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末代皇帝的人生是楚门的世界吗

时间: 2022-09-25 23:00:1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末代皇帝的人生是楚门的世界吗

《末代皇帝》有何凭借,能够获得豆瓣9.2的高评分?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由意大利的导演拍摄完成的。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得到9.2的豆瓣高分,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历史的还原性特别强,而且里面的演员也都是非常的好。

一、《末代皇帝》全程都是英文,这一点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新奇。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里面的演员大多数都是美国的华裔,他们在剧中全程都说着英文,这一点让刚看这部电影的人感到非常的不适。因为人们会觉得这明明是我国的历史,为什么还要讲英文呢,这也体现了这个电影的客观性。

二、《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完全是在故宫内拍摄的。

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所有的镜头都是在北京的故宫拍摄完成的,这是一件非常难以置信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现在如果想到北京故宫去拍戏的话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里面的东西全部被保护起来了,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所以这部电影能够在故宫拍摄,可以说是意义非常重大的。这也是空前绝后的影视作品,让我们感到更加的真实。

三、《末代皇帝》的演员的演技都是非常的棒的。

整部电影的演员的演技都是非常的好的,尤其是演少年的溥仪和成年的溥仪尊龙,他们的演技都是非常的棒的。尤其是成年的演员尊龙长得真是非常的帅气,把溥仪的那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样子,全部都演了出来。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的经典的,非常值得我们去看一下的,让我们从外国人的角度来正视这段历史。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我觉得就比较还原真实,所有的场景也都是在故宫真实的取景,演员的演习也都是可圈可点的,所以这部剧才活得了成功。
这部电视剧首先题材非常的棒,情节设置合理,而且每位演员的演技都在线。
我觉得是因为《末代皇帝》真实的还原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再加上陈冲等一众老戏骨的加盟,让这部剧增光添彩。《末代皇帝》应该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实写照 。
《末代皇帝》在电影场景刻画上更真,毕竟这部电影是在紫荆城取景的,所以电影中不管是大景还是近景,都是十分恢弘的,通过西方的表达方式去展示东方文化,这一中西融合的还是十分巧妙的。

如何评价《末代皇帝》?

个人来说整部剧还是可以的。

《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影片整体的质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回忆,服饰与布景遵循了一种在考据基础之上却又不被束缚的会适度发挥想象的感觉,但如果追查起来,却可能比现在许多清宫戏真实得多。影片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色调与光影,表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与剧中人物的心境。某些影评人所说这影片主要使用自然光,其实并不是。打光打得自然,和使用自然光是两回事。举个例子这个镜头,虽然看起来是自然光,但太阳的平行光,怎么能把桌子腿的影子照向两边?所以其实是窗户外面两侧各有一个光源,才能把影子打成这个形状。

色调、光影与摄影角度,伴随着主角内心世界的切换而改变着,时而朦胧,时而压抑,时而光明,时而悲凉,时而梦幻,时而现实。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考究,影片前段紫禁城中的那些段落尤其出彩,而后段特别是到伪满洲国那段,不知为何,镜头密度和张力略有降低。此外,贝纳尔多其实是一个欲望与理想横飞的意大利导演,比如《戏梦巴黎》就是他的作品,所以他的胶片里,总是少不了情欲的描写,而这部分也是电影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

从电影意象上来看,牢笼和门的反复出现,其实可能预示着这个片子真正将到的是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溥仪生在一个外在紫禁城,内在皇权的牢笼之内,这是大家为他打造的。他一开始总想要出去看看,获得自由,大家却不让。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离开了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内心在乎的,是这个他童年时代拼命想要挣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当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愿的走向了伪满洲国的皇宫,重新被关了起来。但随着日本战败,一切成为了泡影,他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但他仍觉得自己是皇帝,执意要担负起日军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长的生活后,当他被放出来时,不管是被迫、被监狱长感召或是自愿,他终于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门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蝈蝈放出来,脸上却充满了释怀的微笑。因为此时他已经和蝈蝈一样,从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来,终于自由。

遗憾的是,他那时候距离生命的结束也不远了。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评分还是很高的。而且这部电影也获得了不少的奥斯卡大奖,可以说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电影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也讲述了一个人从高贵到平凡的人生经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

向左转|向右转

电影从溥仪出生开始讲起,然后经少年到中年,最后到老年。将一个末代皇帝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娓娓道来。从故事上来说,2个小时来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有些赶。正因为溥仪身上的事情太多,所以电影用闪回的方式夹叙夹议的描述溥仪那个时候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其实,溥仪这个角色又何尝不是一个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呢?从出生开始,溥仪的一生就被被人安排好了。你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应该喜欢什么不能喜欢什么,都被规定的死死的。但是,没有人征求你的意见如何。这样看来,溥仪不过是个代言人而已。

向左转|向右转

活了一世,到了最后被改造的那几年,溥仪才真正的做了一回人。可是,那个时候的他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利用价值。故事的最后,溥仪做到龙椅上,夕阳的光辉洒到他的脸上,不知道此时的他又是怎样的心境呢?

