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唐朝以前,统治阶级是怎么实现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行的 唐朝以后呢

时间: 2022-10-05 03: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唐朝以前,统治阶级是怎么实现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行的 唐朝以后呢

我国的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行的?

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

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一个政治术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国家机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

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关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机器的运行,保证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

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阶级间矛盾激化而发生反抗时,统治阶级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就会对反抗者进行镇压。

在众多的国家机器组成中,军队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不仅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之一,它还是统治阶级对外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工具。也就是说,军队具有对内对外两个职能。而其他的专政机关通常只具备对内统治职能。

唐朝之后是什么朝代

唐朝后面是宋代。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

扩展资料:

宋朝有五代8姓14君,一共只维持了53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当时人觉得这无非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法宝就是“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

宋太宗将谨守的法度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所有事情都要预先做出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为了建立稳定的政治文化秩序,宋代以“立纪纲”、“召和气”相辅而行。“纪纲(纲纪)”指法规制度;“和气”,指的是能够感召阴阳,使天地间充盈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以科举制度为例,制度的严密化,使其更为开放合理。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非国势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就朝廷上的政治生态及制度渊源而言,很难说元、明、清数朝直接承继宋代;但从近代的“人心”“政俗”来看,无论是政治理念、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或是因循,宋代带来的影响,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社会的肌体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五代十国。

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300余年的分裂局面,唐灭亡以后,中原及南方进入五代十国(907后梁建立——978年北汉灭亡)。

中原和江南地区由宋(960——1276)在978年实现局部统一。但与宋同时存在的还有契丹族建立的雄踞燕山以北和幽云地区的辽(916-1125)。

女真建立的金(1115——1234)灭掉辽后与宋开始和长达近100年的攻伐对峙,并占据的中原的片领土。

党项建立的西夏(1038——1227)在西北地区长期与宋保持敌对状态。在云南还有白族建立的大理国(937——1253),青藏高原上还有吐蕃政权,今天的新疆地区也出现国很多独立的少数民族部落。

这种分裂局面在1279年元军攻占崖山后结束,中国重归一统。

扩展资料

五代十国时期势官地主的特点:

1、文化素质低,不重视礼乐,崇尚武力,轻视文人。

2、地方性小市场扩大。草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五代十国时期主要的海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杭州、温州、明州、莱州、登州。五代十国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有瓷器、茶叶、铁器、丝绸。

4、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变。相比于前代的重农抑商,五代十国的统治阶级开始重视商业,许多官员开始从事商业,促进商业发展。南平以商品贸易立国,通过商税维持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观念的转变为宋代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文化重心南移,形成了成都(前、后蜀)和江宁(南唐)两大文化中心,在文化方面出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是五代。

五代(907年—960年)。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1、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即梁朝,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梁王朝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2、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3、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公元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十二年,另别称为石晋,初定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后迁都南京(今河南省开封)。

4、后汉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中原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5、后周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共计历经三帝,享国10年。

从955年到958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称号、几乎将所有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再次北上攻辽,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

不久柴荣病逝,其幼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结镇、定二州将谎报说辽国和北汉联合进犯,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唐朝之后是宋朝。

唐朝:公元618-907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公元891-97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不能称为朝代,所以唐朝之后是宋朝。

扩展资料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唐朝之后是后梁。
后梁(907~923年),即朱梁,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为梁,建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期间909-913年建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是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国家机器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一个政治术语,意思是统治阶级必须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执行机构,并依赖于这些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才能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包括国家体制、政府机构、立法与司法、国家职能等。国家机器的运行,保证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阶级间矛盾激化而发生反抗时,统治阶级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就会对反抗者进行镇压。在众多的国家机器组成中,军队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不仅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之一,它还是统治阶级对外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工具。也就是说,军队具有对内对外两个职能。而其他的专政机关通常只具备对内统治职能。
国家机器是指国家在实施其大战略活动过程中担负职责和功能的载体,主要用于维护实现国家大战略一切活动的有序化。国家机器包括国家体制、政府机构、立法与司法、国家职能等。
保护国家不受侵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是什么?所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汉唐元明清是如何做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 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2.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了解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掌握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其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 4.理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专题线索梳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初创、确立、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深远。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认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猛安谋克制以及蕃汉分治等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认识: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选官制度:主要包括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认识: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由于一般农家子弟生活贫困,能读书应试者可谓凤毛麟角,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绝大多数是庶族地主。因此,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两大鼎盛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如选官用人制度,自察举制经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中央中枢机构,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军事制度,出现于北朝的府兵制,发展成为隋唐府兵制的基础;赋税制度,曹魏的租调制是隋唐租庸调制的滥觞;土地制度,从曹魏的“屯田”、西晋的“占田”发展到北魏的“均田”,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继承。这些发展中的重要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且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的发展时期,其确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响到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隋朝统治者采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确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建立科举制,扩大地主阶级政权的基础。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由统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并再度走向统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民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域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元政府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成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既减少了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环节,又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体现。理藩院的设置,空前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各民族的管辖。我国的疆域得以最后确定。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金瓶掣签制度、驻藏大臣制度等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并为后代所效仿。

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衰败了吗?

