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哪一个更会是地缘政治灾难

时间: 2022-09-24 02: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哪一个更会是地缘政治灾难

谁能介绍下科索沃的历史?

  科索沃(Kosovo),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首都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境内多丘陵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700毫米。农业以谷物、烟草、葡萄种植为主。山地饲养牛、羊。有占全国一半的铅、锌矿和60%的煤矿。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城乡手工艺和手工业普遍。重要城市还有佩奇和普里兹伦。

  “国旗”、“国徽”、“国歌”
  2月18日,科索沃的“议会”在通过“独立”宣言的同时,但是科索沃的“独立”违反联合国宪章,至今中国未承认科索沃,表示严重关注。
  科索沃“国旗”为蓝色背景,下方是金色的科索沃地图,上方是六颗白色星,代表着科索沃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其对欧洲和欧盟的渴望。
  在科索沃“首都”普里什蒂纳的“独立”庆典上,人们挥舞着的,是阿尔巴尼亚国旗。黑色、红色和双头鹰是阿族人古老的象征。
  科索沃“国旗”下方金色地图表达了科索沃议会和政府希望北部米特罗维察和塞族飞地以北地区不会分裂。
  科索沃“国徽”大体与“国旗”相似。
  关于“国歌”,作曲家正设法想出了一首新“国歌”,立法者也将开始设计“宪法”草案的副本。

  人口与经济
  科索沃有200多万居民,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马其顿族等。科索沃的人口出生率极高,因而人口增长非常快。1988年科索沃人口增长率为2.4%,而同年南斯拉夫全国人口增长率只有0.62%,其出生率之高,可称得上南斯拉夫乃至整个欧洲的“冠军”。 1948年科索沃自治省只有73.3万人,只相当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50%,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44%,但到了1990年,科索沃人口已远远超过了斯洛文尼亚和伏伊伏丁那。

  在科索沃,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特别在农村,有许多虔诚的穆斯林。目前在科索沃农村阿尔巴尼亚族聚居区,—夫多妻制还很盛行,有的男人可以娶四、五个妻子,生育几乎没有节制,有的家庭四代、五代同堂,这也是造成科索沃经济十分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索沃人口占原南斯拉夫的7.9%,但社会生产总值只占原南斯拉夫的2.2%,出口只占1.4%,是原南斯拉夫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科索沃原是一个内陆省,是原来南斯拉夫最贫穷的省之一,也是欧洲最穷的地区之一。科索沃碳、铅、锌、铬和银含量丰富。战争中,大部分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只有农业有望收获。

  历史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长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1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游行示威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在60年代,大约有7~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民族自决要求日益强烈。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国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1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消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科索沃危机

  1998年10月13日,科索沃危机爆发。

  科索沃原来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人口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阿族人于1991年单方面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国”,近两年又组建了“科索沃解放军”,试图通过暴力手段独立,当然南联盟是不会接受的。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装分子同塞族警察发生流血冲突。从此,阿塞两族的矛盾升级,武装冲突不断。

  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急了,他们认为,如果科索沃局势失去控制,将在巴尔干地区引发一场比波黑战争更可怕的战争,从而甚至威胁到整个欧洲的安全,因此,西方国家介入了科索沃危机。7月5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与科索沃阿族政治领导人鲁戈瓦会谈,表明美国政府坚持科索沃在不独立的前提下恢复自治权的主张,然而,南联盟在北约军事威胁面前并未罢手,反而加强了武装打击和围剿。

  有战争就有难民。到了8月,科索沃难民已达20多万,西方国家担心会引发难民潮。安理会再次要求科索沃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北约甚至威胁要对南联盟动武。10月11日,迫于北约的军事压力,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宣布全面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南联盟将从科索沃撤军,由国际社会派员监督,并尽早与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问题开展谈判。10月27日,北约宣布暂缓对南斯拉夫发动空中攻击。

