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1 10: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曾国荃,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他军事指挥才能卓越,打起仗来不怕死,比较对当兵的胃口,所以当时人称“九帅”,因善于挖壕围城、打攻坚战,又外号“曾铁桶”,在湘军中威望较高,在曾国藩绝对的左膀右臂。
一、无湘不成军。
晚清历史上,有“中兴将相十九湖湘”之说。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奉命帮办湖南团练,抛开清代八旗、绿营的旧制陋习,模仿明代戚继光的练兵制度,招募乡民,编练成了一支新型的地方武装。1854年初,已编练陆军十三营6500人、水师十营5000人,加上兵勇、夫役工匠等,共17000千人,人称“湘勇”或“湘军”。
这种书生加山农的独特体制,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一改自北宋以来“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军事准则,形成了地方武装势力。湘兵吃苦耐劳,骁勇善战,从此湘军取代绿营成为清军主力。后来,经过不断扩充队伍,到了1859年,湘军集团兵力约有十四万人,鼎盛时兵力达五十多万人,以后军中战将骨干多是三湘子弟,因此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民谚。
纵观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史不难发现,我军高级将领中湘籍将领颇多,例如,在新中国首次举行的授衔中,名列共和国将帅榜的十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籍、十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籍,这两项共20名高级军衔中湖南人占了9位,几占半数,这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地域文化现象。
二、安庆之战,扬名立万。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四人,他们先后因功被授予巡抚、总督。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便会发现,最擅长以少胜多、打恶仗、打硬仗的曾国荃,却总被曾国藩的光芒掩盖,他得到的回报和付出极不成比例。 曾国荃自从攻打吉安后,便一直是湘军中的主力。咸丰十年(1860)攻克安庆,是湘军东征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仗,他凭借一万兵力,死死咬住安庆,任凭太平军花样玩玩尽,坚守不撤围,此战奠定了金陵攻坚战的基石。
安庆之战中,曾国荃出的力、吃的苦,曾国藩和湘军将领都心知肚明。在此战胜利后,清廷出奇的小气,只给了他一个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题奏,赏穿黄马褂。直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才赏一品顶戴。 自咸丰六年开始,曾国荃历时六年之久,大小阵仗不下数百场。多次胜仗后,曾国藩都给其他湘军有功将领请赏,不少人已官至巡抚、提督,唯独对曾国荃不敢保举。
曾老九的敢打硬仗恶仗的能力,在安庆之战得到了充分体现,也表现了出他的一种顽固的思想。但凡,喜欢硬磕的人,思想都是极其顽固的,忍耐力、战斗力也是极强的。他们往往认准了一个目标之后,就是一门心思地拿下,不罢不休。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蛇,蛇咬东西也有这个特点,咬住了就不松口。
三、执意攻打天京,首功未得到首赏。
湘军平定太平军时,朝廷几乎是不给军费的,多是靠自己筹措。1861年秋,曾国藩意识到,必须从太平军手中夺取江苏浙江,保全这个财富重地,才能解决军费问题。他知道,仅上海一地,每月就可筹措饷银20万两。这是一个立功良机,曾国藩首先想到让九弟曾国荃去办,恰好他刚攻克安庆,有兵力前往上海一带。
然而,让曾国藩失望的是,曾国荃非常不满,毅然决然地拒绝。他认为:要攻打太平天国的心脏南京,占领南京,就能成为战争中第一功臣,扬名立万!他鬼迷心窍,曾国藩也没办法,只好让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也脱不开身。这时,曾国藩想到手下还有个不得志的李鸿章,虽然二人关系有点不好,也只好让他担此大任。
原本坐冷板凳的李鸿章,抓住机会,连忙回安徽老家募兵,建立了淮军,迅速奔赴上海。李鸿章稳扎稳打,与洋人合作,把淮军做大做强,迅速升任江苏巡抚,在战争中成就自己,建立了赫赫威名。曾国荃没看明白一点:谁能掌握上海,谁就能财大气粗;谁能与上海的洋人打交道,谁就能睁眼看世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国荃放弃的机会,正是李鸿章成就“宏伟事业”的起点。与太平军作战的最后两年,曾国荃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围困南京。