从边疆问题看,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陇右、河西、西域被吐蕃攻占,这个确实是严重的领土丧失,原州以西的整个陇右道不复存在,给唐朝带来了七八十年严重的边防问题,唐廷不得不在京西北八道屯积重兵,白居易“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正是明显写照。但是其他答主已经说的很详尽了,唐廷虽然对吐蕃大体处于防御状态(因为收复陇右没钱),但从战争结果来看,唐并不占劣势。反而吐蕃自763年短暂占领长安后,再也没能进犯京畿腹心地区一次,即使代德两朝,唐朝处于国力的最低谷。吐蕃主力不仅在京西北边境一带吃相难看,对其他唐沿边藩镇也屡吃败仗。德宗贞元十六年,剑南西川韦皋以一道之力联合南诏,大败吐蕃十万大军于维州,是为唐朝对吐蕃的空前胜利。从西线来说,唐朝是丢了不少地盘,但是宣宗大中五年(851),唐朝收归陇右全境,此刻距离唐朝灭亡还有56年。

西南,南诏是晚唐时期唐朝最重要的敌人,特别是唐懿宗时期闹得很厉害,先后牵制了唐朝数十万大军。但是南诏真正侵占的地盘又有多少?无非是短暂占领过岭南道的安南都护府,今天的越南红河三角洲,十足的蛮人地盘。但是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唐末名将高骈重整南诏防线,将其势力逐出安南,南诏从此不敢北犯。至于入侵内地,最严重的两次是文宗大和三年(829)、懿宗咸通十年(869)打到成都,也没有占领什么唐朝领土。西南比起安史之乱前,丢地方了吗?

北方,回鹘汗国取代突厥汗国成为唐北部的最大威胁。然而回鹘大体上和唐朝人维系了不错的关系,北方防线牢牢控制在唐朝的天德、振武、河东诸镇手中,回鹘人压根没侵占到什么地盘,更没有连河套都丢了,天德军可是在河套一带屯田屯的好好的。武宗会昌二年(842),回鹘汗国自己完蛋了,余部跑到西北慢慢发展当小邦国去了。西北比起安史之乱前,丢地方了吗?

东北,契丹和奚人始终是唐朝的劲敌,武则天年间还冲进内地杀人杀到黄河沿岸,否则安禄山的范阳、卢龙二镇也不会坐拥那么大军力。但是很不幸,安史之乱后的契丹哥们儿们面对的是军力最雄厚的幽州节度使,幽州作为河朔三镇之一,虽然对中央保持半独立状态,但御边也很积极(为了自己生存),自己人守自己的土地,表现的比唐盛时期的边军只强不差。

奚数侵边,济击走之,穷追千余里,至青都山,斩首两万级。——《新唐书·刘济传》。

东北比起安史之乱前,国境也没缩小啊。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土主要损失的就是陇右道。那么陇右道这地方看起来很大,在唐朝究竟算是什么分量?唐朝极盛时期留下的人口统计数量是玄宗天宝元年(742),当时全国总户数8973634,口数50975543。而陇右道是多少呢?户数121413,口数536361,分别只占全国总数的1.35%和1.05%。考虑到天宝年间人口隐漏严重,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总数在8000万以上,而最严重的地区是河北、山东,这个比重估计还会更小。也就是说,丢了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一地区,您就觉得这国家被削弱到死,快完了,您是开玩笑吗?

唐朝后期被骂的最多的三个地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藩镇和割据是两码事,唐朝藩镇割据最密集的时候是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后的代、德二朝,德宗以后,长期保持割据的只有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其他不听话的藩镇像淄青、淮西都被朝廷大军踏平了。哪怕是所谓的“割据”,三镇节度使的合法性照样完全来自于朝廷,朝廷有事他们照样要派兵出征。譬如咸通末年讨伐庞勋之乱,按理说末世之相了,魏博仍然非常积极派遣大军出征平叛。其他的唐朝藩镇,只不过是唐人为适应新常态,而建立的新行政层级,从前期的州县两级变成了道州县三级,这不是衰弱和退化,而是国家统治机制的自然调整。难道明朝设巡抚、总督,就是国家走向衰弱了?