向左转|向右转

除了人物之外,电影的色彩和配乐也是值得一提的。音乐的运用和溥仪的起起伏伏配合的恰到好处。而电影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的采景地就是紫禁城本身的缘故。

电影《末代皇帝》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还算巧的是,1931的这一天是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皇妃文绣达成离婚和议,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离婚案”宣告终结的日子。

除了中国史上所有皇帝中的独有的离婚经历,溥仪三起三落的一生也向大家宣示着这位传奇皇帝的不平凡。

对这样的传奇的人物,大众大抵是有窥探欲的。

但是除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和老师庄士敦、弟弟溥杰和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的回忆录之余,能够展现溥仪生命全貌的文史作品并不多。



因而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掀起了对这位传奇皇帝的一生影视化的风潮。

很著名的作品就有数种,后面也陆陆续续有一些,即使是几年前也还有消费这个题材的影视作品。

这其中最优秀的无疑是我所怀想起来的这一部《末代皇帝》。

它在当时所得到的认可,也很能印证这一点。

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评选,本片囊括了包含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的坂本龙一、大卫·伯恩、苏聪

尽管没有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亮相,但在奥斯卡上斩获九项大奖也算是很大的殊荣了。

作为第一部以展现中国历史风情而获得奥斯卡的电影,却是由一位外国导演执导,想来还是感觉挺遗憾的。

无法否认的是,当时的中国导演并不可能有贝纳多·贝托鲁奇那样的发挥空间,毫无受限的内容和清场移除护栏很自由地在故宫取景。

我承认本片在艺术上拥有很高的成就,也很成功地重现了历史中溥仪等一系列人物,对包含溥仪一生的整个时代也有很细腻的展现。

获准在故宫拍摄的制作组在布景、道具、人物造型的确程度较高地进行了还原。

剧中慈禧繁复的造型、宫内外的黄土地等都可以被目为是很用心的举措。


但是详究细查一番,却发现这总还逃不脱外国人对中国的臆想的嫌疑。

曾被邀请担当影片《末代皇帝》顾问的清史专家,曾在故宫工作过半个世纪的朱家溍先生在文章中就专门提及了一些《末代皇帝》中细节问题。

譬如影片中慈禧逝世前所居的立满泥塑神像的大殿,朱先生都质疑清代并无如此形制的寝宫,慈禧更不可能居于太和殿或者寺庙的大殿之中。

再如片头去醇王府宣旨时并无仪门,正对大门的就是内眷居住的高楼,这也是无理据的。

尚有其余,难以一一枚举。

虽然说本片很讲究对细节的考据,但大多流于对当时流传的图片的重现,没有充分考虑图片的摄制情景。

据说,慈禧逝世前的宫殿里立满神像的构想就是得自于一张慈禧逝世前打扮成观音的照片。


当然了,尽管可以说是瑕不掩瑜,但我还是着重提到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21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

溥仪皇帝的一生是怎么度过的

他是被慈溪强行挑去当皇帝的,那时皇帝已经没什么实权,倒成了悲哀,从小就在慈溪的苛政下成长,长大后没啥本事,满清也要垮台了,后来被日本人利用,一心想复国,当了伪满皇帝。解放后经过改造,在政府里工作。
这人说不上好与坏,毕竟他是那动乱年代下的产物,好事没做多少,倒是生活奢侈,变卖了很多清宫宝物

溥仪的一生就是那个动荡的时代的一个缩影,溥仪作为在那个时代被选中的人,他的身上烙印着那个时代所有的动荡和不安。而这个末代皇帝的一生,也经历了态度的变迁和故事,他充满戏剧性的人生,也正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畸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08年光绪帝病重,慈禧下令把载沣的儿子溥仪养在了宫中。不久之后光绪皇帝去世,溥仪也被慈禧下令过继给了同治皇帝。次日,慈禧太后也突然去世了。同年十二月,三岁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为帝,裕隆皇后和载沣摄政。