在1864年7月,天京被曾国荃拿下时,朝廷封了他太子少保、一等伯。同时,同治帝又痛斥他措施不当,致使太平军千余人逃逸,并指责他的部队军纪败坏,告诫他不要“骤胜而骄”。
这个时候的曾国荃,心里应该是非常不舒服的,在他的心里觉得拿下太平天国的首都,应该是首功一件,朝廷要大加封赏的。然而,朝廷却是赏了又打,说到底是自己在朝廷留了个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朝廷耍了一个手腕,你越是觉得自己功劳大,就越是不能骄纵你。在朝廷认为,打是你的任务和职责,怎么赏是自己决定的。
四、职务升职,与功劳无关的政治游戏。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四,曾国荃正式补授浙江按察使,二月奉旨补授江苏布政使。这一年,左宗棠补授浙江巡抚,他并无多大战功,时间也不到一年,但升迁速度令人吃惊。仅过一年,左宗棠又被任命为闽浙总督,而此时的曾国荃才被提升为浙江巡抚。
李鸿章也是常年在曾国藩的幕府工作,虽然他的升迁速度不如左宗棠那么迅速。但同治元年(1862)奉命赴上海,也升任为江苏巡抚,到了同治四年(1865)时又署理两江总督,与左宗棠平起平坐。这个速度也大大超过了曾国荃,直到光绪(1875),曾国荃才担任河道总督。 从后来的经历来看,曾国荃的确不如左宗棠、李鸿章那么优秀,然而至少在镇压太平天国这一期间,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
平定太平天国期间,以战功而言,曾国荃显然胜过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不谈安庆之战,就是金陵之战,他以三万人马对太平军三十万大军,以弱胜强,打的是城市攻坚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仅凭这一战,也足可彪炳历史。 然而,不管是朝廷还是别人,都把左宗棠、李鸿章与曾国藩相提并论,很少想到曾国荃。
从当时实际情况看,曾国藩总管一切,曾国荃、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各领一支人马,地位基本相等。 曾国荃亏就亏在他是曾国藩的弟弟,无论官场也好,舆论也好,对他的压制,无非都是忌惮曾氏兄弟一家独大。假如没有这一层关系,那么曾国荃的光芒是不会被掩盖的,他的遭遇也不会如此。
事实上,正是由于曾国藩的缘故,为了避嫌,不敢提及曾国荃,致使他曾国荃得不到合理的晋升。 当然,曾国藩也不是不愿提携自己的弟弟,只是出于情面,不便给他请功。几乎每次曾国荃打了胜仗,都是胡林翼或其他督抚向朝廷保举,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也道出了“不敢仰邀议叙”的苦楚。
相比之下,左宗棠自从跟随曾国藩襄办军务后升迁就要迅速很多。左宗棠长期在湖南巡抚府中做募宾,虽然才能出众却一直是个编制外的人员。而在咸丰十年,他以四品京堂候补到曾国藩营中效力,次年即以三品京堂候补帮办两江总督军务,由襄办转为帮办,以四品升任三品,只有几个月时间,可见左宗棠的实力也非寻常。
朝廷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施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就是担心他们功高盖主,对强大的湘军起了防范之心。曾国藩深明其中利害,逐渐裁汰湘军以自保。
结语:
论战功,安庆一战,曾国荃可与李鸿章攻克苏州、左宗棠攻克杭州并列,而他还有攻克天京的首功。论战果,曾国荃在两次战役中均全歼敌人,而李鸿章是靠收买,左宗棠也没有消灭太平军的有生力量。 客观说,曾国荃的战功是血拼出来的,只因他是曾国藩弟弟,才被朝廷压制,这就是他的不幸。
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圈子政治。朝廷忌讳圈子政治,当官的喜欢圈子政治,这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在可能出现强势圈子的时候,朝廷总会想办法采取分化势力的措施来应对。李鸿章原本是曾国藩手下,建立淮军,得到清廷重视和扶持,也就是朝廷平衡势力的手段,因此,曾国荃的升迁速度比不上李鸿章、左宗棠是正常现象。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的重要人物。清王朝正是靠他所率的湘军死战克敌,才度过了太平天国一劫。而在湘军中攻城拔寨最有名的悍将,却是他的亲弟弟曾国荃。
曾国藩有兄弟四人,曾国荃排行第三,且和曾国藩最亲近。因在其曾氏家族中曾国荃排行第九,所以在湘军中,他又以“九帅”闻名于世。
咸丰二年曾国荃举优贡,后来投奔哥哥麾下。在围剿太平军作战中,他屡立战功,以按察使记名,加布政使衔,赐黄马褂。寻以追殄馀贼,赐号伟勇巴图鲁。后来曾国荃率师东下复江宁,克无为州,破运漕镇,拔东关,加头品顶戴。
光绪七年、八年,曾任陕甘总督,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归政,推恩加太子太保。
如此看来,曾国荃虽然不及其兄曾国藩名气大,但仕途也够辉煌的了。
那么,曾国荃是怎样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呢?
