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有没有古老且从未衰落过的城市

时间: 2022-09-27 15:00: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有没有古老且从未衰落过的城市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期,长期以来,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并没有给地处祖国边疆的哈尔滨太多的笔墨,直至辽金以后,哈尔滨才开始成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注脚。

作为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哈尔滨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近代以来,哈尔滨的历史尤其活跃,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哈尔滨开始繁荣,初具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吸引了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在这里聚集,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中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积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万,其中市区人口38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江城”、“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之美称。

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哈尔滨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清王朝时哈尔滨地区属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其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 

扩展资料:

哈尔滨是我国著名的冰雪旅游城市和北方音乐名城。哈尔滨地处中国寒冷的北方,冬长夏短,历史记载最低气温曾达零下41.4摄氏度,全年结冰期在190天左右,因此被称之为“冰城”。哈尔滨冰雪节被称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

哈尔滨的夏天绚丽多姿,别具魅力,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有40余年的历史,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音乐盛会,为哈尔滨赢得了“北方音乐名城”的美誉。

哈尔滨自然风光旖旎,四季分明,多姿多彩,太阳岛、东北虎林园、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松峰山、二龙山、玉泉狩猎场和亚布力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哈尔滨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外文化融合的名城。哈尔滨文庙、极乐寺和西方古典式建筑及造型奇特的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被世人誉为"东方小巴黎"。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因此,它还有个雅称叫“丁香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哈尔滨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州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一九0O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
  早在西周时期此地归属肃慎地;公元三世纪为挹娄属地;南北朝时为勿吉地;隋唐时期归靺鞨;宋代这里是满族祖先女真族完颜部的属地,当时将这里命名为阿勒锦村。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建立了清王朝的统治,哈尔滨地区属阿拉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有许多满汉农民在此耕作,清代中后期,自嘉庆以后,随着“京旗移垦”以及此后的开禁放垦政策的实行,到了十八世纪末,在哈尔滨地区已建立了更多的满族移民和汉族垦民的村落,有许多满、汉族人民在这里从事耕种和渔业,故此地曾有“鱼村”之称。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六月三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使沙俄获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八月在东清铁路修筑的同时,于旧哈尔滨(土名香房,当时主要是俄国人居住的地方)设置了监督所。翌年五月沙俄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东清铁路的修筑中心,于是开始了都市的建设。一九00年开始在新市街(当时土名秦家岗)进行施工建筑,之后,将沙俄设置的各种行政机构迁移此处。同年,我国人民为了反抗沙俄的侵略,摧毁了沙俄的铁路以及建筑,使沙俄苦心经营的成就与建筑化为无有。一九0一年沙俄要求清政府进行赔偿,重新复兴原状、一九0三年松花江岸的部分地方也被沙俄侵占,变成沙俄铁道的附属地,属东支铁道长官所管辖。一九一八年十月革命以后,沙皇俄国的努力逐渐消退,但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仍为沙俄残余势力蹂躏时期,但此时中国开始陆续收回了沙俄时期一些特权。遂后,于一九二0年又收回了铁路界内的司法权,同时由司法部将中东铁路用地划作了东省的特别区(包括哈尔滨东至绥芬河,西至满州里、南至长春宽城子)。全区域共分五个区,每区各设总署分署及派公所分驻所,哈尔滨为第一区。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八日,北京政府公布“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办事条例大纲”,于哈尔滨设行政长官公署。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下令解散白俄霸占的市公议会及董事会,所有卷宗、票照及市有财产线由市政管理局接收。至此,被沙俄及其残余侵占达二十八年之久的哈尔滨行政权全部收回。一九三二年三月伪满洲国成立,同年七月十一日便成立了“哈尔滨市政筹备所”。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属于伪中央直辖市。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伪市制改革废除了特别市。变哈尔滨为伪滨江省的直辖市,并为滨江省公署所在地,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哈尔滨又划归黑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政府。1948年4月21日,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为松江省省会。1952年7月18日,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人民政府代管)[一说:1953年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
  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
  1956年10月,将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撤销天恒区,并入朝阳区;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平房区改为城区;全市共划为道外、道里、南岗、香坊、太平、平房6个市区和朝阳、王岗、松浦3个郊区。
  1958年,哈尔滨市市郊属的14个乡改为农村人民公社。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宾县(驻宾州镇)、阿城、肇东3县及原绥化专区所属呼兰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9月27日,建立了城市区级香坊人民公社、机电人民公社。
  1960年5月12日,原属松花江专区的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肇东县划出,由松花江专署管辖;哈尔滨市共辖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1965年10月14日,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划归松花江专署管辖。
  “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市人民公社”取代了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4月,撤销哈尔滨市人民公社,成立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平房区改为“新曙光”(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接着,各区相继成立区级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9月-11月,市革命委员会先后撤销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了各区人民政府称谓。
  1980年1月5日-11日,召开哈尔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并先后撤销市区各城市人民公社分社名称,恢复街道办事处称谓。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地区呼兰、阿城二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0月18日,正式实施。
  1984年1月20日,除太平区团结公社外,郊区21个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撤销人民公社,建立21个乡政府。
  1987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85号)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以原阿城县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市的行政区域。
  1987年5月,市区8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83个,辖区人口在两万人以上的62个街道办事处晋升为处级建制。
