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1 11:01: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人吃肉的习惯由来已久,肉品不仅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美味口感,还能给人体输送必须的营养物质,例如蛋白质、人体必需元素、脂肪等等。在如今这个大多数人温饱已经不成问题的时代,肉品已经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中国人吃肉的范围很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都能够成为我们的食材。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有一种宫廷盛宴名为“满汉全席”,该盛宴集齐了满族和汉族大多数美味佳肴。其中有一道菜肴名为“象拔”,第一次听说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道菜中有象拔蚌或者大象的鼻子,但实际上象拔指的是象鼻鱼。这种鱼的鼻子很长,因此人们为其取这个名字。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象肉可以吃吗?
大象的肉是什么味道的?
象肉确实可以吃,而且中国古代有相关的记载。古籍中记载的象肉大多指的是亚洲象,亚洲象是目前亚洲大陆上体型最大的陆地生物,成年个体能够长出1米多长的象牙,这是它们对抗敌人的有力武器。然而在野生环境下的亚洲象数量已经岌岌可危,在中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仅分布在云南边陲地区,因此亚洲象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象肉和其他动物的肉品一样,所含有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和脂肪,除此之外还有维生素、有机酸等物质。那么象肉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呢?中国一些古籍对此有所记录。在古代,象肉和鹿肉一样是珍贵食材,一般人是吃不到的,因此也只有官方编著的史料中对大象肉的味道有所记载。其中《开宝本草》中就用“平淡”二字来描述象肉。
而《本草纲目》对象肉的评价则是“味咸酸”,意思是大象的肉又咸又酸。不仅是国内对象肉味道的记载存在偏差,国外在这方面的记载也不尽相同。根据研究发现,国外最早记录象肉味道的应该是威尼斯的一位探险家阿尔维斯·卡达莫斯托,他在冈比亚河探险的过程中初次迫于食物匮乏,初次尝试了象肉。
根据卡达莫斯托的记载,由于象肉看起来又厚又大块,于是他先将象肉烤了一遍,然后再煮一遍,最后发现象肉依旧难以被咬动,而且味道不怎么样。到了1790年,另一位探险家弗朗索瓦·瓦兰特在非洲探险进入一个部落时,被部落里的人邀请去吃大象腿肉。瓦兰特入乡随俗后将象肉的味道记在日记中,他认为大象腿肉的味道十分美味,以至于他离开部落后依旧想念那种味道。
第三位吃过象肉并且记录下味道的人是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他于1864年在非洲森林中进行科考任务,并有机会尝试了一下象肉。根据他的记载,当时他们吃的是大象的舌头,经过长时间的烹煮后大象的舌头依然十分硬,最后他们放弃了对它的食用。由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象肉是否好吃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大多数记载认为象肉不好吃。
世界上哪些地方还存在吃象肉的情况?
根据研究发现,目前还保存吃象肉习惯的群体普遍分布在非洲大陆上。众所周知,非洲国家中经常出现盗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其中大象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之一。人们普遍认为盗猎者偷猎大象是为了象牙,实际上他们还为了象肉。据了解,非洲地区存在不少黑色象肉产业链,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的四个国家中。
根据象肉贸易调查显示,大多数被狩猎的大象被取下象牙后,都会被运往非洲中部的四个国家,那里一直保持着对象肉的需求。难道非洲象的肉质就比亚洲象的肉质好吗?对此野生动物专家表示,同为大型动物,非洲象和亚洲象的肉质口感应该差不多。但象肉在非洲地区比较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被宣传成具有特殊功效的肉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非洲市场上的象肉价格达到每公斤11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每斤象肉三十多元,而国内猪肉的价格每斤也不超过二十元。盗猎者枪杀一头成年的大象后将其贩卖到市场上,能够获得至少6000美元的利润,这个利润虽然比象牙少一些,但远比大多数肉类贩卖都要高。
既然象肉可以吃,为什么不进行大规模养殖?
