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李牧李陵战绩是不是掺水了,大将军青打了七次才杀敌捕获五万,李牧一战杀死十几万,李陵接近两万

时间: 2022-09-22 06: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李牧李陵战绩是不是掺水了,大将军青打了七次才杀敌捕获五万,李牧一战杀死十几万,李陵接近两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此句出自于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滕王阁序》,原文节选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凌云之志。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一、地位

从内容上看,《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滕王阁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

二、成语

人杰地灵:来源于“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萍水相逢:来源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马迁记述的冯唐事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是个耿直的人,这样的人坏事往往是坏在嘴上。中国人好面子,尤其是在官场混的人,失了面子就等于失了官威。冯某人不懂这点,即使是皇上也敢冲撞,一般的上下级就更不消说了。汉文帝有容人之量,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是凤毛麟角,所以冯唐也就只能是被人逐出官场,虚耗时光,抑郁变老。司马迁的《史记》从横几千年,有多少人物风云际会,能为冯唐这么个小人物立传,自有其立场,司马迁自己说他和冯唐的儿子冯遂关系不错,大概是从冯遂那里知道了冯唐的事迹,否则的话,历史肯定会淹没这个人的事迹。一千多年后,苏东坡被贬密州,想起了冯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期待着大宋皇帝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的皇帝不是汉文帝,亦出不了冯唐那样不通世事的老郎官。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当时梁王有窥视帝位的野心,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位宦官跟李广熟悉与匈奴战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武帝即位后。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又任命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郎中令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一气之下,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还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这人点背。最后,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看来只能怪老天爷了。
大部分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辟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尽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所以才常常是奋不顾身的陷入绝境,然后再机智灵活地上演一场绝地逢生的喜剧。假如真的把他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也许就不是喜剧了。
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关于李广杀霸陵尉的一段,不应该是在褒扬吧?大概是说李广心胸狭窄,只是说的比较婉转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史笔如铁。从李广的死也可以看出,死的不值,太想不开了。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候,唐朝诗人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候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我认为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布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候,于是向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候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候,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听到人们盛赞冯唐,就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时期,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空有满腹经纶,难遂报国之心,直到白发皓首,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难怪事隔700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他都参加了,而且英勇善战,匈奴闻风丧胆,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可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飞将军”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
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指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很不高兴,回到宫里,越想越窝火,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汉文帝还真是个有道明君,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边地的税金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弄的懂朝廷的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现在,他们只是因为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听了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马迁记述的冯唐事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是个耿直的人,这样的人坏事往往是坏在嘴上。中国人好面子,尤其是在官场混的人,失了面子就等于失了官威。冯某人不懂这点,即使是皇上也敢冲撞,一般的上下级就更不消说了。汉文帝有容人之量,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是凤毛麟角,所以冯唐也就只能是被人逐出官场,虚耗时光,抑郁变老。司马迁的《史记》从横几千年,有多少人物风云际会,能为冯唐这么个小人物立传,自有其立场,司马迁自己说他和冯唐的儿子冯遂关系不错,大概是从冯遂那里知道了冯唐的事迹,否则的话,历史肯定会淹没这个人的事迹。一千多年后,苏东坡被贬密州,想起了冯唐的故事,在《江城子,密州》的词里咏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比魏尚,期待着大宋皇帝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其平冤昭雪,可惜大宋的皇帝不是汉文帝,亦出不了冯唐那样不通世事的老郎官。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当时梁王有窥视帝位的野心,李广缺乏政治上的敏感,引起了当朝皇帝的疑忌。有一次,皇帝派了一位宦官跟李广熟悉与匈奴战事,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却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武帝即位后。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后来又任命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和已故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郎中令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卫青不答应他的请求。一气之下,李广没向卫青辞行就回到军中,从东路进发了。军队没有向导,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还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李广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对战的战场上,最终不得封侯,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就是这人点背。最后,汉武帝都觉得他命不好,看来只能怪老天爷了。
大部分人认为李广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不辟刀剑,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大概可以和张飞一比吧。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尽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所以才常常是奋不顾身的陷入绝境,然后再机智灵活地上演一场绝地逢生的喜剧。假如真的把他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我们看到的也许就不是喜剧了。
司马迁在为人物立传时极其讲究事迹的裁减,关于李广杀霸陵尉的一段,不应该是在褒扬吧?大概是说李广心胸狭窄,只是说的比较婉转罢了,这就是所谓的史笔如铁。从李广的死也可以看出,死的不值,太想不开了。
冯唐受启用时已经很老了,李广这样的将领很难遇到。说明要重视人才

长平之战后赵国还生存40年,为何能歼灭20万秦军10万匈奴兵?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阶段。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比如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就在该时期陆续吞并了周边的弱小诸侯国。至于春秋时期最强大的晋国,则是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消灭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一统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在战国时期,虽然秦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不过,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强敌。比如在战国初期,魏国显然是秦国的主要对手,秦国的河西之地,就长期被魏国所占据。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则和秦国相提并论,乃至于齐闵王和秦昭襄王,更是并称为东西二帝。当然,对于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更是对秦国构成了重要威胁,从而双方爆发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大规模的战役。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惨败后,赵国为何还能击败秦国,打赢邯郸之战呢?

首先,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一统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时期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封建王朝即将到来。

不过,虽然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前进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在长平之战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就被奄奄一息的赵国给击败了,甚至还因此又损失了20万大军。而这,无疑直接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对此,在笔者看来,长平之战惨败后,赵国之所以还能击败强大的秦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也损失了20万人左右的精锐力量。

现在,人们提到赵括这位武将,第一反应就是他纸上谈兵,并且让赵国损失了45万大军。不过,在长平之战中,赵括战死沙场,坚持和秦军较量的勇气,也让后者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也即在长平之战中,虽然白起的指挥可谓天衣无缝,不过,在冷兵器时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却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规则。因此,在笔者看来,长平之战后,秦国也需要进行休养生息,以此弥补这20万兵马的损失。不过,秦昭襄王还是执意发动了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因为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加上连年兴师动众,无疑是到了强弩之木。对此,在笔者看来,类似的情况,实际上已经在五国伐齐中得到体现。彼时,齐国虽然比较强大,不过,因为刚刚进行了消灭宋国等战役,导致齐国大军士气低落,所以在五国伐齐中,输给了兵力并不占据优势的五国联军。

