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方阵内部士兵应该能轮换吧

时间: 2022-09-23 11:02: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古代方阵内部士兵应该能轮换吧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用图片或解释
  古代阵型简介
  简单地说,“阵形”是古代军队的野战队形,它是人类战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氏族社会,人类的战争表现为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军队,也没有什么指挥,战斗大多是一拥而上,如同群殴,自然也就无所谓“阵形”。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制国家出现,奴隶主为了巩固统治和掠取奴隶(战争俘虏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开始编制有组织的军队,并且采用一定的队形,这就是原始的“阵”。“阵”是在军队产生的过程中,因为组织军队和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出现的,融合了古代军制学和战术学的成果。东方的战阵起源于中国。
  中国最早的阵法,据说始于黄帝,黄帝为战胜蚩尤,从神那里学到阵法,但这只是传说,有据可考的是在商朝后期。公元前12世纪,商王武乙到武丁编制了左、中、右“三师”,从“三师”的命名来看,已经采用固定的阵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周师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陈”通“阵”。
  早期的阵形比较简单,按照“三师”的编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阵战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时代极为盛行,当时常见这样一种情况:两军约在某地会战,列阵整齐,相互攻伐……。中国的阵法是在春秋和战国发展成熟的,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韬》、《吴子》和《孙膑兵法》。《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以上两部兵法主要介绍了车阵。战国以后,步骑取代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编成,阵法又有了变化和发展,1972年出土了《孙膑兵法》,里面讲述了十种阵形(方阵、圆阵、锥行之阵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时代的《尉缭子》本来也有“阵形篇”,现在已经失传。秦汉以后,我国历朝的军事家对阵法的发展还有:三国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书》(已失传,仅余若干引用),有专章讲述行军布阵之法;(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武侯八阵”流传后世,影响极广。《唐太宗与李卫公问对》深研阵法。南宋岳飞留有兵法残篇讲授阵法。明代戚继光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详解阵法,戚继光还自创的“鸳鸯阵”和“三才阵”,在抗倭战争中显现威力。我国的各朝军队均演练阵法。
  下面作简单的介绍:
  鱼鳞阵(高渠弥创):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已方优势时使用,阵形的弱点在于尾侧。
  锋矢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也是属于进攻阵形。战术思想:“中央突破”。锋矢阵的防御性较鱼鳞阵为好,前锋张开的“箭头”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但进攻性稍差,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
  鹤翼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以重兵围护,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是一种攻守兼备的阵形。战术思想:左右包抄。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两翼张合自如,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大将本阵防卫应严,防止被敌突破;两翼应当机动灵活,密切协同,攻击猛烈,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
  偃月阵:
  全军呈弧形配置,形如弯月,是一种非对称的阵形,大将本阵通常位于月牙内凹的底部。作战时注重攻击侧翼,以厚实的月轮抵挡敌军,月牙内凹处看似薄弱,却包藏凶险,大将本阵应有较强的战力,兵强将勇者适用,也适用于某些不对称的地形。
  方圆阵:
  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战术思想:密集防御。方圆阵的队形密集,防御力强,因队形密集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亦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雁行阵:
  兵力配置如大雁飞过的斜行,以充分发挥射击兵种的威力。冷兵器时代以白刃战为主,雁行阵较为少用,但也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个人认为,“骑铁”很适合使用。
  长蛇阵:
  用于行军或追击的一路纵队,机动力强,战斗力弱。
  衡轭阵:
  与长蛇相似,采用多路纵队并排的形式,战斗力较长蛇阵强。
  “武田八阵”是很有代表性的阵形,另外还介绍一种车悬阵,车悬阵为日本战国名将上杉谦信所创。车悬阵的与方圆阵相似,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设,不同之处在于,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不容质疑,这种战术是很优秀的。车悬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此外还有虎韬、卧龙、轮违、大妄、虎乱、乱剑、云龙、飞鸟、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将棋头、别手直等阵,不一一详解。