首先,现实情况不允许,亚洲象的数量十分稀少,我们所要做的是对它们的保护,而不是将它们当成肉源进行养殖。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对亚洲象的大规模养殖,亚洲象也不至于变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次,大象不是一种快速繁殖的动物,这决定了这个物种无法成为人类的肉源。
根据研究发现,大多数母象在生产的时候只能产下一头小象,而且在小象诞生后还要花两三年的时间来照顾小象。在这两三年的时间里,母象不太可能再次生育。虽然大象的寿命可以达到五六十年,但是母象一生产下的小象不超过10只,这种繁殖周期长、繁殖成果少的动物并不适合作为家畜。
再者就是大象的肉质粗糙,并不鲜美。现在能够摆上餐桌的肉质一般不会差,比如猪肉、鸡肉、羊肉、牛肉等,对于象肉这种特殊的肉类,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接受得了。但从一头大象的肉品产量来看,它确实比任何一种陆地生物都要高,但是考虑到象肉的肉质口感、种群数量情况等问题,它们并不适合被大规模饲养。
实际上人类现在所能吃到的肉类已经不少了,而且肉类供应也很少出现过紧缺的情况,因此我们就不要再打象肉的主意了。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大象的生存状况,努力帮助它们改善生存状况,早日脱离濒危行列。
在原始时代,人类逐渐发现,一些动物可以被饲养和驯化,最早的“畜牧业”就这样诞生了,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来说,饲养动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进步,因为这些被驯养的家畜和家禽可以提供稳定的“肉蛋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不需要冒着严寒去捕猎,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根据研究,科学家认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并不是某种我们熟悉的家畜或者是家禽,而是野狼,也就是现代家养犬的祖先。人类最早的文明在1万年前开始出现,而在最早的文明出现之前,大约一万五千年前,人类就开始驯养犬类了。
古代人的捕猎方式远比你想象的高效,在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普遍以家族为单位群居在一起,这个时候最早的社会文明已经开始出现,语言和文字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利用各种工具,古代人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糟糕,甚至经常会有一些剩余的食物。
在亚洲的某处,某只饥饿的野狼尝试和人类接触,或者是人类恰好捡到了野狼的幼崽,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犬科动物就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伙伴。有了驯养野狼的例子,人类也开始了对其他动物的驯化,中国最古老的的六畜“猪、牛、马、羊、鸡、狗”是最早一批被驯养的动物。
“驯养动物”,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各种家畜被驯养后,代表人类拥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不需要为了生活发愁后,人类的艺术和文化才能向前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进入了农耕文明阶段,虽然人类先开始驯养动物,但是农耕文明是要早游牧文明出现的,游牧民族属于种植和放牧一体的混合文明。
驯养家畜不仅仅可以给人类提供稳定的蛋白质供应,其实也提供了大量的肥料帮助人类种植农作物,牛类还可以帮助人类耕作。人类文明其实并不只是人类一种生物,还有社会中大量被人类驯养的动物也应该被算作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而大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为什么没有被人驯养来吃肉呢?现在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是猪肉,因为人工驯养过的猪成长期短,产肉量高,很适合被用来作为主要的肉类来源,但是中国古代其实是很少吃猪肉的,因为当时对家猪的驯化不够彻底导致猪肉有一股腥臭的味道,直到各种改良的优秀品种代替了本土的家猪后人们才开始大量饲养它们。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的是,人类早就尝试过驯养大象,还成功了!但是从一开始,大象就不是被用来食用的,而是作为运输和战争使用的。对于大象的驯化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科学家在当时留下的甲骨文中找到了很多关于大象的记载,在当时的黄河流域生活着很多亚洲象,这些证据都证明我们的祖先曾经和大象在一起生活过,并且驯养了很多大象作为伙伴。直到今天,东南亚的一些仍然在驯养大象,但是这些大象一般都是被作为家庭伙伴或者是帮助人类进行工作,没有人专门饲养大象食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古代的耕牛,在古代的唐朝,每一头耕牛都需要被记录在册,除非是自然死亡或者是因为疾病死亡后才能食用,是不允许私自捕杀的,就算你是耕牛的主人宰杀了耕牛也会受到很重的惩罚,因为当时农业生产力低下,耕牛是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自然界的动物这么多,真正被人类驯化的动物其实只有二十多种,这些动物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
性格温顺不会主动伤人繁殖周期比较短,生长周期比较快虽然大象可以被人类驯化,但是大象并不符合上面的这些特点,这就导致了大象无法成为人类主要驯养的物种。大象的生长周期缓慢,同时寿命很长,一些大象可以活到70岁左右,和一个普通人差不多,并且大象在15岁左右才会性成熟,怀孕周期更是达到了22个月,这些因素决定了饲养大象食用的话绝对得不偿失,饲养一头大象到成年需要付出的代价可以养很多头牛或者是猪了。