哈尔滨之名,众说不一。一说蒙古语“平地”;一说满语“晒网场”;一说女真语“阿勒锦”,汉译“荣誉”、“声望”之意。今哈尔滨市区,汉晋属夫余,隋唐属靺鞨,渤海国时归鄚颉府,辽属东京道完颜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初属宁古塔将军辖区,后归阿勒楚喀副都统统辖。光绪初年添设民官后,松花江以南分属吉林将军辖区的宾州、双城厅管辖,江北属黑龙江将军所属呼兰副都统管辖。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开始以此为中心修建中东铁路,人口集聚,兴办商行工厂,城市迅速兴起。 1905年10月31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初四日),清廷批准,添设哈尔滨关道(即滨江关道),翌年5月1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八日),正式设置道署,驻滨江城(今道外区)。
  1907年1月14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清廷决定“哈尔滨开为商埠”。同年 1月23日(农历十二月初十日),吉林将军与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滨江厅,隶属滨江关道; 4月18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日),设署启用关防,首任滨江厅江防同知在傅家甸(今道外)“开篆任事”。同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十八日),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公布非法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将埠头区(今道里)、新市街(今南岗)7平方千米土地划为市区,归公议会管辖。宣统年间(1909—1911年),将双城府和阿城县沿江的一部分村屯划归滨江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将滨江厅改为滨江县。1919年12月,黑龙江省长公署决定,于哈尔滨江北设置马家船口市政局,翌年1月31日改为松北市政局。192 1年2月5日,成立哈尔滨市政管理局,掌握中东铁路沿线各地方行政。1922年11月24日,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宣布,所有东省特别区内之军警、外交、行政、司法等均归护路军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监督节制。1923年3月1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正式成立,驻哈尔滨埠头区。1925年9月1日,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松北市政局改为松浦市政管理处,旋改松浦市政局。1926年3月30日,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发布布告,取消哈尔滨市公议会,宣布成立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6月17日,《哈尔滨特别市自治试办章程》公布实施,将埠头区、新市街划为哈尔滨特别市管辖区域,其余马家沟、老哈尔滨(今香坊)、新安埠(偏脸子)、八区、顾乡、正阳河等仍归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管辖,称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哈尔滨市。1927年12月1日,将滨江县马路工程局与卫生局合并改设滨江市政公所。1929年5月1日,将滨江市政公所改为滨江市政筹备处,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等地归滨江市管辖,隶属吉林省。至此,哈尔滨形成了5市、县并存的局面。
  东北沦陷后,1932年7月1日,伪满决定,成立哈尔滨市政筹备所。1933年6月19日,伪满国务会议决定,从7月1日起将原哈尔滨特别市、东省特别区市政管理局辖哈尔滨市、吉林省辖滨江市及江北黑龙江省辖松浦市政局辖区“四合为一”,并将滨江县全境、呼兰县10屯和阿城县31屯划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总面积930平方千米,人口约50万人,由伪国务院直辖。1937年6月27日,伪满决定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从7月1日开始将哈尔滨特别市改为普通市,隶属滨江省管辖。1938年7月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除保甲制,实行区制,全市划分为埠头、新阳、南岗、马家、东傅家、西傅家、顾乡、香坊、太平、松浦10个区。1940年10月1日,伪满进行国势调查,哈尔滨市总人口64.55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同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要纲》,重划东北行政区划,哈尔滨市为中央直辖市。1946年5月建立人民政权,隶属中共北满分局领导。同年11月18日,改为哈尔滨特别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1949年2月6日,东北政委会决定,各特别市一律取消“特别”二字;3月1日哈尔滨特别市改为哈尔滨市。同年4月21日,东北政委会决定,改为松江省辖市。同年10月,哈尔滨市分设9个区。1953年7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从8月1日起改为中央直辖市。1953年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116.3万人,已经达到特大城市的标准。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并入黑龙江省的建制”,同年8月1日正式改变隶属关系。1956年8月28日,将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将道里、顾乡2区合并为道里区,将平房区改为城市区。调整后,哈尔滨市分设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平房6个城市区,朝阳、王岗、松浦3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省直辖的肇东、宾县、阿城3县和绥化专区的呼兰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9月27日,将香坊区部分区域划出设置动力之乡区(后改为动力区);10月22日,将3个郊区合并为滨江区;同年底撤销滨江区,将郊区农村公社分别划归各城市区管辖。至此,哈尔滨市共辖7个区、4个县。1960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专区的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将哈尔滨市领导的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区,使市属县达到8个。1963年3月8日,恢复滨江区,将郊区各公社划归滨江区管辖。1965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将哈尔滨市领导的8个县划归新设立的松花江专区。1972年8月,撤销滨江区,原滨江区所属郊区各公社仍划归各城市区管辖。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地区的阿城、呼兰2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85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1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佳木斯市和松花江地区所属依兰、宾县、方正3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至此,哈尔滨市共辖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市辖区和呼兰、宾县、方正、依兰4个县,代管阿城市。
据考古证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哈尔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八百年前是这里是女真族所建早期都邑,金上京会宁府建在哈尔滨所辖阿城市境内,至今仍留有许多遗迹,元代在之里设过驿站,清代中后期,大量的满,汉族人涌向此地,十九世纪未这里有村屯近百个居民五万多人,初具城市规模。哈尔滨历史源远流长,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哈尔滨”这个名字就是从满族语“阿勒锦”转化而来,意为名誉、荣誉。近代哈尔滨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也是最早具有开放意识,最先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城市。19世纪末,俄国人在这里修建中东铁路,当时有30多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在此,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使哈尔滨成了当时东北亚最富盛名的国际商埠,中西方文化经典在这里融汇贯通,世代流传,哈尔滨至今仍保存着很多欧式建筑,仅中央大街这条1400米的长街就伫立着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精美建筑,因此,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哈尔滨作为一个现代地市,是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崛起的,其后几十年里,哈尔滨成为以沙俄为首,日法,美,意,英等列强盘踞的充满殖民地色彩的国际城市特别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哈 尔滨沦为日本统治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946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从此哈尔滨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哈尔滨历史究竟有多少年
  哈尔滨——黑龙江天鹅项下的明珠,闻名的冰雪之都,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最近在哈尔滨,一个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纪年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士良提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为纪元,距现在是890年。而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兴盛则认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行政机构即设治为纪元,那么哈尔滨的历史应该是100年。哈尔滨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是890年100年?

