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10 23:01:2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说起兵仙韩信相比大家都知道其乃是汉初三杰之一,也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可谓是天才,攻必克战必胜说的就是韩信。就我们熟知的成语和典故都与韩信有关,比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修栈道安度陈仓,四面楚歌等等都是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位军事天才韩信。
可韩信没有如此功绩之时也曾落魄过,落魄到到处蹭饭的地步,长时间蹭饭导致这家人的女主人,甚至故意避开韩信来蹭饭的时间,以至于韩信因为感觉受到巨大的侮辱而选择与之绝交。最后韩信无奈之下选择去河边钓鱼来果腹,当时属于乱世那里还有什么鱼可以来钓呀,接连几天韩信一无所获,肚子也是饿的让人难以忍受。了解了到韩信没有食物果腹,或许有人提出一个质疑,韩信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选择出去跟人工作来换取食物呢?个人感觉还是韩信熟读兵法认为自己是一个干大事之人,肯定不能被世间一些琐事禁锢自己的理想,或许是韩信祖上曾经是贵族,因为韩信随身携带佩剑,在当时只有贵族为了展示身份才以佩剑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又或者韩信自视其才不屑于以劳力换取食物,总之韩信没有选择去给别人做工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可是有一天,韩信继续在河边钓鱼,接连几个时辰一无所获,在回家的路上发出一声叹惜,被一位洗衣服的老夫人听到,这位漂母可怜韩信几日滴米未进,于是乎把自己做的饭团给予了韩信。韩信此时多日未吃上一顿饱饭,自然是狼吞虎咽了一番,可是韩信才发现自己吃漂母所赠饭团之时,漂母的眼神一直没有离开韩信手中的饭团。此时韩信才知道,漂母也并非富贵之人,自己把人家的饭团吃掉漂母自然也要忍饥挨饿一日,韩信对漂母承诺,他日发迹之时一定忘不了漂母的一饭之恩。漂母听到韩信之言其实并不高兴,毕竟自己是出于好心给韩信吃食,不曾想让韩信日后报答,漂母以一位长者的态度劝解韩信要走正道,莫要荒废了自己的人生。韩信此时或许出于对漂母的感激,韩信从此决定走向行伍,建功立业。
韩信后来的故事我们差不多都已经耳熟能详了,韩信观天下之势秦民心已失,最后韩信选择了投靠六国贵族之后的项梁,可惜项梁公不识韩信之才,以至于败于章邯,韩信也就成为了项羽手下的兵士。奈何项羽虽然识得韩信大才,可能项羽出于嫉妒,或许项羽从心理上瞧不起韩信,总之韩信在项羽军中仍然未得重用。在项羽坑杀秦军之后,韩信认为项羽并非明主从而选择以仁义为先的汉王刘邦,几经周转最后韩信遇到了萧何这位伯乐,官拜大将军建立不世功勋,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封王之后,一直挂念着当初一语惊醒梦中人有一饭之恩的漂母,马不停蹄的以千金报之,韩信滴水之恩涌泉想报成为一个美谈一直流传至今。
可是个人认为韩信以千金报漂母一饭之恩固然应该被后人尊敬,韩信终归还是没能逃脱世俗,斗米恩升米仇的禁锢,他以千金报答漂母却忘了当时一直让韩信蹭饭的亭长。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短短一句话,既不出自唐诗也不来自宋词。凡是到过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人想必都知道,这句话原来是写在韩信祠的一副对联。对仗工整,语言简练,寥寥十字,却总结了韩信一生中掌握其生死存亡的三个人。
韩信乃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楚汉之时人们称其“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原来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韩信最初在项羽部下从军,却从未受过重用。他一气之下投到刘邦的麾下,仍然不得重用,他再次愤然离去,于是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萧何极力向刘邦荐举韩信的才能,结果被封为大将。
韩信果然是个将才,在每次征战中屡建奇功,被册封淮阴侯。后来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寒心觉察到此事以后,便联盟夏阳侯陈豨密谋造反。此事被萧何识破,用计将韩信引诱到长乐宫中,被吕后斩首。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就是出自此典故,这也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最好诠释。
话说韩信在投军从戎之前,因家贫如洗,食不果腹,差点被活活饿死,幸遇一位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里,服侍他吃喝拉撒十多天,才保住性命,这是让他生存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妇人。另一位妇人,不用我说,大家早已知晓,韩信谋反被捕,为吕后所杀。没想到韩信一路走来,他的命运却掌握在两位妇人手中,岂不是“存亡两妇人”吗?