虽然亚洲象的体型比非洲象要小很多,你也绝对不想面对一头发狂的亚洲象,大象可以造成很大的破坏,它们可以轻易地摧毁古代人的房屋,并且古代人也没有特别合适的方法圈养这些大象,久而久之驯养大象的习俗就慢慢消失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大象因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向外迁移,进入了人迹罕至的云南边界区域生活。
其实,人类对于动物的饲养更多的是考虑这个物种可以带来的价值,并不是体型越大就越好,比如海洋中还生活着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蓝鲸呢,为什么不去驯养它们呢?较大的体型往往对食物的需求也更旺盛,一个固定区域的食物是无法满足这些大型生物的,这就造成了这些大型生物的活动区域一般都很广泛,难以人工干涉。
虽然大象的产肉量很高,人类却没有选择饲养大象,原因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并不是大象不适合养殖或者饲养成本太高,而是我们的祖先早就驯养过大象,只不过发现不合适就慢慢放弃了。
有次周末,我像往常一样打开动物世界,恰巧今天播放的是非洲专栏。当我看到大象的时候,不禁有个疑问: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去驯化肉量更多,体型更大的大象或者犀牛而去驯养牛羊猪呢?为什么不驯化捕猎技巧高超的猎豹,而去驯化狗呢?今天,就让我为你解答疑惑。
从原始社会至今,人类只驯养了二十种大型哺乳动物,常见的有牛、羊、马和猪。因为这几种动物,性情较为温和,还很亲人。而且都是食草动物,好养活。
其实早在农业社会,人类就已经将所有能够被驯化的动物驯化成功了,只可惜尝试了无数次,也只有二十多种动物能够被驯化成功,而其余种类繁多的大型哺乳动物,都是无法被驯化的。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人类驯化了最后一种大型哺乳动物——骆驼。从此之后,人类便未能驯化任何一种大型动物了。
话题再说回来,大象的产肉量那么高,人类为什么不养殖大象?大象:人类耗子尾汁。大象不但产肉量高,而且,大象力气大能拉车,性情也很温和,可以供人们骑乘,在古时候完全可以作为代步工具。在农业社会还能在战场上派上用场。从这几方面看,养殖大象好处多多,那么为什么不驯化大象,将大象驯养成家畜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象无法在人工环境下自然受孕繁殖。
也许有人在东南亚看到过被驯服的大象,它们可以供游客骑乘,还可以表演杂耍为游客取乐,但是,这些象都不是被圈养的家象,大多是从野外捉的小象来圈养驯化的,能在圈养环境中出生的象非常地少。
而且大象并不会在圈养环境中自然交配。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大象被驯养的可能性。因为人类能够将野生动物驯养成功,主要还是因为那些动物能够在人类提供的环境下孕育下一代。经历了无数次人工选择才将它们野性彻底去除,供人类驱使。而大象无法在圈养环境下繁殖,意味着大象的后代不能被人工选择,它们的野性无法在根源上消除。
同样地,我们可以推导出为什么人类不能驯养猎豹。为什么原始社会人类驯化了大批的狗当作捕猎工具,却不去想办法驯化比狗更加灵敏的猎豹呢?人类驯化了体格健壮的牛用于农耕,为什么不驯化更为强壮的犀牛呢?根本原因是因为繁殖的问题无法解决。交配季节中的犀牛非常狂暴,会不断地争夺地盘。如此巨大地犀牛,一旦开始打斗,人类压根无法阻拦,后果不堪设想。
不能驯化大象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大象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其他动物来说过于缓慢,母象怀胎两年才能孕育出小象,小象长到了十四岁,才算真正成年。人类总共要花10到15年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个成年可供驱使的大象。而且大象的胃口非常大,原始社会的人压根负担不起它们的口粮。此外,大象平时看上去很温顺,但一旦发怒,会变得非常凶残。在非洲的草原上,连狮子群都要避开大象群。
纵观全球,人类养猪、养牛、养羊,即使是比较冷门的马也有人养来吃,但一直以来,似乎还真的没有听说过有谁专门养大象来吃。大象产肉量如此丰富,为何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驯养大象作为相对稳定的肉是供给,而是选择体型比他更小的家猪呢?难道是因为大象肉不好吃吗?
第一、不符合国人口味。据本草纲目记载,香肉性味儿甘、淡,对治疗秃头和创有一定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大象肉似乎不太符合国人的口味,虽然它可以食用,但古人并不已向肉作为常用食材,而是主要将其归为药材。现如今,全球也只有非洲个别地区的少数人在吃大象,甚至还会拿到市场贩卖,价格和国内猪肉的价格也差不多。不过,当地所食用的大象肉基本都是大象意外或自然死亡后捡来的。对于部分非洲人,尤其是哪些基频交困的人来说,这种像肉可是一顿美味大餐。虽说大象肉不好吃,但很多人认为,即使再难吃的原料,在我们的烹饪下也势必会成为一道佳肴。如此一来,关于原材料是否难吃的屏障便不存在了。
第二、繁殖周期长,成本高。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养殖大象来吃呢?其实主要还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大象繁殖周期长。大象的寿命很长,一般能够活到70岁左右,和人类有的一拼。此外,他们从出生到成熟需要十到15年,怀孕期长达22个月,而且基本是一胎一只小象,算下来,他们一生中也就只能够生育五到六只小象,这繁殖速度才相当于母猪一胎的数量,若真要进行养殖,根本不划算的。二是成本高,风险大。大象也不是想养就能养的,毫不夸张的说,养像其实是富豪的专属。大象的身形十分庞大,即使是简单的养几只,也需要很大的养殖场地。除此之外,大象的进食量也极大,最多11头成年象进食量可达200公斤,一年仅仅是伙食费都要上万不止。
第三、不允许私人进行养殖。此外,大象可不如猪温顺,他们在一些情况下会攻击人类,无论是被象牙顶到,还是被大象轻轻踩一脚,对人而言都是足以致命的。有数据表明,在印度,每年应大象至此的民众达500人以上,对比之下,还不如养其他更为保险的家畜。而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近年来,由于大象的数量骤减,目前大象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不允许私人进行养殖,养殖大象是不被允许的。种种原因之下,即使大象产肉量再惊人,也不会被养殖户所青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