  哈尔滨890年历史之说

  近年来,哈尔滨一位70岁的学者,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称的李士良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哈尔滨其实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间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区

  时间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时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强大,并开始逐鹿中原。1月1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现今哈尔滨东南约25公里的阿城市白城地区,建国定都。史称金代上京会宁府。他的继承人金太宗吴乞买开始大规模兴建宫殿。到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迁往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2004年北京举行建都850周年就是以此为建都历史的起点。

  上京会宁府以今天哈尔滨地区的阿什河中、下游为统治中心,是大金帝国的第一个京师都城,大金国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今天的哈尔滨在当时则成为金上京的京畿之地。又由于哈尔滨地近阿什河与松花江的交汇点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成为金上京北部近畿的门户。而且当时的哈尔滨是金上京地区水陆交通最为繁忙地区。

  史料记载,金代之后,哈尔滨又经历了元明清三朝,在这阶段,哈尔滨城史经历了文化衰落、停滞和再复兴时期。清末,“哈尔滨”已有村屯数十个,人烟稠密,商品经济发达。后人解说哈尔滨的名称叫“阿勒锦”,还有人说是“天鹅”。但是不管是“阿勒锦说”、还是“天鹅说”,均源于金代的女真语,这也说明早在800多年前,哈尔滨的地名已载入史册。

  截至1985年,哈尔滨已发现金代居住址和墓葬址达百余处,城址八处。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哈尔滨市新香坊金代墓群的发掘和近年来被誉为“塞北马王堆”的金代齐国王墓的出土,更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和关注。

  李士良认为,城市的历史纪元,它的上限一般是应从该地最早建城镇的年代开始算起的。城市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多是从城镇形成过程中选择最早一个或有文献或有文物可证的最能显示建城意义的时间,作为起算建城历史的纪元。

  以上可以说是哈尔滨有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特别是金代的历史文化的佐证。因此,哈尔滨距今应该有890年的历史。

  哈尔滨100年历史之说

  原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国家级专家、现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李兴盛认为,2005年10月31日,适值由我国中央政府在没有外国干涉下批准设立的哈尔滨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机构哈尔滨关道设治一百周年,他建议应该将该日作为哈尔滨市设治百周年庆典之日。他认为到2005年哈尔滨的城史纪元应该为100年。

  他认为每一座城市,不论是否建有城垣,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纪元,即诞生之日。当然,这种历史纪元,有的已被后人确认而列入庆典,有的因文献失载,记载混乱或存有争议等原因未被后人公认而有待于将来论定确认。确定城市历史纪元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建城之日为准,另一种是以设治之日为准,即以最早由中央政府自主批准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之日为该地之历史纪元。前一种标准,对于曾经建有城垣的城市来讲,自然是首选的方式,但它对于从未建有城垣的城市来讲却不适用,因此又产生了后者。不过,事物是复杂的,曾经建有城垣的城市,并不完全采用前一种标准,也有以设治为准的。可见一个城市的确定城市历史纪元的标准虽然主要有建城与设治两种,但相对来讲,往往以设治为准。