  科索沃战争
  当1996年建立的科索沃解放军向塞尔维亚官员和阿尔巴尼亚人发动攻击时,冲突开始白热化,塞尔维亚警察在1998年3月开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区的科索沃解放军,冲突更加激烈,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实行武器禁运,但境况愈演愈烈,直至爆发战争。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并在科索沃塞尔维亚人进行进攻的情况下,“北约”对南斯拉夫实行空袭轰炸,秘书长说这是外交失败造成的悲剧,虽然有时候“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会在任何这样的情况下都必须参与进去。
  南斯拉夫对科索沃解放军进行大规模攻击并开始大量驱逐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85万难民,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和其他人道主义机构在阿尔巴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对难民进行多方面的帮助。

  联合国维和
  在六月,南斯拉夫接受了由八国集团提出的一个和平计划(八国集团包含七个西方工业国和俄罗斯)。安全理事会支持这一计划,授权南斯拉夫各加盟成员国建立安全存在以制止敌意、解除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促进难民的回返。计划还请求了秘书长建立暂时的国际平民行政局,使人们可以享受实质上的自治,拥有自治政府。在南斯拉夫军队从科索沃省撤退之后,北约中止了它的爆炸行动,有50万驻科索沃国际安全部队进入了该省保障安全。

  在科索沃省的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立刻建立了一个安全存在。该任务的复杂性和其范围之广是空前的。安全理事会授予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在科索沃省享有特权:包括所有的立法和行政权力,以及司法管理权。该任务有四个主要方面:联合国直属的民政、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负责的人道主义者援助、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引导的民主化和机构组建、以及由欧盟管理的经济重建问题。在联合国的名义下,这是一个独特的团队合作,也使四个国际组织走到了一起。

  在战争期间逃亡的85万难民中至少有84.1万人回了家,首要问题是帮助他们度过严冬。完成这项任务以后,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在重建正常生活,确保长期经济重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派团颁发了一系列法令,涉及到法官的任命和罢免,银行业,许可证发放,建立一个财政权力中心和科索沃预算中心等等。同时,特派团还与族裔社团的领导建立了对话关系,重建公共设施,开办学校。

  一个联合临时行政结构成立,成员包括各民族团体的代表。在整个区域,布置了3000多名特派团警官,建立了一个包括所有科索沃少数民族代表的科索沃警察服务局。科索沃解放军于1999年9月全部解散,人员编入民间社会。停火后的几个月中,约有21万非阿尔巴尼亚族的科索沃人离开了科索沃去塞尔维亚和黑山(现已独立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两个国家),一个联合委员会确保他们的安全返回。
http://baike.baidu.com/view/77659.html?wtp=tt#4
,历史上,科索沃是塞尔维亚领土的一部分。20世纪初,科索沃的控制权几经易手。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时,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要求成为独立共和国。当时南联盟宣布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和实行戒严,使科索沃危机全面爆发。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后,联合国托管科索沃,美国则控制着科索沃问题的发展和走向。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在美国和欧盟的授意和支持下单方面宣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脱离塞尔维亚。迄今已有100天,随之将从6月15日开始正式进行权力转换,即由联合国特派团将行政管理权转给科索沃政府、将警务和司法权交给欧盟使团,从而进入独立后续发展阶段。目前科索沃独立共获得联合国192个成员国中的42个国家承认。

美国和欧盟中的几个大国已带头承认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塞当局表示在科索沃问题上“永远不会承认科独立”。俄罗斯坚定地支持塞尔维亚的立场,反对科索沃独立。俄认为,科独立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是“违法行为”。单方面承认科索沃独立,将使巴尔干陷入新的危机,为世界各地的分裂主义运动开创先例。

西方媒体认为,美国策动科索沃独立意在为1999年的战争行为辩解,为了控制科索沃的丰富资源;欧盟支持科索沃独立是为了挽回在前南问题上的丢分,也是一个“面子工程”。科索沃方面强调,科索沃宣布独立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是前南联邦解体过程的最后阶段。随着南斯拉夫消亡,原来就享有自治地位的科索沃自然也要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和黑山一样,成为独立的国家。