同样的道理,在长平之战后,秦国最后的选择就是休养生息,为下一次进攻积攒实力。不过,邯郸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59年,而长平之战于公元前260年结束。对于秦昭襄王来说,显然也犯了连年兴师动众的错误,这导致邯郸之战的战场上,秦军已经非常疲惫了,从而最终败给了赵国、魏国、楚国组成的联军。另一方面,魏国和楚国的支援,显然也是赵国能打赢邯郸之战的重要原因。在邯郸之战中,秦国的进攻一开始就遭到了挫败,这是因为赵国上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对此,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

于是,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近半,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是独自抗衡秦国。但是,在邯郸之战中,赵孝成王不再孤独,因为他获得了楚国和魏国的支援。其中,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都主张救援赵国,以此遏制秦国。

最后,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大军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和楚国抵达邯郸的时候,秦国已经围攻邯郸两年之久。众所周知,长时间的作战,却迟迟无法获胜,必然导致秦军的士气进一步下滑。在这个时候,魏国和楚国的大军则是锐气正盛之际,于是,在内有赵国守军,外有魏国、楚国援军的背景下,秦国吃到了邯郸之战的败仗。在邯郸之战中,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

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导致河东郡数座城池失守。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汾城,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邯郸之战的失利,直接让秦国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也即魏国、韩国、赵国趁势收复失地,为接下来继续抵抗秦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用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被白起击败。到了邯郸之战中,秦国白起没有上场,赵孝成王则继续启用廉颇,这应该也是赵国还能击败秦国的原因之一。

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这场大战让赵国损失巨大,4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更重要的是,赵国经历了这场战争之后,将领的新老更替出现断代。

本来如果没有长平之战,赵括为代表的青年将领就有机会得到实战的锻炼,廉颇这一代将领老去之后,赵括等人就能开始继续帮助赵国抵御秦国了。

可惜,长平之战赵国不仅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军中的青年精英也几乎全军覆没。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青年将领的大规模损失,所带来的后果比士兵损失更为严重。

虽然在这场战争赵军属于损失惨重,差一点儿被秦国趁机灭亡,不过好就好在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惨重,用白起的话来说是: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长平之战之后又爆发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又是一场倾国级的战争,秦国希望通过这场战争将赵国灭亡,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失败之后,举国上下对秦国仇恨异常,所以在战争中抵御极为坚决,再加上有邯郸城高大的城池、外部盟友的支援,邯郸之战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终。

两场大战赵国和秦国以1:1的平局结束,秦国的损失不比赵国小多少。

这样一来,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就告一段落,给了赵国以喘息之机。

除了得到了难得的恢复期之外,赵国这个国家尚武之风甚浓!

这个国家因为处于四战之地,所以人人习武,随便在大街上找一个人那都是一名合格的军人,所以整体的战斗力是要强于大多数国家的。

例如,邯郸之战6年之后,燕国的丞相出使赵国,回来之后告诉燕王,赵国因为长平之战青壮年死伤殆尽,可以讨伐他。

于是,燕国派出大军伐赵,双方的兵力对比达到了5:1,5个燕国军人打1个赵国军人。

燕王认为趁现在赵国虚弱,灭掉他是没问题的。

可没成想,交战之后却被赵军一路反推到燕国国都。

当然,赵国在和燕国的战斗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士兵的战斗力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军官的指挥能力要远远超过燕国。

这场大战,赵国派出了老将廉颇,廉颇虽然在和秦军的作战中好像是没赢过一场,但是这不妨碍他在和秦国之外的国家作战中屡战屡胜。

名将廉颇,再加上战力强悍的赵军,取得燕赵之间的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就不意外了。

当然,赵国可不仅仅只有廉颇一员名将,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青年一代将领损失惨重,但却给了北地将领崛起的机会。

北方的代地和匈奴帝国比邻而居,这一地区是抵御匈奴人南下的前线,肩负着抗击外敌的重任,同时也是一个培养优秀将领的基地,当地培养了赵国最后一位名将李牧。

李牧堪称是战国后期最出色的名将,也正是因为李牧的存在,让赵国能够再延续20年。

而与此同时,当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之间再次爆发大战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二百四十几年的事儿了,距离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

赵国的少年已经长大,长平之战时那些没有机会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十六七岁的赵国的小孩已经成为30岁左右的壮年人,长平之战时期十来岁的儿童及成长为健壮的青年,他们正是军中的主力。

所以,当秦国再次开始大规模攻击赵国的时候,长平之战给赵国带来的人口损失已经逐渐恢复,虽然这个时候赵国没有能力再集中四五十万大军和秦军作战,毕竟和长平之战相比,赵国军中已经很少能见着四五十岁这样的老年军人了,他们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在长平之战中阵亡。

但是,面对秦军的大规模进攻,集结个二三十万人马是没问题的,而且军中青壮年军人的比例要远远超过长平之战时期。

军队的战斗力至少也能达到长平之战赵军战斗力的7-8成,这个时候再有优秀的将领统帅,和秦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反观秦国却再也找不到白起那样的名将了,就算是老将王翦,水平在当时也称不上顶尖,面对李牧没有在战场上取胜的信心,只好使用反间计;面对项羽的爷爷也必须要在军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能打赢。

总结起来,赵国能在战国后期能和秦国、匈奴人打的有来有往,在于四点:

长平之战之后秦国给了赵国恢复实力的机会;

赵国本身尚武之风甚浓,军队的战斗力一直处于比较强的水平;

赵国有特别出色的名将;

秦国缺少考验和赵国将领相当的指挥官!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在失去这45万精锐力量后,秦国想要消灭赵国,自然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不仅没有迅速亡国,反而还能再次崛起。

对于赵国来说,第一次崛起,自然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通过胡服骑射,赵国攻灭中山国,并向北击败林胡、楼烦,扩底千余里。而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则再度中兴,彼时,赵国先是反手差点消灭燕国,然后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疆域,并在宜安之战等战役中挫败了秦国的进攻。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为何赵国没有迅速亡国,反而还能再次崛起呢?