  2001年6月哈尔滨关道衙门遗存被世人发现:1905年10月5日,吉林将军达桂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再次会同奏请添设哈尔滨关道,并奏请以候补知府杜学瀛试署道台之职。10月31日,得到清廷批准。1906年5月11日哈尔滨关道正式启用。杜学瀛上任后,在今道外区北十八、十九道街傅家甸四家子择地开工建立官署。

  李兴盛这样认为,1905年10月31日,是当时中国中央政府在没有外国干涉下批准设立的哈尔滨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机构哈尔滨关道设治,也就是哈尔滨市的历史纪元。2005年该日应该作为哈尔滨百周年庆典之日。

  关于哈尔滨年轻还是古老的话题,两位学者提出各自的学说,他们也都介绍说,哈尔滨市城市历史纪元,除了金源说、设治说外,还有1898年6月9日的兴工修建或1903年7月14日的竣工之日的中东铁路说,另有1905年12月22日哈尔滨市开埠说等不同观点。

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城市有哪些?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始建于公元前660年
意大利的罗马,始建于公元前八至四世纪
希腊雅典,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
伊拉克巴格达,曾今的巴比伦重镇,始建于公元前18世纪
洛阳,公元前2000年即为夏朝都城
西安,公元前363年为周朝都城
世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埃及所谓文明史是以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为标志的,原始社会不算.这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埃及,公元前5000尼罗河下游就出现了小规模的奴隶制城邦,公元前3500年统一的古埃及正式建立,所以埃及的文明史可以算7000年.中国的5000年文明史在世界上并不受承认,因为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其实只有4000年而已.尧舜禹虽然留下了很多传说,但明显是原始社会的部落,不能算是文明史.(其实夏朝国外很多所谓专家也不认可,他们认为中国文明史开始于商朝,这样算才3500多年) 按4000年算,中国的文明史在世界只能算比较悠久的之一了.两河文明出现在5000年前,古印度文明在4500年前,而西方爱琴海文明,美洲玛雅文明,甚至犹太文明也都可追溯到4000年前.不过可以让我们自豪的是,我国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他的都早已湮灭了
安阳
殷墟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了
但是在河南的漯河发现了八千年前的骨笛,把人类文明又往前推了3000年,所以具体很难说到底哪个城市历史最悠久.暂时定为安阳吧
埃及的开罗
意大利的罗马
中国的洛阳,西安
希腊的雅典
伊拉克的巴格达(古巴比伦首都)
这些出名点,其实还有很多……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千年古城?

第一个,是位于耶路撒冷以北,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这座古城拥有超过3000年历史。
第二个是我国的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孤独,拥有7000余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第三个是,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建成至今有4000多年,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有人持续居住城市。
1、瓦拉纳西,印度的圣城,坐落于恒河河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2、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最大的游客圣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它同时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以及穆斯林三教的圣地
3、比布鲁斯也是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是古老的腓尼基城市之一,其人类居住史约为5000年,但城中人类行迹可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西方文明摇篮的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人口约为300万,其人类居住史超过7000年。
4、大马士革是叙利亚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450万。尽管确切时间未能确定,但大马士革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前10000至8000年。因此,大马士革被认为是世界上人类聚居历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5、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拥有7000余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等等
中国就有很多古代的著名的千年古城,例如西安的秦皇陵,在咸阳有一座古城,他就是古时候秦皇的地宫和汉高祖的皇宫,一直到现在还很完好,一直都没有进行修缮,现在也是很好的旅游景点。
扬州就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千年古城,当然现代化的节奏也让它变得日新月异起来,失去了很多的古风,但是也依旧值得去看的,毕竟这里可以说是当年隋炀帝梦寐以求想要来的地方的。
必须来安利一下我的家乡泉州了。唐朝泉州就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曾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千年之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信仰仍在这里和谐共存。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和中国一样从未断过

古老的国家
没有,只有中华文明从一而终,一直是华夏子孙占据和繁衍的地方,其他文明包括其他三个四大文明古国都被中断过。
其实人类历史上各民族间的同化一直没有间断过 有的是侵略型也有的是互通型的 像印度文明其实现在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度人了(侵略型) 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也是如此 我们中国相对来说同化程度小一些 一是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少 元清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侵略型的同化 相反他们却被人口众多的汉族同化了 所以说真正的古老的没有间断过的国家就是中国了
四大文明古国都没断过
从未断过?

什么意思啊
这个真的没有~

关于世界遗产的问题,帮帮忙,急!