方阵:方针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圆阵: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古代戈意图案。《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吉祥图案。
[编辑本段]【八卦知识】
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 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 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
[编辑本段]【伏羲八卦图】
我们常见的八卦图,是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图研创的简易图。后来人们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定义,专为占卦而用,就演义成了伏羲八卦图。八卦图的前身简易图,是指导人们怎样治理自然和顺应自然及了解自然的一种工具,也是指导人们生活进行生产、猎捕、处世的工具。后来人们用占卜,在这个图上又有了很多发明和创意,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是伏羲八卦图。
[编辑本段]【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按上述峙图式的内容,先天八卦可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
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
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象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
*太极八卦图来源: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变化是一个过程,人们给出的概念通常是一个变化的过程。1个概念有3个方向层面:起因,结果;物质,精神;顺向过程,逆向过程。这个概念在在某一方向上最根本为两种对立面,但表现三种形式。任何概念按以上规律推下去,无穷无尽。
太极八卦图,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圆圈,里外是一样的,形同虚设,但当人给出了一个概念后,就变成了真正的界线。开始的时候圈内是混然一体,不分黑白以及中间那条线,人为的将这个概念表现为三种形式,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那条线是黑白统一体,最终归属黑白。合在一起的长爻为阳(代表白的),断开为两截的为阴(代表黑的)。中间那条线,当所处位置处画一条东西向的水平线,黑白哪部分多,这条S线在那个位置就属于那个多的部分。
阴阳二爻产生后,开始进行组合,得四象,但是是混沌的,不能解析所有事物,再组合一次,得八卦,每一卦都有三爻,表现为三种形式,正好遵守了规律。这就是太极八卦的来源。
[编辑本段]【后天八卦图】
后天八讲流行,形容周期循环,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后天图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
从《周易·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表现在四正四偶的八节上,这就构成了按顺时针方向运转的后天八卦图。
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于此可见这些卦图的实质了。

【立体八卦图】

在《乾坤谱》中,八卦的立体结构如右图:
《乾坤谱》插图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编辑本段]【八卦歌诀】
宋代朱熹写了一首歌诀帮助儿童来记住八卦的符号:
☰乾三连,☷坤六段;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编辑本段]【论证八卦图】
《周易》和八卦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统治者、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盈利的工具……。《周易》和八卦实际运用上水平的高低,差异在于各人对《周易》和八卦涵义理解之深浅。大凡精通《周易》和八卦者,当为贤哲、英雄人物,有通天澈地之能,三国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几千年以来,八卦图在排列组合严密逻辑性就象数学公理一样不可以更改。人们对于《周易》和八卦图的解释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思想的说明文字。从古至今八卦图的成因始终是一个谜团,没有人能够拿出有科学依据的事实来解析八卦图完整的起源。
在《周易·说卦传》中有显示关于八卦图卦位具体位置的图腾属性说明,比如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又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如果将上述八卦图图腾属性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巽,鸡股;坎,豕耳;离,雉目;艮,狗手;兑,羊口。”八卦的图腾属性就相当清晰和具体化了。八卦的图腾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一幅由全世界科学家通过几十年合作,运用最先进的卫星、红外、声波仪器勘测和长期积累的数据库绘制而成的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 (见图1),这幅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通过三维的方式把海底和陆地的地形地貌构造在一张平面图上表现出来,恰恰是这一代表人类目前对地球地理构造最深刻科学认识的地图上,显现出图腾象形地表现地球地理的构造和形态的真实面容,揭示了中国古文明文化中八卦和图腾的奥秘。
八卦图腾属性所指的马、牛、羊、龙、鸡、豕、雉、狗形象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图腾形象与地球地理构造形态呈现出对应状态,因此,八卦图也和地球地理联系在一起了。