马细谱认为,科索沃问题实际上牵涉的是各大国和大国集团的利益。如果说问题的起因是前南联邦和南联盟的内部历史遗留问题的话,那么今天问题的发展和解决路径则涉及的是全球地缘战略关系。在科索沃问题上,现代国际关系准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际上,科索沃问题不过是美国和其他地缘政治势力全球战略棋局上的一个棋子而已。

科索沃独立及其走向引起世界的严重关注。人们关心的几个主要问题是:科索沃独立后是否真正能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的社会;科索沃独立究竟是“惟一的例外”还是会打开民族分裂主义的“潘多拉盒子”;欧盟东扩和北约东扩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全力支持科索沃独立是福还是祸;科索沃会成为西方人权和民主化的试验地还是巴尔干的一个动乱之源;欧洲的穆斯林势力全面崛起的话,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又将如何推进,等等。

科索沃为什么要独立?

简单说吧,我们汉族(科索沃就是阿尔巴尼亚族)如果占全国90%人口,然而当权的确是满族人(塞尔维亚族),你说我们汉族人会不会想在自己地盘上建立一个由自己管理的国家?情况就是这样,然而由于民族问题,这个事情其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国尊重人民独立自制的权利,但是由于俄罗斯极力
反对(美国支持),而中国由因与美国对抗不能跟俄罗斯结下梁子,因此中国应该是表面支持,或中立(毕竟不能惹恼国际社会,外国不是只有俄罗斯),私底下却是反对的,这跟俄罗斯会有私下交代的