1911年爆发了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了宫中,清廷大为震惊。于是就派北洋军前去镇压,但却因为无法指挥北洋陆军而令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各国公使于是责令清廷重新启用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却故作推搡,最后和清廷做好协议要溥仪退位。民国元年,裕隆太后颁布了溥仪的退位诏书,民国政府同意让溥仪暂时居住在紫禁城。后来溥仪就在宫中学习、生活。

北京政变之后,溥仪就搬到了之前载沣的住处,后又逃到了日本公馆。后又被日本人送到了天津。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之下建立了伪满洲国,溥仪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之后,溥仪准备潜逃去日本,但是却在沈阳被苏联红军给抓住了。后来溥仪被作为战犯,被送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劳改。

后溥仪被特赦出监狱,被分配到了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和卖票的工作。1967年的时候,溥仪身患尿毒症,尽管周恩来总理著名的医生诊治,但是最后还是因病情危重去世了

我的前半生溥仪

《我的前半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著的一本对自己前半生的人生进行总结的一般自传式的图书,是对清朝历史记载的一首资料,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这本书记载了溥仪跌宕起伏的前半身,记载了一从皇帝到普通人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的时候所著的一本书,这本书有很强的自省意味,一直以来都是一本非常畅销的图书。1945年,苏联对日本宣战,日本战败后,伪满洲国也就随着倾覆了,溥仪这个时候就想跟着日本人逃到日本,但是却被苏联红军给抓住了。后来溥仪和其他伪满洲国的战犯一同被移交给了中国政府。后来毛主席发表讲话,认为对溥仪等人要逐步改造而不是简单处决,于是溥仪就被关押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溥仪就是在这里反省了自己的前半生,在这里认真改造,有空的时候还写写书,他甚至还把监狱当成了自己的家。

溥仪的人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从这本自传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见,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面,末代皇帝的人生。而这样动荡的人生不仅仅体现在皇帝身上,更是当时每个普通百姓的遭遇。所以说溥仪的这前半生,凝聚的都是时代变迁的印记。但是这也不能掩饰书中溥仪一些思想转变混乱的缺点,还有对史实方面的叙述错误。但是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在20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前半生》得以出版。  

溥仪的后半生

溥仪出版过一本图书叫做我的前半生,这本自传式的书籍记录了溥仪前半生的自省,是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写成的。溥仪称之为是他自己的前半身,那么我们姑且把溥仪被特赦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之后的日子,称之为是溥仪的后半生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溥仪被特赦之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1960年,溥仪被分配到了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而且还兼任了卖票的工作。两年之后溥仪和一个护士李淑贤相识并结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溥仪被周恩来总理列为特别保护对象,所以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迫害。1964年的时候溥仪被调到了全国政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还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

溥仪先后参加过三次选举,第三次参加选举的时候,溥仪刚刚做完肾切除手术。1967年的时候,溥仪因为身患尿毒症而病倒了,周总理知道之后,亲自打电话对政协的工作人员做了指示,说一定要把溥仪的病给治好。之后还把溥仪安排到首都医院进行中西会诊,后来溥仪的病情更加严重,周恩来总理还亲自指派了著名的老中医蒲辅周去给溥仪看病,还向溥仪转达了周总理的问候。1967年10月17日的时候,溥仪因为医治无效在首都医院去世了,享年61岁。溥仪死后先是将骨灰安葬在了八宝山,后来李淑贤又把溥仪的墓迁到了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介绍下清朝末代皇帝的一生和资料,故事

个人简介
溥仪,年号宣统(1908年-1911年),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清朝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史称“清废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小名“午格”[1]。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溥仪62岁时因患肾癌(有一说患膀胱癌)而去世。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历史地位
溥仪是清朝末代傀儡皇帝。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
集体皇帝  