一、首先,秦国连年兴师动众,国力疲惫,是赵国没有在长平之战后迅速亡国,并能够再度崛起的重要原因。诚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确实拥有傲视群雄的实力。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军南征北战,逐渐接近崩溃了。长平之战前,白起率领秦军进行了鄢郢之战、伊阙之战、华阳之战等大战。而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不愿意率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明白秦国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对此,他向秦昭襄王表示:“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因此,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军全面包围了邯郸,却迟迟无法攻破这座城池。

二、在此基础上,正如白起所言,“诸侯怨秦已久”,所以魏国、楚国支援赵国,连韩国也趁机起兵,从秦国手中收复失地。秦昭襄王数十年的战果,转瞬之间就拱手相让了。所以,在笔者看来,赵国没有迅速亡国,固然是赵国上下众志成城,也离不开秦国国力空虚,将士疲惫这一有利条件。而赵国在之后的崛起,同样和秦国存在直接的关系。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子孝文王嬴柱嗣位。但是,秦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突然去世了。紧接着秦庄襄王嬴子楚继位。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秦国君主交替频繁,显然导致秦国内部动荡不安。因此,对于秦庄襄王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秦国内部,并恢复国力。

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赵国是最难打的,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队战斗力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强的,而且赵军中有为数不少的林胡、楼烦等胡人骑士,这些胡人骑士后来还加入了秦朝,在楚汉战争中都有出现,这也成为中原地区最早的胡人骑兵,同时也是赵军战斗力强悍的一个原因。

长平之战是赵国与秦国全面战争的一个经典之战,双方在此战中投入的兵力近100万人,用于后勤运输和保障的人力至少是200万以上,仅长平一战,赵国在战死沙场的士兵加上后来被白起坑杀的士兵合计超过了45万人,要知道当时赵国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四五百万人,十分之一的青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一战中损失,这是赵国举国上下的悲哀。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名将白起就曾向秦昭襄王建议,一鼓作气立即攻击赵国都城邯郸,因为这个时候的邯郸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几乎赵国能派上战场的士兵都被送到长平战场了,而且这个时候其他诸侯国也不愿意支持赵国,就算要支持也比不上秦军攻击邯郸的时间快,要知道长平之战后,秦军拿下长平高地,一个俯冲,只要二三天就能冲到邯郸城外围。

虽然当时的赵国还有廉颇和李牧等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都在,但是在秦国的绝对实力之下,廉颇除了防守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李牧则远在赵国北方防备匈奴与燕国无法迅速南下,只可惜这个绝佳灭亡赵国的机会被秦昭襄王和范雎否定,失去这个机会后,秦国想要灭亡赵国就不太容易了,而失去这个机会后的赵国还生存了40年之久。

而导致秦昭襄王和范雎否定白起趁机攻打邯郸的原因就是:赵国愿意割六座城池求和,而秦军在长平之战中消耗巨大,也需要休整,尽管这个理由并不充分,但是错过这个机会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一连串失败。

原本以为长平之战后的赵国没有战斗力了,但是所有人都想错了,赵国居然敢单方面撕毁与秦国签订的条约,原本赵国答应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现在赵国居然反悔了,不愿意割地了,赵国反悔的原因是害怕被秦国灭亡,但由此也做好了秦国来攻打赵国的准备,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的赵国似乎并没有害怕秦国。

当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毁约后恼羞成怒,随后便派出五大夫王凌率领20万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这便是历史上的邯郸之战,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就出生邯郸之战发生前的9个月,由于赵国早有准备,而且赵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部加入到赵军抗击秦军的战争中,这是赵人保家卫国的最后一战,也是自己的生死战,赵人同仇敌忾,秦军无法攻破邯郸,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当赵国决定毁约不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时,就想到了秦国会来进攻,所以赵国在邯郸之战发生前就派出了平原郡赵胜出使楚国请求楚国派兵救援邯郸,同时赵国还向魏国求援,平原郡赵胜到楚国求援前发生了毛遂自荐的故事,而就是这个毛遂拔剑威逼楚考烈王,陈诉楚国被秦国遭受的耻辱,才如愿请来的楚国的10万援军,由春申郡黄歇率领。

而魏国也由信陵郡魏无忌发生了窃符救赵的故事,魏无忌偷取魏国兵符,斩杀魏国大将晋鄙,率领8万魏军救援邯郸,一下子,战国四大公子中的三人联合救援赵国都城邯郸。

与此同时,当楚国和魏国援军还在路上的时候,邯郸被秦军前后围攻了一年之久,王凌屡次攻城失败,秦国增兵10万支援王凌,结果王凌损失了5校约4~5万人还是没攻下来,秦昭襄王准备派白起代替王陵攻城,可白起推脱有病不愿意前往邯郸,其实应该是白起认为此战秦军没有取胜可能,已经错失先机,所以不愿意,之后一代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

随后秦军王龁接替王凌继续攻打邯郸城,这也是电视剧《大秦赋》开篇时所发生的战争,也就是邯郸之战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秦将王凌损失了5万人仍然没能攻下,王龁到来后,秦国又增兵10万,王龁还是没攻下来,之后秦国第三次增兵,派出郑安平率军5万再次支援王龁,结果还是没能攻下邯郸城。

为什么这个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城这么难打,百战百胜的秦军用了一年时间都没能攻下邯郸城?