其实,人之生死存亡皆有定数,无论韩信的军事才能有多大,他终究是统治者的牺牲品,无论在战场还是宫廷。特别是在建国后,对于独裁者来说,他皆不如辞官不做告老还乡,耕田狩业,种花养草。
君不见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大败吴国。越王勾践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但范蠡看到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就拒绝官职过隐居生活去了。
虽然说在早年的时候,韩信的日子并不算是特别的好过,但是韩信知道自己在军事方面的天赋,而且也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此时的韩信并不甘于在田地里面农耕,因为韩信知道这种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所以韩信一直都在等一个好的机会。
后来韩信也是加入了项羽的军队,因为韩信想要在这个平台当中大放异彩,可惜的是韩信并没有得到项羽的重视,在认清了这一现实之后,韩信也是果断的放弃了这个平台,重新去寻找新的平台。在加入了刘邦的阵营当中以后韩信开始同样是不受重用,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正是因为萧何才成就了最后的韩信。
02、时势造英雄众所周知,秦末时期本身天下就特别的烂,而在这个时候像韩信这种有着极高军事天赋的人才,自然是能够崛起的,而此时的韩信缺少的就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正好刘邦给了他这样一个放飞自我的平台。
如果不是遇到萧何,如果不是处于这样一个乱世,那么像韩信这种人,很有可能会籍籍无名的过一辈子。虽然韩信个人的军事天赋比较的强悍,但是政治头脑属实是比较的差,很显然韩信最终的结局也并不算是特别的好,但是韩信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倒也算是值得了。像韩信这种能够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并不算是特别的多,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势造英雄。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遇到萧何,或者说没有遇到刘邦,那么韩信很有可能还是那个好吃懒做的普通人,他的这一辈子很有可能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下去。
因为韩信出身贫寒,虽然说在行军打仗方面能力突出,但是在经商以及其他方面却并没有突出表现,因此早年根本没有用武之处。况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信早年根本没有遇到能够发掘出自己能力的伯乐,长期处于混沌的生活状态,温饱自然成了很大的问题。
1.出身贫寒
韩信与萧何、张良二人被并誉为汉初三杰,赢得了空前美誉,但这些都是后话。韩信出生于贫寒的家庭,家中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常年靠外界的接济。而且韩信在经商以及做官方面并没有特有的长处,自然没有办法自力更生,寻求一条很好的出路,因此常年都是依靠他人养家糊口。
甚至连母亲办丧事的时候,不能为其举办隆重的丧事,只能找一块可以安顿下很多人的墓地下葬。后来韩信在南昌亭长家中做事,但总归是拿人手短,在别人屋檐下做事,总归要看主人的颜色,很快韩信就遭到了南昌亭长妻子的蔑视,温饱就成了巨大的问题。
2.没有伯乐
韩信喜欢舞刀弄枪,一看就颇有武将,所以后来走投无路之下投身进入到起义的洪流中。韩信自视甚高有鸿鹄之志,起初他投奔到了项羽的门下,希望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天地,但令人失望的是并没有。项羽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也不接受他所提供的战略。
而韩信也不甘于此,所以后来投奔到了刘邦的门下,但是依旧没有遇到伯乐,只做了一个小小的仓库管理员。后来在问斩之际,口吐大志,得到了滕公夏侯婴的赏识,将其推荐给了刘邦。但依旧是事与愿违,刘邦并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做了一个分配军饷的小官职。直到最后遇见自己的伯乐萧何,他才得以摆脱困顿的现状,迎来了人生的新峰。
说起韩信这个人,就不得不说一下他出生的时代背景。韩信出生在秦汉交际之时,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时局更是动荡不安。韩信就出生在了一个小县城的穷苦人家,家里没有背景,更没有钱。在乱世之中,穷苦人家想要安身立命的最好办法就是有一个吃饭的本领,而韩信一没有土地让他来耕种。二,为人直爽,也没有做生意的头脑天天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在当时,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韩信的这种做法在别人看来就是好吃懒做,没有志气,被好多同龄人家乡的人看不起,因此也没有人原因对韩信伸出援手去救济他。因此,韩信虽然在行军打仗上是天赋异禀,可早年因为在农村乡野一身本领无法施展,又没有别的长处,所以天天过着忍饥挨饿,低人一等的生活。
后来韩信投军入仕,跟着汉高祖打天下。却也因为才华没有被挖掘,只能做一个无名小卒,加上战事吃紧,天天跟着部队东跑西跑,也是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每天只能趁休息的时候,偷偷跑出去自己钓鱼来填饱肚子。所以说,韩信所以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年不得志的时候也是整日吃不饱穿不暖的。
总结下来有两个原因。客观原因,当时的历史背景导致天下大乱,人人都在为吃饭发愁,对于没有接地气的吃饭本领的韩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主观原因,因为韩信这个人善长忍耐,为人又不拘小节,被人们看不起,也就没有人愿意接济他。总结下来,韩信虽然有才,但是早年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自己的个人性格,导致他整日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人们不禁同情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