“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
1964年对于溥仪而言是最快乐的一年。这一年,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几经删改终于付梓;他携妻子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参观团,亲眼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一名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12月30日,溥仪手持红色封皮印着烫金字的出席证,出现在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大厅里。这是他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会议。会上,溥仪做了发言,通过现存的发言稿可以看出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今天,我能够作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一个成员在这里发言,心情非常激动……最近,有许多外国记者访问我,他们觉得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在新中国存在,是个奇迹。不但生存,而且生活得很好,更使他们迷惑不解。在我们的社会,确实出现了这样的奇迹:把战争罪犯改造成新人!”
第二天的《人民日报》中一篇名为《政协四届首次会议继续举行大会七十二位委员作了发言或书面发言》的消息中列举了溥仪的发言。
作为一名曾经的政治人物,溥仪对于政治生活的热情,也是旁人无法想象的。他的遗孀李淑贤曾向《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的作者贾英华回忆,1963年3月的一天,溥仪下班回家对李淑贤说:“小妹,明天一早我要去投选票。”李淑贤告诉贾英华,每当溥仪心情特别好的时候,都会称她为“小妹”,可见那天他特别高兴,以至于一宿都没有睡好。第二天天不亮,溥仪便梳头洗脸打扮起来,早早赶到政协大院集合。一个曾经当过皇帝的人,居然对参加公民选举看得这么重,这让李淑贤非常惊讶。其实,这已经不是溥仪第一次参加选举了。1960年还在植物园劳动时,溥仪就随同事们参加了所在的四季青乡第四届人民代表选举。开始,植物园的领导对于溥仪能否参加选举颇为犹豫,为此他们还专门请示了中国科学院。没想到,溥仪的选举权问题竟一层层报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总理派人打电话到植物园说:“溥仪特赦后就是公民了,怎能没有公民权呢?”此后,溥仪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1960年11月26日,他郑重其事地穿上了会见外宾时才穿的中山装,在与同事们一起投下选票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事后他这样写道: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我拿到了那张写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我觉得把我有生以来的一切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贵重。我把选票投入了那个红色票箱,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是世界最富有的人。我和我国六亿五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这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主人。获得特赦后的溥仪共参加过三次选举,第三次是他刚刚做完肾切除手术出院不久。那一次,溥仪拖着病体在李淑贤的陪伴下,与街坊们一起听取了街道负责人对候选人情况的介绍。介绍结束后,溥仪还抢着发言。令李淑贤惊讶的是,刚刚出院的溥仪,那次说话声音出奇的洪亮。几天后,溥仪和李淑贤在附近的南操场小学参加了投票。李淑贤记得,在排队等待投票时,溥仪始终带着一种庄严的神情。看他虚弱的样子,李淑贤曾想跟前后排队的老街坊们商量插一下队,但溥仪无论如何也不肯。直到把选票郑重地投到票箱内,他才在李淑贤的搀扶下回了家。
普通人看似平常的选举权,溥仪却格外珍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一张薄薄的选票对他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着新社会对于他作为一名国家公民的认可。
一次,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时,溥仪曾幽默地说:
“我曾经做了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岁时继承先人的皇位。第二次是1917年,张勋在北京复辟,拥戴我做了十天的皇帝。第三次是1932年,日本人在东北把我扶上了伪满洲国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15分,爱新觉罗·溥仪因肾癌晚期在北京人民医院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对于这个世界,溥仪还有太多的留恋和向往,在临终的前几天,他曾拉着前来探视的朋友李以劻和范汉杰的手说:“我不该死得这么快!我还没有多做点事……”
他的一生,做过封建皇帝,做过侵略者扶植下的傀儡,做过阶下囚,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新中国的公民。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
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大满洲帝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本词条还介绍了根据其历史事迹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以及溥仪的自传小说《我的前半生》等内容。 爱新觉罗·溥仪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君主,是清朝的亡国之君,1912年2月,他跌下统治地位的时候年仅六岁。1932到1945年间,他被日本关东军蛊惑欺骗,充当伪满洲国的傀儡元首,因此先后被苏联和新中国关押十四年之久。1959年蒙受特赦,1967年病逝于北京,当时的身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为皇帝却没有掌握过一天国家政权;长期处于政治漩涡中却未发挥关键的作用;他是亡国之君和叛国罪人,最后成了新中国改恶从善的典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无疑是失败者,但他的每一步失败都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人民的解放,而他最终也成了自豪的中国人民中的一员。溥仪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将日本战犯送上断头台所做的努力也得到大家的肯定。溥仪的人性是复杂的,他有过背叛国家、民族的污点,但他又为灾民捐款,信佛吃素,最终向真理低头,自请国家给他最严厉的处罚,直到流着眼泪走出了战犯管理所的高墙。
最权威的书,是溥仪自己写的《我的前半生》

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溥仪晚年本想写一部《我的后半生》,可惜未如愿。

不过我觉得他自改造释放后已经没啥写的了,就是当个政协委员、文史专员写回忆录罢了。
文章标题: 末代皇帝的人生是楚门的世界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1131.html

[末代皇帝的人生是楚门的世界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