宦官专权,这个确实是历代最重。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是利用特殊时期上位,很快就被皇帝废了,吐突承璀、仇士良算是已经成形的宦官体系下的衍生物,但他们也没像魏公公一样独占乾坤,把朝政搅的鸡犬不宁,仇士良利用甘露之变杀大臣这个已经是旷世奇变,但毕竟是庙堂之争,唐朝国力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倒是六年以后的会昌朝迎来了唐后期的另一个高峰。田令孜、杨复恭倒真是末世畸变产物了。总的来说唐朝宦官与明朝宦官类似,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群体,有着一套完善而独立的系统,深深地介入到国家机器的运行之中,承担着非常多的职能,他们是另一套官僚系统,而不都是大奸大恶。总的来说,中晚唐的宦官肯定是唐朝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是原因而不是表现,不可本末倒置。

朋党之争,唐朝的牛李党争名闻历史,长达四十年,但总体来说是强度较弱,不过是一党执政,另一党退出中央去地方当节度使或者高级闲散官僚。两党结构也很松散,政见区别也不算大,更重要的是属于朋党的官员比例不大,始终只是一部分人在搞事,不至于各部州县官僚都在结党。白居易和牛党几位党魁感情亲密,李商隐给李党骨干当幕府官,但他们都不参与党争。真要有点血腥味,像牛党利用漳王做文章,或是武宗利用登基一事起杀机,都平安化解,没有闹出过什么“六君子”之类的人命。两党相争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会昌一朝李党全面主政,北破回鹘东平泽潞;大中一朝牛党全面主政,也有大中之治。强行把党争和国家弱不弱联系起来,没有必然关系。

中晚唐的唐朝主要做了什么?

经济上,德宗建中元年(780),施行两税法,作为中国赋税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变税人为税地。由于安史之乱和代、德藩镇战争引起的人口大规模南移,南方得到长足的发展。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盛唐开元年间的45.2%,变为北宋初年太平兴国年间的63.6%。自开元至宋初,南方新增100县,盛唐时南方存在的大量“隙地”得到开发,所谓“扬一益二”,不仅成都、扬州、江陵等南方本来的大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南方的大量中小型城市也相继崛起。江南取代华北,成为支撑唐朝财政的主要经济区。不必说最发达的江南东道北部,哪怕江西也是:

江西七郡,列邑数十,土沃人庶,今之奥区,财富孔殷,国用所系。——白居易《除裴堪江西观察使制》

政治上,取代唐前期的三省体制建立了新的中书门下-翰林学士-枢密使新三头体制,扩大完善了使职差遣制,形成适应局势变化的新机制。地方上虽不免藩镇跋扈,仍在宪宗年间强有力地推进了州级财政权、军权改革,成为五代宋初彻底废除藩镇的滥觞。科举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并终于成为最重要的取士途径。

唐朝自德宗初年四镇之乱后,到黄巢、王仙芝之乱前,近百年(八世纪八十年代到九世纪七十年代)没有发生过全国性的战乱,人口在基本和平的环境下保持相当速度的恢复。整个唐后期户部所能掌握的最高户籍数字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的4996752户,而人口稠密且处于割据状态的河北地区不上户口,浮浪户情况又始终存在,这一数字距离此时唐朝人口的真实数字必然还有相当程度的距离。何况839年后,唐朝仍然维持了30年左右的和平,唐朝后期最终人口峰值应该是在咸通、乾符之交,即公元870年左右。这个数字,至少会接近唐朝纸面上的人口峰值,天宝元年的50975543人。

这一时期是如何被史家描述的?司马光是这么解释黄巢起兵之初唐军战斗力低下的原因的:

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元年

承平日久啊,这就是史家对这个你所以为很弱的时代的概括。

唐朝一共289年,安史之乱后存在的时间是152年,超过一半。在两次被攻陷首都(756、763)后,尚能存在百年,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相对和平环境内,对内调整各种行政机制,影响后世数百年。对外维持国境线,并能屡败强敌。这样的表现,你说它很弱,那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可称强大?有哪个朝代能在遭遇安史之乱这样的惊天变局后还能自我修复到如此程度?

安史之乱:唐朝衰败的开始

文章标题: 唐朝以前,统治阶级是怎么实现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行的 唐朝以后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989.html

[唐朝以前,统治阶级是怎么实现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行的 唐朝以后呢]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