秦国之所以没能攻下邯郸,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赵国早有准备。

邯郸之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赵国主动挑衅的,因为是赵国答应给秦国城池,后来又毁约的,既然是赵国主动引发的,赵国当然会提前作好准备,邯郸城中没有男人,女人全部上战场,连平原郡赵胜的妻妾都编入赵军行伍作战,普通的赵人妇女更加难免加入作战,战争打到要靠女人上战场,这已经是拼命了。

二、赵人同仇敌忾。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了40万人,白起只放了240个年纪幼小的士兵回赵国,40万赵人背后的家庭肯定是悲痛欲绝,至少牵扯到一两百万赵人失去了亲人,想想看,赵人对秦人有多么的仇恨,这种仇恨只会体现在战争中,锋利的兵器远远不如坚强的意志更有战斗力,赵人守护邯郸城,不仅仅是对自己最后归属的守护,更是对秦人仇恨的反击。

前有长平之战坑杀赵军,赵人是不会投降的,只会死战到底,因为投降也是死,还不如战死,所以邯郸城的激烈抵抗就是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的副作用,赵人只会同仇敌忾一意对付秦国。

三、邯郸城高墙固。

邯郸是赵国都城,自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将都城迁到邯郸后,赵国一直在经营邯郸城,到邯郸之战爆发时,赵国已经经营邯郸城127年了,邯郸城是赵国最坚固的城池,没有之一,攻城战本来就是所有战争中最难打的,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赵军虽然在长平打不过秦军,但是想守住邯郸城并不是难事。

当秦军在喊打没能攻下城池时,楚国和魏军的援兵对秦军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所以当战国三公子率领楚魏两国18万援军出现在邯郸附近时,秦军处于被内外包围之中,失败就是难免的,秦将王龁大败,率军攻走,郑安平来不及撤退,2万秦军被包围,随后郑安平率领2万人投降赵国,秦国在邯郸之战中彻底失败,前后损失近20万人,这是秦国自长平之战后最大的损失。

之所以秦国有这么大的损失,一方面是赵国顽强抵抗,另一方面是楚国和魏国的救援,之后赵国就活了下来,还生存了40年时间之久,而在赵国北方负责抵御匈奴人和燕国人的名将李牧,则是赵国最后一根顶梁柱。

李牧在守卫赵国北境时,利用计谋让匈奴人认为赵人软弱,迷惑匈奴人不断发动大部队来抢劫,然后抓准一个机会把匈奴大部分包围,李牧动用了1300辆战车、13000匹战马、10万弓箭手、5万赵军勇士,全歼了10余匈奴骑兵。

李牧第一个创造了大规模歼灭匈奴骑兵的战役,这比后来的卫青和霍去病早了一百多年,李牧合计歼灭了10余万骑兵,并且还打败了附近的东胡、林胡部落,导致十几年匈奴人不敢南下,减轻了赵国北境的边防压力,这也给了李牧调到赵国中央对抗秦国的机会。

李牧的这支赵国边防军是赵国最后的资本,当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结束之后,西线的秦军仍然在步步紧逼赵国时,赵国在北境压力减轻的同时,不得不把李牧和他的这支边防军调到西部来对抗秦国,李牧来了之后,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击败了秦军,使得秦军东进之路受阻,就连秦军名将,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领秦军攻打赵国时,也没有击败李牧的把握。

这个时候的李牧已经成为赵国最后的顶梁柱,李牧在,赵国在,王翦意识到自己无法击败李牧,于是转而用计,先是收买赵国奸相郭开,就是那个逼走廉颇的郭开,让郭开设法迫使赵王撤换掉李牧,于是赵国奸相郭开一下子搞掉了两个战国名将,一个廉颇被郭开逼走,客死他乡,一个李牧被郭开陷害,被赵王迁害死,赵国自毁长城,于是,李牧死,赵国亡。

李牧被杀三个月后,秦军就攻下邯郸,俘虏了赵王迁,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赵王迁是否后悔他当初的决定,而赵国这个战国中最骁勇善战的诸侯国,就这样灭亡在赵王迁的手中,尽管赵国的公子嘉逃到代地还存在了6年时间,但是赵国已经灭亡了,赵国的灭亡与其是说秦国的强大,不如说是赵国的昏庸。

从长平之战开始,到赵国灭亡,尽管赵国还存在了整整四十年时间,但让人更为可惜的是,赵国和灭亡却是自毁长城,战国四大名将两人是秦将,两人是赵将,就已经说明了赵国可以跟秦国正面对抗,事实上赵国也有跟秦国正面对抗的资本,但是赵国就这样害死了自己的两大名将,而导致亡国。

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赵国自赵武灵王之后,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赵惠文王勉强算个明白人,但大部分时间被权臣控制,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把廉颇换下,把赵括换上,导致了被坑杀40万人,赵悼襄王一上任就想用乐乘把廉颇给换下,结果逼走了廉颇,而赵王迁更是直接下令杀死了李牧,所以,赵国的灭亡是国君一代不如一代,一个比一个昏庸,赵国怎能不灭亡呢?

前言:我国历史上出彩的战役很多,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带着士气高昂的军队南征荆州,快速击破了刘备驻扎的新野城,刘备无奈只能带着老百姓渡江避难。

而荆州的继承人刘综看见这种情况后吓得赶紧投诚,不论刘备如何劝说,刘综还是把荆州的人力物力还有刘表遗留下来的庞大荆州水军拱手让给曹操,让曹操一下子多出几十万兵马和无数战舰。刘综的做法让曹操非常诧异,也让曹操打起了统一天下的念头,开始挥师东吴。但江东周郎兵不是吃素的,尽管东吴也存在很多投降派,但周瑜把曹军的各种有点弱点一一分析出来,力排众议请战。东吴一把手孙权冷静分析后愿意支持周瑜,于是下决心应战。而周瑜也不负众望,仅仅用了一把火就烧光了曹操的水师和无数精锐,再加上曹军救援不及时发生了瘟疫,曹操含恨败北。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也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战役,这场战役让世人知道了白起和赵括的名号,但白起得到的是尊崇,他被称为“武安君”,也得到了“人屠”的凶名。而赵括则是被人耻笑,成为了废柴的代言词。因为赵括率领的40万大军被白起以同样的兵力全歼,由此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但令人奇怪的是,赵国损失了两代青年人,元气大伤的他们为何还可以在后续可以大规模期间消灭秦军和匈奴?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件事。

首先这源自于秦国的失误,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可以趁着这次大胜,而且赵国主力精锐丧失殆尽的情况下歼灭赵国,但这个计划却遭到了丞相范雎的反对。范雎认为秦国在这场战争里面投入过大而且老百姓的负担非常重,假如再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话秦国可能支撑不住。再者,当时的白起已经名震天下,在军中的威望无以复加,假如再让他攻破赵国的话可能会发生功高震主的情况。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于是让白起撤退,然后收走了他的兵权。