史料记载,同为晚清名臣的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并不融洽,但左宗棠与曾国荃的关系却一直很好。
从1861年离开湘军后,左宗棠就在外独自领军作战,与曾国荃极少碰面。直到1884年,曾国荃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两人才在南京会了一面。
当时,中日战争爆发,法国舰队在马尾海战中歼灭了福建水师,并破坏了福州船政局,东南沿海形势吃紧。朝廷命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福建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
南下经过南京时,左宗棠得以拜会了曾国荃。而此时,曾国荃的哥哥曾国藩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据史料记载,两位老友久别重逢,执手相看,须发皆白,不禁感慨万千。
左宗棠笑着说:“老九还认得我吗?我可认不出老九。老九的哥哥死了,我便是老九的哥哥!”
两人谈完筹饷之类的公务,然后开始私下聊天。按湖南方言称之为“打几句良心讲”,聊天也很投机。
左宗棠略带调侃的口气问曾国荃:“老九一生得力何处?”曾国荃仰面而笑,正色回答了八个字:
“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左宗棠听了,也扶掌而笑,当即夸赞了一句:“我早就说过,老九的才气胜过哥哥!”(我固谓老九才气胜乃兄!)。
在左宗棠看来,性格豪放、快意恩仇的曾国荃,比他那个固执保守的哥哥曾国藩强多了。
那么,曾国荃的自诩,是真事还是他吹牛呢?
不妨就按曾国荃所说的八个字来盘点一下:
先来说说他的“杀人如麻”。
咸丰十年(1860年)5月,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驻安庆以北的集贤关,展开对占据安庆太平军围攻。
安庆位于长江中游,溯江而上则能据汉口、武昌,顺水而下,则南京门户洞开,军事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湘军准备攻取安庆时,该城已被太平军占领长达九年。
一个月后,安庆攻坚战拉开序幕。曾国荃率湘军在城西、城北开挖长壕两道,造成包围之势,断其粮草。
城内太平军屡次出城袭扰,曾国荃都令湘军都坚守壕垒,不轻易越壕迎战,屡挫太平军锐气。期间,太平军名将陈玉成部前来救援,也始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阵地。
这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双方拼杀了二十多天,陈玉成的精锐四千余人全军覆没。在赤岗岭投降的太平军和随刘沧琳突围被俘的太平军,也全部被湘军斩杀,刘琳本人被肢解。
1860年7月7日至8日,曾国荃和湘军水师配合作战,将陈玉成留在集贤关内和菱湖两岸的十八垒全部攻破,太平军八千官兵被杀光。
一月内,仅在集贤关内外,太平军阵亡一万多人。除在战场上杀戮外,曾国荃又下令把投降和被俘的太平军将士集体屠杀。
据说屠戮之惨状,连性格蛮狠、凶残的曾国荃,都看得手发软,表示打完这一仗后,他就不干了,想要回家当乡农去。
可说是说,做归做。湘军占领安庆后,曾国荃命令将投降的万余名太平军分成100人一批,轮流叫他们进屋领路费,进屋后便由刀斧手捆绑起来,从后门押出去砍头,整整砍了一天一夜。
同时,曾国荃还允许湘军士兵在城内公开杀戮淫掠。短短三日之内,安庆城内有四万余人死于非命,整个安庆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正如曾国藩奏报中所言“实无一人得脱”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名臣,拥有很高的才华和智慧。李鸿章也是曾国藩的入世门生,后来还成为他的幕僚。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间亦师亦友,既相互信任,又互相了解。曾国藩在几封家书中都提到过李鸿章,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01 李鸿章的弱点