我要写一篇论文《世界遗产旅游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其中要提到世界遗产地旅游的现状,或者是发展方面的,要好的方面,大家帮我找找资料吧!谢谢啦~
  摘要:分析了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博物馆旅游的经营体制,管理方式,产品营销等方面提出了策略。
  �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对策�

  博物馆旅游是一项传统的旅游项目,从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博物馆就是大众所熟知的旅游景点。但是随着旅游类型的丰富,设施的完善,旅游者口味的变化,博物馆从曾经“唯一”的景点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在旅游产品体系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是遗产旅游的重要内容。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遗产旅游的兴起为博物馆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博物馆旅游这种传统的文化旅游形式面临着挑战,新时期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既可以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提升我国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又可以对转型时期文博业的可持续发展作有益探索。因此,博物馆旅游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和研究价值。�

  1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冷热不均。首先,从旅游资源角度划分的博物馆类型来看,遗址博物馆游客相对较多,藏品博物馆除少数外,大多无人问津,生态博物馆则刚刚起步。其次,从博物馆的规模来看,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型博物馆游人如织,中小型博物馆则举步维艰。第三,从博物馆的内容来看,具有互动性的科技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最受欢迎,数量却较少;而数量最多的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则较少游客。第四,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旅游胜地,或者有旅游景区相依托的博物馆游客较多。第五,从时间波动上看,由于特殊的临时性展览和免费开放,博物馆热闹时人满为患,冷清时门可罗雀。�
  2我国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博物馆旅游的供求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需求不旺,供需严重脱节。博物馆所在的文博业和旅游业缺乏紧密的合作。博物馆业对于旅游业大多比较消极,坐等游客上门,而旅游业也没有给予博物馆旅游资源足够的重视,没有对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引导和挖掘。�
  (1)我国博物馆精品少,类型单一。我国已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博物馆,藏品丰富,设施一流,管理先进,但是精品博物馆数量十分有限,并且类型单一。�
  (2)中国的大多数博物馆长期“恪守”主业,对于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坐壁上观”,排斥“市场”,排斥“旅游”。一方面是观念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对博物馆“非营利”性质的认识存在缺陷,片面地将“非营利”等同于“非盈利”,使得博物馆完全依靠政府,这既使得各大博物馆都在政府有限的资助下艰难地维持生计,同时又形成了博物馆畸形的体制和衙门式的作风。另一方面是体制原因,我国博物馆行业大多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和管理都趋于保守,缺乏活力,导致在参与休闲市场的竞争中被公众排斥和遗忘,使博物馆这一拥有巨大信息量的独特的文化休闲领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博物馆内容陈旧乏味,展览死板雷同,缺乏吸引力。博物馆所表现的世界并不是普通大众所熟知的世界,它是一个由科学法则,分类法,时代划分构建起来的世界,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博物馆里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一样,特别是将大量的东西堆砌起来的时候。我国很多博物馆的展出相当模式化,所有的展品都是同质的,游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主动性极少。如果游客第一次参观博物馆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会自然推而广之,避免选择其他的博物馆。�
  (4)博物馆不了解游客的需求,很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博物馆习惯性地陶醉于馆藏珍贵文物的拥有量,认为只要摆出几件镇馆之宝就可以了,很少主动了解游客的需求,更谈不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了。很多博物馆员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很差,游客很难留下好的印象。除了常规展览以外没有其他的服务项目,很难再次吸引游客。�
  (5)民众没有形成消费习惯,市场需求不旺。首先,一些消费者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博物馆是死板,枯燥,过时的对等物,这与国外将参观博物馆视为一种消费习惯大相径庭,这其中博物馆自身的建设和定位有重要的影响。其次,一些博物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使人倍感压力,缺乏自由感。博物馆疲劳使得一些追求娱乐和休闲的游客避免选择博物馆类的吸引物。另外,旅游吸引物供给的增加,带来了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主要吸引物,那时的博物馆满足了游客的初级观光需求,随着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旅游口味从观光到度假,现在又向更个性,更独特的专项旅游发展。与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相比,博物馆改变得实在太少了。�
  (6)旅游业对博物馆缺少关注,线路的设计和组织老套,没有深度挖掘博物馆产品的内涵,对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应有的远见。这主要是因为以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经营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其主要的经营行为是追逐市场中需求的发展方向。现在市场中很多旅游者功利地选择轻松愉快的纯娱乐型旅游项目。旅游经营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这种消费偏好,在设计产品时自然向消费热点倾斜。同时,开发和营销一种高雅严肃的文化产品存在高风险和高成本。因此我国比较成熟的以博物馆为内容的旅游产品还不多见。
  3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
  (1)博物馆应增强休闲娱乐功能。�
  博物馆应增强休闲娱乐功能,注意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体验。荷兰博物馆向旅游者响亮地提出:博物馆是人们求知消遣的场所,而不是招人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很多国家都在通过扩展博物馆的其他功能来帮助博物馆教育与展示功能的实现。欧美国家在界定博物馆时,提倡三E功能 “Educate, Entertain,Enrich”即“教育民众,休闲娱乐和充实人生”。博物馆功能的多样化反映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休闲娱乐的需求。�
  (2)博物馆需要逐渐转变经营体制。�
  博物馆属于遗产类旅游资源,其特征具有唯一性和脆弱性。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博物馆公有产权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比较赞同徐嵩龄(2003)关于遗产类景区非盈利性经营与盈利性经营结合的观点。博物馆内的遗产旅游展示类服务具有公益性,应进行非营利性经营,博物馆的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可以以转让和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进行营利性经营,比如餐饮、纪念品销售、休闲娱乐服务等。国外博物馆在进行展览设计、制作和促销时委托给广告公司、制作公司、旅游企业,这对于我国博物馆展示类旅游服务也有借鉴意义。�
  (3)博物馆需要逐渐完善管理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三星堆博物馆于2002年底引进了当今两大国际管理体系: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环球21(Green Globe21)旅游发展管理体系。两大国际管理体系的引进使三星堆博物馆管理清楚,责权明确,改善了形象,增加了收益。这是博物馆体制创新的有益实践。 �
  (4)博物馆应加强营销。�
  ①博物馆营销应该对游客的情感和知识进行深入挖掘。 大部分博物馆的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很难进行独立的营销,与旅游业合作,与其他旅游吸引物组合进行营销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进行同类型的捆绑营销,也可以与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组合营销,还可以与酒店、度假地、娱乐休闲物等非文化旅游产品联合营销。 在国外的很多酒店,可以看到印有博物馆的酒店宣传资料。�
  总之,我国博物馆不注重游客的体验,没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博物馆旅游最大的软肋。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博物馆应响应市场和社会的脉动,关注游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服务,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情感体验。