详析之:
一、马、牛、羊、鹿图腾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陆板块的全部轮廓构造,具体由北美大陆为头部,南美大陆为前足,北美大陆以北的巴芬岛及东北部群岛构成羊、鹿图腾的头角,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形成牛的头角。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大洋洲大陆为身部躯体的轮廓影象。其中,欧亚大陆为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陆成马、牛、羊、鹿腹底乳房之象,亚洲大陆的西西伯利亚则是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马、牛、羊、鹿之后蹄。
“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兑,羊口。”八卦图腾属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态之中,
二、豕(猪、兽)、狗图腾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陆为头部,欧亚大陆为身躯、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的地理形态构造。非洲大陆为豕、狗的头部,南部非洲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头顶、耳部分,非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和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为其嘴部;欧亚大陆的欧洲是豕、狗的前部躯体,斯堪的挪威亚半岛是豕(猪)、狗的一足;亚洲构成豕(猪、兽)、狗后部躯体,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豕(猪、兽)、狗图腾面南背北,呈俯卧状。
“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图腾属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环境中。
三、鸡、雉(鸟)图腾象形地反映大洋洲为头部,亚洲南洋群岛为鸡、雉(鸟)图腾颈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印度洋段则构成鸡、雉(鸟)图腾颈腹部的连线。欧亚大陆和亚洲东部大陆架为身躯,非洲大陆和亚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为鸟翼的地球地理组合构造。鸡、雉图腾也同样显现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
按照八卦图腾反映的地球地理构造形态或者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乾,马首;(北美大陆)”、“兑,羊口(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处)”、“巽,鸡股;(俄罗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北冰洋欧洲斯堪的挪威亚半岛处)”按照图1由西向东排列艮、巽、兑、乾四卦环绕北极和北冰洋呈“十”字形排列。(图2)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共有三部记叙八卦的著作,除《周易》外,还有《连山》、《归藏》两部已经失传的著作,《周易》始卦为乾,《连山》始卦为艮, 《归藏》首卦则为巽。可见乾、兑、巽、艮四卦环绕北极和北冰洋呈“十”字型的图腾卦位排列,皆能满足《周易》、《连山》、《归藏》论及八卦起始卦位的要求,这种卦位的排列组合既是八卦图腾象形地表现地球理构造的客观反映,又符合中国古代历史沿袭的要求。此图的排列与《周易》文王八卦隔位、八卦相错的格局对应,其中乾、巽、艮卦位一致,仅只有兑卦有所不同。
从八卦图腾其他卦位在地球地理位置的来看,《周易》八卦图中的震卦为龙图腾,龙图腾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是由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大海洋水系,一条长达几万里联系各大陆板块巨大海底山脉体现的,龙图腾之首位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大西洋北部、北冰洋海底。震,龙足,其位置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入”字形山结处,如龙图腾之一足;坤,牛腹,位于非洲大陆;坎,豕耳,系指亚洲大陆阿拉伯半岛;离,雉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底,坤、坎、震、离四卦都处在相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上,这样以南极为中心也呈“十”字形成另外一组卦象组合。
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
从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图1)上按照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八卦图表现为
艮 巽 兑 乾 北半球 北冰洋 动卦
坤 坎 震 离 南半球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艮 坤
| |
乾…北极…巽 离… 南极 …坎
| |
兑 震
图2 图3
从地球球体剖面上分析,八卦图分布在球面上。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地球的地磁的两个中心点,在《周易》和八卦图来讲是“两仪”或者“阴阳”之形容,《周易·系辞》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球的球体剖面就是太极,南北极为两仪,南北极各领一组四个卦象,南北极卦象相错、相合在一起便成八卦。
从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八卦坤、艮、坎、震、巽、离、兑、乾进行排列,乾坤卦是头尾,也是两仪,即阴阳,各统领三卦组成八卦图。
坤、艮、坎、震一组;巽、离、兑、乾一组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所有的阴阳对卦象和伏羲八卦图是对应的,但是在震卦、巽卦阴阳属性上有不同,或者颠倒。这样的八卦图阴阳爻的排列更合乎阴阳爻的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论及八卦图的著作,除《周易》外,还有《连山》、《归藏》,可惜的是《连山》、《归藏》已经失传,因此《周易》八卦图没有了参照物,古人或者后人在研究和分析《周易》八卦图时,只能根据不全面的资料以及八卦图阴阳爻的组合变化规律来猜测、揣摩八卦图阴阳变化的文化内涵,对《周易》八卦图的成因缺乏实质性有说服力的证明。
《周易·系辞》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者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其意味深长。
图腾崇拜是人类远古原始社会广泛的文化共生现象,古代图腾文化又多与地理相联系,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就是集大成者。研究表明,远古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图腾崇拜文化是以形表意为特征,阐述地球地理自然形态结构的文化体系,或者是古代文明体系。中国的《周易》八卦图也是图腾崇拜文化的一个部分,《周易》伏羲八卦图的组合排列,八卦图腾的属性也确实能够在地球地理自然形态结构中反映出来,表现出对应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如二进制、原子结构、生物遗传等学科理论,都可以从八卦理论和变化中发现与之对应的形态。因而人们曾经猜测《周易》八卦图可能是一个包含先进文明体系的数据库,人类如果能够找到开启的钥匙和方法,将使人类进步出现更大的飞跃。
地球地理的格局变化是以百万年计算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如果《周易》八卦图的排列组合是依照地球地理自然形态作为基础,并且为我们和科学所证实的话,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八卦图概述
衍生自中华古代的《河图》与《洛书》,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性质与自然现象,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分类方法如同五行,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亦是二进制与电子计算机的古老始祖。
九军八阵法: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等八种。但此八阵并非真的是八种阵形,八是八个方向,八阵是指八个阵地上的部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宗曰:"天、地、风、云、龙、虎、鸟、蛇,斯八陈何义也?"靖曰:"传之者误也。古人秘藏此法,故诡设八名尔。八陈本一也,分为八焉。若天、地者,本乎旗号;风、云者,本乎幡名; 龙、虎、鸟、蛇者,本乎队伍之别。后世误传,诡设物象,何止八而已乎?"”
六花阵:唐朝李靖由其舅父韩擒虎传授九军八阵法,但因久经战乱,武将通晓此阵法者颇多,于是将八阵改为六花阵,以迷惑敌人。八阵原为八包一的方阵,而六花阵则为六包一的圆阵。
五阵:前、后、左、右,加上中间五个方位为五阵。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十阵: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椎形阵,有雁形阵,有钩形阵,有玄"疑"阵,有火阵,有水阵。方阵者,所以剸也。圆阵者,所以榑也。疏阵者,所以”吠”也。数阵者,为不可掇。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玄疑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故也。火阵者,所以拔也。水阵者,所以伥固也。
phalanx formation:以密集的步兵手持长矛及盾牌,形成一个方型的阵式。雅典、斯巴达及马其顿阿历山大大帝的军队都曾经应用方阵。在罗马帝国开始,方阵逐渐被其它战阵取代。
Tercio:或称作西班牙大方阵,以混合枪矛兵、剑兵与火枪兵组成阵式,既能够远程攻击,也可以近身搏斗。拿破仑在战争中,亦大量使用这类型的步兵方阵。为了令军队的步操整齐,军队中设有军鼓手。
日本武田信玄阵法曾提及鱼鳞阵、鹤翼阵、雁行阵、弯月阵、锋矢阵、衡轭阵、长蛇阵、方圆阵等阵法。