尽管秦国没有歼灭赵国,但秦军还是做出了一系列动作,大将王陵已经带着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当时赵王本想投降,因为经过长平之战以后关东诸国都被秦军的实力吓到了,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没有苏秦这样的人才可以联合关东六国的力量抗秦,他们只想在秦国强大的兵锋下自保,祈祷自己不会受到波及。

既然君王们提不起反抗之心,那就由大臣帮他做这件事。魏国的信陵君名誉很大,在国内的影响力极高,他通过非常手段窃取了魏国的兵权然后带着大军北上攻击秦军,两家人联合打败了王陵,由此也救了赵国。信陵君这一仗让关东诸国看见了希望,于是又开始恢复先辈们的斗志,争相对秦国施压,联合起来和秦国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而秦国经过这场战败之后也开始修生养息,重新积蓄实力。











赵国除了有外援,他们国内也有擎天柱,就是和白起王翦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和廉颇。长平之战初期赵军的统帅原本就是廉颇,他生长于行伍之间,一辈子经历上百场战争,擅长打硬仗。当时他领着赵军一度给秦军造成不小的威胁,上党这块地方也被赵国牢牢掌控。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把他换成赵括,最后才赢得战争的胜利。有句话说得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长平之战过后燕国还想趁火打劫赵国,但廉颇临危受命率军抵御,直接把燕军抵挡在国门外,也为赵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第二个就是赵国军神李牧,那个时期武安君有两人,第一个是秦国白起,第二个就是赵国李牧,从这里就能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强。为何长平之战没看见他的身影?他的作战目标不是对六国,而是对匈奴。他不仅是一个将军,更是一个统帅,赵国边境的城市都受他支配和调遣,当地的税收也是送他到那里先做军费,然后再搞民生,赵王授予他的权力非常大。











因为可以统筹全局,李牧的作战计划往往非常庞大复杂。他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边关问题,事先给士族们极大的赏赐,用金钱激起士兵杀敌的欲望,然后再派出一些参差不齐的军队和让人惹眼的物资吸引匈奴前来抢夺。劫掠成性的匈奴自然不知道这个是计,屁颠屁颠的带着小股部队就杀来了,而且惊奇的发现原来抢劫是这么的快乐。套出信息知道城内的钱粮美女更多之后,匈奴组织大军前来攻城。但这下正中李牧计谋,他事先已经做好了埋伏,等这群匈奴人进了套子后当即围歼,一战就歼灭了匈奴十万骑兵,收获战马无数,也让边关安定十多年。

边关安定之后李牧才被调入朝廷里面负责军事,尽管此时的赵国兵员已经不足,但李牧还是拼凑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带着这支部队多次和秦军交手,战绩都是胜多败少,以一人之力阻止了秦国灭行动。秦国知道李牧难缠,于是又重操旧业设下离间计,离间赵王和李牧的关系,然后又污蔑李牧造反。赵王果然像他们的先辈一样是非不分,当年换下了廉颇,现在又冤杀李牧。既然国家栋梁没了,赵国不久后也被歼灭。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李牧的成名之战是什么战役

这人什么时候出现在历史上的呢?

李牧的成名之战是肥之战。 

1、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的截击战。

2、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3、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灭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襜褴、东胡、林胡等王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以后,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接连又灭掉(衤詹)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中华名将——李牧

首先,我们从战绩来分析,一个将才的评价,与他的一生战绩离不开,作为将中高手,战绩必须是非常的辉煌。当年李牧在赵国长平之战后国力极其衰弱的情况下,与对手、主要是秦军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做到百战百胜,千古之下谁能比肩?

第二,我们从对手来分析,在国际上,能打胜仗的将军不一定就是强者,必须打败过强者的将军才算是强者。前面说到过,李牧的对手主要是秦军,当时秦军的主帅前期主要是白起,白起被杀后是蒙家父子三人,之后是王剪父子,这些将领无一不是千古名将,但李牧在与他们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做到百战百胜,千古之下谁人能够?

第三,从自身军队实力来分析。光从上面两条来分析还不够,如果一个国家实力非常强,就算打败过别的强国,也不算什么高手,要是能以弱势军队打败比自己强大的军队,这才是高手。比如二战中苏德库尔斯克之战,德国有1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总兵力达90万人,近1万门野战火炮,2700辆坦克,2000架飞机;而苏联朱可夫集结了260万人的兵力,5万多门火炮,8000辆坦克和6900余架飞机。虽然最后是苏联胜了,但是也不算什么非常出色的胜利,毕竟是自己兵力比人家强。而李牧不同,他带领的赵国军队,是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军队,赵国精锐在长平损失的差不多了,国家青壮年缺少,兵力自然是不如秦国的,赵国的综合国力就更没法和秦国比了,而他这种条件的军队能常胜秦军,这可以说是非常高明了。

第四,从多次胜利综合分析,历史上大多名将是因为在实力弱小的情况下战胜对手而一战成名,如淝水、赤壁,但那也只是以一敌十,而且多少有历史偶然性因素在里面。当年李牧率领弱小的赵军与虎狼之师秦军作战近百次,无一不是以弱敌强,且都能战而胜之,至少能不败,这可就是真正实力的问题了,而不是靠一战出名而已。后来秦军围困赵国首都邯郸,李牧自北疆驰援,秦军30万,邯郸城内军力只区区两万,且还包括老弱病残,在此情况下李牧仍能安保邯郸周全逼得秦军退兵,最后秦军只得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斩杀李牧才拿下赵国,作为秦国的邻邦,赵国是六国中倒数第二灭亡的,简直是奇迹。

第五,从战争性质分析,有时军队胜败,还和战争的性质有关的,比如当年国共内战,一些国民党的将领军事水平并不差,他们输在没有得人心,这是战争的大环境决定的,非能力问题。李牧和秦军打,只能算是内战吧,常胜也不过是个内战高手。但是人家对外作战水平也不错,最出色的表现是大破匈奴。中国到了战国时期,中华民族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当时各国对抗匈奴中,也只有李牧这一次胜的最辉煌,最给中华儿女长志气,而且这时的赵国实力是不强的,而这次的胜利,赵国自身是没有损失多少兵力的,这是一种和内战完全不同的性质,对手是一种机动强悍的骑兵军队,这就要有新的战争水平了。我们再从历史纵向分析一下,看看数十年的秦军及百年后的汉军这两支中华民族军队对匈奴之战。秦国在统一中国后,出动了三十万多年征战的精锐大军,有强弓利弩攻击,才大破匈奴。而到了汉代,汉武帝是用了十多年的准备和多年战征才打败匈奴,而且自身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兵力上损失也挺大的。从这纵向来看,李牧无疑是战术水平最高的。