  …………………………………………………………………………………………

  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文章来源:世界文化遗产网 文章作者:阮仪三

  中国的大都市都是一些重要的城市,而且大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就赋予这些城市以重要的责任,因为历史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文物法)。这些城市大多有悠久的历史,多年来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
  中国城市的旧城由于年久失修,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多数城市的旧城居住条件很差,住在旧城的居民迫切希望改善住房条件。这几年来,许多城市的新区发展很快,取得较好的成绩,房地产业的兴起,加快了城市建设资金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城市开始了对旧城区的改进和更新工作。城市要新陈代谢,改造更新是必须的,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有进行保护的要求,城市的特色要继承,而城市中要保护和继承的,又主要存在于这些城市的旧城中,继承和发展变化是一对矛盾,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做好这些大都市的历史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工作。

  一、中国历史古城的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古城镇遍及全国,约有2000多个,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举世闻名。这些古城、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中国地区辽阔,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别很大,因而中国的城市类型众多,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中国的古城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证实,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代,古代的都城和地区统治中心,以及一些重要的边防城市都是事先有周密的规划,然后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后做地面建筑,而这些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具有特色。
  中国的历史古城从未出现过衰落,不像欧洲的古城出现过几次城市衰落,中国的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的大帝国,中国古代文化长久不衰,经济发展又较缓慢,因而城市历史延续绵长,历史从未间断,古城中留下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

  159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赞曰:“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比我所见过的所有欧洲城市都好。”

  二、中国历史古城的遭遇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确立

  1、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新的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造成了对历史古城的摧残,至今除了极少数的古城以外,大多数已丧失了原来的古城风貌。
  各地的文物古迹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较早地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而得到保护,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较少受到破坏。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建设高潮,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兴起,在许多大中城市的旧城区内有了新的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使得许多传统历史地段遭到了灭顶之灾,使许多旧城换了新貌,使众多的古城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特色风貌。
  2、1980年在推土机下抢救了平遥古城,开始了古城保护的事业。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重点保护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个,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个,2001年补充了两个,共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1)拥有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
  (2) 有传统城市特色并拥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的历史地段和街区;
  (3) 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历史遗产对城市发展与建设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在这些名城中,保护呈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完整地保护了古城,另建新城,新旧分开;如平遥,丽江等;二是保护了古城格局,保护了几片传统历史街区,其它进行了更新,如苏州扬州等;三是只保护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城市已全部改观,如南京、南昌等.
  3、从1995年起在专家建议下,国务院拨出了专项资金,帮助历史名城的历史街区进行基础设施和风貌的保护,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已有六十余处得到补助,对全国古城的保护有重大影响。