却月阵:“游兵二十四阵,在六十四之后,名曰却月阵。开阖作止,间队与八阵皆同”明•龙正《八阵图合变说》
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古代阵法-鹤翼
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说的就是要形成包围圈.@种阵形的弓箭攻击力较不集中,所以不强.等一下会跟雁形去比较.

古代阵法-鱼鳞
鱼鳞是把兵团分成五到六段,一层压一层的阵形.主将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请注意,鱼鳞跟锥形的不同点,就在于三角形的宽度,锥屋^宽.而且鱼鳞在前方的部队,通常跟保护主将的是一样是很密集的.这样的排列造成跟锥形不一样的结果.由于锥形的部队比较散,所以互相推挤效果小,移动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鳞却可以突击(因为最前方的部队很密集,全军才不会被冲散,锥形却会).不用看也知道,~鳞跟鹤翼都是";文官阵形";,也就是主将不用在前面亲自带头

古代阵法-锋矢
顾名思义,就是在全军形成箭状的样子.主将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适合战斗力高的勇将.由于最前面的部队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击阵形.请注意,所谓的突击阵形,并不是只有这种阵形可以突击,事实上所有阵形都可以下突击令但是不见得能够做到突击效果(全军穿入敌阵不会被冲散),也就是说,三国志五里面说的可以突击,是说真正战场上有突击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队可以下突击令.此外,此种阵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队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动效果相当好,当然此阵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古代阵法-冲轭
顾名思义是车前方的横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阵.把队形排成X形有什么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从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都如同前方一样(请注意两排的部队前方朝东北跟西北方).是个相当好的山地防守阵形(因为也是线形,所以山地移舆够快).