在《六国论》中,作者把李牧看作赵国存亡的关键人物,因而指出“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关于李牧的事迹,记载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边的优秀将领。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赵武灵王时虽筑了长城抵御匈奴,但赵国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孝成王时,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现在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一带)。赵王规定,为了有利于抗击匈奴,李牧可以根据战争的需要,自己有权设置官吏,而且一郡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
李牧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卒,加紧训练骑马射箭技术;同时派精兵严加守卫烽火台,以备随时报警;又派出大量侦察敌情的情报员,以便有军情及时举报。全军战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
平时李牧总是明令部下:“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掠夺物资,赶快把物资收拾起,退入城堡内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战捕杀匈奴者斩首示众。”
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从不出战,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赵国边兵们亦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
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却仍然如故,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企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已威风,很生气,立即派另外一员将领来代替李牧,免去了李牧雁门守的职务。
新将领一到任,全部废弃了李牧的规定,只加紧训练,准备抗击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来,每当匈奴入侵,边将都下令出战,每次出战都不利,人员伤亡很大,物资损失也很多,而且边境上的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百姓纷纷逃亡。
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重新担任代雁门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坚决不肯就任。赵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强迫李牧出来。
“大王。”李牧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为臣重新任北边守将,那就必须答应还照我从前的办法,我才敢接受命令。”
“寡人答应。”
李牧又来到雁门,下令还照以前的办法坚守。几年内匈奴几次入侵,都一无所获,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边庭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准备了经过严格挑选和修理好的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战斗训练。一切就绪之后,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刚一跟匈奴兵接触,就装作打败的样子拼命逃窜,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满心以为李牧怯懦可欺,于是调动大部队侵入赵的边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当匈奴大部队一到,还没等单于布下阵,李牧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生力军早冲杀过去。将士们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早已摩拳察掌。李牧一声令下,个个象生龙活虎,向敌人扑了过去。匈奴兵将素来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着俘获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赵军凶猛的进攻,阵脚很快被打乱,纷纷拼命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队列一乱,立即命令军中击鼓,中军主力也冲杀过去。李牧左右翼出击获胜,单于本来已经惊恐不安;眼看中军又冲杀过来,鼓声、人群喊杀声、战马嘶鸣声惊天动地而来,单于吓得顾不得部下,自己掉转马头就跑。主帅一乱,匈奴兵更是一个个只顾逃命,哪里还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挥部队,追杀下去。匈奴正逃走间,又遇到李牧埋伏下的军队拦路杀将出来,前后夹击,匈奴兵更是没命逃窜。这一仗,杀死匈奴十几万骑兵,缴获马匹无数。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灭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襜褴、东胡、林胡等王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以后,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让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
不久,赵王派李牧带兵入侵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在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在河北省固安县南)。过了两年(前242),赵王派将军庞煖入侵燕,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第二年(前234),秦国派将军桓齮领兵入侵赵国武遂,赵王派扈辄领兵十万去救援,结果两军大战,扈辄阵亡,十万兵全军覆灭。桓齮杀死扈辄以后,乘胜进击,大军深入赵国境内,直向邯郸进军。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迎击入侵的秦军。两军在宜安(现在河北省藁城县西南)相遇,李牧趁秦军立脚不稳,发起进攻,杀得秦军丢盔卸甲,大败而逃,桓齮也只带着几个亲随逃去。
这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4)李牧一却秦军。由于李牧却秦功大,赵王迁晋封李牧为武安君。武安君本来是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李牧击退秦军以后,赵王迁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赵王迁当时对李牧的倚重态度。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军入侵,进到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再次击败秦军,解除秦的威胁。这就是李牧再却秦军。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王政(始皇)派大将王翦领兵几十万进攻赵国,赵王又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领兵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劲敌,李牧不除,赵国难于灭亡。王翦禀告秦王,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接到这道命令,知道赵国已不可为,只得离军私自出逃,半路上被赵使臣捕获杀死。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又过了三个月,到了赵王迁八年(228),王翦大败赵军,杀死赵葱,攻下邯郸,赵王被俘,灭亡了赵国,邯郸成了秦国一个郡治。
苏洵说:“洎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前一句说得有道理,如果不杀李牧,秦赵还得比一下高低。但说赵用武不终,则不十分准确。赵是始终坚持抗秦的,其灭亡原因虽有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人不信,自毁长城”。前有赵孝成王在长平之役中以赵括代谦颇,造成长平惨败,赵军死45万人,元气大伤;继之悼襄王以乐乘代廉颇,迫使廉颇奔魏投楚,失去良将;后又有赵王迁冤杀李牧,招致赵的灭亡。所以,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是有一定道理的。
肥之战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的截击战。
  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藁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点评: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最优秀?!放屁!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谁?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做起,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一、让天下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载,六国军队只要听说是他带兵来战,都吓得望风而栗。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此将军!一个将领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这在战争史上是很少见的。他的战绩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

白起一生领兵历经大小70余仗,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共攻四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歼灭四国军队一百余万。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最高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白起有三个作战特点: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前进了一大步。

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长平之战是白起的巅峰之作,这是一场事关两国的生死大决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强秦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男一号。

在战国人口不多,恢复缓慢的时期,人力资源要比国土资源更加宝贵。在当时那个年代 ,每年都要爆发战争,所有诸侯国的国君都在争斗,如果说在一场战争当中,你俘虏了大量的士兵,好,战争到此结束,而你把他们放了,他回到他的国家以后,下一次战争他们仍然是战士,战争永远都会进行,战争会一场接着一场地打下去。长平之战若不杀降,这四十五万赵军回头又是一支大军,秦军等于白打。

白起为国家计——杀!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公正客观一点,而不应该以一句“暴秦”“杀人魔王白起”一概而论。一百多年后的项羽,同样坑杀十万秦军降卒,为什么人们把白起当作杀人魔,而对项羽抱以同情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比白起痴情?长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乃至外交史的一次壮举,只不过完成这次壮举的是为后世儒家文史所鄙视的奉行法家治国(依法治国)的秦国!