关于科索沃的资料,楼主可以自己搜索,我不想刷屏
1个民族 就像XZ 和MG想要独立1样
民族问题
10世纪末,塞尔维亚一度处于保加利亚的统治之下。1018 年,拜占廷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接着又迫使塞尔维亚臣服。此后,塞尔维亚的政治中心由拉什卡转到了泽塔。沃伊斯拉夫的儿子米哈伊尔在位时期(约1050~1082 年),合并了拉什卡。米哈伊尔为了提高塞尔维亚的国际地位,于1077 年从罗马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那里得到一顶王冠,开始称王。其子博丁在位时期(约1082~1101 年),又合并了波斯尼亚。但是,博丁死后,塞尔维亚再度陷于分裂,波斯尼亚被迫依附于匈牙利,其他地区则处于拜占廷的控制之下。
斯拉夫民族于公元8世纪时来到现在的塞尔维亚,并且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下改信东正教。最早的塞尔维亚国家是10世纪中叶由Caslav Klonimirovic(查斯拉夫·克罗尼米洛维奇?)所建立。12世纪时尼曼雅王朝崛起,14世纪中叶的沙皇斯特凡·杜山在位期间更是把塞尔维亚国家的发展推向巅峰。
奥斯曼帝国于此时开始征服巴尔干半岛,并于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击溃塞尔维亚人(该战役的结果现在尚有争议),到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已完全征服了塞尔维亚,开始了长达5个世纪的统治。
塞尔维亚在1804年和1815年两次革命当中获得了高度自治。1878年,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协助下获得完全的独立,1882年成立王国,其国土仅包括今塞尔维亚的中部。在1910年代初的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当中,塞尔维亚的国土向南扩展,兼并了包括科索沃、今马其顿共和国等地区,但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区当时为奥匈帝国所管辖,不在塞尔维亚国土范围之内。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用伯朗宁M190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这被称为 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因此事向塞尔维亚宣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塞尔维亚于1914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奥匈帝国三次进攻,但在1915年,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共同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势,并占领了其全境。
1918年,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得以复国,该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南斯拉夫三面受敌,除希腊外所有邻国都是轴心国成员。1941年4月,轴心国侵入南斯拉夫,并将其瓜分,如伏伊伏丁那大体被匈牙利兼并,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则由德军占领。此时南斯拉夫人民军在铁托的领导下开始反抗德国的占领。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南斯拉夫,铁托在其帮助下成为国家最高领袖,建立了共产主义国家,但1948年南联盟与樟�隽眩?961年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创立了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南斯拉夫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当中较富裕的国家。
铁托于1980年逝世后,民族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南联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体。1992年之后,南联盟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加盟共和国。1999年,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遭到北约的轰炸,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告终。
2003年,南斯拉夫联邦重新组建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一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 l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人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游行示威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剩在60年代,大约有7— 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民族自决要求日益强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园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 l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混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科索沃战争始末
科索沃危机
国际在线消息:南联邦瓦解过程中,科索沃独立的呼声也越喊越高,街上充斥着激进的阿族游行队伍。面对不断升级的科索沃危机,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1990年,米洛舍维奇决定对科索沃实行强硬政策,大兵压境,不但用坦克驱散了游行队伍,还断然解散了科索沃议会和政府,致使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对立情绪更加强烈。
阿尔巴尼亚族由于不满塞政府的政策,不断进行反政府活动,1989年和1990年大约有60名群众被塞族警察打死。在塞尔维亚大选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进行了抵制,拒不参加投票。
1991年,阿尔巴尼亚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然而,南联盟军警很快开始了在科索沃全境清剿阿族非法武装的攻势。在塞族警察部队的反击下,“科索沃解放军”溃不成军,若不是北约威胁对南联盟动武,迫使塞族军警停止了在科索沃的行动,“科索沃解放军”已经不复存在。
科索沃阿族领导人则以塞族的“镇压”和“暴行”为借口,要求国际社会进行干预,强调只有在国际社会代表参与下才同意与塞尔维亚当局谈判。
从西方国家来讲,他们并不赞成科索沃独立,但主张扩大阿族人的自治权,要南联盟当局停止“暴力行动”。美国则一直把改善科索沃“人权状况”作为解除对南联盟制裁的先决条件之一。一面是西方列强的耀武扬威,一面是“科索沃解放军”的大肆叫嚣,米洛舍维奇意识到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已经来临!
克林顿对在最后危急关头是否启动战争机器举棋不定,于是他决定派霍尔布鲁克作为特使,前往贝尔格莱德,作最后的外交努力,看能不能逼迫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3月22日,克林顿总统发表关于科索沃问题的讲话。
米洛舍维奇清楚,霍尔布鲁克此行无疑是传递北约的“最后通牒”,根本就没有政治解决的诚意。一开始的对话气氛就很不友好,他们谁也没有表现出让步的迹象。在这次谈判中,一向被认为难以捉摸的米洛舍维奇向这位谈判桌上的老对手坦露了心扉:“科索沃比我的脑袋还重要,你叫我还要怎样让步。在协议上签字意味着三年后科索沃自动独立,我担不起这种历史责任!你们实在要打,那就来吧!”

战争经过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以维护人权为借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进的空袭兵器,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对南联目实施了代号为“联田力量”的大规模空袭作战,爆发了科索沃战争。
这场以空袭与防空袭为主要作战样式的高技术每件下局部战争历时78天,是继海湾战争之后又一场大规模高科技局部战争。北约集团集中使用高新技术兵器,以空中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自始至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北约先后有1200架飞机、55艘舰船、3艘航母参战,在50余颗太空卫星和数万地面部队的支援配合下.出动飞机32000架次,投掷各类炸弹2300万枚,对南联盟全境2000个军事和民用目标进行狂轰滥炸,使南联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南军在军事实力相差极为悬殊、作战态势极为不利的形势下顽强抗击78天,并取得了一定战果。
空袭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造成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的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科索沃战争在性质上是一场典型的以强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战争,在样式上是一场典型的以高技术对低技术的“不对称战争”。同时它也是一场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灵活运用战法、以劣装备合击优势装备之敌的人民战争。
南斯拉夫在顽强抵抗了两个多月后接受了北约和俄罗斯一起拟订的和平方案,同意从科索沃撤军,同意国际部队进驻科索沃。但米氏得到了联合国决议对南斯拉夫边界不可侵犯的保证,得到了科索沃属于南斯拉夫整体一部分的承诺;朗布伊埃协定关于3年后在科索沃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前途的条款,以及由北约派出的国际维和部队可以在南斯拉夫全境活动的不合理要求,也没有被联合国接受。6月10日,北约终于宣布暂停对南斯拉夫联盟的野蛮轰炸,南联盟军队开始撤出科索沃。
参考资料:http://gb.chinabroadcast.cn/8606/2006/03/13/1745@944002.htm

