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文化遗物」,发现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时间: 2022-09-29 13:01: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文化遗物」,发现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1973年江西发现的什么遗址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

1973年江西发现的是江西省樟树市商代遗址。同年开始发掘。这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其发现、发掘标志着江西早期文明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揭开了南方地区商代考古的新篇章。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发源地之一。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发掘历史:

吴城遗址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年 代: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1世纪。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划为七层,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窑址12座,灰坑55个,墓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

出土文物:

在古肖江的上游,距樟树市城区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有一个著名的方国(都邑),这就是吴城商代遗址。 有专家认为,传说中的太伯奔吴,这里曾是路经之地,太伯先奔荆蛮,从这里下赣江,再到吴越。据吴城黄村族谱记载,吴城早年曾有吴王庙,后被废。1973年9月吴城遗址被发现以来,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指导下,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先后与省、市文物主管部门一起,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发掘和整理。揭露面积6000余平方米,清理房基3座、陶窑12座、灰坑和窑穴92个、墓葬20座、水井2口、铸铜遗迹一处、道路1条以及完整而宏大的宗教祭祀场所,出土了较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余件。

吴城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江西省考古史上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大量的陶文和符号等实物资料,论证了殷商时期赣鄱地区不是“荒服之地”,而是高度的文明区域;铸铜遗迹、工具和精美的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和中原一样,能熟练地掌握铸造技术,生产高质量的青铜器,解决了南方地区殷商时期能否铸造青铜器的重大学术问题。大量的完整器物,特别是四十多种印纹陶纹样,是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和年代学的"标尺",结束了江南考古长期存在的文化年代上的紊乱。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江西境内唯一的一处内涵具有较多中原商文化因素的遗址,现已命名为吴城文化,直至仍是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研究的热门,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研究:

【吴文化发祥赣中】

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祥地在何处历来受到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更为海内外吴氏宗亲所看重。早在1907年,蔡元培、吴梅、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论丛》,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导下,在苏州成立了中国吴文化研究会,重提吴文化研究与构建。

樟树市境内的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发掘,发现了龙窟、水井、墓葬、铸铜、“逥廊式”路面、宗教场所等重要遗迹,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1100多件较完整的文物、文字和符号200个、纹样40余种,尤其是商代龙窑的发现,属我国早期龙窑的首次发现,把我国的龙窑历史推前了近千年,成为打开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引起了史学界、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围绕吴城文化专题的论文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

不仅如此,樟树市境内的筑卫城遗址和新干县境内商代大墓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在研究清代乾隆年间江西临江府出土的11件吴国第十五民王宫重器“者减钟”时就指出:“春秋初年古句吴地城远在江西”,“临江府治今为清江县(现樟树市),在赣江西岸,又江西新建县北一百八十里有吴城镇,当赣江入湖之口,疑当时吴都即在此,其傍鄱阳湖犹之迁苏后傍太湖也。”

1991年,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卢水石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报》上,正式提出了吴文化发祥地在江西的观点;1992年,原江西省博物馆袁进同志在《南方文物》上发表了“吴城文化族属句吴说”,其主要观点是吴城文化是先吴文化,早于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吴文化发祥地究竟在何方?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的江西已成为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江西吴城遗址惊现大量商代人头骨: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吴城商代遗趾西面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具商代人头骨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对该段城墙进一步挖掘时,在近4米 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到10平方米内发掘了近20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据此推测城壕两侧还有大量头盖骨。

此次发现的近20具头盖骨上依稀可见清晰的纹路。据江西省考古专家介绍,在考古中被发掘出的头盖骨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战俘被割首;一种是祭祀中猎头仪式的产物。就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头盖骨很有可能是大量战俘被割首所至,每具头盖骨的死亡年龄、身份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测量和考证,此次头盖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和惨烈程度,对于研究商代城邑攻守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已发掘的头盖骨已被妥善保管。

吴城遗址位处樟树山前吴城乡吴城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73年修水库时被发现,是江南地区首次被发现的商代遗址,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发现”。至今,江西省考古所等有关单位对其先后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曾发掘出青铜器、陶瓷、窑炉、祭祀广场等古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中国有考古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就源于吴城。江西省考古专家在吴城遗址设立了专门的考古工作站,他们认为吴城遗址是探寻赣鄱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文明模式、文明物化形态的权威之地。