二、智而不暴、勇而多谋的王翦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作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王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一生征战无数,而他的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长平一役,武安君白起让四十万赵国父母失去了儿子。但是,赵国在遭受惨重的打击后,却变得全民空前的集中和团结了。刚刚取得战胜四十万赵国精锐之师的秦国军队却在王陵和王龁等人的指挥下,被疲惫的赵国少年军和前来救援的同样是疲惫不堪的魏韩军队打得狼狈撤离出赵国。秦军损兵折将达到了十万之众。 

就在秦昭王襄苦苦寻找取代已故的武安君的将才之时,年轻将领王翦请缨来了。他在朝廷上大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我们不能等,韩魏赵虽然战胜了大秦的军队,但是他们因此也元气耗尽了。在他们是更需要停战修养。虽然我们也遭受一些挫折,但是我们的元气未损、同时士气不衰反涨。更重要的是今年巴蜀谷米大熟,而东方六国正在遭遇蝗虫灾害,他们的国力下降,而我们的国力上升。现在正是我们灭掉六国的最好的时机,时不我待。大王,我们出兵吧!

在秦军战败退却步卒十天以后,三十万大军在各州县充足的粮草辎重供应下,只携带了轻便的武器就出关而去。他们的重装都已经在各地的前沿等候着了。等秦军一到,人马再和武器结合,就形成了秦军战无不胜的战斗力。已经惰归了士气的赵军被秦军一击及溃。而王翦又是一个善于斗心的战将。往往秦军军力未到,战势就先一步摧城拔寨了。几乎兵不血刃,九个赵城被取下。面对孤城邯郸,王翦没有轻易下令总攻。他们对邯郸实行了三面的包围,而在通往秦国西北的走向却空着一个方面没有部署任何的武力。

六国也不来救援,因为秦军的机动力就在邯郸蓄势待发,随时可以打击外援。秦军从北方匈奴取得的质量一等的战马现在发挥了他们的威力了。六国的骑兵根本就进不了秦军战马的攻击圈就纷纷退却了。他们也不是不想救援,派出的试探部队全都败北,而自己的军力也很有限的时候,谁敢于举国冒险呢?邯郸终于在被困三百四十一天后,已经饿得面黄肌瘦的赵国人出城门投降了。

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就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消息,气得直骂人,骂完之后亲自驱车奔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

楚国这边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楚军统帅项燕见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王翦趁机发兵追击,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

三、北抗匈奴,南抵强秦的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李牧做为赵国北部边境将领,曾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设置官吏,防区内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时常犒赏士兵,对战士优待有另。订出规章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一怒之下,把他撤下,派人顶替了他。

此后一年多里,匈奴屡屡来侵犯,赵军出兵交战,都以失败告终,损失伤亡惨重,导致边境上无法耕田和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坚持推说有病。赵王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

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让匈奴人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

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次施行反间故计,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

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四、骁勇善战,名振天下的廉颇

廉颇是四大名将中武功最强的,谋略能与白起相比,其一生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封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赵双方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下)相峙。这时,赵惠文王已死,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国的国势已大不如前,廉颇统帅赵军,他针对秦军来势汹汹的锋芒,采取守势,筑垒坚守,不与秦军直接交锋。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想以长期坚壁固守消耗、疲惫对方,迫使秦军不战自退。秦军屡屡求战不得,就千方百计地想要去掉廉颇。他们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假如赵括担任大将,秦国就非败不可了。”赵王不知是计,轻信了谣言,埋怨廉颇坚守不战,有失国威,改派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指挥军队和秦军交战,被打得落花流水。赵括本人被杀,四十馀万赵国官兵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大军。这时,赵王后悔不迭,才重新起用廉颇统兵。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是廉颇率领邯郸军民奋力抵抗,又得到楚、魏两国军队赶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关于这场战役,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柏林战役。秦国对赵直接间接动用兵力在六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对邯郸作战的部队就达四十五万人。

说其悲烈,更多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如前所述赵国的兵力、国力在长平之战后已大不如前,邯郸地区可作战的部队不过十万。且在秦军不断围困和进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实在令人惊叹。邯郸之战以其说是是赵军的胜利不如说是赵民的胜利,赵国下民主要是邯郸下民为保卫邯郸所付出代价是沉重的,“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壮。试想一下战前赵国各地的军队、粮草源源不断汇聚邯郸,赵国下民众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缮城池,磨砺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壮观。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部队所具有的慷慨悲凉的气质、血气尚武的传统、同心志协的风气是多么的重要。

公元前251年,燕王听从丞相栗腹的意见,以为长平一战,赵国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大概有机可乘,就派兵进攻赵国。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英勇奋战,大破燕军,杀死了燕军主将栗腹,并乘胜进军,包围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燕国只好割地求和。廉颇因功封为信平君,代理相国。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不多一会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年约八十五。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蒙恬以及廉颇,不过战国时期并不只有这四个名将,还有其他很多优秀的将领,并不比这四人差。
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四人都是战国后期的名将,战功都很伟大,却没有军事著述。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廉颇,李牧,白起,王翦。这4个人的实力都非常强,而且领导能力也非常的突出,所以很受到大众的推崇和喜爱。
战国的四大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每个人都是武力值很高的大将。

汉武帝讨伐匈奴总共就打死了十几万人,为什么匈奴却就此一蹶不振?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其统治漠北长达数个世纪之久。早在战国时期,匈奴就与周朝下属的北方各国频频发生战争,燕赵等国也曾联合反击过匈奴。

其中,赵国名将李牧就曾率领赵军大破匈奴,斩首匈奴铁骑十余万人,使得匈奴数十年没敢再犯。


秦朝时期,匈奴恢复过元气再次南侵,秦国为了更好的戍边,将原来燕赵等国修建的北方城墙连成了一片,绵延七千多里,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