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明确支持科索沃独立?哪些国家明确反对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自治省,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887平方公里,首府普里什蒂纳,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族人,克罗地亚族人,土耳其族人和黑山族人不足10%。由于种族冲突等原因,大量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族)离开科索沃,使得阿族比例不断上升。自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结束以来,科索沃仅在名义上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实际上则由联合国管辖。境内多丘陵山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700毫米。农业以谷物、烟草、葡萄种植为主。山地饲养牛、羊。有占全国一半的铅、锌矿和60%的煤矿。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为主。城乡手工艺和手工业普遍。重要城市还有佩奇和普里兹伦。

人口

科索沃有200多万居民,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和马其顿族等。科索沃的人口出生率极高,因而人口增长非常快。1988年科索沃人口增长率为2.4%,而同年南斯拉夫全国人口增长率只有0.62%,其出生率之高,可称得上南斯拉夫乃至整个欧洲的“冠军”。 1948年科索沃自治省只有73.3万人,只相当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50%,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44%,但到了1990年,科索沃人口已远远超过了斯洛文尼亚和伏伊伏丁那。
在科索沃,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特别在农村,有许多虔诚的穆斯林。目前在科索沃农村阿尔巴尼亚族聚居区,—夫多妻制还很盛行,有的男人可以娶四、五个妻子,生育几乎没有节制,有的家庭四代、五代同堂,这也是造成科索沃经济十分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科索沃人口占原南斯拉夫的7.9%,但社会生产总值只占南斯拉夫的2.2%,出口只占1.4%,是原南斯拉夫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历史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一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 l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人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游行示威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剩在60年代,大约有7— 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民族自决要求日益强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园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 l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混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支持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再就是欧盟。反对的是俄罗斯。至于中国嘛,自然是遵循“独立自主”的政策,保持中立。“科索沃独立”事件也是美俄之间的政治对抗
主要是美国。另外法国、德、意、英等欧洲发达国家都支持。塞尔维亚、俄罗斯包括我国都持反对态度,只是我国不敢声明而已。
美国,欧盟大多数国家都支持
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坚决反对
我看新闻里讲是大多数的欧盟国家支持;俄罗斯明确反对,态度还很激烈.
可是说塞尔维亚正在准备加入欧盟,如果这样,那他还加不加呢?

科索沃为什么要独立?

有什么理由么?
  科索沃的历史悠久,据克罗地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迪帕切维奇考证,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区的是40多个伊科里.特拉切好战的游牧部落,他们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纪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过多瑙河到达巴尔干并定居下来。他们修建城堡、教堂,开垦荒地,把从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赶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纪,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公元14世纪,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统治下,塞尔维亚王国进入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一度扩大到马其顿和希腊,而科索沃则是王国的中心。当时的地缘政治学认为,统治科索沃就统治了巴尔干,可见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苏丹穆拉特率领奥斯曼大军,在科索沃的梅尔勒平原同塞尔维亚王子拉萨尔率领的基督教联盟军队进行决战,结果,穆拉特与拉萨尔双双战死,科索沃从此被土耳其人占领,整个巴尔干地区逐渐被奥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军队攻占,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贝尔格莱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尔维亚王国正式灭亡。