古代阵法-长蛇
是人的自然会发展出的阵形.这种队形专为山地移动用.事实上攻击,防守均不利.不过历史上描述这种队形常常会有,例如陈寿三国志:";孔明观姜维阵形,势如长蛇.";指的就是这种

古代阵法-车悬
在历史上却赫赫有名.车悬不是指形态,指的是涵义.车悬是一种骑兵阵.军队排成不互相推挤的多列,也就是说,这种是一车轮战法.

世界历史古代战争阵法详解

问题如题,越详细越好,比如它的优点缺点…尤其像马其诺方阵,乌龟阵之类…有好的我加悬赏,对我来说分的唯一用途就是获得更多知识
我补充一些:马其顿方阵其实是有着很多弱点的,一是它最适合于防守,并不太适合进攻,因为它进攻时前进的速度较慢,并且方阵士兵需要进行严格的训练。二是它的两翼相对较薄弱,两军对阵时,如果用骑兵猛击侧翼,就能很容易的击败它,在后来与罗马的战争中,马其顿方阵就是这样被罗马人击溃的。三是马其顿方阵即使从正面攻击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在伊苏斯之战中,波斯军队从正面冲击就差一点将它摧毁了,要不是大流士临阵逃脱,可能就不会有地跨亚非拉三大洲的马其顿王国了。要说阵法,那还是中国的最多,尤其是后来中原步兵为对付北方骑兵,而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阵法。在明代抗击倭寇的战争中戚继光创造出了鸳鸯阵更是大显神威,对阵倭寇时总能以极少的代价取得巨大的战果。
历史上是不存在“马其诺方阵”的,只有二战是法国为了防范德国设立的“马其诺防线”。
欧洲在希腊罗马时期的阵法主要以方阵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斯巴达重装步兵方阵,底比斯方阵(马其顿方阵),伊特鲁利亚方阵(罗马军团方阵的前身)。除了罗马军团方阵外,希腊和马其顿的方阵不怎么注重远程武器,尤其是斯巴达重装步兵方阵,斯巴达人以使用远程武器为耻,公元前425年斯巴达军队在斯法克特里亚岛为雅典弓箭手所困被迫投降充分说明了远程武器对方阵的威慑力。
斯巴达重装步兵方阵是由八乘八的重装步兵组成,在战斗中层层推进,将敌人消灭或者推出战场,此种方阵依靠八乘八的团队配合,更重要的是斯巴达人出色的战斗素质,当斯巴达衰落,无法维持兵员以及远程武器普及时,在以少打多时这种方阵是很难取胜的。底比斯方阵厚度超常,一般可达25层以上,有时候多达50层以上,这种方阵依靠厚度克制了斯巴达方阵,例如公元前371年的留克特拉战役中,底比斯方阵的厚达51层,完克了与其对阵的斯巴达方阵,亚历山大大帝所“发明”的马其顿方阵基本上就是对底比斯方阵的照搬(亚历山大为此特地去过底比斯学习),但这种方阵自身易受远程攻击与更加精锐的多点分散攻击,需要骑兵的保护,因此亚历山大东征时带了大量骑兵,而底比斯与雅典的方阵由于骑兵不足在公元前338年的喀洛尼亚战役中被亚历山大消灭。罗马军团方阵是由伊特鲁利亚方阵发展而来,其在增设骑兵与辅助骑兵的同时也注重了弓箭兵、投石器等远程武器,而且军团步兵都配有2枚标枪,在攻击中可以根据需要以成百人队或者更小的中队为单位攻击,因而此阵克制了马其顿方阵,在两次马其顿战争中使马其顿方阵在狗头山会战与皮德纳战役中的惨败,马其顿王国灭亡。
至于乌龟阵,这是罗马军团中用来防范敌方更强的公示远程武器的阵法,但此阵在以弓骑兵为主的帕提亚战术面前收效不大,因为弓骑兵可以利用其机动性多方位射击阵中的士兵,往往箭会穿透缝隙而入,而乌龟阵不利步兵出击,若以骑兵出击在与对方优势骑兵的对抗中又不占上风,例如公元前55年克拉苏之死的卡雷会战,7000帕提亚奇兵全歼罗马6个军团4万余人,欧洲其他敌人(除了民族大迁徙时期东方的匈奴)又基本不怎么用弓骑兵,其公式步兵有无法对罗马形成优势,因而乌龟阵在作战中逐渐被淘汰。
关于楼主的马其顿方阵我要做一个讲解!在欧洲,马其顿方阵所向披靡,可是你知道他的确定吗?兵种太过单一,以单一的长枪兵为主,六米的长枪!有希腊士兵曾经说过“面对马其顿方阵,一旦冲到阵前,所有人都会同时面对十杆长枪!”这就是它的威力所在!这也是他的确定所在了,一旦有士兵冲入方阵,那么基本可以宣告死亡了。稍微有钱一点儿的长枪兵可能配备一些短刀,但是这也是极少数的。大多数都会遭到无情的厮杀。而且,马其顿方阵对于弓箭、标枪没有免疫能力!为什么它还可以存在于欧洲?原因很简单,欧洲崇尚骑士精神,不屑于用弓箭,大多数弓箭手都是身份卑微的奴隶。
 秦国军队完爆马其顿方阵,对于一向以弓箭为主、称霸的秦国来说。正好克制了马其顿方阵。对付马其顿方阵,只需要用弓箭手把其两侧用于保护的轻骑兵驱散,就可以从侧翼深入,随意厮杀了。
 别看世界了,中国古阵绝对无解的存在。一字长蛇阵,二龙吐珠阵,三才朝原阵、五星八卦阵、北斗七星大阵!哪怕是传说中,海外三圣的九曲黄河大阵也比西方传说牛!至于周天星斗大阵这就不现实了!
 
