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分别看待法显和玄奘西行的意义

时间: 2022-10-07 17:01: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如何分别看待法显和玄奘西行的意义

玄奘西行的意义

玄奘西行的意义是:对佛教经纶的正确释义,将错误的佛教思想进行纠正,并且翻译了更多从印度得到的佛经。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之所以会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发现唐朝许多佛经的释义有许多,并且不同的释义所表达的意思相差极大,这一点对于佛教思想的弘扬是十分不利的。醉心于佛学知识的玄奘不愿看到将来佛学的没落,所以就下定决心要西去学习佛经的准确含义,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能够得到更多的汉文佛经。
除此之外,在外游历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他所翻译的佛经比从前人们半知不解的翻译更为准确和浅显易懂。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越来越兴盛。

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玄奘是唐代初期著名的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他西行取经,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世界史上一次伟大的旅行壮举。回到长安后,他口述的《西域记》是关于我国西北部边疆地区和中亚、南亚的重要地理著作。《西域记》对地理知识的发展和传播,对促进当时的中外交流,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这句话可不可以是历史意义?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这就是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扩展资料:

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

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情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并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

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密真实的玄奘:与胆小怕事的唐僧判若两人

楼上的不要误人子弟了,
玄奘西行最大的意义在于弘扬佛法,交流了佛教的宗教文化。中印两国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实际不大,从古至今中印交流都很少,没有共同点;
鉴真东渡日本,才可以说交流了中日的文化,连豆腐都是鉴真传过去的。
他的意义就是使佛教进一步在中国得以普及,一致于唐朝佛教盛行。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印度。
有啥jb友好的象征?我们弘扬佛教,他们灭佛,这不给我们扇嘴巴么?
弘扬佛法,交流了佛教的宗教文化,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中日/中印(或者说中外)友好交流,传播发扬彼此文化

玄奘西行(时间,地点,原因,意义)?

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

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意义: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在十三岁时就出家了,并且常常跟随同样出家的二哥一起学习佛教的经论和典籍。两兄弟常常在国内到处云游拜访高僧,得到了慧休等高僧的指导,在十几年的积累下,玄奘的佛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佛学上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在此时,玄奘遇见了来自印度的波罗颇密多罗。这名僧人是在印度权威的佛学学院受戒的弟子,佛学造诣在玄奘之上,能背诵很多唐朝没有的佛学经论。玄奘前去请教,在两人的交流中,玄奘接触到了更多的佛家经典,并且意识到自己在佛学知识上的浅薄。

其实在玄奘西行前,早就有很多名僧人西去取经,这些古人的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立下了西行的志愿。而玄奘西行原因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学习中发现,佛学典籍虽然多,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这些经典的诠释是不同的,有些甚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让玄奘意识到,长久下去对佛教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以上种种就是玄奘西行原因。经过深思熟虑后,玄奘终于下定决心西去取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为佛教做一点贡献。

玄奘西行意义
玄奘是我国最伟大的佛家翻译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经和他的翻译事业。那么玄奘西行意义是什么?他西行对我国古代佛教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玄奘之所以会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发现唐朝许多佛经的释义有许多,并且不同的释义所表达的意思相差极大,这一点对于佛教思想的弘扬是十分不利的。醉心于佛学知识的玄奘不愿看到将来佛学的没落,所以就下定决心要西去学习佛经的准确含义,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能够得到更多的汉文佛经。他正是在这样的决心下,才会孤身一人出发,经历十九年的时间去西行取经。

而玄奘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他西行回国之后,带回了许多印度的佛教典籍,其中包括526策、657部佛经,这对我国的佛教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外游历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他所翻译的佛经比从前人们半知不解的翻译更为准确和浅显易懂。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越来越兴盛。

所以玄奘西行意义在于对佛教经纶的正确释义,将错误的佛教思想进行纠正,并且翻译了更多从印度得到的佛经。除此之外,由于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教思想,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玄奘回国后,将印度的种族文化、唯识哲学等知识融合到中国的佛学之中。到现在玄奘还被中印两国看做是两国友好的代表。