  土耳其的占领导致巴尔干地区一分为二,南方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亚人,北方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拉渥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人。当时奥地利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亚洲专制主义则是愚昧、腐败、混乱和暴戾的同义词。许多塞尔维亚人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奴役,纷纷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别是克罗地亚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移居科索沃,填补了塞尔维亚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者实施一种改变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当地塞尔维亚人信仰东正教,阿尔巴尼亚人则贩依天主教。奥斯曼帝国虽然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改变当地居民的信仰,这些教徒没有规定非信伊斯兰教不可,他们允许东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须向当地政府缴纳人头税,而这种税款相当高,几乎使一般东正教、天主教教徒无力承担得起。而如果有谁皈依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项税款。故而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塞尔维亚人纷纷迁徙到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这种长途跋涉在17世纪达到高潮。历史资料表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约有三、四万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匈牙利地区或亚得里亚海的克罗地亚地区。土耳其统治者将流亡者留下来的土地与房屋分给了改变了宗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并把居住在相邻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到18世纪,科索沃已成为阿尔巴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据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当时科索沃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已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其余为塞尔维亚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亚人。

  从18世纪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塞尔维亚经过两次起义,于1815年成立了公国,1852年黑山公国建立。1876一1878年塞土战争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复兴运动不断高涨。日益没落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塞尔维亚的强大而开始支持阿尔巴尼亚人了。在1880—1889年间,有6万科索沃塞尔维亚人移居北方。1912年,巴尔干国家联盟向土耳其宣战,推翻了土耳其的统治,处于奥斯曼帝国奴役下达5个世纪之久的科索沃重新并入塞尔维亚,而它的大部分居民已经是阿尔巴尼亚人了。为了恢复多种族的平衡,1918年建立的南斯拉夫王国没收了土耳其大地主的庄园,将土地优先分给有战功的塞尔维亚士兵,大批在庄园种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起移居土耳其,这样,定居在这里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急剧减少。到1929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约50万,占科索沃总入口的39%左右。

  1941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凑的“大阿尔巴尼亚”并吞,有近10万塞尔维亚人被迫逃离家园。由于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于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时期,占领者并未遭到阿尔巴尼
  亚人的反抗,相反当地居民对于加入统一的大阿尔巴尼亚感到格外兴奋。

  当时并肩抗击法西斯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对科索沃的归属各执己见。1943年底1944年初,在阿尔巴尼亚举行的科索沃人民解放委员会会议上,决定将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但该决定随即被南共中央反对。1944年 l1月,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科索沃。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阿尔巴尼亚族起义者在科索沃成立了军政府。3月16日,军政府颁布法令禁止原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返回科索沃,称他们是大塞尔维亚专制政权的拥护者。4万名南斯拉夫军人同1万名阿族军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是塞尔维亚重新控制了科索沃,成千上万名阿族穆斯林被流放到土耳其。

  1945年7月,科索沃人民议会决定将科索沃并入塞尔维亚共和国。这样,战后科索沃又回到了当时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的版图。不过,虽然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是第五大民族,但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并没有像塞尔维亚、黑山等一样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将科索沃规定为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隶属塞尔维亚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中的亲法西斯分子进行了清洗,但这又激起了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正因为上述如此长期复杂的历史变迁,使得塞尔维亚族人与阿尔巴亚族人都认为自己是科索沃地区的主人,没能成为南斯拉夫第七自治共和国更使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认为自己在南斯拉夫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曾多次举行要求独立的游行示威活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独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决权”,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建立了一个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在60年代,大约有7-30万阿尔巴尼亚人逃到科索沃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倾向逐渐抬头,发达地区要求取消国家控制,而塞尔维亚则坚持中央集权和联邦掌握投资基金。由于历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贫穷的地区,1953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南平均水平的53%,文盲占总人口的40.4%,而前哈布斯堡统治的发达地区的文盲率只有 19.1%。占科索沃人口大多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塞尔维亚人,但出生率却大大高于塞族人,人口过多又反过来加剧了贫困状况。到1957年科索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42%。1966年,科索沃的人口增长率为3.79%,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数增加到 100万,而南斯拉夫全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1%。1968年,科索沃的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首次要求自治,并喊出了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要求。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同意让科索沃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到1971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占了总人口的73.7%,阿族人的民族自决要求日益强烈。 1974年南斯拉夫的新宪法赋予科索沃广泛的自治权,它享有同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国差不多的权利,阿族人有了用自己母语教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阿族知识分子。由于科索沃地区经济文化的落后,许多塞尔维亚族人纷纷离开科索沃到其它地区寻找好的出路,而留在科索沃的阿族知识分子因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心怀不满,成为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

