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02 08:01: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木兰秋狝,清朝皇帝每年秋季在木兰围场(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与内蒙古草原接壤)举行的狩猎活动,以训练八旗官兵,史称“木兰秋狝”。据历史记载,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木兰围场举行射猎活动,兼作旅游。从清代康熙到嘉庆的140多年里,举行木兰秋狝达105次。
扩展资料
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
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应该是木兰秋狝,即清年间皇室权贵秋季在木兰围场的围猎盛事。
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
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
秋狝。
“木兰秋狝”是清朝特有的一项大型围猎活动。“木兰”本系满语,意为捕鹿。“秋狝”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对帝王在秋季打猎的专属称呼(春季打猎为“春蒐”,夏季打猎为“夏苗”,冬季打猎为“冬狩”)。
“木兰秋狝”的举办地点设在清朝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它位于今承德以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整个围场面积约一万多平方公里。
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首次入围,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嘉庆皇帝最后出围,清朝三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雍正在位期间没有举办)共在木兰围场行围打猎八十八次,每次动用人数都在一万以上。能参加“木兰秋狝”的人员除了王公大臣外,还有从全国各地征调的精通骑射的官兵。此外,“木兰秋狝”还要征调大量车马、往来邮驿、后勤保障等等。
所谓“木兰”,本系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由于一般情况下是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又称“秋狝”(古代指秋天打猎为狝,如秋狝。称春天打猎为搜,夏天打猎为苗,冬天打猎为狩)。 清代皇帝每年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
木兰围场的命名,来自哨鹿的诱猎方式,木兰系满语,意即哨鹿 ,即猎人戴上假鹿头,以木制的长哨吹出仿效雄鹿求偶的声音,引诱雌鹿出现,以便围猎 围场,即行围打猎的场所。据说,从康熙开始一年一度的 木兰秋 A 秋季射猎 活动,就是以皇帝射鹿来开场的。
“木兰围场”曾是辽帝狩猎之地,那时有“千里松林”之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
扩展资料:
在公元1677 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中了这块地方。到了1681年,康熙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 的名义划定了14000 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这座清代的皇家猎苑就此而建立,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自康熙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后一百多年的新建和扩建,木兰围场逐步界定为72个围。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
木兰围场建立后,自康熙至嘉庆的历代皇帝,包括从未到过木兰围场的雍正帝都曾严令“民人不得滥入”,“禁樵牧”,“禁伐殖”,并派八旗兵严加看守;还进行了有计划地围猎,每次秋狝只择其中的十余围进行狩猎,其余众多围则是休养生息,令野生动植物得以繁衍恢复;不过猎,不滥猎,在每次木兰秋狝时都严令随行军骑“遇母鹿幼兽一律放生”,设围时留有一缺口,令年轻力壮之兽得以逃生。每次围末,“执事为未获兽物请命,允其留生繁衍,收兵罢围”。
道光继位后,秋狝之礼废止,1826(道光三年)木兰围场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它逐渐衰落下去了。现在,作为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的木兰围场,只是当年皇家狩猎场的一部分。
到了清朝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把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围场
“木兰”是满语,汉语之意为“哨鹿”,亦即捕鹿。所以承德围场叫木兰围场,和花木兰没有关系。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草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
“千里松林”曾是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
公元1681年清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狩猎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史称“木兰秋狝”。
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木兰秋狝一百零五次。
扩展资料:“木兰围场”场地的由来
历史上的木兰围场主要由现在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草原森林风景区和红松洼自然保护区等三大景区组成。
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故群兽容易聚以繁殖。围场的范围相当大,东西、南北各相距约三百里,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其间又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兽类分布,分为六七十个小型围区,每次行围若干区不等。
为了便于进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围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秋狝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