率龙虎大王等1.5万骑直袭郾城。双方激战数十次,金兵不退,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欲生擒金兀术,却被金军围住。再经血战,杀金军数百人,再兴亦受伤数十处,血透战袍。终获全胜。史称“郾城大捷”。
七月中旬,金兀术又率兵12万进逼临颖,岳飞督军迎战。再兴率轻骑300以为前哨,至小商桥,突遇金军大队,再兴陷入重围。即充先冲入敌阵,经浴血奋战,斩乱2000馀人,其中有万户撒八孛堇及千户百人。终因寡众悬殊,再兴及其所部300人并皆战死。及获再兴师动众尸体,检其全身所中箭孵,竟有2升之多。
杨再兴
小商河一战,令无数后世子孙为之扼腕,数百将士面对数十倍敌军(女真人主力骑兵部队,战力之强可以想见)发动了奋不顾死的冲锋,虽尽数死于沙场,却使威名流芳百世,仅杨再兴一人便"杀敌将数十,斩胡骑数百",其中不乏元帅一类的重要将官,可谓死得其所,据史记载死后岳家军为其收尸,仅从其身体内烧出的铁箭头就达两斤以上,惨烈非常。
据称其为杨老令公之后,初为义军帐下大将,后受到岳家军的进攻,斩,杀岳家军数位将官,所括岳王的亲哥,兵败投降,为岳家军帐下与高宪,岳云并列的三员猛将之首,数次随岳家军击女真骑兵,杀伤甚众,胡骑皆畏之,闻之至则尽拔马避之,以全性命。想来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么会怎样?想来女真人所谓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种表现现象,在明知进必死退可生的情况下一样不会放弃生命的.
狄青(1008~1057)
北宋名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农家出身,从军后,被选充任皇帝宿卫的班直。宋仁宗宝元(1038~1040)初,出任延州指挥使,在对西夏的防御战争中以勇敢著称,屡立战功,深得当时负责陕西防务的大臣范仲淹、韩琦的赏识,屡官至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宋、西夏和议订立后,被召入京,屡官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拜彰化军节度使。狄青行伍出身,宋仁宗赵祯让他用药除去面涅(士兵脸上刺的字号),他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我愿留此以激励士气。皇佑四年(1052),被擢任枢密副使,旋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率军迅速平息了广源州侬智高的军事反抗。五年,升任枢密使。狄青以武将任执政,在士兵中有很高声望,在一向对武将严加防范的宋廷中却为朝论所不容,仅仅在枢密院任职四年,就被排挤出朝廷,以使相衔出判陈州。嘉佑二年(1057),卒于陈州。
岳飞
都立下汗马功劳的杨家将和折家将,谁才是北宋第一武将世家?
为何这样说?我认为杨家将是北宋第一武将世家,因为杨家将不管从作战地区看还是从个人战功知名度上都有很大的贡献,而折家将的作战地区不在中心地带,应该难度上更容易些,但是他们的个人战功荣誉却是一般般。
杨家将是对凶猛的辽国作战,辽是宋朝最主要的敌人,在河北、河东。而两河又是直接关系首都开封百姓的安危,因而朝廷对杨家更为器重,除了世代忠烈为国守边之外,还有一门勇敢的女将,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真的很令人无比的敬佩和尊重。
所以杨家将是忠义的代表、战神的化身,宋代第一武将家族印象根深蒂固。战死的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以及大名鼎鼎的杨延昭。后来杨业在作战中也被潘美的用兵失误连累而死。在战功上杨业、延昭是最高,他们被宋真宗皇帝及名臣包拯相、著名诗人欧阳修称之为名将、骁将。欧阳修为了记录杨家的光辉历史,写下了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再说到折家将是对夏作战为主,主要在府州一带。折家还曾经出过一个叛将,就是第七代的折可求。在对战金兵中,他轻敌被金兵从太原打回老家府州,金兵拿他的父亲、儿子和族人要他投降,折可求无奈之下就放下了武器投降金国,最终被金人给毒死。从这场失败的战役上宋朝不会原谅折家将,是他们的一个致命污点,也败坏整个家族的名声。所以折家将的名气战功上自然比不上杨家将,杨家将是靠对国家人民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拿命换来的。
杨家将在后世流传的更广,所以我们一般都认为北宋第一武将世家是杨家。
肯定是杨家将吧,这个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而且杨家将战功赫赫,非常厉害
在目前看来,杨家将的名气是比折家将的名气大很多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杨家将的实力更强。
我个人认为应是杨家将,从文学作品的数量上看杨家将的威望就高很多
文章标题: 宋朝第一武将应该是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