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扩展资料

玄奘西行的卓越贡献

1、创立学说

(1)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

(2)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

(3)因明:玄奘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2、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玄奘差不多全部译出,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3、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4、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这就是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扩展资料:

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

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情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并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

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密真实的玄奘:与胆小怕事的唐僧判若两人

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
我来答
zhurenyan_xk
LV.3 2021-03-21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及古中国和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从那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西行是我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事件,正是玄奘西行后带来的佛教经典,促成了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
玄奘是我国最伟大的佛家翻译家之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西行取经和他的翻译事业。
玄奘之所以会西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发现唐朝许多佛经的释义有许多,并且不同的释义所表达的意思相差极大,这一点对于佛教思想的弘扬是十分不利的。醉心于佛学知识的玄奘不愿看到将来佛学的没落,所以就下定决心要西去学习佛经的准确含义,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翻译能够得到更多的汉文佛经。他正是在这样的决心下,才会孤身一人出发,经历十九年的时间去西行取经。
在他西行回国之后,带回了许多印度的佛教典籍,其中包括526策、657部佛经,这对我国的佛教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外游历多年的玄奘,精通梵文,所以他所翻译的佛经比从前人们半知不解的翻译更为准确和浅显易懂。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越来越兴盛。
所以玄奘西行意义在于对佛教经纶的正确释义,将错误的佛教思想进行纠正,并且翻译了更多从印度得到的佛经。除此之外,由于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教思想,促进了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尤其是玄奘回国后,将印度的种族文化、唯识哲学等知识融合到中国的佛学之中。到现在玄奘还被中印两国看做是两国友好的代表。
大师西行之前,佛教不同宗派之间因对佛经解读不同产生了很多争议,尤以摄论宗与地论宗之间有关法相之说的争议突显。玄奘大师为解惑、为求得《瑜伽师地论》,开启了西行求法之路。

大师通过在印度的学习和译经,不仅创立了法相宗,而且翻译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文,为东土佛教各个宗派的修行提供了丰富的经卷指导。同时,由于大师的奋勇精神、渊博学识,当朝皇帝开始大力支持佛教发展,佛教也在唐朝达到了高峰,我相信这与玄奘大师的贡献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唐僧(玄奘)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自然是借助了文学作品《西游记》的神力;而比唐僧取经还早二百多年、行程远于唐僧的晋僧法显取经的事,却很少有人知晓。唐僧取经为人们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带回并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而法显同样带回了不少佛教典籍,为后世留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描述游历西域、天竺的游记《佛国记》。

玄奘取经时值29岁盛年,且有唐皇诏令(《西游记》里杜撰是李世民下召,实际上是偷渡),沿途国家接待迎送。而法显以64岁高龄,邀约同道,决心西进,穿过争战不休的陇西高原,越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枯骨为标识”的大沙漠,翻过世界屋脊帕米尔山脉,爬过绝壁上的石梯和悬索;同伴们死的死,走的走,留的留,而他,以坚毅的信,执着的追求,经历中亚、南亚次大陆等30余国,学梵语梵文,漂洋过海,置生死与度外,13年后,只身满载而归。——摘自《佛国记注释》序言 郭鹏

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佛国记》

译文:真诚之心所感化的威力,是没有什么地方达不到的;意志坚强的结果,是没有什么功业不能成就的。成就功业的人,难道不是由于他们忘却、抛弃了他人所重的世俗之心,而重于他人所忘却、抛弃的事业吗?

我想不管是法显西行、玄奘取经,还是鉴真东渡、孔子周游列国,他们之所以有着坚忍不拔之志都是因为虔诚的信仰。法显花甲之年为“弘法扬道,整肃佛律”毅然西行求法,年逾古稀踽踽独行携律东归,在这期间上刀山下火海,尝了暴雪席卷听过惊涛骇浪,就是依仗着信仰的拐杖走下去的,其实还挺励志也挺感人的。
文章标题: 如何分别看待法显和玄奘西行的意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2214.html

[如何分别看待法显和玄奘西行的意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