吴城遗址发现“中国分裆鬲王”:

鬲,古代一种炊具,似鼎、圆中、足中空而曲。在吴城商代遗址10次发掘中,已出土几百件、大小不一、形态千姿的鬲。2001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樟树市博物馆在该遗址进行第10次发掘时,在遗址高地岭区清理出一件大型商代陶鬲,经过一年多的晾干和修补,已复原完整。它高47.8厘米,口径40.2厘米,腹径38.7厘米,为灰色夹细砂陶质,敞口,弧腹,三袋足,通体饰粗绳纹,颈部附加一道宽带绳索堆纹,腹至腿部亦附加绳索堆纹。伴着出土的还有吴城二号鬲,它距今3500多年,出土的一号鬲比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最大的陶鬲、河南二里冈文化上层一高43.2厘米,口径32.7厘米,腹径35厘米,陶质陶色纹饰均与一号鬲相同。其时代为吴城商代遗址一期早段,期最大的两件陶鬲都大,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件,专家们称之为“中国分裆鬲王”。吴城一号鬲的修复问世,是继吴城遗址获20世纪中国百年考古发现殊荣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吴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复原保护:

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先后在1984、1987年分别列为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商代遗址已成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江西省博物馆已在吴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个农村考古站。

“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根据地层迭压关系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吴城文化分为商代中期、晚期以及商末周初三个时期,这儿是吴城文化的都城所在地,前后延续整整400年。

4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它却成为打开江南古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和研究年代学的一把“标尺”。据考察,在这个被誉为“赣之魂”的商代城邑遗址,有城墙、房址、陶窑、墓葬、水井、宗教祭祀场所等,是相当完整的都邑结构。已出土完整的石器、青铜器、陶瓷与玉器等文物4000余件,刻化陶文或符号200余个,几何印纹陶纹样40余种。

樟树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从现起全面展开对吴城遗 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古文化、古城、古文明”,是再现吴城文明的“三部曲”。按照保护展示的规划,将兴建吴城遗址博物馆,建设吴城商代遗址保护展示园区,较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吴城遗址研究成果及重大文化价值;2003年至2005年,复原商代房址、冶铸作坊、祭祀场所、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进行地面展示;2006年至2021年,逐步恢复符合吴城文化时期的生态环境,或有利于现存遗址保护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从而建立永久性的国家历史文化遗址园区。

作为国家文物局“十五”计划的重点保护项目,吴城遗址保护展示的工程浩大恢宏,将历时10年,预计将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由国家拨款。而其中要做的工作也相当复杂,为保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运用高科技攻破各项难关。到2021年,吴城遗址将成为中国的“黄石公园”,依托其现存的历史遗迹,结合修复的吴城风貌,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公园景区,对外展示商代吴城的风采,让逝去的吴城文明再现于世。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宣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湖北枣阳市郭家庙曾国墓地

  凤跗(底座 M1椁室北部出土)

  编磬复原示意(M1编磬跗(底座)、笋(横梁)和虡(立柱))

  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地处汉水支流滚河北岸、随枣走廊的入口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

  郭家庙墓地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墓地,与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文峰塔曾国墓地、擂鼓墩曾国墓群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学的年代序列,为研究曾国 历史 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该墓地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音乐文物及甲胄,进一步推进了对曾国历史的研究。——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二里头时期城址(东赵中城)城墙剖面

  郑州市西北郊密布夏商时期遗址,是解决中国青铜时代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区域之一。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赵村南与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之间,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自2021年至今,为探讨“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持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工作。近三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东赵遗址发现了龙山 文化 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文化遗存。该遗址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序列之连续完整,在中原地区同类遗址中甚为罕见,将进一步完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与文化谱系。(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完善了中原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磨刀山遗址下文化层文化遗物平面分布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2021年4月至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郁南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本次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在第四阶地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揭露出较大面积的古人类活动区域。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遗址的发掘改写了广东的远古历史。——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

  铜杖首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处于金沙江水系与元江水系的分水岭上,海拔高于相邻各县。大波那墓地在祥云县云南驿坝的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西南设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辖二十四县,云南县为之一,县治在今云南驿坝。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名,故改称祥云县。为“云南”省名之源。