梦陈追忆 正解

欧洲人的确不喜欢弓箭,他们打仗讲究“堂堂正正”就连伏兵、偷袭、劫粮、放火这种在中国司空见惯的计策都很少使用。
弓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武器之一,南北朝时期的床弩是威力最大的弓弩之一,床弩用多头牛力绞轴上弦,主要用于攻守城时撞毁楼台、攻城器、城墙等,其宋代极者的最远射程超过 1.5公里,是古代世界射程最远的冷兵器。
任何军队,无论身着何等铠甲,手持何等盾牌,面对此种攻城巨弩,也只有等死的份了。

古代步兵或骑兵打仗有哪些阵型,如雁型阵,锥型阵,要详细,最好有图,还要有兵是如何排的

说说步兵,步兵阵法中出名的就属戚继光的十二人鸳鸯阵了。基本排阵如图。

为首的是小队长,后俩盾牌兵,左边的是长牌手主防弓箭,右边是藤牌手掩护同时可用短刀进攻,再此两人为狼筅手主要用于远战杀伤力较大,再次四名长枪手,名为杀手,后边还有绕勾手,主要支援枪手警戒四周,最后一人为辎重兵也可为伙夫,主要是携带物资。十二人中每个人都恪守职责,精通手中的武器用法杀法。无数个鸳鸯阵可以组成一个大的步兵阵,也可分散开了,总之,鸳鸯阵是步兵中缺点最少的阵法。