李鸿章虽为一代名臣,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人们对李鸿章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他曾经做过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事,第二就是他在人品上有一些缺陷。
曾国藩很看重李鸿章的才华,因此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但曾国藩对李鸿章身上的缺点也很清楚。他认为,李鸿章具有的问题并不在“才”,而是在“德”。
首先,李鸿章为人不诚实。他在初入曾氏幕府时,便谎称有病不早起与大家一起吃饭。
其次,李鸿章处世圆滑。李鸿章在出任直隶总督之前,曾国藩问他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李鸿章回答:“我与他们打痞子腔。”随后李鸿章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请求曾国藩批评和原谅。
再次,李鸿章对名利过于热衷。曾国藩曾经批评李鸿章官瘾很大,说他总是在“拼命做官”。
在《致沅弟·李鸿章贪财》中,曾国藩又指出了李鸿章的又一个缺点,那就是贪财。
“少荃近日与余兄弟音信极希,其名声亦少减。有自沪来者,言其署中藏珍珠灯、八宝床、翡翠菜碗之类,值数十万金,其弟季荃好货尤甚等语,亦非所宜。将来沪局劝捐,恐又得与余处龃龉。幼丹截分厘金之事,今日具疏争之,竟决裂矣。”
李鸿章是靠办淮军发迹的,并很快成为督抚,后来操办大清国的外交事业和洋务运动。在为国效力的同时,李鸿章还为自己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联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后半句说的是常熟人翁同龢,他担任户部尚书,而户部尚书又被称为大司农。前半句说的便是李鸿章,李鸿章是合肥人,身居大学士,地位等同于宰相。这句话用两者家乡的谐音讽刺了他们的贪婪,十分巧妙。
02 是否请李鸿章会攻江宁
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荃孤军深入,驻扎在江宁城的雨花台,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但仍久攻不下。
在曾国荃一筹莫展之时,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却接连打下了许多城镇,水师也肃清了长江水路。
在此种情况之下,曾氏兄弟受到了许多指责。
首先,曾国荃被指自不量力,企图用小小的吉字营打下江宁城,抢占头功。
其次,曾国荃被指不会打仗,只会死围,他采取的作战方案也被批评是错误的。
再次,曾国藩也因此被批评自私。明知道曾国荃才能有限,却仍然让他来抢占头功,不允许他人来帮忙,因此耗费了国家资源,拖延了战争的结束时间。
众口铄金,在种种指责之下,曾国藩有些动摇了,他想让李鸿章带着西洋武器来助攻江宁,但又担心曾国荃反对。
曾国荃早就下定决心要第一个攻陷江宁,立第一功,绝对不会允许其他人来染指。
此外,传说江宁城藏着洪秀全搜刮来的全部金银财宝,面对这样大的诱惑,曾国荃更不可能与他人分享。
然而战事也不可能一直这样僵持下去,白白地耗费国家的军饷与资源。
于是,曾国藩写了《致沅弟·是否请李鸿章会攻江宁》这封信,劝说弟弟同意李鸿章前来支援。
曾国藩先从关心弟弟的身体出发,又用“不必占天下第一美名”进行开导,但曾国荃一直不同意。
朝廷对于这样的局面很是不满,因此批评曾国荃贪功,并且下旨命令李鸿章前往江宁支援。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曾国藩决定亲自前往江宁,并且在信中商议好了应对之策。
“届时少荃若到,余即在彼,不遽回皖。如少荃不到,余即坐轮船速归。总之,弟以保身为主。无论少荃与余会剿与否,于弟威名微减,而弟之才德品望毫无损也。”
如果李鸿章来,他就不回安庆,如果李鸿章不来,他在见过曾国荃之后便立刻回安庆。
这种安排其实很巧妙,如果李鸿章来支援,曾国藩在的话,李鸿章和沅弟便都是他的部下,攻下江宁城的功劳便会落在曾国藩的头上,这个天下第一功虽然不是曾国荃独占,但仍然落到了曾家。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虽然曾国藩在许多事情上都表现得大公无私,但在这种大功面前,却显示出了其自私的一面。
03 李鸿章不敢得罪曾国荃