  大波那墓地是滇西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和分布范围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墓地,葬具、葬式特殊且没有被盗掘过,完整性较好。研究证明,大波那是这一时期洱海区域的重要文化中心。本次发掘填补了洱海区域战国、秦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探讨和研究洱海区域“昆明族”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墓地的发掘,充分运用数字考古新技术,获取了大量有关滇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信息资料。——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在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对国家博物馆新媒体谈感受

  从东汉到西晋的堆积层

  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这里是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的生产中心。

  上虞地区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而成熟青瓷的出现又以小仙坛窑址的产品为标志。禁山窑址产品与小仙坛窑址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是一个全新的成熟青瓷类型。禁山三条龙窑保存较为完整,并且在长度、坡度、装烧工具、产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东汉至 三国 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的完整发展过程。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这在早期越窑青瓷的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该窑址是深入认识青瓷由东汉向三国两晋转折的重要支点。——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2021M2墓室

  2021-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 清理 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象泉河上游北岸,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是阿里地区所见的最大规模的墓葬群。曲踏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上游南岸,2021年共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年代相同、地域接近,随葬器物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由于阿里地区 自然 资源匮乏,很多墓葬出土物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于周边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甚至是更为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是象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这两处墓地的发掘,为深入探讨西藏西部“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M6出土金耳环

  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墓群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一处丘陵谷地中,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2021年8月至12月,为了解墓群的分布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对墓地进行了局部勘探,并发掘了2座北魏时期(M5、M6)和1座辽代的墓葬(M4)。

  伊和淖尔墓群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北的北魏墓群。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墓群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考古学界对于北魏草原丝绸之路沿线鲜卑文化内涵的认识。——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

  河南老乡很“霸气”,连续三年获得考古新发现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聊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感受。

  回洛仓漕运沟渠

  隋代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最完备的时期。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北1200米,地处邙山南麓的缓坡带。隋代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浚县城东关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公里。

  对作为代表隋代不同类型的大型国家粮仓——回洛仓和黎阳仓遗址的首次同时发掘,以超前丰富的考古新资料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完备时期的特大型官仓的概貌和储粮技术水平以及储粮的种类。两处仓储遗址的发掘相互补充地提供了隋代地下储粮技术的各个环节新的考古资料,对于研究和复原隋代大型粮食仓储全过程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价值。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黎阳仓则显示出依托黄河和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的形制特征。两处仓储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隋代社会经济、 政治 、工程技术及俸禄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大运河 成功 “申遗”提供了隋代大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回洛仓是隋代的国家粮库,黎阳仓则是一个重要的转运站,这两类仓窖代表了我国隋代储粮技术的最高水平。——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居住遗址发掘现场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南距北京市区70公里,西距延庆县城40公里。2021年10月至2021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 科技 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战场前沿地带。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既可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的场所,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辽灭国以后建立的西辽国,是中国古代生铁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综合研究将深化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北京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发现为开展辽代冶铁技术研究乃至中国古代冶金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考古材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多 学科 的交叉渗透,贯穿于整项工作的始终。互相推进,密切合作,是该遗址发掘的重要特点。——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21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杨价夫人墓室出土螭首金杯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有许多重要新突破:

  一、系统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不仅为寻找其他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提供了重要参照,还依三座墓葬及墓垣的相互关系,使逐步认识播州杨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成为可能。

  二、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三、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唯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的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已发掘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 礼仪 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四、该墓地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等级身份及关系都很明晰,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五、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海龙囤一期城墙及养马城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即从三地建筑工艺及出土遗物的一致性来看,海龙囤一期城与养马城均系南宋遗存,填补了贵州唐宋时期考古的诸多空白。(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遵义土司墓里闪着金光,一大批金银器就这样被发现了,真养眼啊!——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昆明晋宁有哪些旅游景点