  三、保护与更新的现实矛盾

  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地段,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中国城市的旧城,不像欧美发达国家城市那样,出现衰落的现象,这些旧城一直是城市的中心,即使在新城区发展很快的情况下,也还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的地方。因此,在房地产业兴起的今天,旧城区就成为房地产商热衷之地。许多城市就从地价的级差效应出发,要把原来旧城中的居住和其它功能转换成商贸、办公、娱乐功能,而使低地价转化为高地价,低效益变成高效益。表面上是改善旧城的环境而实际上改建后旧城区的建筑容量大大增加了,人口也增多了,交通也更加繁忙了,基础设施不堪负担,结果又一次地面临新的调整与改建。
  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名城的特色地段--文物景点和历史街区,一般也会在旧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汇聚之地,级差地租客观地导致商贸等第三产业向这个地区集中。但是由于历史名城的保护要求,一定会提出对这个地区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种种建设限制,这样就会降低土地收益,对开发不利。
  在历史名城中,大多保留有成片的传统民居地区,其中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一般都划为保护区,并得到较好的保护。但是如何既能长期地保护它传统的风貌,又能继续为居民使用,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中国广大地区的民居,大多为砖木结构房屋,至今大多已木朽墙危,多数居民因长期居住条件简陋,渴求改善,传统生活环境不符合青年人的要求,而向往现代化的设施和环境。而且在旧城地区,一般都缺少现代的基础设施。要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巨大投入。作为房地产开发,因为上述的原因,获利不多,又担售后的风险,一般是不肯承担的。政府也不可能拿得出足够的资金,居民的自己改造则大多不愿保留传统形式,这就需要研究一整套合宜的对策。

  四、更新过程中对名城保护的忽视和误导

  旧城更新, 就有一个对“旧城”的认识问题,许多人认为“旧城”就是过去岁月留下的破烂摊子,是城市发展的严重包袱,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所以就常常是大面积地拆迁旧房,将旧城区的老宅旧屋全部拆光,然后在平地上盖新的楼房。这样做,工作简单、工程上马快,规划设计也容易做。但这样一来把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遗存、城市风貌以及地方风情,全都一扫而光,也就是把城市的历史文脉全部割断了。
  在有的城市中,旧城用地成为个别外商和开发商追求高额利润的竞争地,因此有的人就不择手段地造成直接许多破坏性建设,造成许多遗憾工程 。有几个城市,在旧城区内虽然早已制定建筑高度限制的规定,但就是屡禁不止,一幢幢的不符合城市规划规定的高楼不断冒出来。在许多旧城地区,那些真正的危屋简屋棚户地段,那些居住环境最差的密集的居住区,由于人口多,用地少,拆迁费用大,因而引不起开发商的兴趣,迟迟得不到改造和拆迁;而那些居住密度稍低的,相对质量较好的传统院落式、居住人口较少的地段,常很快被拆迁了,因为拆迁费少,建房率高而被开发商作为赚大钱的对象。
  于是挤掉了绿地、公共活动场地,一些旧城区中原有的中学、小学、文化单位也被挤掉了。
  有的名城大量地拆除了反映城市特色的传统建筑,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如沈阳市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如今原来围绕在清故宫周围的传统民居全被拆掉了,“故宫”藏身于混凝土高房子的丛林之中,此外沈阳的和平区是代表了殖民时期的历史风貌,很有特色,也被拆除了换成了行列式的方盒子,老百姓说,历史“名城”名存实亡。
  有的名城在旧城更新中保留了文物建筑,但忽视了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如福州市计划在“三坊七巷”地区由港商投资35亿元人民币,在占地44.1万平方米的地区中将建有29幢高层住宅,6幢高级办公楼及公寓,5个大型商贸中心和娱乐场所,名义上保留和修复39幢古建筑,并要为新建筑融合在一起,这个方案在杂志上刊载了,并已动手拆迁,可以想象整个著名的优秀历史街区将荡然无存。

  五、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的几种规划模式

  一种模式是保护旧城,尽量保护基础的传统风貌,不在基础内大拆大建;同时在旧城外开辟新城,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既满足了现代建设的需要,又缓解了旧城中人口过密、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的矛盾。
  五十年代初,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教授就曾建议首都北京采取这种模式,在旧北京城西郊公主坟一代另建新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被采纳。而在五十年代编制洛阳总体规划时,就采用了这种“保护旧城。另辟新区”的做法。将新兴的工业区放在远离旧城的涧河以西地区,这样就保护了距今700多年金代始建的洛阳旧城,旧城内密集的文物古迹,精良的古建筑均未受到破坏;也保护了旧城近旁的地下遗存。现在洛阳新区已具规模,功能合理,道路通畅,设施完善,在经济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从容地来研究旧城的改造和如何在改造居住环境的同时保护古城风貌的问题。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采取这种模式的还有苏州、安阳、潮州等,这种脱开旧城另建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不很大,历史文化遗存较多的城市,既可对旧城的历史风貌予以保护,又可使新的建设较为方便和顺利。它的好处是容易两全,减少矛盾;问题是旧城长期破旧,旧城内基础设施和建筑、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缓慢、市民意见较多。近年来,旧城改建更新问题均已出现。
  另一种模式是保护旧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迹,并对旧城进行改造和建设;同时向旧城四周辐射,进行新的城市建设。西安的城市总体规划就是这一模式的实例。
  西安市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和古都风貌作为重要因素考虑,以现存的明城为中心,向四郊均衡发展,将全市分为五大块:旧城(明城)为行政商业区;在文物古迹较少的东、西郊各布置一个工业区;南郊有众多古迹,规划为文教区;北郊为汉长安和大明宫等遗址,全划为文物保护区,只准农耕,不准基建。在规划中突出了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对标志性古建筑如钟楼、古楼、城墙、城楼特别注意保护维修,它们仿佛是城市的眉眼,眉眼分明则古都面目清晰;其次是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用城南宽阔的林带和道路来体现;再次是保护历代遗迹,明确地划定保护范围。这些规划已得到初步的实现,增强了西安国际旅游的吸引力。