看看吧:
1,齐鲁长勺之战,齐军列队,齐头并进地冲锋。鲁军一排一排的弓箭手,一波一波地放箭。
2,西安“兵马俑”,士兵都是列成“方阵”。
看来,小说里面的各种阵型都是杜撰出来的。
汉字“齐”的象形是三支齐头并进的“箭”,就是在冲锋的时候,士兵队伍要“齐”。不能抢先、也不能落后。
怎么能够保证“齐”呢?
就用一根长杆子,挑着一块布,士兵们看着这块布前进,这就是“旗”的本意。
一个将军领一支军马,那么多的士兵怎么能够分清是跟着哪一个将军呢?
就在旗帜上写字,这面旗帜就叫做“认军旗”,简称“认旗”。
比如,关羽的士兵跟着有“关”字的旗帜,张飞的士兵跟着有“张”字的旗帜。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打法,用不同的武器。布阵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国最早的兵阵应该是车阵。其实古代的“乘”就是一个兵阵,一两战车加72个步兵。值得一提的应该是秦始皇的兵阵,弓箭兵在前,战车在后。但是楼主问的有点太专业,也有点太笼统。没有注明是什么朝代什么国家和什么时期。如果你只是对古代阵法感兴趣,并且还要有图的话我建议你看一下《兵略》根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所改变。详细讲述了,戚继光抗击倭寇所用阵法的全过程。

古代打仗方阵,最外面一排的人怎么想的谁愿意在最外面一排?

我的观点是,也许很多人都愿意站在最外面(准确地说,应该是最前面)一排。而说没人愿意站在最前面一排,可能完全是一种误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站在最前面的人,都是军队里面最强悍的人。能够站在最前面一排,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我们很多人没有当过兵,没有上过战场,不能理解那些当兵上战场的人的心理。当一个人当兵上战场的时候,杀敌建功,就是他们唯一的思想。反而是那种在战场上贪生怕死,畏惧不前的人,会被大家嘲笑。秦朝的军队为什么打仗能力那么强悍,就是因为秦朝有一个很好的军功奖励制度。因为打了胜仗,杀了敌人,就可以建功立业,所以秦朝士兵在战场上总是争先恐后往前冲锋,没有人怕死。

第二,站在最前面的人,未必是死亡率最高的,反而可能是死得最少的那一部分人。一是古代的方阵,站在最前面的,可能都手持较大的护盾。而他们站在护盾前面,反而不容易被敌人的箭矢或者抛出来的石头击中。而无论箭矢还是石头,其运行轨道都是抛物线,因此,受伤的,很可能是后面的。

二是古代的军队排成方阵打仗,打起来的时候,一般都是捉对厮杀。无论站在后面的,还是站在前面的,都会参与打仗。绝对不可能前面的杀完了,然后再杀后来的。因此,从危险程度来说,无论站在前面还是站在后面的,其危险程度都是一样的。三是站在最前面的,反而是成活率最高的。其原因,除了上面说过的有更多的保护以外,还有就是因为其战斗力最强,其气势最凌人,因此在作战的时候敌人最害怕。战场的规律往往是,你越强,对手越害怕。而古代的那些聪明的大将,总是要想方设法激起士兵的顽强,激发他身上的能量。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就是激发将士在绝地中求生存的那种强大的爆发力。

第三,古代打仗方阵是一种集团冲锋的方式,每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战术纪律,所以无论站在外面还是里面,所面临的危险都是一样的。古代的作战方阵,是冷兵器时代的一种特殊产物,也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战争状况。最盛行的,是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其实。宋朝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面有详细的记载。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方阵打仗的方式,是为了把单个的散兵游勇,变成一个集团性的战争单元。这就像把几支箭捆扎起来,变成一把箭簇一样。单支的箭,很容易折断;但是一整捆箭簇,就很不容易折断。古代的作战方阵也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每一个士兵,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缺一不可。每一个士兵,在方阵中,还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能,执行不同的任务。而且只有各自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好,才会保证整个战争方阵起到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说,没有站在哪里的人特别危险,也没有站在哪里的人特别不危险。(参考资料:《武经总要》)

因为最外面的一排的人都是军队里面最勇猛的战士,他们在外面一排也并非是给人当靶子的,他们手里都有一个大盾牌,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所以他们都愿意在最外面一排。
古代打仗讲究的是军纪,因此将军安排士兵站在外面一排就必须得站,敢退缩者会被将军给杀掉。
军令如山倒,没有愿不愿意这样的说法,既然做了士兵就是要服从,按照身高的高低进行排序
文章标题: 古代方阵内部士兵应该能轮换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908.html

[古代方阵内部士兵应该能轮换吧]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