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05 07:00: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崇祯皇帝是非常穷的,很多事情要做的话需要用到钱,然而国库里面根本拿不出来,无奈之下的崇祯只好去求自己的大臣们,求他们拿出钱来,然而即便是皇帝给他们下跪也不好使,他们即便是拿出来的也只是自己拥有的九牛一毛。这种情况下,崇祯为何不把这些大臣们抄家,这样一来他们的财产不就都清楚了吗?
崇祯皇帝是非常勤奋的一位帝王,不过大明朝在他的手里丢了,勤奋只不过是崇祯的一厢情愿,并没有人逼迫他这样做。大明主要的灭亡原因就是他重用一些贪财的东林党人。魏忠贤是忠是奸,我们他死后发生的几件事中就能看出。
魏忠贤死后大明的关隘直接被各路反王攻破,在他活着的时候大明的兵马依旧能够抵挡住闯王以及皇太极的猛烈进攻,而他一死各路兵马像是失去了灵魂,屡战屡败。
这并不能说他有统兵才能,而是他舍得为部队出钱出力,他虽然贪财,但国库从来都不缺钱花。东林党也贪财,但钱都进了自己的腰包,末代王朝不论什么事情都需要大量的金银来维持王朝的存在。
东林党、皇亲大臣都将贪来的钱放入了自己的口袋,而国库却是空空荡荡。打仗得有钱才能打胜仗,魏忠贤就是能够看清形势,钱固然重要,但是大明没了,自己算得上什么东西呢?所以还是乖乖将钱拿出,买枪造炮,采纳各路将军良好的建议。这样才将大明的江山保住,不过东林党人上台后,异常无耻,不仅将搜刮上来的民脂民膏全部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且不论大小事钱都必须由国库支出。
要知道当时大明可是末年,哪有钱来供应这些人吃喝享受呢?因此崇祯皇帝采纳大臣的意见,选择让这些平日里吃的流油的人,慷慨解囊将金银借给国库,假以时日击败叛军再来归还。不过东林党认为皇帝借钱怎么可能还呢?所以选择了哭穷,不论你皇帝怎么说,就是一分钱都拿不出来。大家是不是觉得崇祯很笨,为什么不直接抄了这些大臣的家呢?当初杀死魏忠贤的时候,不是也为大明拿出了很多的银子吗?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难道崇祯害怕这些大臣?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朝中无可用之人
虽然东林党人卑鄙无耻,但也算有点才能,要是真的将这些人杀了,国家覆灭的可能更快,魏忠贤培养起来有才能的人,大多都被东林党迫害而死,所以现在朝中最有能力的就是这批人。如若为了钱将这些人抄家,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况且朝中重臣东林党居多,这些人死了没有找到好的替代人选,国家怎能不亡?天下怎能安定?所以说东林党是崇祯的唯一依靠,不过幻想这些人卖力救国,他这一步棋可谓错之又错。
派谁去抄家?
前文有提及当时东林党人已经占据着朝堂 派东林党人去抄东林党的家这不是笑话吗?就算家被抄了难道会有很多钱吗?这些人贪财的也野心崇祯皇帝又不是不知道,与其没有结果还不如让这些人在朝中继续出力。虽然皇权至上,但当时已然没有当初朱元璋费宰相制度那种皇权霸气了。崇祯皇帝自尽的结局自己早已料到,不过为了有一丝翻盘的希望,他是不能动这些人的 所以他选择了哀求,不过他选择哀求的是一批还不如魏忠贤的吸血虫。
因为向英国借钱是可以间接的牵制英国和李鸿章,是一箭双雕的事情。对于利息,只要左宗棠取得战争的胜利后,再高的利息都不是问题,所以根本不用考虑利息的事情。
清朝末年阿古柏占领新疆,并在新疆建国。当时众人都不愿意去收复新疆这块不毛之地,只有左宗棠一人坚持要收复新疆。最后慈禧便派左宗棠去收复新疆,朝廷叫户部拨款两百万两白银作为军饷。
这点钱只能维持将士一段时间,一旦战争开始,那么军费那将是一个无底洞,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在背后作支撑。打仗其实就是在拼钱,你的钱越多你的胜算就会越大。
再向朝廷索要,朝廷肯定不愿意给,甚至有可能都不会让你去打仗。最后左宗棠就苦思冥想向英国银行借了一大笔钱,解决了问题。
英国汇丰银行是当时所有银行中利息最高的一个银行,左宗棠为什么会找英国银行借钱呢?为什么不找其他的,或者是找自己本国的。
其实左宗棠是现实情况和政治层面出发的,他之所以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钱就是因为他们这家银行的钱下来的比较快,在时间上能够省掉很多麻烦。
政治层面就是来牵制英国,只有你向英国借钱,英国才会借你武器,支持你去打仗。因为他们害怕左宗棠如果输了,那么他们的大笔资金将会打水漂。所以只要左宗棠借钱,他们就会求着左宗棠打赢这场战役。
还有一个政治层面就是李鸿章,当时李鸿章是反对左宗棠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不向朝廷要钱,向英国银行借钱,是需要李鸿章出面还钱的。这样也逼得李鸿章来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一旦失败,那么李鸿章就会陷入高额贷款和高额利息当中。
左宗棠向英国银行借钱,表面上看似是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实际上是牵扯到英国政府和清政府的利益,是多方面的。
明朝的很多皇帝重视白银就像同一时代很多欧洲的国王迷恋黄金一样。其中,万历皇帝可以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对金银最为热衷的皇帝。虽然他没有认真推行老师张居正所制定的一条鞭法,但他对白银的热爱却一天胜过一天。这位皇帝想尽一切办法要把白银收归国库。
为了敛财,万历皇帝还想出了一个“奇招”,就是让地方官吏定期向他进贡,还把进贡钱财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了这样一个爱钱的皇帝,朝廷各级官员的敛财之风可谓上行下效。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还豢养了许多官宦到各地去横征暴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即使是养一只鸡也要向皇帝缴纳一定的税金。