盘龙寺

盘龙寺,位于滇池东岸盘龙山,距晋城镇东南3公里,距昆明市

盘龙寺

区约40公里,是云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盘龙山方圆数十里,群山环抱、松涛万顷,主峰巍峨耸立、中峰突起,史称盘龙,盘龙寺由此得名。盘龙寺建于公元1347年,明初又继续扩建寺院,初具规模。历代文人在盘龙寺留下了许多诗词书画、楹联、横匾和碑铭等,其中以元梁王、明朝永历帝和徐霞客等名人的手迹较为珍贵。1983年,盘龙寺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座落在滇池风景区南岸,晋宁区城的月山上,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月山公园,1980年为了纪念郑和,将月山公园更名为“郑和公园”,占地面积16.67公顷(250亩)。公园以郑和文化为主题,被列为昆明新十六景之一,名为“月山帆影”,1988年命名为滇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园内主要有郑和雕像、三宝楼、郑和碑林、马哈只墓、郑和纪念馆、郑和故居等景点。其中,“马哈只墓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和纪念馆”为云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晋城古镇

晋城古镇位于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晋城镇,三面环山,一面是滨湖丘陵平原。古镇西约五公里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晋宁区晋城镇一带是古滇国都邑,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所在。

北方天王石刻

北方天王石刻像位于上蒜乡石将军山,山峰北面雕有一尊高5x3米的石刻像,名“大圣毗沙门天王”,是宋代的佛教石刻艺术。

观音洞

观音洞壁画位于上蒜乡观音山“仙人洞”内,有元代佛教壁画7组,223身,佛塔11座,宣光题记1方。南面5千米处的洗澡塘石洞也有风格相似的壁画和题字。

石器时代遗址

石寨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寨山位于上蒜乡石寨

石寨山古墓群

村西面,距滇池水岸约1000米。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0~100厘米。1955年3月云南省博物馆局部试掘,出土磨制石器6件,另有骨锥、蚌刀、陶纺轮等及一个灶台遗迹和1具仰身屈肢葬骨架。陶器多为碎片,有泥质红陶,夹沙红陶及夹沙灰陶,器形有盆、罐、圈足器等。

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和乡大河村与海埂村之间,距滇池约1000米,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遗址断面层次结构清楚,从上而下,耕土层厚20厘米,扰乱层厚25厘米,文化层厚2米多。 

河泊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滇池东岸,东距石寨山500米,在河泊所村西南角,为螺蛳壳堆积而成的小山丘,当地群众称“螺蛳山”,文化层厚约8米。文化遗物有陶碗,钵、罐、碟等。成形的较少,碎片较多,以手制的泥质红陶为主。

小平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滇池东南岸边,西距上蒜乡牛恋村约200米,山势缓平,长250米,宽150米,高6米。遗址发现器物与石寨山近似。

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昆阳镇东南2000米后村西面,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部已被民房覆盖,现存部分约50平方米。1987年县文物工作人员实地调查时采集到实物螺蛳壳3件,陶片10件,可辨器物有碗、罐等。

象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晋城东象山“象鼻”下部坡地,面积约800平方米,断面可见耕作层下有褐色文化层,厚80厘米,螺壳中杂有少量灰褐色无纹陶片。 

渠西里小团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和乡渠西里村西50米的小团山,北距滇池1500米,是稻田中突起的小土丘,面积4386平方米。文化层厚55~60厘米,螺壳层中杂有少量手制泥质红陶和轮制夹沙灰陶片。 

古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新街乡东3000米处,北距滇池4000米,面积约14000平方米,大部已被民房建筑覆盖。据断面观察,文化层厚4米,除大量螺壳堆积外,有轮制夹沙灰陶,夹纱黑陶及夹沙红陶碎片,器物有盘、碗、圈足器等。

天生坝洞遗址。位于夕阳乡小绿溪村东北1公里的石灰岩山洞。1992年调查,在进洞口约10米处的文化堆积层中,发现打制石片6件,石核3件,有使用痕迹的石杵1件,哺乳动物骨质10件。洞内还发现粗糙的泥质红陶、夹沙灰陶碎片等。据所获器物初步判断为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自然景观

梅树村自然保护区

梅树村自然保护区位于古城镇梅树村西北面昆阳磷矿矿区内。在长2000米的寒武系地层中,保存着低级菌藻植物、软躯体生物、带骨骼、带壳生物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为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

夕阳恐龙化石景区

夕阳恐龙化石景区夕阳乡先后发现中生代侏罗纪恐龙足迹化石600多个,恐龙遗骸化石43处,发掘恐龙化石13具。已列为市级古脊椎动物化石自然保护区。

文章标题: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文化遗物」,发现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445.html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文化遗物」,发现墓葬、水井等重要遗迹,对研究古滇国历史文化有哪些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