而秦朝面对这一北方威胁也是费足了气力,在匈奴大举攻占河套地区后,秦朝派出大将蒙恬率秦军主力与匈奴展开一场大战,最后战胜了匈奴,并再次让其数十年没敢再犯。

可到了汉朝,匈奴仿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再次回来了,并且较以前更加凶猛的南犯汉境。

当时汉朝刚刚建国不久,国力羸弱,但汉高祖也想效仿当年的李牧和蒙恬那样,再次打败匈奴,消除这一北方大患。于是高祖皇帝集结了当时汉朝所能抽调出的所有精锐,足足三十万大军,信誓旦旦的北伐匈奴。

却没想到,这些不久前还是农民起义军出身的汉军虽然能够打败项羽的队伍,推翻半个秦朝,但面对草原霸主匈奴铁骑却是被打的惨不忍睹,就连汉高祖刘邦都被重重围困在了白登山上险些被俘。

多亏刘邦是痞子出身,为难关头竟然掏空了国库贿赂匈奴,才保得自己带着残兵败将退回汉地,从此对匈奴只能以和亲的方式相维持。


这种卑躬屈膝的政治和亲直到几十年后汉武帝掌权时期才宣告结束。汉武帝依靠大汉数十年来积攒的丰厚家底,外加自己的雄才伟略,硬是对匈奴发起四次大战,其中两次都是不惜动员百万大军为十万精锐铁骑提供补给的方式长途远征匈奴腹地,最后终于彻底击败了匈奴,一直把匈奴人打到了如今的欧洲咸海以西,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

那么有人会问,汉武帝四次进攻匈奴,一共杀了多少人,会把匈奴给打的几乎亡国灭种,再也没敢回来?


其实,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四次讨伐匈奴,一共只斩杀了匈奴正规军十五万人,当然,烧杀匈奴的老弱妇孺等人数自然不会被司马迁给写进史记里。但是又会有人想不明白了,当年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一战就斩杀匈奴十几万人,但数十年后,匈奴人又会卷土重来。而汉武帝四次出征一共才杀了十五万匈奴骑兵,为什么就把匈奴人杀得吓破了胆,从此消失在中国历史上了呢?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两者的作战经过和对匈奴的战略方针就会发现,虽然赵国的李牧,包括秦朝大将蒙恬在内都和汉军一样击败了匈奴,但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而这些不同之处就是造成最后结果不一样的原因。

赵国名将李牧当年所率领的赵军,虽然在人数上与卫青、霍去病等汉军主力相差不多,而且也都是将当时国内的能战之士清数派上,最后大败了匈奴,斩首十余万人。但赵国毕竟只是周天子下属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力根本无法与汉朝相比。它能大败匈奴,只是赢在了战术指挥上,将匈奴当时的主力部队斩杀大半,使得匈奴人一时间无法再组织大规模的进犯罢了。


但是李牧并没有打到匈奴的大腹地,匈奴的女人、孩子还都在,一些残部和非主力部队的男人也都在,只要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匈奴就可以恢复战斗力,再次来袭。同样,蒙恬重创匈奴,也是一个道理,相比于汉武帝鼎盛时期的大汉朝,秦朝当时的国力真的远远不及,所以根本也拿不出那么大的家底能把匈奴斩草除根。

但汉武帝就不一样了,他手握着文景之治几十年积累的雄厚家底,又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能臣猛将,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对西域各国地形地貌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占齐了。所以汉武帝对匈奴的后两次讨伐,其目的就与赵国、秦国完全不同,而是不止要大败匈奴,还誓要将匈奴人斩草除根。

他先是靠着前两次对匈奴的大胜,将一部分匈奴人瓦解,慢慢收拢到自己这边,成为“南匈奴”。南匈奴后来经过慢慢的演化,逐渐与汉族人融为了一体。

收拢了南匈奴后,汉武帝又不惜耗尽国力,在全国组织抽调了一百万部队及民兵为运输队和预备役,然后将大汉王朝最精锐的部队组成十万远征军,由这十万人为主力,再由一百万人协助其作战并为其提供补给,组成强大的远征军团,对匈奴展开毁灭式进攻。

他们作战的方式和历史上的前几次都完全不同,并不是诱敌深入然后再寻机围歼,也不是沿着各个关口与其展开厮杀,而是直接大纵深的远袭漠北,进攻匈奴腹地,不但击溃了匈奴的主力,杀了匈奴单于和一干贵族,还焚毁了匈奴的赵信城,将辎重、粮草、女人孩子全部斩尽烧光,基本上就跟小日本的三光政策是一样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因为这样,匈奴人不但军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连远在腹地的女人孩子都被杀光了,想要繁衍就很难了。更重要的是,汉军并不缴获其辎重粮草,而是将其全部烧光,使得匈奴人没了吃的,马也没了草料,即便没有全部杀死,又有多少人能活下来呢?

不但如此,汉武帝还派出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曾经被匈奴人压迫的西域诸国棒打落水狗,一路撵杀匈奴残军,使得从漠北到欧洲,匈奴人死伤者不计其,能够活着逃出去的都成了幸运儿。

汉武帝就是用这种比匈奴人还要凶残的手段,将匈奴彻底打怕了,使得有幸能远逃到欧洲的匈奴残众再也不敢回到漠北草原,永远消失在了中国的史册中。

因为那个时候的匈奴也没有多少人,所以打死了十几万已经是非常多了,他们是游牧民族,非常依赖这些比较强壮的战士,而他们打仗出去的肯定都是精壮劳力,所以肯定就一蹶不振了。
因为打死的都是青壮年,并且匈奴人的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增长速度跟不上,所以就一蹶不振了。
因为匈奴本身人就少,汉武帝多次北征匈奴导致他们无法正常放牧,失去草场,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打击,加之他们人口本身就不多,失去劳动力打击是巨大的。
文章标题: 李牧李陵战绩是不是掺水了,大将军青打了七次才杀敌捕获五万,李牧一战杀死十几万,李陵接近两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785.html

[李牧李陵战绩是不是掺水了,大将军青打了七次才杀敌捕获五万,李牧一战杀死十几万,李陵接近两万]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