曾国藩在犹豫请不请李鸿章支援江宁,而李鸿章自己也很矛盾,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抉择。
就李鸿章自身而言,他本身就热衷于追求名利,对于这样的天下第一功,自然不想轻易放过。
但另一方面,他深知这个功并不好立,曾国荃为人傲慢、强悍,如果得罪了他,以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且曾国藩自己也着实得罪不起。
李鸿章很精明,他知道曾国藩内心里一定不希望他去抢曾国荃的功劳,只不过由于局面僵持不下,朝廷又一再催逼,不得已才假意向李鸿章发出邀请。
于是李鸿章给曾氏兄弟写信,表明了自己不会觊觎老九功劳的态度,并且说明了不能前来的理由,那就是暑天里火药无法使用,西洋武器无用武之地。
这个理由看起来十分牵强,谁都知道这是用来搪塞的。李鸿章用这个理由搪塞曾氏兄弟,曾氏兄弟可以继续用这个理由搪塞朝廷,从而继续独占攻打江宁的功劳。
在《致沅弟·李鸿章不敢得罪曾国荃》中,曾国藩说:“少荃信阅过,其片稿则已抄寄余处矣。观少荃屡次奏咨信函,似始终不欲来攻金陵。若深知弟军之千辛万苦,不欲分此垂成之功者。诚能如此存心,则过人远矣。”
从信中可以看出,李鸿章之所以迟迟不出兵,只是不想与曾氏兄弟争夺军功,更不想因此得罪曾氏兄弟。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他认为李鸿章这样做有过人之处。
事实上李鸿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他一方面对曾氏兄弟表明自己的态度,说不能前来,另一方面又在背后对朝廷说是曾氏兄弟阻止他前往。
后来朝廷再次命令李鸿章支援江宁,曾国荃得知后,对众位将领说道:“现在别人要来了,我们艰苦奋战了两年,要把功劳拱手让给他人吗?”
众位将领齐声说道:“愿拼死效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字营对援军的抵制态度。
在这件事上体现出曾氏兄弟和李鸿章之间既互相依靠,又互相防范的微妙关系。
可见,在名利面前,再友好的关系也可能会出现裂痕,再紧密的联盟也可能会土崩瓦解。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曾国藩身边最得力的战将是他的兄弟曾国荃,曾国荃虽说是个文人,但是到了战场上,却是所向披靡,英勇无比,而且还有一股狠劲儿。当时朝庭点名让他出战消灭天平军,朝庭对他十分器重,给了曾国荃曾加很多信心,曾国荃越战越勇,最终打败了实力很强大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实力非常强大,而且还在南京建立了首都。当时清朝政府,对这只强大的队伍非常懊恼,派出了很多军队,都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朝中大臣曾国藩,也带兵出战几次。都是失败而归,而且损失惨重。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知道,以后就和当地的政府商议,召集了很多人马支援曾国藩。曾国荃在战场上十分勇猛,一点都不像个文人。这让曾国藩感到有点儿吃惊。
曾国藩和争国荃二人同心协力,虽然没有打败太平军,但是也给了太平军不少的阻力。这才让太平军有所收敛。曾国荃离开军队之,曾国藩一人实力大大减弱,简直就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后来朝中的大臣推荐曾国荃继续去剿灭太平军。这些朝中大臣的推荐,有可能是曾国藩的计谋,为了就是让朝廷重视他的兄弟曾国荃。但是不管怎样,朝廷最后还是重用了曾国荃,同治皇帝十分器重曾国荃,还语重心长地对曾国荃说,国家有难,要以振兴国家为重,朝廷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曾国藩就胸怀大志,听了君王对他这样的评价,有了更大的拼劲儿。
不得不说曾国荃确实是个厉害的角色,他回到军营之后,一路杀向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为了攻破南京城,他挖地道埋炸药,日夜不停的作战,战争相当激烈残酷。曾国荃不顾生死,勇敢作战,给了清军的战士很大的激励。清军很快就攻破了南京城,太平天国从此灭亡。
曾国荃和他的哥哥曾国藩,两个人在朝性格完全不同,曾国荃心系百姓,在百姓遇到灾荒的时候,他主动开仓放粮赈灾。在百姓心目中曾国荃是一名好官。
全站搜索