  1980年5月,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失去了具有个人权威的领袖,各共和国的分离倾向不断加强。1981年3月至4月,由阿尔巴尼亚交流教授在普里什蒂纳大学培养出来的阿族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建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示威群众首先同警察发生冲突,许多学生被捕,塞尔维亚当局派军队对科索沃临时实行军事管制。这样导致科索沃的塞族同阿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常常酝酿成流血冲突。塞尔维亚人认为,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圣地,是塞族文明的摇篮,出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的感情,塞尔维亚不能放弃科索沃。而从种族的角度来看,科索沃已越来越阿尔巴尼亚化了。到1991年,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只占总人口的11%,而1961年时塞尔维亚人的比例尚占27.4%。1987年米洛舍维奇访问科索沃时,呼吁当地塞族居民不要因为生活困难而离开这块土地。

  占人口少数的塞族人日益感到孤立和受排斥,阿族人则努力争取政治上的支配地位,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1988年,6000多名居住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指责阿族人对他们进行骚扰,并举行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废除宪法,取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80年代末的南斯拉夫由于民族矛盾和经济危机而走向四分五裂,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利用民族主义情结来争取群众,提高自己的威望。塞尔维亚无力阻止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黑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出去,但它决心不借一切代价阻止科索沃的独立。之所以如此,从民族感情上说:“科索沃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塞尔维亚王国的诞生地,谁放弃了它,谁就会在塞尔维亚人心目中成为千古罪人”。米洛舍维奇正是利用了塞尔维亚人的这种民族感情,支持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提出了“大塞尔维亚”的口号。1989年2月27日,米洛舍维奇不顾阿族人的示威和抗议活动,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派军队平息阿族矿工的罢工和学生示威,修改了1974年的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阿族人的学校被取消,阿族人的组织机构,包括新闻机构都被取缔。阿族人同警方发生了暴力冲突和枪战,20多人死亡,许多人被捕。1990年1月,塞尔维亚警察用催泪弹、警棍和高压水龙头镇压阿族示威者。面临着塞族的“大塞尔维亚主义”,阿族人在南斯拉夫联邦内部建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希望破灭了,塞、阿两族之间的对抗情绪越来越激烈,骚乱越来越严重。南斯拉夫向科索沃派驻军队、警察、坦克和飞机,并在科索沃实行宵禁。但此举并未消灭阿族的民族主义情绪,塞、阿之间的冲突日益升级,矛盾日益恶化了。

  由此可见,科索沃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一个难题,它既经历了上下两干多年的曲折演变,又遭受过列强的蓄意摆布,至今在许多争端上仍难辨是非。关于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塞尔维亚族和阿族各有各的说法。塞视科索沃为塞尔维亚民族的发祥地和文化摇篮,因为塞在12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最强盛的国家,而阿族人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塞军败退北方后才大量迁入的。阿族人则坚持认为,公元前4—5世纪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亚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来就是阿族的领土。这样,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要求真正的自治独立,而塞尔维亚人又不会轻意舍弃他们十分珍爱的“故土”。科索沃这颗巴尔干的“定时炸弹”时刻存在着爆炸危险

  PS:归根结底是民族问题
资料楼上提供了,想必楼主自己也会搜,简单说吧,我们汉族如果占全国90%人口,然而当权的确是满族人,你说我们汉族人会不会想在自己地盘上建立一个由自己管理的国家?情况就是这样,然而由于民族问题,这个事情其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国尊重人民独立自制的权利,但是由于俄罗斯极力
反对(美国支持),而中国由因与美国对抗不能跟俄罗斯结下梁子,因此中国应该是表面支持,或中立(毕竟不能惹恼国际社会,外国不是只有俄罗斯),私底下却是反对的,这跟俄罗斯会有私下交代的
文章标题: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哪一个更会是地缘政治灾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974.html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和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哪一个更会是地缘政治灾难]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