  西安的这种规划模式,适用于旧城面积较大,文物古迹多而分散,情况比较复杂的名城,而采取分工、分片和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办法。象北京、南京、开封、杭州等也大体采用这种模式,有些城市成效不很理想,矛盾较多,其原因不在于这种模式本身,主要是由于未能严格按规划办事,缺乏对历史名城的全面认识所致。
  如南京就存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8处,它的明代城墙和一些城门均保存完好,明代的故宫遗址以及许多近代历史文物景点如:太平天国天王府、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都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注意控制住这些保护地段的空间环境和绿化环境;并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在一些有开发价值的历史地段,如夫子庙秦淮河地段,就着意地恢复其原有的市民活动功能,修复了祭祀孔子的文庙,修整了沿河建筑,并开辟了小商品和特色小吃、商场使其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传统风貌的新的地段,经济上有很大的收益,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旅游景点,受到市民的欢迎,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中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上海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这样一个近代形成的,又不具有中国传统风貌的城市该怎样保护,引起了许多争论。我们在上海的名城保护规划中,抓住了最有影响的外滩、南京路和老城区做出了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分析了外滩的风貌特色,它优美的滨江轮廓线是上海的标志,它虽是外来的艺术形象,但却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汇和相容,是东方国际大都会的海派风格。它向人们展示着历史和文化,无声地进行着艺术、文化、美学的教育。规划提出对优秀建筑严格的保护措施及空间轮廓要求,划定1保护范围,对建筑高度进行限制等。对于南京路的做法是对沿街所有建筑进行了调查、分类、定性,确定保护和拆除对象,划分了风貌区。分析了南京路的风貌特色,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风格,从而提出要保护它的街道气氛和空间尺度,但又综合解决扩大商业面积和交通、市政设施等问题。并规定了外滩、南京路的新建筑一定要经过专家会议审查,以保护它的造型与近旁优秀建筑的协调。外滩的保护规划,当时明确地提出了这些优秀近代建筑,都应该逐步恢复它们原来的使用功能,占用这些建筑的办公机构及工厂等都应退出去。当时有些人不太理解。现在这些著名的大楼成为上海房地产置换公司的王牌,许多中、外资银行、大商行争相出高价购买使用权,一方面为国家争取了大笔资金,同时使外滩重新成为上海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而这些建筑物又切实得到按保护要求进行了彻底的维修,这个收获是巨大的。
  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外滩、南京路不仅能继续保持它的特色风貌和魅力,又对其进行了更新改造。
  城市要更新,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更新不能摒弃历史,而是在历史基础上发展,从旧环境中滋生新办的东西,而不是生硬地搬异地外域的不相干的东西,特别是大城市影响面广,牵涉问题多,这些城市代表着我们国家或一个地区,更要慎重地对待,不注意的话,留下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在大城市的更新和名城保护中有些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1、历史文化名城得不到必要的重视,是人们的认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还是法制,方法问题?
  2、当今是历史上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时刻,我们应有怎样的认识和作为?
  3、为什么当今全国城市万众一貌,万屋一面,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保护古城的四性原则

  1、原真性
  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原先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整治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维修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式原样以求达到原汁原味,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2、整体性
  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其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含其文化内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
  3、可读性
  是历史遗物就会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取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就是在历史遗存上应该读得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不要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是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4、永续性
  保护历史遗存是长期的事业,不是今天保了明天不保,一旦认识到,被确定了就应该一直保下去,没有时间限制。有的一时做不好,就慢慢做,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这一代不行下一代再做,要一朝一夕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要加强教育使保护事业持之以恒。

  七、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新城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自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国家灭亡尚有复兴之时,文化一旦消失便永不存在。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城市的建筑是最具体和最能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保护和永续利用我们共同的城市文化遗产就是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用作展览、旅游、开展文化活动,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的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建筑和城市来。各个古城都要追寻、发掘、提炼、升华自己的特色。各个古城都要提倡、引导、鼓励规划师、建筑师、城市建设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努力钻研、精心设计、不赶时髦,不求功利,做出有自己城市的特色,自己地区的特点,自己民族的新建筑、新景点、新风貌、新城市。继往才能开来。现代化要落在实处,而不在表面文章。

  保护城市遗产,振兴中华文化!

  阮仪三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ruanyisan
文章标题: 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有没有古老且从未衰落过的城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270.html

[世界历史上(包括中国)有没有古老且从未衰落过的城市]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