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还格外“抠门儿”。在他小的时候,张居正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常常是衣服旧了也不许更换。张居正认为,贤明的君主要厉行节俭,不能把珠玉之类的奢侈品看得太重。甚至逢年过节时,小皇帝给太监宫女们的赏赐都很寒酸。
严厉的教育早使得小皇帝暗中不满,于是,张居正刚刚去世,他就派人抄了张居正的家。尤其是当他从张居正家中抄出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时,他顿觉老师言行不一,旧日的信念彻底崩溃,令他对钱财的爱好变得更不一般了。万历皇帝唯一保持的儿时习惯,就是他一生很少置换新衣。
历皇帝在20岁时,曾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后来因为和大臣们的矛盾而罢朝,从此把朝政丢给大太监刘瑾,几十年不上朝,致使很多大臣一辈子也不知道皇帝长的是什么模样。
深居宫中的万历皇帝则自顾自地沉浸在“发财”的白日梦中。他把后宫的许多宫殿“装修”成店铺的式样,然后命人从宫外买些商品回来,摆放在其中,自己则堂而皇之地坐在椅子上,以“掌柜的”身份自居,命令太监召唤大臣进宫购物,商品价格则由自己定,既不准还价,也不准不买。这样的“模拟市场”令皇帝乐此不疲。
因为热爱银子,万历皇帝还十分重视采矿业。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明朝又打破了除了银禁、海禁之外的另一禁—矿禁。过去,民间是私自开采银矿的。而现在,虽然允许个人开矿,但要交很高的“矿税”。
每遇奏报开矿,皇帝就派宦官前往监督。这些公公们只顾搜刮金银,有矿无矿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见到矿主的良田美宅,就虚报地下有银数量,借此敲诈一番。甚至于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开矿,却把“应得收入”分摊到百姓身上,号称“包矿”。
如此大肆搜刮,自然“成果”丰厚。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一年,宦官们进献给万历皇帝的白银就达90余万两、黄金1575两,此外还有大量的珠宝。不过,进奉皇帝的其实只有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的金银却落入了宦官们的腰包。
这种胡作非为自然引起了民间的极大骚动。不但百姓反抗,朝中官员也纷纷给皇帝上书,劝他废除民愤极大的矿税。后来,万历皇帝因为立太子的事又和大臣们闹别扭,他再次躲到深宫中“罢工”,不理朝政,却唯独有关矿税的奏报都批复得特别快。
有一次,万历皇帝生了大病,觉得自己快死了,这才准备废除矿税。可到了第二天,他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他第一个反应便是:马上派太监传令内阁,要追回那道废除矿税的谕旨。
万历皇帝搜刮了这么多钱却舍不得花,全都囤积在府库里。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边境四处发生战事,朝臣们苦苦相求,他才拿出一点无济于事的小零头,而且银子竟然因为窖藏太久已经变黑发霉了。
上有皇帝“带头”藏银而不用,更别说大臣和百姓们竞相把银子埋在地下了。
直到万历皇帝死后,矿税才算宣告停止。而这几十年的横征暴敛也将大明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而很多历史学家更是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过度开采金银而引发的。
那么,明朝的银矿开采业到底发展如何呢?据史料记载,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1597~1605年),各地所进的银矿税银将近300万两,平均每年20多万两。即使加上宦官们中饱私囊的数目,其开采出来的白银总量仍不足以应付当时的货币支付需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白银仍然要靠“进口”。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欧洲的采矿技术已逐渐传入中国。也可以猜想,明朝的皇帝也许已经从外国传教士的口中得知了西方采矿技术的新发展,甚至可能得知了关于“新大陆”(这自然是当时中国人很难理解的概念)丰富的白银蕴藏。
也许万历皇帝不甘心,他不相信自己的领土上没有“波托西”那样的富矿区,他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寻找、发掘,要找到更多的白银!
很多人都认为,万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差的皇帝之一,就连当时的大臣们也都认为这位“当今皇上”脑子不太正常,为开采金银,竟弄得民不聊生。对此,“言官”田大益在疏奏中竟然不客气地说:“皇上嗜利心滋,布满狼虎,飞而食人,使百姓剥肤吸髓,剜肉刺骨,亡家丧身。”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万历皇帝的横征暴敛,或许正是幼年时的心理压抑令他对张居正的报复心态,转化成一种疯狂的攫取欲望,令他一心要把更多的钱收归国库,却绝不考虑百姓的疾苦。
自然,这个从一开始禁用白银、闭关锁国的朝代,这个曾充分享受着白银带来贸易好处的朝代,也将因为皇帝对白银的贪婪而彻底葬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